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5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本课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来讲讲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思考者,他们试图去理解世界。他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研究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儿童的兴趣,而是出于他对认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的兴趣。皮亚杰主张发生认识论,即认识的起源。但是由于他深信个体儿童的发展能够表现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他才选择去研究个体儿童的发展。”胚胎重演律”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个体的发展,模拟或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他常说:”只要能够理解儿童如何发展,就能够理解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皮亚杰认为儿童能够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示、或者说小型理论。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反应范围的扩大。例如一个习惯吸吮乳房的婴儿,可能会去吸吮奶瓶或是拨浪鼓。这就是在改变反应范围了。顺应是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例如婴儿会因为吸吮物体的不同,而改变他的嘴型。我刚才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谈论这些过程的,从心理上来讲,你拥有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是同化。你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便是顺应。皮亚杰认为这两种学习机制,帮助儿童跨越各个阶段。他要求儿童解决问题,并询问他们一些问题,用这种研究方法,他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他根据这一发现提出了阶段理论。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期)。在此阶段儿童只是个纯粹的自然生物。儿童对于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他们对于过去、未来、稳定和差别没有任何的概念。儿童只是触摸和观看,但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成年人是拥有客体永存性概念的。皮亚杰认为,婴儿并没有这一概念。皮亚杰发现在六个月之前,你将婴儿喜欢的物体比如说拨浪鼓藏起来,隐藏在某物的后面,就像这东西消失了一样。皮亚杰认为婴儿真的会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只要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婴儿就会认为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对捉迷藏感到惊奇的一个原因便是你凭空消失了。皮亚杰还发现,稍大的婴儿无法完成“A非B错误任务”,彼得?格雷在他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将这一任务称为”变换藏身地”问题。这个任务的内容如下:你找到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在皮亚杰看来,九个月大的婴儿才刚刚发展出客体以及客体永存性的概念)你将物体放到这里的一个杯子中,婴儿看不见这个物体,但这个物体是在杯子之中的。如果你是这个婴儿,你便会伸手去拿,你再做一遍,他会伸手去拿,你再做一遍,他还是会伸手去拿。这个地点是A。然后你把杯子拿到另一边,皮亚杰观察到婴儿仍然会将手伸向此处。好像他们还不够聪明,不能明白物体已经不在那里了。这更证明了他们并不理解客体的概念。而这种概念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学习才能够掌握。下一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候,儿童只能通过生理的方式、通过感知运动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但是当儿童进入了前运算阶段,他们便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的。局限之一是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这个词在如今的日常英语里是自私的意思。皮亚杰对该词的定义则更为专业。他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他的证据之一就是三山实验。那里有三座不同的假山模型,你让孩子在模型的一边,要求他把自己看到的三山模型画出来。四五岁的儿童便能够轻易做到,但是,如果你要求儿童画出从模型另一边看过去的样子,儿童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他们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世界。把一个小人放在山的模型前,让儿童坐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这个小人处在山的哪一个方向,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后来有人对皮亚杰的实验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幼儿在类似的实验中可以是不自我中心的。但不管怎么说,幼儿在生活中带有一些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特点,却是一个事实。皮亚杰在该发展阶段中的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守恒”。