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5小题)

1.兔子的精神

刘庆邦

①兔子分两种,家兔和野兔。家兔很可爱,野兔跑得快。我这次把目光投向越来越少的野兔,想着重把在田野里野生野长的兔子说一说。

②在虎年的小满之后,我特意回到老家看收麦。麦子已经成熟,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到处都是黄金铺地般的富丽色彩。我每天在麦田间的小路上走来走去,尽情享受麦子的芬芳。缠绕在麦穗上的狗儿秧的喇叭花,一只翩翩飞舞的白蝴蝶,在我头顶喳喳叫着的喜鹊,还有水边陡起的长腿鹭鸶,都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美。更出人意料的是,有一天下午,在一块麦子地地头的小路上,我竟然看到了一只兔子。兔子银黄色,和麦子几乎融为一体。可我还是看到了,因为麦子是静态,兔子是动态。好久没看到家乡的野兔了,野兔的出现不免让我有些惊喜,我差点叫一声“兔子",我没有叫,我怕吓着兔子。我停下脚步,没有再往前走。我想给兔子传达一个信号,我对它是友好的。还好,兔子没有立即隐入麦丛中去,它竖起双耳,也停下了。于是,我悄悄拿起照相机,想把这个朋友照下来。兔子大概发觉了我的举动,还没等我把镜头对准它,它就快速向前跑去。它顺着小路跑了一阵儿,才将身子一拐,遁入浩瀚如大海一样的麦地。

③这个时候的兔子是幸福的。田边地头野草茂盛,可以说它们每天都有享用不完的大餐。这个时候的兔子也是安全的。麦子从青纱帐变成了黄纱帐,它们在金色的帐子里自由穿梭,或唱歌跳舞,或结社集会,或卿卿我我,反正想干什么都可以。

④麦子收割时,野兔们赖以藏身的黄纱帐被收走,它们又重新面临危险。我年少时在老家的生产队参与割麦,割着割着,总能看见一只兔子跃起,向另一块尚未收割的麦地跑去。社员们对兔子都很感兴趣,大家停下割麦,站起来以手罩口,一齐对兔子呐喊。有的人还试图朝兔子追过去,但兔子四条腿,人只有两条腿,人的奔跑速度比兔子差远了,人的呐喊和追赶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这时,同样长有四条腿的狗跳出来了,奋勇向兔子追去。结果怎么样呢?狗们往往空嘴而归。狗跑得是快,但兔子跑得更快。兔子跑起来像一团金色的雾,在田野里飘飘忽忽,让狗望尘莫及。

⑤对野兔们来说,最严峻的时刻是秋收之后和飘雪的冬季。此时场光地净,无遮无拦,野兔们不仅食物匮乏,连一个藏身之所都很难找到。而贪婪的人们收获了庄稼还不够,还要像收获庄稼一样收获野生的兔子。人出动了,狗出动了,在我们那里被称为兔鹘的一种猎隼也出动了。如果人和狗是围捕野兔的地面部队,兔鹘就是人们所豢养的空中打击部队。与人、狗和鹘比起来,野兔们属于真正的弱势群体。只有野草是它们的朋友,别的动物几乎都是它们的敌人。但兔子也要生存,也有繁衍的权利。它们的生存法则决定了它们并不是一味向强势群体屈服,除了逃跑,它们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抗争的精神。有一次我看打围时亲眼见到,当兔鹘在空中向一只野兔俯冲下来时,野兔竟猛地跳将起来,用头向兔鹘顶去。兔鹘猝不及防,闪落在地,扑了一个空。兔鹘再起飞,飞到一定高度,再次向野兔发起攻击。而野兔毫不畏惧,在奔跑中瞅准时机,再次跳起来,直着身子向兔鹘的腹部撞去。这一幕让我震撼,甚至有些紧张,我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野兔竟敢与那么强大的敌人抗争。从那一刻起,我站到了野兔这边,希望野兔把不可一世的敌人顶翻,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兔鹘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扰了野兔的奔跑速度,从后面追过来的狗还是把野兔咬住了。

