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1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2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3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4页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一)古风时代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②教育制度:1)7岁此前重要是家庭教育;2)从7岁至18岁,小朋友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③教育的重要内容:1)忍耐劳苦训练;2)军事体育训练;3)道德教育。④教育的特性:1)由国家控制;2)阶级性;3)目的是培养战士;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5)教育措施是野蛮训练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友好发展的公民;②教育特点: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友好发展的人;4)不仅重视体育教育,并且重要文化教育;5)教育方式温和;6)不重视女子教育。(二)古典时代3.“智者”:又称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①思想特性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等。③奉献:1)云游讲学,推进文化传播;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美德即知识: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络,人的行为之善恶,重要取决于他与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视了道德的其他方面。(2)“苏格拉底措施”: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挖苦、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环节构成的独特的措施。环节:1)挖苦: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2)助产:教师深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多种详细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局限: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小朋友。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重要教育活动为开办并主持学园,重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①学园: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数年。学园重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②“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经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③《理想国》: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教育作用: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重要通过教育来实行。教育内容:七艺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军人教育阶段;哲学家预备阶段;哲学家教育阶段评价:积极: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训练,扩大教育科目,第一次提出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注意初期教育,强调男女平等,身心协调发展。消极: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化。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①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开办的哲学学校‚灵魂论: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应有一种发展次序。小朋友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因此,对小朋友应实行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友好发展的教育。意义:阐明人也是动物;人具有理性,人不一样与动物;灵魂的三个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根据。③自由教育:有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老式。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多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友好自由状态的教育。

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共和前期:重要是家庭教育;②共和后期:受希腊的影响开始建立学校,重要包括:1)初级学校;2)文法学校,重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重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改革。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的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论雄辩家》。教育的目的:培养雄辩家;雄辩家就是可以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措施: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雄辩家的培养措施:模拟演说、勤于写作等。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措施著作。在该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措施。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教育的关键: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天赋及特点,另一方面必须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人的特殊状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②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许多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单与世隔绝的感觉;可培养和发展小朋友间的友谊;鼓励学生趋善避恶;给小朋友提供多方面知识。③学前教育思想: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小朋友热爱学习;④教学理论:1)最早提出了班级讲课制集体教育的设想;2)倡导因材施教;3)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5)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一般知识基础之上;6)改善教学措施,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措施;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重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①修道院学校: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一般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额机构;②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强调宗教信奉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的课程;③教区学校,也称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宗教化;②教育内容神学话;③教育措施原始、机械、繁琐。(二)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置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重要培养王公贵族后裔的教育机构,是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2)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3)学习科目重要是七艺,教学措施是问答法;4)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骑士教育: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组员;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3)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侍童教育阶段:7岁后,送入高一级的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从教育阶段:十四五岁进入。学习“骑士七艺”,侍奉领主和主妇。此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授以骑士称号。4)评价和意义:意在训练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重视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匮乏;虽然内容简朴,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3.都市学校与行会学校:1)含义:都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括不一样种类、不一样规模的学校。2)领导权:最初大多属于行业和商会,随即逐渐由市政府接管;3)教学内容:强调世俗知识,尤其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以地方语教学;4)培养目的: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5)性质: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6)意义: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规定和力量;打破教会对教育的独占权,有很强的生命力;增进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4.中世纪大学含义: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制的专家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的知识教育。兴起原因:①都市发展的需要;②东方文化的影响。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领导体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学生主管校务;后者教师掌管校务;学位制度: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制度;课程设置: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教学措施:讲演和辩论;意义:积极:①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增进教育普及;②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奉,讲求实效和理解力;③对于后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增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局限:教会势力过于强大,宗教色彩浓厚。