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第1页
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第2页
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第3页
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第4页
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班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相关研究正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然而,处于当今市场经济激荡的环境中,面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90后大学生和日益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课题。一、大班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与大学实训相结合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内容及要求把握的不断深入,以及对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模式改革获得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到课率、兴趣率、信仰率不够高等问题。探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当然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等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首先,大班上课使许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开展,课堂模式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上课班级规模不断压缩,但目前依然是以大班集体授课为主,这种现状使许多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开展,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人数众多使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难度较大,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仍然是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探索大班条件下相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交叉和重复,使高校的课堂教学不容易找到具有新鲜信息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效案例。有比较研究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哲学部分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原理,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高校教材增加了部分内容,但重复率达50%。”内容重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深入,教师也可以采取“步步高”的处理方法,将对原理本身的学习引向纵深,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例如,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时,中学课堂一般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做类比体会;在高校课堂,大多数教师还是会选择这样的经典案例,主要是因为成语清晰易懂,但缺点是容易让学生感觉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因此,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发掘并运用具有“三贴近”功能的新的教学案例,成为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吸引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理论已经有了较清晰的理解,高校课堂要想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只能在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两方面努力。深度的进一步挖掘对学生的理论素养要求较高,在普通(二本类)高校的课堂实践中容易遇到障碍。广度拓展主要通过案例本身的“三贴近”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生活化案例,这些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学科特色、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交叉的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作为案例,分析其深层哲学蕴意,为学生提供一种交叉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与他们的专业课学习形成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过硬的教育目标。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中选择与学生专业知识相近或相关的科学化案例,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化的案例本身并不一定要简单易懂,反而可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样更容易调动青年大学生攻坚克难的豪情与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可通约”之处,从而能够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体会到貌似老生常谈的基本原理在现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自觉摒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的看法和想法,如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学习也会更加自觉。作为一种交叉与横断学科,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和丰富的案例。本文从复杂系统科学及其哲学的自组织突现理论与案例出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提供一种案例支持与理论拓展。二、自组织突现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的内在关联对“突现”(emergence)理论进行研究是复杂系统科学及其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美国圣菲研究所把研究突现视为“圣菲理念”之一,明确提出:“复杂性,实质上就是一门关于突现的科学。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就是考温(GeorgeCowan)一直想陈述清楚的东西,就是如何发现突现的基本规律。”115,因而,可以说突现是复杂系统的首要特征,复杂性科学可以被定义为研究突现的科学。虽然学界并没有形成关于突现的统一概念,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突现主要表达的是系统整体突然出现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模式、性质、现象甚至实体。此思想源自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由于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这种整体主义思想获得进一步研究,国际学界在这方面的讨论十分激烈,逐渐形成了英国突现主义、依随突现、自组织突现、熔合突现等主流的突现理论学派,分别从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心灵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从共时与历时的不同视角,对突现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因果关系等进行研究。