⑥我还听说过一个让人更加难忘的故事。在某个肃杀的冬季,当一只老鹰将利爪刺进一只野兔母亲的臀部时,野兔母亲没有回头,没有犹豫,拖着老鹰继续奋力向前奔跑,一直把老鹰拖进一片长满硬刺的荆棘丛中。老鹰被刮得少皮没毛,野兔母亲悲壮地与老鹰同归于尽。出于对野兔母亲的敬佩,我曾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题目叫《打围》。

(1)第②段写出了“我”对野兔的喜爱之情,请找出相关的一句,说说是如何体现的。

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它们在金色的帐子里自由穿梭,或唱歌跳舞,或结社集会,或卿卿我我,反正想干什么都可以。

___

②兔子跑起来像一团金色的雾,在田野里飘飘忽忽,让狗望尘莫及。

___

(3)文中写到“这一幕让我震撼,甚至有些紧张",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感到震撼和紧张的原因。

___

(4)请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___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___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做事,心里有个界

程刚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离开了我们的小山村,去南方打拼,留下我与奶奶相依为命。

那个时候,山里的孩子没有学习好坏之分,只有懂事和不懂事之分。我属于懂事的,每天回家我都要去挖野菜,然后喂鸡喂鸭喂猪,天黑了我才开始写作业,写到深夜再睡觉。

奶奶没上过学,却深受村里人敬重。谁家两口子吵架了,邻里间有什么纠纷,常请奶奶去调解。奶奶那时对我疼爱有加,却从不娇惯,一言一行都要我知道做人应有的样子。那时,我一个十岁的孩子,每天钻山扛猪草回来,奶奶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倒是如果有一天我偷懒没去,奶奶会训斥我。山里人都不大重视学业,但我要是有个头痛脑热不想上学了,奶奶也会训斥我,说我不像男子汉。我从来没觉得委屈,因为我知道这是奶奶对我的疼爱,和她从来不吃鸡蛋都留给我吃,夏天晚上一直给我扇扇子直到我睡着一样。

我十一岁那年九月,奶奶病了,走路都费劲,邻村的医生给她连打了几天针才渐渐有了起色。

那段时间,六爷家地里的红薯收完了,奶奶说想吃个红薯,让我去翻点。翻红薯,就是人家的地都收完了以后,再到他们地里去挖一些遗漏在土里没收的红薯。可我去的时候,地都被翻了好几遍了,我翻了半天也没有翻到一个。

突然,我看到地头还有一些没有收,应该是留着自家吃的,瓜秧趴在地上,紫红色,长势还挺好。山里人都自觉,即便是收过的地被翻了几遍,剩下这些没收的也从没人去碰一下。可我想到炕上奶奶蜡黄的脸,还是在这堆红薯面前犹豫了。我四下瞅瞅,天已经黑了,四周也没人,我迅速挖了一根秧,收了四个红薯,藏在怀里跑回了家。

奶奶见我捡回了四个红薯,问我是不是翻的,我很心虚,但还是回答说是。幸好奶奶没再多问,我把红薯洗了,给奶奶煮上,又炒了一个鸡蛋。这一顿晚饭,奶奶吃得香甜。

第二天一放学,我就往家跑,急着给奶奶做饭。可奶奶却不在家,这些天奶奶基本都躺着,她还没有完全好,这又下地干活去了?隔壁三婶告诉我说看见奶奶往村里六爷家去了。我急忙跑过去,奶奶正坐在六爷家里,帮着他们划红薯片晾薯干。见到我,才起身和我回家。

奶奶回家便累得躺倒在了炕上。我责怪奶奶,身体没好,还去帮别人干活,奶奶笑着说:“闲不住,就去坐坐,顺手帮人家干点儿活。"

晚上,六爷和六奶过来,提着一筐下午新晾的薯干儿。我在里屋写作业。

六爷和六奶走时,奶奶不收他们的东西,来回推搡,直到六爷和六奶生气了,奶奶才收下。隔着门,我听得清清楚楚,奶奶说:“孩子不懂事,挖了你们没收的红薯,是我没教好……”六爷急了,对奶奶说:“三嫂,孩子小,那算点儿啥事咧!挖就挖呗,地里那点儿破东西,全挖了我都不找,还劳你这样病着跑我家干活道歉……"