(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1.重要教育机构:1)拜占庭①初等学校;②中等学校;③高等教育机构;④隐修院学校和坐堂学校。2)阿拉伯:①昆它布:初级教育场所,一般是教师在家招收少许学生,教简朴的读写,教学内容重要是《古兰经》、语法、诗歌、算数等,教学重背诵;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③学馆;④清真寺;⑤图书馆与大学。2.历史影响:1)拜占庭①保留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②最东欧、西欧、意大利文艺复兴、阿拉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阿拉伯:①实行文明的文教政策,广泛吸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②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奉献。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家1.弗吉里奥:第一种体现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人。①实践:1)他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进行注释,2)引起人们对昆体良教育经验的关注;3)并刊登《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4)全面概括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措施;5)对“七艺”做了较大修改,6)提高了“四艺”的学科地位。②重要观点:主张对青年实行通才教育以培养事业家;认为必须使所学的科目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识和平行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共同目的,并认为德行重于学问。2.维多里诺: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①实践:开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佳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②重要奉献:1)倡导“自由教育”,培养全人;2)开设以古典语文为中心的内容十分广泛的人文主义课程;3)发展了新的教学措施体系。3.伊拉斯谟:16世纪初期荷兰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欧洲的导师”,代表作为《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重要观点:1)人性有潜在能力,可经后天教育充足地、完美地实现;2)家庭、国家、教会都要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和教会应重视教师培养;3)强调古典文化的教育价值,反对形式主义,规定因材施教,尊重小朋友,反对体罚和羞辱。4.莫尔: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西方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是《乌托邦》。重要观点:1)实行公共教育制度;2)教育内容方面,莫尔论述了德智体美劳和宗教教育:①学校应设广泛的学科;②重视对小朋友进行劳动教育;③重视德育;④重视美育;⑤在体育方面,重视对小朋友进行身体锻炼;⑥宗教教育仍占重要地位;3)教育应试终身的。5.蒙田16世纪法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和教育家,代表作为《论学究气》和《论小朋友教育》。重要观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一种“全新的绅士”,反对经院哲学的学究。这种全新的绅士深谙生活的真理,具有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掌握对生活有益的知识,体现出谦虚、忠勇,爱国、追求真理的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2)提出应实行一种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的“合适教育”重要特性是对实际行动的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特性、影响和奉献1.人文教育的特性: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2.影响和奉献:①教育内容发生变化;②教育职能发生变化;③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④复兴了古典的教育理想;⑤复兴了自由教育的老式;⑥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⑦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⑧教育与劳动结合及共产主义的教育思想;⑨建立了新型的人文主义教育机构;⑩增进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11.教育理论不停丰富;12.推进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新教的教育思想和实践1.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具有宗教目的也具有世俗目的,宗教目的是使人虔信上帝,世俗目的是有助于国家安全兴旺和人才培养;教育原则:①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②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以《圣经》为重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体育、历史和音乐等;教学措施:以直观的教学措施,满足小朋友求知和活动的爱好,主张废除体罚。马丁·路德的教育思想推进了新教教育的实践,增进了教育的国家化和近代西方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2.加尔文派的教育思想:与路德类似,不过更为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政权教权和一,强调天职观念:1)教育作用: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2)教育原则:提出普及免费得教育主张,并进行了教育实践,开办了免费学校;3)教育内容: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4)教学措施: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并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日内瓦学院,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二)天主教教育1.耶稣会学校:为了反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也加强了自身的变革和对教育的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耶稣会。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先锋和中坚,创始人是西班牙人罗耀拉。1)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组织,更是宗教团体,传教和教育都是其使命,并且将教育视为其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2)设置: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①初级部:讲授人文基础学科;②高级部:哲学和神学的高等教育;3)管理: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以《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两个大纲性文献为原则;4)师资: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5)教法:班级讲课制,实用讲座、辩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措施。6)局限:耶稣会学校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与历史时尚相背离。

第六章欧美重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公学:私立教学机构;贵族学校①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不过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强调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一般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共场所接受教育;②是经典的贵族学校,由于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③教学质量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④最著名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2.贝尔-兰开斯特制:导生制①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②目的是为了处理师资匮乏的问题;③基本措施:教师目前学生中选择某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的学生;④采用这种教学措施,学生数量大大增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师资匮乏的压力,因此,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⑤但这种措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最终被人们抛弃。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19世纪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有关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1)重要内容: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②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置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③对5-12岁小朋友实行强迫的初等教育;④在缺乏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⑤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2)意义:这是英国第一种有关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故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该方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19,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4.