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比如说,你有一杯水,将水倒进另一个更浅或者更深的杯子里,含水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如果你把一卷硬币全部摊开,你不会得到更多的硬币,但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知道会这样。这是该阶段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儿童在考虑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着局限性。下一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七到十二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儿童的抽象推理能力仍然有限。因此,对于无限这个数学概念,或者是像逻辑蕴涵这样的逻辑概念超出了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范围。虽然此时的儿童有能力进行一些逻辑思考,但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局限于具体情境的。最后,大约在十二岁的时候,儿童的抽象推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完善。这就是皮亚杰理论的大体内容。皮亚杰要比弗洛伊德或是斯金纳成功很多,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个原因是,这些是关于儿童发展的有趣且可证伪的论断,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缺乏守恒概念的论断能够很轻易的得到系统的检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些论断。通过将各种观察结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皮亚杰的理论内容变得十分丰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令人震惊的发现,在皮亚杰之前没有人注意到守恒。皮亚杰的理论也有其局限之处有些局限是理论上的。问题是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体向抽象转变的,或是真的解释了儿童的客体永存性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皮亚杰非常热衷用问与答的方法进行研究。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儿童并未能完全掌握语言,这可能会导致你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儿童越小,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在讨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任何科学时,研究方法是个重要的方面。研究中90%的内容通常都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检验假说的精巧方法。例如很多科学家对研究挠痒痒非常感兴趣。在什么情况下,你挠别人痒痒他们会发笑?要挠哪里才行?你挠自己会感到痒吗?需要出其不意吗?事实证明,很难对此进行实验室研究,你又不能靠傻笑来得到你的实验学分。你走进实验室说'我是研究生,然后傻笑”(哈哈)实际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亨利?葛雷曼曾经进行过研究方法上的尝试,他发明了一台挠痒痒的机器---这是一个装有两只大手的箱子,双手会不停的去挠痒痒,这是一个失败的发明。因为人们还没靠近挠痒痒的机器,就已经被它的模样逗笑了。最后是证据上的局限。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皮亚杰很可能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而系统地低估了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事实上,我要给大家呈现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事实确实如此。我要给大家介绍下关于婴儿认知的现代科学发现。“婴儿是愚笨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广泛达成的共识。最新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加聪明。要想探究婴儿的智力,我们就必须足够聪明,发明出不同的研究技术。你不能用提问的方式去研究婴儿知道些什么,因为婴儿不会说话。你可以观察婴儿,但婴儿不怎么配合,或者说他们的言语技能并不熟练。所以你必须要用精巧的方法才能做到。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拥有的绝大多数关于婴儿的知识,都来自于对婴儿注视次数的研究,这是婴儿们能够做到的一件事。他们能够注视某物。伊丽莎白?斯皮克是一个发展心理学家,在婴儿注视次数及其意义方面研究颇多。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从注视这个动作中得出一些结论,一种方法便是呈现。比如说,假设你没来由的想知道婴儿会喜欢狗的模样还是猫的摸样,你可以抱来一个婴儿,在左边呈现一张狗的照片,在右边呈现一张猫的照片,然后观察婴儿会看哪一张照片。你可以从婴儿移动的眼珠中找到答案。你也可以通过习惯化和惊奇来进行探究。习惯化是厌倦这个词的一种华丽表达,向婴儿反复呈现某物,根据行为主义,婴儿会觉得这东西没什么意思,这时你向婴儿呈现某个不同的物体。如果婴儿认为此物与之前出现物体不同,婴儿的注视时间会变长。你可以将注视时间变长视为婴儿发现物体间区别的一种标志。比如,假设你想知道婴儿是否能够区分绿色和红色,你可以向婴儿呈现一个绿色色块,将这个绿色色块不停的重复呈现,婴儿便会感到厌倦,然后呈现一个红色色块,如果对于婴儿来说,两种颜色没有差别,他就仍然不予理会,但如果他觉得红色与绿色不同,那他就会重新活跃起来。实际上这是一种研究婴儿颜色视觉的方法。斯皮克和巴亚热昂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向婴儿呈现一个木块,木块中间有一个能够来回移动的木杆,就像这个样子,这个木杆可以来回移动。现在你做了件你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超级无聊的事情。当你看到这样的演示时,你已经假定那里有一根木杆,也就是说中间的部分有你之前所未曾见过的物体,但是如果你只是个拥有感知的简单生物,你只会看到在顶端和底端分别有一根木杆,你不会觉得中间有什么物体。因为你并未在中间部分看到些什么。接下来你向婴儿呈现这个装置,再给他们看B或C选项。如果是成人来进行测试,肯定会选B,C基本上就是个笑话。