他们的对话我听得清清楚楚,那一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奶奶送走六爷和六奶,我从里屋出来,羞愧得说不出话,只能抱着奶奶的腿,一个劲地哭。奶奶笑了,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孩子,你翻的红薯一拿回来,我看都是好的,就知道你肯定挖了人家地里没收的。你记住,心里要有个界: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有什么理由也不能动心……”我用力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把奶奶告诉我的“界"刻在了心里。

后来,我长大,离开了山村,当兵入伍提了干。但心里一直装着奶奶告诉我的界,做事有界,做人也要有界。

(选自《杂文选刊》)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填空。

奶奶生病想吃红薯,让“我”翻红薯→①→②→③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

(3)你认为文中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

(4)下列语句表达的意思与原文的中心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B.坚守原则与底线。

C.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D.助人为快乐之本。

(5)有人说本文的标题非常好,请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___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车灯

管秋实

①凌晨,外面还一片漆黑,客厅就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那是父亲又在套他那身“装备",一副承受了不知多少风雪的护膝,一顶因日晒雨淋而斑驳不堪的头盔。几分钟后,他打开车灯,奔赴数十里外的学校——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②曾经,我以为父亲如那辆摩托车的车灯,两道光柱直刺暗夜,而我,只需轻轻一抬腿,便能踏上平坦大道。这个想法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

③经过父亲的悉心指导,我考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家离学校很远,如果住校,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窘迫的家境根本不允许。父亲四下打听,便与亲戚商定,暂时借住。

④学校与住处一南一北,仍然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怎么办?父亲略一思索:“我送你!”从此,每天早晨,父亲先送我上学,然后再赶往自己的学校上课,风雨无阻。【甲】

⑤班级有些同学家境殷实,汽车接送是“标配",“四轮子”风不透雨不漏,父亲的摩托车则灰头土脸。【乙】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为何别的同学条件优越,而我找个住处都难;为何同学们穿着一件件名牌,而我只有一身校服;为何同学家的车灯那么明亮,而父亲的车灯却如此昏暗……【丙】

⑥终于,压抑许久的我爆发了。那天,父亲的摩托车车灯坏了,一不小心,我们父子连人带车摔在路边的田野里。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丁]父亲一声不吭,打掉满手的泥巴,默默地抹掉沾在脸上的草叶,走上来拍去我身上的泥土。

⑦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光,我瞥见父亲身上穿了多年的棉袄被划出一道新口子,内衬翻了出来,黄里透黑。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我凭什么与同学攀比吃穿?我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家人能力有限?而我又为何不能像父亲那样去奋斗?

⑧这一摔,倒下的是躯体,站直了的却是精神。

⑨从那时起,我学习的内驱力与日俱增,那摔坏的车灯在鞭策我奋力前行。期中考试后,我做了发言:“我的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每天坚持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接送、奔波,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台下,父亲摸摸鼻子,故意地咳嗽了几声。

⑩会后,我前所未有地拥抱了一下父亲,并催促说:“爸,赶快把摩托车的车灯修好吧!”

父亲说:“不需要修了,你已经在心里装上了一盏更亮的灯!"

(选自《意林》,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我茫然,埋怨,嫉恨……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2)品味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和要求作答。

①我一爬起来就冲着父亲大吼,心中的那股怨气一下子喷涌而出。(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___

②眼前的一幕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头,我羞愧,懊悔,自责。(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

(3)第⑧段独句成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

(5)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___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牧羊歌手

郭震海

①清晨,苍茫的群山被鸟儿的翅膀一点一点擦亮。

②厚重的木制门,“吱扭”“吱扭"的,一扇扇开启小镇新的一天。晨雾中小镇四周的群山若隐若现。三三两两的农人走出家门,走向晨雾,走向原野。

③我和老三信步走进小镇后面一个空旷的山谷。只见一位牧羊老汉手举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啪啪啪”脆生生的鞭响,惊起一只正在觅食的山鸡,山鸡欢叫着振翅飞起又迅速落下。