《巴尔福教育法》20世纪19,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1)重要内容:①设置地方当局管理教育,以替代本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重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规定,享有设置公立中学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②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2)意义:是英国进入20世纪制定和颁布的第一种重要的教育法案:1)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伙伴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2)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成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5.《哈多汇报》20世纪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委员会提出了《有关青年教育的汇报,也被称为《哈多汇报》(1)重要内容:①小学教育应重新成为初等教育;②小朋友在11岁后来所受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③为了使每个小朋友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举行选择性考试。(2)强调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这个过程中,11岁是一种关键的年龄;(3)意义:①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小朋友的教育思想;②从小朋友心剪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一样阶层人们的需要;③汇报中反应的主张,实质上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即老式的文法学校和多种形式的现代中学,反应了英国教育老式双轨制的影响。6.《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20世纪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1)重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置教育部,统一全国的教育;②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置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行5-15岁的义务教育;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规定。(2)意义:①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地方为主的管理方式;②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③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7.《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是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重要内容是有关一般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波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1)重要内容:①实行全国同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关键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络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与四次(7、11、14、16岁)考试;③规定所有中小学可以挣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老式;④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都市技术学校;⑤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的机构,获得与大学同等的法人地位。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力大大增强;(2)意义:①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老式,被认为是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法案;②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历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统一管理。(二)法国教育发展1.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时期教育设想:1)爱尔维修:①追讨教育民主化,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个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和环境,通过教育可以变化社会制度,解放思想,造就人才。否认了遗传原因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②国民教育思想。主张由国家开办世俗教育,教育应挣脱教会影响;③强调科学知识。2)狄德罗:国民教育思想。应当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力,教育应当由国家管理,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措施的运用。3)拉夏洛泰: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重要著作是《论国民教育》。他强烈批判教会教育,强调教育应当由国家开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2.《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19世纪18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立了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1)重要内容:①设置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并根据《帝国大学令》实行大学区制,划全国为29个“大学区”,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②帝国大学设置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的总监负责;(2)特点:①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②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③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同意;④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3.《费里教育法》19世纪1881年和1882年,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的原则。该法案为后来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重要内容为:①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小朋友必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检查,对不送小朋友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②免除公立幼稚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住宿费用;③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4.《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20世纪1947年,郎之万和瓦隆为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批评了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措施,提出了详细的改革意见。教育委员会强调教育应彻底重新加以改造,消除双轨制,实现教育民主化。(1)六条原则:①社会公正;②工作和学科价值平等;③人人均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④在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步,合适注意一般教育;⑤各级教育实行免费;⑥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2)实行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分为三阶段:①基础教育;②方向指导阶段;③决定阶段;(3)每一阶段的教育都应重视对每一学生的诊断,鉴别其长处与欠缺,因材施教。教育组织应尽量采用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发明性,培养学生地社会责任感;(4)影响:虽并未实行,但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步把很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增进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衔接。5.1959年《教育改革法》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的。但因实行环节不灵活,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行。(三)德国教育发展1.初等国民教育的兴起2.巴西多与泛爱学校(1)巴西多:①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②反对小朋友的封建式经院教育,主张热爱小朋友,让小朋友自由发展;(2)泛爱学校:①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而出现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创始人是巴西多;②教育原则:适应自然;③教学方式:让小朋友积极地学习,重视实用性和小朋友的爱好,寓教育于游戏之中;④教学内容: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⑤影响: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封建教育作用,不过泛爱运动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过于重视小朋友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3.实科中学①17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开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均有发展;②这是一种既具有一般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③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④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多只能进入职业领域。4.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确实立18,在洪堡、费希特等人的领导下,德国开办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重视开展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倡导学习和教学自由,建立了讲座专家制度和习明纳制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确立了以研究为关键的现代大学制度。5.