事实上,婴儿也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婴儿会期待那是一根完整的木杆,所以会对断开的木杆感到惊讶,并且会有更长的注视时间。这是勒奈?巴亚热昂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同一个物体。将一个木块放在平台上,然后让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来观看,然后升起屏板、遮住木块,这时如果婴儿会期待木块留在原处,那么他们会认为木块能阻止屏板上升;另一方面,如果看不见就觉得不存在,那么婴儿会期待屏板继续移动。所以,你可以设计几个演示:一个是木块被挡住了;另一个是用活门把木块挪开,使得屏板继续上升。正如你所看到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但他们的注视时间的确更长了。最后举一个关于客体永存性研究的例子,这个研究的一些部分是在耶鲁的凯伦?韦恩实验室进行的。他们在那里观察婴儿对加减法的理解。大部分实验启用了实物,但也有些动画视频。这就是个动画的例子,婴儿感到很惊奇,它们认为2-1=1所以当2-1=2或3或0时,他们注视时间更长,表明了惊奇。即便六个月大的婴儿,对算术的基础知识已经相当敏感,向我们展示了婴儿所具有的数学知识。但也同时告诉了我们,婴儿在看不到物体时,仍然会认为物体依然存在。这个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就对物质世界有所理解,但同时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我们知道某些事情婴儿并不理解。举个例子,假设你向婴儿呈现一盆水,你在水里放一个木块,让某物漂浮在木块之上,婴儿会对此感到很惊奇,就算六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对此感到惊奇,因为它违背了地心引力。但六个月大的婴儿还是不够聪明。他们没能发觉突出的木块也是令人惊奇的。十二个月大的婴儿认为漂浮物会掉下来,六个月大的婴儿则不会这么想,即使是十二个月大的婴儿,也没有发现这个木块存在的异常,只有经历世事的成年人才会理解,这不是个稳定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是会倒塌的。尽管有些知识是天生的。但仍有些是后天获得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释发展?我们如何解释婴儿何时掌握了原本并不知道的知识?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也就是大脑的发育。此时此刻,你头脑中的大部分神经元早在你处于母亲子宫中时就已经拥有,发展中所发生的主要事情,并非是新神经元的生长,而更多的是在去除、清除神经元。由于婴儿在发展过程中会清除掉许多多余神经元,因此神经结构会发生急速的变化。但与此同时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在疯狂的生长。这个在不同突触间形成联结的突触发育过程,在两岁时达到顶峰。实际上,髓鞘的形成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你会在哪里长出脂肪鞘去包裹神经元,使得神经元更有效率。即便是青少年的髓鞘也并未完全发育完善,特别是他们额叶的髓鞘并未完全发育,额叶与约束力和意志力有关,所以婴儿大脑并未发育成熟也就成了问题。另一个可能是存在抑制的问题,这也与额叶有关,并且解释了A非B错误,我们说过婴儿会将手伸向同一个位置,即使把目标物体移走,婴儿还会将手伸向原处,这有可能是因为婴儿没有客体的概念,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婴儿很难使自己的惯性动作停下来。需要一定的控制力才能停下来,很多独立证据表明婴儿是缺乏控制力的。控制特定行为的大脑区域还未曾被激活。婴儿习惯性的将手伸向A处,物体移走了,你会感叹”靠”[辛老爹口头禅],但婴儿还是会习惯性的将手伸向A处。也有些证据证明了这点,阿黛勒?黛蒙德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尽管婴儿会将手伸向A处,但会却注视着B处。就好像他们知道物体的位置,但却无法阻止自己的手伸向原处。有些知识是后天习得的,在社会世界、经济世界和政治世界的所有领域中都是这样的,在物质世界中也同样如此。迈克尔?麦克洛斯基曾用大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一根管子,一根透明中空的管子,从管子最上面,你丢进去一个小球,小球迅速穿过管子飞出来,问题是小球会怎样飞出来?大学生在错误的物理直觉方面存在系统性偏差。”要是你拿一根管子向里面注水,让水喷出来,水会怎么喷?”所有人都知道水会继续沿直线喷出。这说明经验能够帮助你正确解决问题,但缺乏经验会使你感到困惑。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又是如何的呢?人类世界又会如何?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很多。婴儿出生便拥有一定的社交偏好。如果你去找些新生儿,由于知情同意书以及其他的问题,研究新生儿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法国进行的。因为法国并没有任何与此有关的法规。女人们生完孩子,研究人员就急忙跑进产房去说”我们是心理学家”,然后我们对婴儿展开各种实验。其中的一个研究,心理学家们在比较,婴儿对这两张照片的注视情况。婴儿喜欢看起来像脸庞的照片。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都对所喜爱的面孔具有一定的偏好,婴儿也是社会动物,所以他们是天生的模仿者。比如说安德鲁?迈尔左夫发现,如果你接近一个新生儿,把你的脸凑到婴儿的面前,把你的舌头伸出来对婴儿做鬼脸,迈尔左夫发现婴儿往往会把舌头伸出来再缩回去。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联系,也说明了婴儿是模仿者。婴儿往往会模仿身边人的面部表情。这些天生的反应,这些对面孔的偏好,这种模仿,如今仍存有争论。我们能够应用看待物质世界的一些方式来看待社会世界吗?给大家举一个研究的例子:给你们讲述一个我曾经和瓦莱里?库尔迈耶以及凯伦?韦恩一起合作过的研究。被试是九个月大和十二个月大的婴儿,我们给他们看些影片,所以婴儿们坐着看影片,影片讲述一个人极力进球,而另一个人要极力阻挠,然后我们观察婴儿是希望进攻者持球,还是希望防守者持球。此类实验需要控制许多因素,来保证某物在一部影片中以正方形呈现,而在另一部影片中以三角形呈现;某物在一部影片的上方呈现;而在另一部影片的下方呈现。婴儿会反复观看这段影片。而问题在于,婴儿是希望进攻者持球,还是希望防守者持球?我们发现从统计上来说,相较于进攻者持球,当影片中呈现防守者持球时,婴儿会展现出更长的注视时间。这可以说是婴儿能够进行社会场景解读的初步证据。(试验的都是男婴吧)本系的一名研究生基莉?