其中,自组织突现(self-organizationalemergence)的理论学派认为,复杂系统有着极为复杂的有序性,因而该学派致力于揭示大量同质的主体如何经聚合、通过局域的相互作用而突现形成全局性的有序过程,探索复杂系统高层次整体突现现象的历时形成机制,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揭示自组织突现的动力学机理,分析自组织突现的基本特征。对于自组织的定义,系统科学家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版本,基本都强调自发生成和自主突现,例如,海里津提出:“自组织可以定义为局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个完全相干的模式的自发创生(spontaneouscreation)和自发突现(spontaneousemergence)。”22自组织现象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都比较普遍,磁化、结晶、市场形成、货币金融以及股票的出现都是自组织的过程。自组织突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可通约”之处,本文将之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做一简要比较。(1)“自组织”的自发性、自我组织的特征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概念是共通的。自组织突现的思想揭示了微观层次元素遵循极为简单的运行规律,通过时间的迭代和空间的聚合,可自发突现形成宏观层次复杂的系统整体行为;对立统一规律旨在揭示,事物运动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自身或内部的矛盾而非外部力量,这种矛盾是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始驱动力方面,两种理论的观念是一致的。(2)“自组织”的过程性、历时性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定律的进一步解释。自组织突现从历时视角,对整体突现现象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大量同质主体从局域逐渐进展到全局性的相互作用如何生成高层次宏观整体新模式或现象;“质量互变定律主要揭示的是事物发展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46。二者相比较,自组织突现不仅与质量互变定律理念相同,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特定质量互变过程的条件与机理,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的现代科技手段,将这种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3)混沌的边缘会创生新的自组织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相吻合。复杂系统科学哲学认为,自组织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途径,无序进展到有序之后,系统的演化将会进入混沌状态,混沌是有序系统进化的方向,而在混沌的边缘,又会创生新的自组织。这种“混沌的边缘创生自组织”的理论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进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在本质上又是相通的。事实上,系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交叉视野的跨学科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与进路,先后有学者提出“马列主义系统思想”,总结系统哲学的五大基本规律,论证“系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发展”,从“系统哲学谈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等等。他们的研究启发了心智,多属于“面上”研究,更重思想性,本文选择一个细节问题,从自组织突现理论切入,结合计算机模拟的最新案例,进行“点上”的深入与细化。三、模拟数据处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国际学界对自组织突现的理论与案例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发现并分析了元胞自动机模拟生命游戏、虚拟蚂蚁修建高速公路等案例,进一步丰富了自组织突现的理论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定律为例,通过系统哲学计算机模拟自组织突现的理论与案例,对该定律进行诠释,提供一种案例教学的拓展论证。质量互变定律对于许多人来说都耳熟能详,规律本身的描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多为哲学化的语言体系,而虚拟蚂蚁修筑高速公路的自组织突现模拟可以提供一个形象贴切又富有科学性和时代特征的案例。模拟可以在缩短认识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再现细节,让人清晰地看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生物学家指出,单个蚂蚁的行为十分简单,大概只有十几种行为规则,但蚁群的行为通常复杂而又有序,克里斯·朗顿(ChrisLangton)用元胞自动机来模拟蚂蚁这种从个体的无序行为进展到整体的有序行为,称之为“虚拟蚂蚁(virtualants)”。其基本规则与运行过程是这样的:将电脑屏幕设置为一个广大无边的棋盘,每个格子称为一个“元胞”(cell),让一只虚拟蚂蚁按照下列规则在棋盘上运行:(1)进入白元胞时,右转90°并将该元胞涂黑;(2)进入黑元胞时,左转90°并将该元胞涂白。这样的规则可能是受到现实世界蚂蚁的真实行为启发而创立的:蚂蚁在觅食过程中,会留下激素气味,引导和改变其他蚂蚁的行为轨迹。按此规则,蚂蚁在元胞格子中从初始空格开始走,前几步的行为轨迹十分简单清晰,之后慢慢进入混沌状态,走走退退,扭秧歌似的前行,呈现不出任何规律性或有序性。但在走了大约10000个时步后,蚂蚁突然开始沿电脑屏幕的斜45°角修建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称之为高速公路也很贴切,因为一旦公路建成,其他蚂蚁就可利用这条高速公路快速前进,而不必像修路的小蚂蚁那样,混混沌沌兜圈子式地行动,就像现实中蚂蚁利用同伴散播的激素,会走得更快更直一样。个体自主行动者在行为规则和时空结构上都很简单,而一旦单只蚂蚁与自己过去的行为留下的影响发生相互作用,总体的简单性就彻底被打破,微观层次元素遵循极为简单的运行规律,可自发突现形成复杂的整体系统行为。这只小蚂蚁在积累了10000步之后,原本混沌的行为轨迹呈现出规则的状态,并且产生新的功能,这不就是量的积累所生成的质变吗?对于一只虚拟蚂蚁修建高速公路的行为轨迹,颜泽贤等著的《系统科学导论》中进行了电脑屏幕截图,更加直观一些。国外相关的研究网站更可以下载到Java的运行程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蚂蚁修路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模拟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既看到初始的量变起点,又看到它所导致的质变状态。此外,质量互变定律只告诉我们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主要是一种定性的描述。加入自组织突现的思想与案例之后,学生的理解可以由定性描述精确为定量数据,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量变所带来的质变效果,更可以清晰地看到复杂系统的宏观模式转变这一质变究竟会如何形成,大约需要多少时长,精确地遵循哪些机制,因而不仅能理解和接受量变会导致质变,而且明白了量变为什么会导致质变,科学数据的描述可以让学生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思政教育的效果看,学生由此学习的质量互变定律,绝不限于对教材的原理表述所包含的三个句子的读读、背背,而是真正能从心底产生共鸣。此时,无需教师多言,学生自会思考:质量互变定律原来具有这么高的概括性,这么广泛的解释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