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德意志帝国时期形成了三轨学制,产生了三种学校:①为劳感人民设置的国民学校;②为中层阶级设置的中间学校;③为上层阶级设置的文科中学;(2)《魏玛宪法》:①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应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规定;②主张建立公共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⑤评价:对德国的现代教育有巨大的增进,但也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的倾向。6.《改组和统一公立一般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此计划,重要探讨怎样改善一般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1)重要内容:①所有小朋友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增进阶段的教育。两年增进阶段的教育意在给学生充足发展能力和专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进入不一样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②提议设置三种中学:重要学校、实科中学和高级中学;(2)评价:①提出的学校教育机构既保留了德国老式的等级性特性,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一样规定;②对激发小朋友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四)俄国及苏联1.彼得一世教育改革17世纪彼得一世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开办学校。①专门教育:为尽快培养改革和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开办了诸多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②初等教育:进行了举行国立初等一般中学的尝试;③中等和高等教育:开办了俄国科学院及附设文科中学和大学;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开办了莫斯科大学及其附属文科中学。2.《国民教育章程》18世纪1786年,由叶卡捷琳娜二世成立的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1)重要内容:①在各省城设置中心国民学校,修业5年;②在各县城设置初级国民学校,修业2年;③课程内容上是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后三年学习专业课。(2)评价:①俄国历史上公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标志着俄国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开端;②初等、中等教育被忽视和外省缺乏学校教育的状况有所变化;③没有波及农村地区的教育。3.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主线性的改革。重点是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变化学校性质,确立无产阶级政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地位。(1)措施:①建立教育人民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阐明了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②实行免费、普及的义务教育,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③废除了旧的国民教育管理制度,撤销学区制,撤销学堂管理处和视察处等机构。国民教育总的领导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承担,各地方的教育由地方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国民教育局负责。(2)评价:克服了革命前学校管理方面的分散和混乱的现象,保证学校领导统一迅速地确定出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总的原则。4.《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19,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该章程。(1)重要内容:①苏联的一切学校(除高等学校外)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②所有的小朋友都进入同一类型的学校,均有权沿着这个阶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③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并且把劳动列入学校课程;④把学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级招收8-13岁的小朋友,学习期限5年;第二级招收13-17岁的少年和青年,学习期限4年。两级学校都是免费的,并互相衔接,试图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2)评价:1)缺陷①在制定上述学制的过程中,往往把“统一”混淆于“划一”,并用劳动生产替代教学过程,是统一学校劳动制度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建立多种过渡性质的学校来补充;②取消了一切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③不对的地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过高地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2)长处:①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种重要的教育立法;②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③批判了旧学校的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规定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④强调全面发展小朋友个性、积极性和发明性。5.20世纪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学制调整:将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变成了如下学制:四年制小学,七年制小学,九年制小学和中等技术学校;(2)教学改革试验为主线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措施,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1)重要内容:①完全取消学科界线,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以劳动为中心;②采用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③主张废除教科书,推行“工作手册”“活页书本”等;④取消班级讲课制,采用分组试验制和设计教学等。(2)评价:1)长处:力图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校的教学工作同现实生活联络起来,克服旧学校教学和生活完全脱离的特点,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络,培养小朋友的积极性和发明性。2)缺陷:破坏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曲解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络,因而减弱了学校中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6.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从1931年开始,苏联进行了一次新的教育改革,颁布了《有关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是30年代苏联改革的大纲性文献1)重要内容: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措施、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改善措施,强调系统知识和老式的教学措施;(2)评价:1)长处:①对克服苏联普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使之愈加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②变化了学生和老师醉心于参与劳动而忽视学校教学工作的错误倾向。2)缺陷:导致学校工作走上此外一种极端,即忽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五)美国1.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①马萨诸塞的法令对初期殖民地的普及有重要意义;②1751年,富兰克林开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到19世纪上半期文实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主体。19世纪下半叶,公立学校逐渐取代文实中学。2.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10天津简简述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重要内容)(1)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30年代①重要指依托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得义务教育运动;②19世纪上半期重要在小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重要在中学;③意义: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增进了义务教育的开展和师范学校的发展。(2)贺拉斯·曼19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推进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重要奉献,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①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②教育内容: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都进行了论述;③重视师范教育,倡导设置师范学校培训未来教师。3.《莫雷尔法案》1962年,林肯总统同意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案。重要内容: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个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增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增地收入用来开办农工学校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变化了高等教育种理论轻实践的老式。在此法案的影响下,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增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4.六三三学制(1)背景:①20世纪后来,美国中等教育的智力教育模式忽视社会职能,难以满足社会规定,受到批判,引起了改组中等教育的改革。②19,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汇报。该汇报指出: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种组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崇高的目的改造自己和社会;概括了中等教育的目的:(1)健康;(2)掌握基本的措施;(3)崇高的家庭组员;(4)职业;(5)公民资格;(6)合适地使用闲暇;(7)道德品格。