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钟》铭辞考释_第1页
《竞钟》铭辞考释_第2页
《竞钟》铭辞考释_第3页
《竞钟》铭辞考释_第4页
《竞钟》铭辞考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竞钟》铭辞考释

(一)荆荆时期,秦县公16年四、二十七日间1973年5月,湖北省枝江县发现了一首名为“竞钟”的青铜球。1973年6月,该照片被保存在荆州博物馆。据铭辞和花纹的柘片,笔者初步推断它应铸于秦桓公26年(公元前578年)的四、五月间。本年二月上旬,又亲赴江陵观察了实物,对上述论点加以再次的检验。下面,拟就铭辞内容的考释论证这一看法,附带就有关的钟类形制方面作一简要的比较。所论当否,敬请广大读者指正。(二)两斋本字的省写本器铭辞十二字:开头四字一行在钲间,其余八字分三行列于鼓左:两“秦”字均作形。甲骨、金文、籀文等都作形,小篆则作形,成为今天通行的“秦”字结构的主要依据。秦字初义,本象双手持杵舂打禾秸脱粒之形;后假作禾类中某一种庄稼的名称。因此,下面作一、二“禾”形都不影响文字的结构。但钟铭两“秦”字都省去两隻手,仅剩下两点以象征手形,简化得相当厉害。铭中还有一个简化较大的“庸”字,也是省去了两隻手的。这一点,留在后解。卑,与俾通①1。俾有使的意思:《尔雅·释诂》“俾,使也。”《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俾勿坏”;《伪孔传》解说为“使政勿坏”。《诗·鲁颂·宫》“俾民稼穑”,郑玄《笺》解作“使民知稼穑之道”;《诗》以下还有句:“俾侯于鲁”,“俾侯于东”,“俾尔炽而昌”……所有这些“俾”都作“使”字讲。因此,“秦王卑命”,即“秦王使命”之意。到此,这个句子还没完,应与“竞庸”连读,它的语法结构是一个兼语式句:“竞”既是谓语“卑命”的宾语,又是“庸”的主语。图解之如下:竞,在此是一个人的名字,即本器的所有者,按一般铜器铭辞惯例,应定名为《竞钟》。庸,又见于《庸夜君鼎》:“庸夜君成之载鼎。”②2(图四)容庚《金文编》列入附录作为不认得的字③3,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也收入附录,但在字下又注作:“疑古墉字”④4。据笔者的考察,两庸”字都是墉字的省写,不过这字的辨识过程比较复杂,笔者别有考,为省篇幅,于此不拟详论,仅把要点撮述如下:1.“墉”,小篆作,甲骨文作,象双手合抱“用”形工具在作掘“土”的劳动,小篆把“土”旁搬到左侧,便不好索解了。金文作,是这字结构最完整的一个形体,其左下之“”,即“”(土)形的讹变。2.胡厚宣先生认为“用”是一种锄田的工具⑥5,说得不错,但需要补充。——古文“用”“甬”一字,甲骨文、金文“用”“甬”二字有书写成一把长柄的铲形工具,如⑦6、⑧7,这三个“用”字都写成了“甬”形,可见二者最初实际上一个字。甲骨文“用”字还有写作⑨8形的,象一把在柄端装有“横把”的铲形掘土工具,如图五;形则象工具的柄端为圆环,以便手握,如图(三);形则象现代军用铲中之一种,柄端把手作空心三角形,如图(四);形则象此工具的“甬”上铸有“鼻”环,以便悬系,图(五)。《夜君鼎》,本器,其“用”上二横,即图(二)工具柄端“横把”的省变。以下将“墉”字形体省变概况,公式化之如图:3.用、甬本是一种工具的名称,后假作他字,故另造一字,即“”。《说文》“枱,属;从金、蟲省声,读若‘同’。”抬,即耜之或体,说它“耜属”,即不啻说“抬”是农具。《广韵》冬韵说“”是一种大锄,其为农具,尤为明显。用、甬、墉,中古音在钟韵、喻母四等;喻四古属定母⑩9,古音当在东部,即《说文》之“读若‘同’”。总之,“用”(甬)是这一字的原始象形字,“”则是其后起形声字。4.