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6伟大的抗日战争_第1页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6伟大的抗日战争_第2页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6伟大的抗日战争_第3页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6伟大的抗日战争_第4页
高考历史调研大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作业6伟大的抗日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六)伟大的抗日战争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对下列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D)△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江桥抵抗日军,历时半个月,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次有力抵抗。△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义勇军浴血抗敌。△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A.东北人民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支持和牺牲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D.折射出了东北地区在中华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解析: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启的是局部抗战,排除B项;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在1940年以后,排除C项。D项符合材料信息。2.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会议上说: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就没有希望。由此可知(D)A.民主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民主的抗日政策符合国共两党利益C.只有民主的政策才能实现抗战胜利D.民主自由与全民族的抗战密切相关解析:本题考查中共抗日战争与民主自由等的相关知识,这符合高考对考点、命题立意高度的要求,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以及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正式确立,排除A选项;民主的抗日政策对国民党一党统治是一个冲击,故排除B选项;民主的政策可以促进抗战胜利,但它不起决定作用,故排除C选项;有了民主自由,可以调动全国人民抗战的积极性,有利于抗战取得胜利,故D选项正确。3.下图为1937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该广告(B)A.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B.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D.体现出广大民众抗日热情的高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1936年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该招生广告不能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推动不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排除A、C项。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4.国民政府某次电文写道:“据报前昨两日,日本内地军队向韩满运输者甚多……以中判断不久彼必有进一步之动作,我北平城内及其附近,尤应严防;若我能积极准备。示人以无机可乘,并随时作以抗战时之势,则或可消弭战端。”这一电文针对的是(D)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解析:根据材料“我北平城内及其附近,尤应严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电文针对的是七七事变,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A项错误;华北事变是指日本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事端,排除B项;西安事变的地点是在西安,排除C项。5.蒋介石在1937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多得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手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A)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D.中共战略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937年11月27日”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日军即将进攻南京,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改变方针,B项排除。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6.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第十一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这一计划。这说明(D)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解析:日军因受到华北地区八路军的掣肘,难以抽出兵力而放弃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说明中共军队给予正面战场极大支持,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此时,正面战场是日军主要进攻方向,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战局的影响,C项错误。7.1940年8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C)A.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B.表明了中共抗战的主体地位C.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D.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解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和“华北破击战”“平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中共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B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D项错误。8.(2019·常州模拟)1944年5月底到9月初,日本和国民党军队在长沙衡阳进行长衡会战,历时3个多月,是日本“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最终日军战略目标达成。长衡会战及其结果主要表明,当时(C)A.日军在华持续推行攻势战略B.国军仍然是抗战的中流砥柱C.正面战场抗战遭到严重挫折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有所削弱解析:长衡会战日军战略目标达成,说明正面战场抗战遭到严重挫折,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国军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相互配合的问题,D项错误。9.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经济备战工作速度加快。一份公函记载:“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用之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公函中这一信息意在(D)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B.增加军需供给防备日军侵犯C.提高华东地区战略国防地位D.强调安定国内仍为首要任务解析: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担心因迁移工厂导致军需供应减少,D项正确。由“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可知国民政府并未加快军工企业的迁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增加军需供给的内容,B项错误;C项缺乏材料依据。10.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D)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解析: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不符合实际情况,A项错误;英美外交不受日本引领,受国际形势影响,B项错误;由材料时间可知,中国正遭受侵略,国际地位不高,C项错误;依据“1938年”“1940年”可知,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日本改变了对国民政府的态度,1940年随着抗战形势推进,英美为保障在华利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D项正确。11.(2019·桂林调研)1941年,在国民政府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C)A.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B.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C.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D.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从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有体现。12.1942年1月1日,由美国倡议,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宣言》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其余22国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上述现象可以证明(B)A.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B.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C.中国开始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D.中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支配地位解析: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取得胜利,排除A项;由材料“1942年”“《宣言》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其余22国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可知,B项正确;C项“开始参与”说法错误,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材料二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百姓斗志涣散,对国家福利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视野、生活、外交、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性质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立足萎靡不振、是非不分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立足“不抵抗”进行分析。答案:(1)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影响: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言之有理即可)(2)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行动上不辨是非,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评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采取不抵抗政策,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妥协。蒋介石、张学良沿用“以夷制夷”的方法,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逼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东三省迅速沦陷;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7年1月3日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