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耻感文化一、概念与出处“耻感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同时,它也是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文化特点的一种概括,是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耻感文化,就是注意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往往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故其行为将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左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人,在行为与观念上往往大同小异,更多时候会选择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二、应用场合:①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潮流:从“耻感文化”的正面影响来看,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在一个观念较为统一、并有着明确行为准则的环境里,违背这样一种道德共识的行为无疑将受到他人的谴责与规则的惩罚,同时,出于自己内心的“耻感”,人们也会倾向于遵守这些准则。于是,在社会成员的心中,就自然形成了守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有害行为的发生。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这种文化心态一直以来就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儒家思想曾在我国成为统治思想,通过意识形态的重塑、统一,我国历代王朝才达成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尽管这只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手段,但“耻感文化”维护社会和平,在混乱时期提升人们道德自律意识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耻感文化”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从提出的背景来看,这个词本就带有贬义)。思想的统一大大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缺乏自己的主张,只是跟随潮流。于是,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被大大削减,阻碍了社会的变革进步。当社会的共识本就有错误时,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危害。社会的单一性也容易使个人产生奴性,人们安于现状而不敢挑战未知的领域,难以实现自我的突破性进步。过度依赖社会监督的人也会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当社会因素消减时,人们的道德自律很容易崩溃,造成大规模的道德、观念畸形。从根本上说,“耻感文化”是人们过度依赖社会环境、追随潮流的心态,环境近乎决定性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既要自觉接受积极的社会共识,借助社会监督约束自己,也要用理性与创新精神摆脱消极环境与潮流的奴役,坚守真理的同时,改变畸形的社会文化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让个人的力量充分展现,促进集体的进步。②自我认识、提升:在这个话题上,可以与“罪感文化”一起辩证地讨论。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人们会因自己的错误产生负罪感,从而通过自我反省、警戒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罪感文化”是源于基督教的西方文化典型特征。在人认识自我、实现进步的时候,无论是自我反省还是社会监督,两者的力量都未必能实现稳定的、积极的提升效果,过度依赖任何一者,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将两种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自我反省减小了过度依赖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而社会监督正是对自我反省的补正。“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是对立统一的,汲取两者的积极因素,应用于社会及个人的提升上,方可达到最好的效果。若就“耻感文化”单独而言,它减少了因个人主观臆断发生的错误,但却忽视了认识主体,即个人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失去了自我以后,人们就难以在涉及自身的问题上作出合理的决断。
2、耻感文化内涵: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具有“耻感文化”的社会指的是“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出处:耻感文化,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
应用: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他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耻辱心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孟子·尽心》),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里所谓的“天”和“地”显然都是虚幻的,真正使人感到愧怍的是主体之外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人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适用话题:道德价值观念对个体既是约束,也是束缚/中国传统文化对集体意志的强调和新时代对个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3、乐感文化
概念:这种文化精神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它立足于一个世界(此岸世界)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并赋予人参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从而培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
大致内涵:由于氏族宗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及长期延续,以及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牢固保持,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的倾向或特征。这样的一种文化特征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
出处:“乐感文化”说是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春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的,收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后来在《华夏美学》中又有所发挥。
应用场合:对于中国文化乐天知命等特征的探讨,或针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底线的反思、对耻辱感的敬畏等话题可以使用。
4、剧场效应释义一:来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中提出的“剧场社会”概念,后卢梭使用“剧场效应症”来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在剧场社会中,革命表象掩盖甚至替代了真实生活,仪式化的表演胜过了实际言行,“权力服务于夸示,夸示更服务于权力”。“剧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人们的生活处于佛教所说的"依他起性"的状态而没有自性。适用作文话题:社会信仰危机;新媒体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反映;对自我内心的洞察和反省。释义二:在经济学中,“剧场效应”指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他人利益的行为,会导致群体悲剧的上演:如果剧院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应该先跑出去,如果每个人都想这么做,其结果必然是大家拥堵在门口,谁都跑不出去。适用作文话题:追求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5、洞穴之喻出处: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