④“庆生叔,这样好的天气,你咋不亮开嗓子唱一个呢?"老三远远向那牧羊老汉打招呼。

⑤“哈哈,唱一个!”牧羊老汉乐呵呵地回道。老汉说着,大声咳嗽了几声后,便开了腔:“嗨——送郎送到大门口,扑上来看家的大黄狗,认了认是郎哥,摇了摇尾巴住了口口……"

⑥“好!好!”老三高声叫好,同时双手举过头顶鼓掌。

⑦确实是好!我也在心里暗暗赞叹。没想到,在这苍茫的群山之中,这位牧羊老汉的嗓音会如此高亢嘹亮。他那嘹亮的歌声如一把铁锤有力地撞击着大地,层层叠叠的群山也仿佛随着老人的山歌活泛了,亮开嗓子,纷纷回音。群山伴唱,流云起舞,纯粹而自然。

⑧老三告诉我,这位牧羊老汉名叫侯庆生,他爹在世时,就是出了名的“喊号子"的人。他爹的“号子”喊得响亮,大家干起活来也很起劲儿。

⑨“你知道啥叫‘喊号子’吗?"老三问我。

⑩“就是劳动号子吧。”我说。

“小的时候,我爷爷和镇子里的人从山下往山上运石头的时候,七八个人用绳索用力拉着,一点一点往上移,那时候庆生他爹就负责喊号子。喊的啥倒是不记得了。"老三的家就在小镇上,他在小镇上出生长大。

“没准我还能喊上几句哩。”我说。

“你?"老三停下脚步,回头一脸惊奇地望着我,眼里流露出怀疑。

“要不要现在就喊一回?不过,我需要你的配合。”我对老三说。

“好!喊一回!你说需要我咋配合?"老三眼里的疑惑瞬间变成了兴奋,仿佛射出两道光。

我说:“很简单,比如,我喊‘劳动号子嘛吼嘿’,你就跟着喊‘嘛吼嘿’,我就是喊号子的人,你就当正在劳作的人。”

那天,我和老三竟然忘情地在山谷中喊起了劳动号子:劳动号子嘛吼嘿——嘛吼嘿,震天动地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风儿嘛吼嘿——嘛吼嘿,不怕雨儿嘛吼嘿——嘛吼嘿,愚公移山嘛吼嘿——嘛吼嘿,传遍四方嘛吼嘿——嘛吼嘿,团结紧呀嘛吼嘿——嘛吼嘿,齐努力呀嘛吼嘿——嘛吼嘿……

“三娃子,三娃子,是谁教你们喊号子的?"

“谁教你们喊号子的?”他问我。

我被他的问话喊醒,忙说自己之前曾经对劳动号子进行过乡村调查。

“调查?"他问道。

“是的,我曾在报社当记者,专门调查过劳动号子,这算是我们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我调查就是想记录下来,记录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我说。

庆生听了,几步走近我,一双粗糙的手不容分说就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后来我才知道,老人一辈子太爱民间艺术了,老人说他的父亲就爱唱民歌,爱喊号子,他继承父亲之所爱,比他的父亲还要痴。

看着眼前的庆生老汉,想起刚才他那高亢有力的歌声,我想起了近几年一路走红的华阴老腔。那几位陕西老汉,在舞台上,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每每看到他们这样的表演,扑面而来的是真实。这种真实让人震撼,更令人神往。

庆生告诉我,其实他啥也不图,更没有想过当歌唱家,只是觉得这些山歌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不能丢,丢了怪可惜。可我分明觉得这位牧羊歌者就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

(2)文章第段,庆生听了“我”的话后为什么“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___

(3)找出文中描写庆生老汉的歌声的句子,并体会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可我分明觉得这位牧羊歌者就是一位真正的歌唱家,是我在这山野中遇见的‘歌王’。”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