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汇报提议改组学制,形成六三三制,并建立组织统一、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2)意义:1)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2)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种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5.初级学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初级学院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运动。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1)初级学院的特点:①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某些的一般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②由地方小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③学生就近人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④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2)初级学院的评价:①长处:初级学院满足了但愿进大学继续字习的人数迅速增长的规定,也提供了某些学生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②不利之处:学业原则不严格,学生缺乏离家生活的成长经验等。(3)初级学院运动的评价:①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②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层次。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美国的初级学院得到更快发展,并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有力地推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6.《国防教育法》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规定对教育进行改革,1958年颁布此法。(1)重要内容:①加强一般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设置国防研究奖学金;此后,内容不停得到修正。(2)意义:①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有关;②有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7.《中小学教育法》20世纪60年代,为了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美国进行了教育改革,1965年,通过此法。(1)重要内容:①提出了中小学的教育目的:指出小学生更应加强文化教育,为未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的目的则应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基础,学会钻研科学的措施;②规定政府拨款奖励推进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凡自动而认真合并的学校可以领取大量的补助费;③制定了一系列对处境不利的小朋友的教育措施和协助政策。该法案对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8.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暴露出中小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教育缺乏基础训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出现了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教育运动。(1)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1)重要内容:①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关键的适应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规定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②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采用实际环节推行生计教育;③它的实行是把幼稚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象。它和终身教育有些重叠,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小学阶段是生计教育的重点实行阶段。评价:生计一教育是美国社会失业率较高,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应。这种教育不也许处理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只能是一种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措施,并不鼓励人们奋起改造社会。(2)“返回基础”教育运动是美国1976年开始的在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倡导和推进下进行的一项改革运动。1)重要内容:①强调阅读、写作和算术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②取消选修课,增长必修课,加强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等必修科目;③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让学生有任何自主的活动;④规定使用老式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严明纪律,强调考试等;⑤有些州开始重视师资质量的提高问题,多种州陆续出台了教师证书考试制度。2)评价:实质上是美国的一种恢复老式教育的思潮,它否认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不过这一教育运动遭到了许多指责,认为它过度赞赏和重振老式教育,因此在80年代后来又渐渐地消沉下去了。9.《国家在危机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汇报,这个汇报成了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大纲性文献,改革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改革提议:①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②提高教育原则和规定;③改善师资专业训练原则,提高教师素质;④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行。各级政府、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的目的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2)评价:虽然有人批评美国在重视教育质量的同步,又出现了忽视灵活性、忽视情感培养等问题。不过,就总体而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六)日本1.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19世纪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1)重要内容:①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设置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③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分别承担就业和升学任务;④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东京大学,颁布《帝国大学令》;⑤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制度,发展职业教育。(2)意义:1)积极:①使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教育转变;②建立并完善了学制,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了中等和高等教育,为日本的发展作出的奉献,提高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③善于吸取外国教育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2)消极:①自上而下,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②《学校令》和《教育敕语》主张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维护日本天皇制国家主义,向日本人民灌输尊君的封建思想。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1947年,日本国会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否认了二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二战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两个法案标志着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1)《教育基本法》1)重要内容:①教育目的:培养爱好和平、正义和真理,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劳动和责任,充斥独立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②全体国民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尊重学术自由;④政治教育是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⑤国立、公立学校严禁宗教教育;⑥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⑦教师要完毕自己的使命,应受到社会尊重,保证教师享有良好的待遇;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得到鼓励和发展。2)评价:提出的教育目的与二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政策截然不一样,对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有积极意义。(2)《学校教育法》1)重要内容:①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②采用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教科书要符合教育目的的精神;③高级中学以施行一般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分为单科制和综合制;④将本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试验的能力;⑤设置硕士院;⑥对教员、校长、教育经费、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幼稚园教育、特殊教育等作了某些规定。;2)评价:是《教育基本法》的详细化,使二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但有些条款还不完善。4.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1)70年代:①《有关此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征询汇报,波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②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的和10项详细措施;③高等教育上,提出5个方面的规定和12项详细措施;④颁布了《有关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原则》《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2)80年代:①1984年,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②1987年,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③“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征询汇报最具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循序的原则:重视个性,国际化、信息化、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④“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详细改革提议:1)完善终身教育体制;2)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3)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教学;4)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5)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

