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第1页
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第2页
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第3页
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第4页
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入差距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构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收入分配差异的报警以科学理论和经济规律为指导,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变化的规律和经验,探讨了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识别和解释这些因素与中国居民收入差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正确评估收入分配差异的总体趋势。为了避免收入差距过大,造成重大问题,提前报告,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收入差距问题既是事关人民生活的问题,又是事关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不利于阶层间、民族间、区域间的团结,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为科学、合理监测、监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发展趋势,对我国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做出准确判断,为政府及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收入分配政策、有效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有力的佐证,使政府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构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收入分配差异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使政府对差异的变动态势、程度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在经济预警和警情之间:理论与实践的选择预警是指为防范某种突发、不测事件的发生,通过构建能够反映被关注对象的指标(或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可能出现的警情。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警兆变动预报警情。经济预警与景气分析、经济循环研究及经济晴雨表有所差异,经济预警是在后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预警属于经济突变论的范畴,是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没有形成成熟、定型的理论。1经济预警是研究经济系统发展过程及其变动趋势的科学,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经济进行监测、评价、预报的方法体系。1经济预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学者福里利于1888年在巴黎统计学会上用不同颜色描述经济运行状态对经济进行气象式研究开始为标志。此后,1911年,法国政府开设经济恐慌委员会;1909年,美国学者开始编制经济活动指数,并从1919年开始定期发布哈佛指数。但从本质上讲,经济预警正式产生于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也即20世纪30年代。由于当时哈佛指数没能预测到大危机的产生,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经济预警的关注、研究。因此,在此后的发展中出现了扩散指数、合成指数、警告信号灯等多种景气分析方法。预警方法也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对确定性问题的单值分析发展到对模糊现象的范围分析、从某一方法的单独运用发展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等等。1,(1-7)我国经济预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起始于对经济循环波动问题的研究。经济预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1988年为分界点,经历两个发展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的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由宏观经济领域拓展到微观经济领域。(1-7),(6-7),1经济预警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可循,但粗略地讲,预警有一个逻辑过程。顾海兵教授认为,预警的逻辑过程应包括:“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和预报警度”2四个环节,夏素琴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个逻辑过程:预报警兆、显示警情、探寻警源、确定警度。本质上讲,其二人的逻辑是一样的。警兆是警情的预兆,是从警源存在到警情爆发必然发生的各种先兆;“警源也就是警的根源”。3也即警情产生的内在原因,是警情的策源地;警度是指警情发生的程度,是对警情的定性描述,它是判断警素指标变动是否有警、警情如何的依据。(53-55),(25-27)目前,收入分配预警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可循。在此,我们主要总结、参考、运用顾海兵教授(1997、1998)、夏素琴(1999)以及韩延玲、高志刚(2005)等专家的有关经济预警的研究成果。三、基尼系数、收入分配的“线索”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国际通用指标,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以基尼系数为警素的预警体系,也即我们运用黑色预警方法构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预警。在此,就涉及到警限的确定问题,如何确定就成为我们构建收入分配预警的关键环节。对此,国际上对基尼系数有一个划分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为“相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系数在0.4-0.5之间为“差距偏大”,系数在0.5以上为“收入悬殊”,通常把基尼系数为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这一划分是国际经验的抽象概括与总结,参阅大量文章发现,国内大多学者、专家认为这一划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以此作为判断我国收入分配差异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不科学的。他们普遍认为基于我国的国情,“警戒线”的标准应该比国际标准稍高。从警度的角度讲,也即有警与无警的划分界限应该比国际0.4的标准稍高。鉴于此,我们就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求出体现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的国内“警戒线”。(一)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和“效率”之争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基尼系数的区间,求得有警与无警的分界线,就要首先研究基尼系数的变化规律。在这方面首开先河且颇有建树的要数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Kuznets)。1955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著名的收入分配差别的“倒U理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期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4也即: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先恶化,后改进”,或者说是体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对于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阿德尔曼(IrmaAdelman)和莫里斯(CrnthiaTaftMorris)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利用43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性证明,研究结果支持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鲍克特(FelixPaukert)于1973在阿德尔曼(IrmaAdelman)和莫里斯(CrnthiaTaftMorris)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补充,依据65(40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也支持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阿鲁瓦利亚(MontekAhluwalia)于1974年,在世界银行的领导下,依据66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与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一致;哈罗德·李代尔(HaroldLydall)于1977年,在世界就业方案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据77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仍然支持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既然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已得到认可,但它是否适应于中国的实际?