(5)“喊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消失。请举例说说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并谈谈我们该怎样传承。

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

(2)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___

(3)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示例)句子:我竟然看到了一只兔子。分析:“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这个词语写出了“我"看到野兔时的惊喜,表达了“我”对野兔的喜爱之情。

(2)①本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兔子人的动作和生活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兔在黄纱帐中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印证了“这个时候的兔子是幸福的"这一观点。

②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跑起来的兔子比作金色的雾,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兔子奔跑时轻盈的姿态,也写出了“我”对于兔子能逃脱猎狗追击时的高兴心情。

(3)“震撼"的原因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野兔竟敢与那么强大的敌人抗争;“紧张"的原因是“我”担心兔子的生命安全。

(4)最后一段写了一只野兔母亲与老鹰同归于尽的悲壮故事,不仅是对本文内容的补充,更深化了野兔的抗争精神,表达了“我"对野兔的敬佩之情。

2.【答案】(1)①严格的自律;②艰难困苦的历练;③从读书中得来。

(2)内容上:首段以儿子在屋内安静坐着,听表声寻表的故事,引出本文论题“静”;也使文章开头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论题。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示例一: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光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软,我看见夜浓人往时那扇始终亮起的朱窗。行走中,我发现生活的美,行走以静心。

示例二: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预料不到的状况,若习惯深入思考,应对此类问题会更加地沉着冷静。

3.【答案】(1)①“我"翻红薯没有收获,便偷挖别人地里没收的红薯给奶奶吃②奶奶察觉后,带病干活道歉③奶奶教育“我”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

(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羞愧和后悔,突出了奶奶对“我”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教育。

(3)慈祥善良,乐于助人;疼爱却不溺爱孩子;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4)B

(5)①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象征着奶奶的形象和精神;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阅读选文可知,奶奶生病了想吃红薯,让“我"去地里翻,结果“我”没有翻到红薯,于是偷挖了六爷家地里没收的红薯,奶奶察觉后带病到六爷家干活道歉,最后教育“我"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可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用词等角度入手分析。通过“我”抱着奶奶的腿哭这个动作可以看出,“我"对于偷挖红薯这件事是十分羞愧的,而奶奶身体力行,通过行动教育“我”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从奶奶调解夫妻吵架、邻里纠纷,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从奶奶从来不吃鸡蛋,都留给“我"吃,夏天晚上一直给“我”扇扇子直到“我"睡着,可以看出奶奶对“我”的疼爱;从“我"偷懒没去扛猪草,奶奶会加以训斥,可以看出奶奶虽然疼爱“我”却不溺爱“我";从“我”为了让奶奶吃上红薯而偷挖别人家的红薯,奶奶知道后到别人家干活道歉,教育“我"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人。

(4)阅读选文可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奶奶教育“我”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即“坚守原则与底线"。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阅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个界”,所以这个标题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它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个标题还象征了奶奶的形象和精神。综合整理答案即可。

4.【答案】(1)C

(2)①“一……就"“一下子”表现出“我"怒气爆发的速度之快,表达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②这句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羞愧、懊悔、自责的程度之深。

(3)承上启下(过渡)

(4)①勤劳俭朴。棉袄穿了多年,内衬已黄里透黑。②疼爱子女。悉心教导“我”学习,送“我"上学;“我”冲他发火时,仍为“我"拍去身上的泥土。③执着坚忍。每天早晨,风雨无阻地送“我”上学。

(5)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子间围绕车灯发生的一系列事情。④“车灯"象征父亲的品格,父亲的品格如车灯般明亮,指引“我”前行。

【解析】(1)第⑤段中“渐渐地,每当跨上父亲的摩托车,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憋屈。我开始抱怨"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我茫然,埋怨,嫉恨"承接了前文“我”的心理变化,引出第⑥段“终于,压抑许久的我爆发了"。由此可知,放在丙处最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句,“一……就”“一下子"突出了“我”心中的那股怨气爆发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我"压抑太久,内心极度怨恨。②句,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前的一幕”比作“一根针",生动形象地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