第七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7世纪捷克的近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改革家,其思想代表着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著作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1)教育目的与作用1)教育目的:①宗教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现实的人生,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来世的永生;②现实性:学问、道德和虔信。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边享有现世的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2)教育作用:①对国家和社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②教育对享有“第三重生活”(宗教)的作用;③对人:发展智慧,从而成为成为身体、智慧、德行和信奉友好发展的一代新人;④不一样等级的人受教育的目的有所不一样。(2)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行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中的关键主题。普及教育的关键是泛智论。泛智论是指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人。1)泛智论:①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②这些知识可为所有的人们,所有的阶层所掌握。2)普及教育:①提出:他认为从小朋友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所有小朋友都具有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因此,普及教育具有也许性;②内容:Ⅰ一切人都要受教育;Ⅱ人人都应当受到一种周全百科全书式的教育。③措施:广设泛智学校;采用班级讲课制;实行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④意义: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思想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思想建立在对小朋友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基础上,从小朋友身心发展特点来论述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小朋友身心特点作了分析,这是前无先例的;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基础上论证普及教育问题,对贫民给子更多的关怀和同情;普及教育内容比较丰富。⑤局限:对普及教育中必须正视的某些问题,如国家与否也许提供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作为一种义务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家长与否有能力承担普及教育等,他或者注意不到,或者认识局限性,并且多半也是他难以处理的;还存在宗教思想与科学思想,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不平等等种种矛盾。3)统一学制: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使所有的小朋友均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种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一6岁)——母育学校——家庭小朋友期(6一12岁)——国语学校——村落少年期(12一18岁)——拉丁语学校——都市青年期(18一24岁)——大学——王国或省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置对应的学校。每个家庭应当有个母育学校,每个村落应当有个国语学校,每个都市应当有个中等学校,每个王国或每省应当有个大学。同步他强调国家对教育的管理职权,认为国家应当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保证教育得到统一发展。督学的职责包括:培训教育管理者,管理各级学校人员,检查学校工作,监督学校规章的执行,指导社会和家庭教育。他是最早倡导国家设置督学的教育家。此外他还严格规定校长、教师、学生的职责,强调规章制度和纪律的作用。夸美纽斯这种建立全国统一的既分段又连贯的学校制度,并加强国家管理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各国的普及教育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3)论年制和班级讲课制1)年制:①他把一年提成四个学季,规定每年秋季(9月1日)招生,学生同步人学;②每年举行年终考试;③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考察和纪律约束,学生人学后不得私自离校;④对每年、每学季、每月、每周、每日、每时的时问都作了详细安排,规定了工作、休息、娱乐、礼拜时间。2)班级讲课制:班级教学的明显特性是多、快、好、省,它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局限性的状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①根据小朋友年龄及知识水平提成不一样班级,每个班级一种教室,由一种教师对一种班的学生同步讲课;②为每个班级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均有计划地进行;③把全班学生提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人,委托一种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班级讲课制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是近代普及教育极为重要的形式和措施。但过度推重班级教学,则会走向否认个别教学的极端。(4)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贯穿于《大教学论》的一直。“自然”包括两方面:①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教育应当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根据,从自然中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②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足的发展。(5)评价夸美纽斯:1)正面:①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②他的教学理论包括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③夸美纽斯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④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⑤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奉献,莫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2)背面:①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度浓郁的宗教气息;②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精确。(二)洛克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重视教育对个人幸福、事业和前途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具有世俗化、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他的重要著作是《教育漫话》。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白板说、绅十教育是其关键概念。(1)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之上的。白板说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2)绅士教育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月的在于培养绅士,并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对绅士教育进行了论述。洛克认为绅士应当是“有德行、有用、能千的人才”,新兴资产阶级的“事业家”。绅十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三)卢梭卢梭是近代法国著名的强调小朋友中心的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其重要著作有《爱弥尔》。(1)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针对老式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即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含义:三种教育:卢梭根据人所受教育的来源把教育分为三种: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卢梭指出应当以自然教育为中心,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才能使小朋友受到良好的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的”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老式束缚,能适应多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他也是自由人。