对此,国内众多学者、专家也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其中,陈宗胜先生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体现收入分配差别的、被胡鞍钢教授称之为“陈氏倒U曲线”的理论。与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相比,尽管其分析的经济基础不同、影响因素不同,但其结论与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仍然是一致的,这表明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是适应中国的实际的。根据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我们以纵轴表示基尼系数(GN),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GDΡ¯*)表示横轴。最终得到反映库兹涅兹的“倒U理论”的几何图形(如下图)。分析上图可知,只要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符合“倒U理论”,那么:(1)这个国家能承受的最大基尼系数或者说该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有警与无警的分界线应该就是E点所对应的基尼系数;(2)从制度层面上讲,E点应该作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公平并重”转换的转折点。因为,如果在E点仍注重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超过“警戒线”;如果在E点把效率、公平统一起来、一视同仁,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将受到遏制。因此,E点也应该是公平、效率关系调整的临界点。(二)回归拟合优度检验既然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规律符合“倒U理论”,因此,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曲线对该“倒U理论”曲线进行拟合。只要我们求得“倒U理论”曲线,则通过求“倒U理论”曲线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阶条件就能求得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GDP¯¯¯¯¯¯¯¯∗)(GDΡ¯*),将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代入拟合的“倒U理论”曲线就可求得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GN*)。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一个量的约束,也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应在1000美元左右。依据上述思想,我们设反映“倒U理论”的二次函数曲线模型为:GN=α+β1∗GDP¯¯¯¯¯¯¯¯+β2∗GDP¯¯¯¯¯¯¯¯2(1)GΝ=α+β1*GDΡ¯+β2*GDΡ¯2(1)根据模型需要,我们获得数据资料,5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GN=27.7398+3.141×10−3×GDP¯¯¯¯¯¯¯¯−1.54×10−7×GDP¯¯¯¯¯¯¯¯2(2)⑦(28.3884∗)(4.4558∗)(−1.8690***)R2=0.8524R¯¯¯2=0.8395S.E.=2.3699F=66.4054GΝ=27.7398+3.141×10-3×GDΡ¯-1.54×10-7×GDΡ¯2(2)⑦(28.3884*)(4.4558*)(-1.8690***)R2=0.8524R¯2=0.8395S.E.=2.3699F=66.4054对于回归结果,从图形的形状看,拟合曲线呈倒U状;从各项系数看,他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拟合优度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表明方程与样本数据拟合结果比较理想;从整个方程看,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对应的P值为0。因此,回归结果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求得E点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对式(1),由一阶条件有:结合式(2)有:dGNdGDP=3.141×10−3−2×1.54×10−7×GDP¯¯¯¯¯¯¯¯=0dGΝdGDΡ=3.141×10-3-2×1.54×10-7×GDΡ¯=0解得国内“警戒线”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GDP¯¯¯¯¯¯¯¯∗=GDP¯¯¯¯¯¯¯¯=3.141×10−32×1.54×10−7=10198.0520GDΡ¯*=GDΡ¯=3.141×10-32×1.54×10-7=10198.0520这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说是符合国际经验的,是居于1000美元之“右”的。将求得的E点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GDP¯¯¯¯¯¯¯¯∗=10198.0520GDΡ¯*=10198.0520代入式(2)得到基尼系数的上限为:GN*=27.7398+3.141×10-3×10198.0520-1.54×10-7×10198.05202=43.7558因此,该数值即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警与无警的分界线。四、对中国收入分配差异的报警分析35-39(一)基尼系数划分结果我们在得到0.44“警戒线”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基尼系数的区间划分以0.1为区间间隔的惯例,得到适应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实际的基尼系数的区间划分:基尼系数小于0.24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4-0.34之间为“相对平均”,0.34-0.44之间为“比较合理”,系数在0.44-0.54之间为“差距偏大”,系数在0.54-0.64为“高度不平均”,0.64以上为“两极分化”,基尼系数为0.44作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也既有警与无警的分界点。根据这一划分结果,我们可得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预警体系的警限、警情、警度以及预警信号的的设计结果(如表1)。当基尼系数处于[0,0.24)区间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这虽然不会引起什么社会问题,但过度平均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快速流动,不利于外资的引进,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就业等经济问题,我们在分配上应适当拉开差距,使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在收入分配处于[0,0.24)的高度平均状态时,我们予以蓝灯定以轻警而示之;当基尼系数处于[0.24,0.34)时,收入分配相对平均,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任何警情,以绿灯示之;当基尼系数处于[0.34,0.44)时,收入分配相对合理,但若过于接近0.44就有趋于不合理的危险,因此,将其设为无(微)警,以绿灯+黄灯而示之;当基尼系数处于[0.44,0.54)时,收入分配差距太大,已经超过“警戒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而由正面影响转化为负面影响,因此,将其设为中警,以红灯+黄灯而示之;当基尼系数处于[0.54,0.64)时,收入分配高度不平均,社会矛盾随时有可能引发经济问题,破坏经济发展,因此,将其设为重警,以红灯示之;当基尼系数处于[0.64,1]时,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任何经济、社会问题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经济发展,甚至暴力事件发生,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将其设为巨警,以双红灯示之。(二)收入分配合理性可能为无微警根据前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预警体系的设置,我们可以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预警预报分析表格(如表2)。从预警预报结果来看,改革开放至1990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处于[0.24,0.34)的警限内,警情表明收入分配相对平均,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处于无警1的警度。报警信号为绿灯,表明收入分配运行健康,可以继续畅通无阻的运行;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的11年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处于[0.34,0.44)的警限内,警情表明收入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有趋于不合理的潜在危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增大有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影响的潜在可能,因此警度显示为无(微)警2。报警信号为绿灯+黄灯,这表明收入分配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