“墉”既是一种以“用”(甬)这一工具进行掘土的劳动,劳动的结果,即土壤经穿地翻松后,必然高出隆起于地面;而“墉”是从“用”(甬)得声的,故由(用)所构成一系列文字都有“高起”的含义:意气高起叫“勇”,水由低处往上涨叫“涌”,由下往上跳跃叫“踊”,心情高兴叫“悀”……《说文》释“墉”为“城垣”,就是由“高起”之义引伸而来——城垣即城墙,城墙是由土、石高垒而成的,而城墙伸延、合围即成城堡,于是“墉”就辗转引伸成为“”的异构重文。甲骨文、金文中,字酷肖“城堡”之形:1312,城堡的象形字;墉,即的同义词转化而来的异体重文;城,则是的后起形声字。三者义同通用。在语法上为名词,由于殷周奴隶王朝及其他大小奴隶主诸侯到处修城筑堡以镇压奴隶的反抗,为了适应这一客观现实发展的需要,便由名词活用而为动词,并取得“筑城”的含义:“甲申卜,我于西?七月。(右行)”1413这条卜辞是在七月甲申这天卜向的:一个名叫“我”的国家会在它自己的西边筑城建邑吗?《诗》中用“城”作动词的例,如:“城彼东方”1514;“城彼朔方”1615;“土国城漕”1716;《左传》中记“城郎”“城楚丘”……等例,是不计其数的。墉用作“筑城”的例,见《攎鼎》:“召公墉匽,休于小臣攎贝五十朋;——《攎鼎》《商遗》85版召公,即西周封于燕国的第一个国君;匽,即燕的同音假借字,青铜器中凡春秋以前燕国之器均作“匽”,战国后作“郾”。“召公匽”,即“召公墉燕”,亦即“召公城燕”这反映了两周初期召公被封于燕地修筑城堡以作国都这一史实。由上的考辨,可知“竞重”即“竞墉”,亦即“竞筑城”之意。“秦王卑命竞墉”,即秦王命竞[去某地]筑城。之,原作业,即甲骨文字之分化(甲骨文字分化为后世的止、之等字),象一隻脚放在地上,足趾指向正前方,表示将前往之处,通假为“到”。“王之定”,就是“王到定”那个地方去。定,地名。古地名叫“定”者颇多:河北省有“定”县1817;河南有“定陵”1918;安徽淮河附近的“定”则是晚征“人方”所经的一个地方2019。本器之“定”,当在秦地,即今陕西省境内:《汉书·地理志》上郡有“定阳”,师古引应劭说“在定水之阳”。《水经·河水注》“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水出其县南定水谷,东经定阳故城南。应劭曰:‘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战国时,一度属赵:《国策·齐策五》“昔魏拔邯郸,西围定阳。”定阳故城在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黑水,今名仕望川。“救秦戎”之“戎”,指军队。戎字由戈与甲组成,代表兵器。甲骨文戎字作2120,作2221,金文作23,2422。增“大”的结构较完整,代表掌握进攻与防御武器的人,亦即代表“军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观点看来,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要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2523奴隶制国家的军队,既是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之一,于此,对于奴隶主阶级所明白表示的话就不难索解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624。祭祀是宗教形态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奴隶主用以麻痹、统治奴隶的一种精神统治工具,军队则是武装镇压奴隶反抗的另一工具。戎字既是军队之义,“救秦戎”,就是救秦国的军队。关于“救秦戎”这一历史事件,笔者从各方面考察的结果,认为这应指的是秦桓公2624年秦晋两国之间发生的一次战事。