3)自然教育的原则:对的看待小朋友,给小朋友以充足的自由;4)自然教育的实行: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原则,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一样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出生至2岁)这一时期,重要是进行体育教育,其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增进小朋友身体的健康发展,增强小朋友的体质;小朋友期(2一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重要是进行感觉教育,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少年期(12一15岁)这一时期重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青春期(15一20岁)在这一时期,重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信奉教育和性教育,激发青年自然涌现的善良感情,发展他们的理睦,使其在行为中接受道德的磨练。5)实行中的某些举措:消极教育;自然后果率;感官训练;智育;德育。(2)公民教育理论卢梭在《给波兰政府的咨议》一文中详细地论迷了公民教育理论。①“自然人”并不是一种孤单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一种组员,并可以尽到社会组员的职责;②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做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③公民教育的详细目的是培养爱国者,也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创业者;④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对旧有的制度和教育进行改革的基础上的,是新的社会制度的教育目的。新的制度中,国家掌管教育,并有学习本国知识的过程,小朋友进行平等的教育,强调体育等。(3)评述卢梭:正面: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家。他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剧烈的抨击,提出了反应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具有振聋发馈的作用,并且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①他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上由教育适应自然向教育心理学化过渡的一种重要环节;②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措施;③分析了不一样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背面:①对小朋友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度强调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老式的教育作用;②过高估计小朋友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是本知识。(四)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是近代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第一种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念付诸实践,并据此提出了要素教育,推进了初等学校教学法的程序化改革,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其重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教育实践活动:①第一阶段(1768一1798年),新庄时期:收留孤儿;②第二阶段(1798一1799年),斯坦兹时期:创立孤儿院;③第三阶段(1799一18),布格多夫时期:在学校任教;④第四阶段(1805一1827年),伊佛东时期:伊佛东学院。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应是“增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友好发展”。他认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脑)、精神(心)和身体(手)三个方面,并且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络的,因此,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完美地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完人”或“真正的人性”。教育心理学化: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种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措施。从历史的继承性来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显然是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发展出来的。裴斯泰洛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愈加全面发展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使其更为丰富。①教育适应小朋友的心剪发展;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措施的心理学化;④教育者要适应小朋友的心理时机,竭力调动小朋友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索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存在严重的缺陷,但他有关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有关人的友好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措施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对19世纪欧美某些国家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要素主义: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措施的重要论述,也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开展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某些最简朴的,为小朋友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增进小朋友多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友好的发展。各要素:①体育要素:关节的活动;②德育要素:小朋友对母亲的爱;③智育要素:数目、形状和语言。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裴斯泰洛齐根据要素教育,强调培养小朋友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他对初等学校的语言教学、算术教学和测量教学尤为重视。①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最基本的要素是声音。语文教学应当分三步走:首先是发音教学,另一方面是单词教学,最终是语言教学。②测量教学法: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充足运用多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小朋友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终通过绘画体现出来。③算数教学法:从1出发进行计数,而后理解数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进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初期(贫儿之家时期),裴斯泰洛齐重要重视生产劳动的经济价值,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络。后期(斯坦兹孤儿院时期),他关注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将两者在人的内部结合起来,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评价:不仅把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视为协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变化贫困状况的手段,并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络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裴斯泰洛齐有关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虽然受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络,更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只是一种理想。但在西方教育史上仍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设想也有很大启示。(五)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了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理论重视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被认为是老式教育学的旗帜人物,其重要著作有《一般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其中伦理学重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确实立提供根据,而心理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确实定措施和手段。伦理学基础①“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内心的判断);完善(内部理智能力的协调);仁慈、正义(克己遵法的观念);公平与报偿。②五种道德观念的关系。2.心理学基础①关键概念:观念;意识阈;统觉:融合;复合②统觉理论的基本过程和含义:旧的观念+新的表象=统觉团(2)道德教育理论1.教育目的论①必要的目的(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养成五种道德观念②也许的目的:与小朋友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2.教育性教学原则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怎样做到?①教学的目的与道德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②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奉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详细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络,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另首先,他把教学完全附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3.小朋友管理与训育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是训育。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它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训育有六种基本措施和措施:维持的训育、决定的训育、调整的训育、抑止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3)课程理论①课程必须与小朋友的经验和爱好相适应;②课程要与统觉过程相适应;③课程必须要与小朋友发展阶段相适应。(4)教学理论教学进程理论统觉过程的完毕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于是提出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措施:单纯地提醒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措施之间的联络,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教学形式理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种包括教学措施、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爱好可分为四阶段:注意、期待、规定、行动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措施。评价:①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原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②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不仅反应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并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③另首先,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停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5)评价1)正面:①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心理学化和科学的教育学之父;②丰富了近代教育学理论体系。其思想通过赫尔巴特学派影响了世界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进展,确立老式教育学派,对老式教育的影响巨大。2)背面:过于强调教师作用,强调主知主义,从而导致了现代教育对其批判。(六)福禄培尔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幼稚园的创立者和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重要著作有《人的教育》。(1)万物有神论万物有神论是福禄培尔思想的基础,也即统一的原则,具有宗教的色彩。他认为世界万物统一在上帝的精神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认识人性而逐渐认识上帝。(2)适应自然原则福禄培尔所谓的“自然”重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大自然;另首先是指小朋友的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重要指后者。不过,福禄培尔并没有绝对否认强制性、干预性的教育。他的教育顺应自然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3)幼稚园①幼稚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两者是一致的,是完善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②幼稚园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小朋友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种阶段的发展作好准备;③幼稚园的教学活动应遵照小朋友的天赋爱好和性情,有自我活动和“社会参与”。(4)恩物与作业1.恩物:恩物是福禄培尔为小朋友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也即玩具。三个条件:①能使小朋友理解周围世界,又能体现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括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③每种恩物自身应体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一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2.作业:作业是为幼儿设计的多种游戏活动3.两者的关系:①联络表目前它们是两种互相连接的幼儿游戏活动的形式,是小朋友认识自然和社会、满足其内心冲动的必要手段;②两者的区别则在于如下几点。从幼儿活动次序来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恩物为作业的开展提供基础,作业是幼儿运用恩物进行游戏后的更高发展阶段;从活动的材料看,恩物的材料是固定的,作业的材料是可以变化的;从性质来看,恩物是活动的材料,作业既包括活动,也包括活动的材料。从小朋友的内心需要来看,恩物重要反应模仿的本能,作用在于接受或吸取,而作业重要反应发明的本能,作用在于刊登和体现。(七)斯宾塞论教育斯宾塞是近代英国科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著作是《教育论》。(1)生活准备说与知识准备论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原则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根据这个原则,斯宾塞确定了教育的口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知识的价值高下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课程理论。(2)科学教育论(3)课程论把人的活动分为5部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也分为五类:人类活动课程直接保全自己生,解获生活必需品逻、力、数、光抚养子女心、生、教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有关的活动历史闲暇休娱文艺(八)马克思和恩格斯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①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②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③有关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①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人的本质是劳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②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提供了基础,综合技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纽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亲密联络的反应和联络。(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试验1.新教育运动背景: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它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等国。重要内容:在教育目的、内容、措施上建立与旧式的老式学校完全不一样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试验室”。代表人物:初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人。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人2.著名的试验学校: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德莫林的罗歇斯学校,利茨的乡村寄宿学校,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过程:英国:雷迪【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法国,德莫林【罗歇斯学校】;德国,利茨,乡村教育之家,乡村之家运动—德可乐利,生活学校(隐修学校)3.梅伊曼、拉伊的试验教育学1)含义:试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试验法研究小朋友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重要有梅伊曼的《试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试验教育学》2)重要观点:①倡导把试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措施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②主张用试验、记录和比较的措施探索小朋友。合剪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试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措施的根据;③把教育试验分为二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试验计划,进行试验;将试验成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对的性。3)影响:①试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②局限性:像教育目的这样波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间题就不能通过试验的措施来处理,当试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措施夸张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措施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4.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19世纪后期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推进者。重要教育著作有《公民教育要义》、《劳作学校要义》。“公民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认为只有通过予以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国家才能实现其自我保留和增进福利的职能。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口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劳作学校”理论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基本精神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发明性的劳动活动中,得到性格的陶冶。凯兴斯泰纳从公民教育的目的出发,赋予劳作教育以新的意义和内容。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基本任务是职业陶冶的预备,第二项任务是职业陶冶的伦理化(把职业陶冶和性格陶冶结合起来),第三项任务是团体的伦理化(规定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构成工作团体)。影响:①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是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育趋势的反应,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侵略提供了精神武器;②将新的教育措施引进公立学校体系;③改革了国民学校的教育和工人的进修教育;他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发明性的劳动能力;④对世界诸多国家产生重要影响。5.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20世纪著名幼儿教育家,推进了新教育和小朋友教育运动的发展,重要著作有《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措施》和《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建立在幼儿的生命力学说之上,认为小朋友存在着内在的生命力,其生长是由于内在生命潜力的自发发展。因此强调遗传的作用,推崇内发沦。但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