综合《史记·秦本纪》《十二诸侯年表》《晋世家》和《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记,整个战事的发展的过程是这样:公元前580年,晋历公初立,与秦桓公“浃河而盟”,之后不久,秦背弃盟约,拟联合翟攻打晋国。晋知此事,乃联合齐、鲁、宋、曹、郑等五国抢先攻秦。公元前578年四月,晋派遣吕相使秦通知两国正式绝交。五月丁亥,晋与五国联军直趋秦都咸阳,于泾阳麻隧附近决战,结果秦军大败,晋方俘获秦将成差和女父二人。桓公受到这场大挫折后,于第二年(公元前577年)就死去了。据此,则钟的铸作,应在四月吕相绝秦之后,五月麻隧决战之前。(三)从制作工艺上看,可把本器的“纹”打造成“未除案”考察本器的形制,可使上述判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本器在形态上有几处突出之点:1.柄端封闭,形成所谓的“衡”部,其上有同心圆和四个“心”形构成饰纹;2.近衡处有一左右横穿的横梁,以便系绳悬挂,使之成为“正悬”的形式;3.柄下近舞处有略为高出甬面的“斡”,斡上无旋虫,与横梁证明本器并非偏悬;4.上“景”部施有旋涡状花纹。一般所谓的“甬钟”,特别是西周中期以后,绝大部分属偏悬式——钟甬的斡上附有一环状的旋虫,由于前后不对称,悬挂起来后,整个钟体与地平面就不是垂直的正交,往往形成30°—40°的倾角。解放后出土垂直正悬之钟,除本器外,又见于湖南平江出土的一具战国铜钟2825。其实,正悬式钟较偏悬式钟出现更早,殷代已开始出现,《亚疑钲》架端左右各有一对称环耳2926,那就是贯绳穿系的部位,由于左右对称,悬挂起来就是与地平面垂直的。再如所谓的《贮钲》,柄中有一洞穿圆孔3027,系绳后也成为垂直的正悬。还有《毕钲》,柄部近舞处有一隆起的“斡”3128,也是为了保持正悬而设计的一个部位。以上三具正悬式钟都是西周偏悬式出现以前的。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一具“甬钟”,斡旋俱无,唯柄端近衡处有一从正到背洞穿圆孔3229,悬系的方式与《贮钲》相同,部宝钧以为它是铙3330,非是。这具虢国号号墓所出正悬式钟,较之本器要早七、八十年,足为本器悬挂方式产生的直接传统根源,而平江战国铜钟柄端横梁的出现,则是从本器承袭去的。因此,不能由此而将本器的年代推晚至战国。其次,就花纹与工艺方面,还可通过同时代器物作一些断代的对比——与本器花纹相近特别是鼓部花纹近接的有两器:一件是上海博物馆所藏《蟠龙纹钟》,马承源定它为春秋晚期3431,可信;另一则为河南信阳出土之《篙钟》第一号3532,郭老定为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器3633,可靠。前者钟体内壁满布花纹,是它晚于本器之证;后者在工艺方面也表现出较本器稍后的地方,而它又既有公元前525年可据,则断代对比的意义就更显得重要。关于《篙钟》在工艺上晚于本器之处,这里只提出两点:第一,钟类调整音调高低的工艺方式,春秋以后放弃了锉摩钟枚而在内壁开凿槽孔的办法,开始是在销成后,临近测音时才在内壁任意剔凿槽孔,故其剔槽的数量多少、部位高低都无定;后来便在制作陶范时就确定了剔槽的数量与部位,故剔槽的四周有“井”形的界线或高起的突棱。本器内壁、舞内共有剔槽六处,如槽长、宽、深浅不一,显属前期;《篙钟》“槽旁有高起的界限,略作井形。”3734是它晚于本器之证。第二,青铜器花纹采用板印技术,出现在春秋中期。本器除舞上四块蟠龙纹为板印外,其余均非印制,而且舞上的印纹不经仔细观察则不易发现。《篙钟》舞顶花纹的板印界限是一望而见的3835。这也是本器早于《篙钟》的可靠依据之一。关于本器铭辞完整与否问题,这里还拟谈谈——本器全文十二字,叙事清楚,文意充足,和《篙钟》的风格又完全一致,反映出它们时代特征相近。后者全套编钟十三具,只能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