哈姆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他们在实验中向婴儿呈现许多三维场景,然后给婴儿些角色模型,观察他们会伸手去抓哪一个。这个结果表明某些社会知识也许从出生便已经具备。这个证据是试探性的具有很大的争议。但现在我想提出一个发展心理学的难题,这个难题是当提及与人类有关的知识时,婴儿甚至是幼儿,在某些方面都是完全不知的。一种观点是儿童需要知道更多关于心理的知识,儿童并不知道人们可以出于欺骗而去做某事,他们并不理解。有些人可以心怀恶意去做事情,这是可能的。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婴儿拥有恰当的知识,只不过是他们无法解决抑制的问题。让我们来考虑下这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用了有欺骗性的穿着大鞋和小鞋的洋娃娃,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儿童很可能无法理解这一情境。当被问及妈妈是怎么认为的,妈妈会认为是谁偷了食物,儿童会指出那些真正偷窃食物的人。还有正确答案上的一些干扰,让这个任务变得更加困难。第二个研究:更加清晰的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在实验中不断失败的男孩为例,他不断指向火箭飞船,认为猴子不停地将火箭飞船拿走,有可能他是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还不够聪明,无法理解他需要指向另一个物体。但也有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于霍莫?辛普森的效应,当被要求指向他想要的物体时,他只是情不自禁地指向了他想要的物体,撒谎所需要的额外行为超出了他的能力。即使成年人也会发现包含谎言与欺骗的任务要更加困难。另一个有趣的辩论主题是:”不同种类的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弗洛伊德一样,总体上看皮亚杰相信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全面的改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存在独立模块的。这个观点还是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心灵哲学家杰瑞?福多尔也同样提出过类似观点。这个观点认为将儿童发展单独看待的整个观念都是错误的,取而代之的是独立且预置的关于世界的认知系统,这些系统拥有部分先天知识,它们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但学习模式因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它们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我们为什么要认真地看待这个观点呢?一个原因是发展障碍看上去只会对某一个系统产生损害,而不会损害其他系统。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一种叫做孤独症的障碍,出于很多原因,我一直觉得孤独症是一种非常迷人的障碍,它实际上也是我进入心理学领域的原因。我最初是研究儿童孤独症的,孤独症是阐述负责社会功能的大脑区域与其他区域如何不同的一个完美的例子。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一,病患多是男孩,主要症状包括缺乏社会联系、语言障碍、社交障碍等,总而言之会产生一种心理学家西蒙?伯龙?科恩称之为”精神性盲”的症状。因为孤独症患者并未表现出生理上的缺陷,所以他们并不会在数学技能或空间技能上表现出什么缺陷,但他们却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孤独症儿童未能掌握语言,他们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但即便有些孤独症儿童掌握了语言,并且能够过上某种独立的生活,但却依然会受到严重社会障碍的困扰,这种情况非常常见。由西蒙?伯龙?科恩所做的一个简单实验是这样的,你把这个呈现给三四岁的儿童,那儿有四根蜡烛,然后你说:”查理在中间,他会拿走哪一块巧克力呢?”对于多数儿童和成人来说,答案非常明显,孤独症儿童通常只是耸耸肩说”我怎么会知道?”因为他们无法出于本能地理解人们的兴趣欲望,倾向于和他们的视线相一致。另一种任务已经被应用过了成百上千次叫做"错误信念任务”。任务是这样的,你向儿童呈现下列场景,有一个叫做马克西的洋娃娃,马克西将球放进了橱柜里,马克西离开。然后进来第二个洋娃娃,第二个洋娃娃将球从橱柜中取出放在了床下面。马克西回来了。问题是”马克西会在哪里寻找该球呢?"这是一个对心理的理解问题球在哪里的问题,实际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大家都能够回答,但这个问题却很难。正确的答案是:马克西会到橱柜里找。尽管球实际上球并不在那里。因为马克西拥有关于世界的错误信念。三岁大的儿童会觉得这个任务很难,两岁大的儿童会觉得这个任务很难,四岁五岁大的儿童则能够通过这个任务,正常的成年人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则会遇到严重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的孤独症患者也会在该任务上失败。他们会说:”他正要去检查床下面。”西蒙?伯龙?科恩认为,男性倾向于拥有某些能力,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拥有另一些能力。他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拥有更好的社会能力。所以,按照伯龙挑衅的说法,男人天生就患有轻微的孤独症。孤独症个体,患有伯龙所谓的极端男性大脑,这样该理论就解释了患者样本中男性数量要多于女性数量的原因。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样看待孤独症的严重程度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并不能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孤独症,所以并不是患有孤独症的成年人,会表现的如同两三岁儿童一样。从某些方面来看,成年孤独症患者与正常发展的儿童完全不同。因此,孤独症并非发展延迟,不应当把它理解为某种形式的发育迟缓。另一方面,当我们考虑孤独症的严重程度时,我们确实是在探究诸如个体掌握了多少语言之类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和发展是有关系的。”孤独症患者能够克服自身缺陷的几率会有多大?”由于众多媒体出版物和媒体演示,孤独症被描述成了一种好玩的障碍,在媒体中呈现的患者通常都是非常特殊的。比如有一位叫做天宝?葛兰汀的女性孤独症患者,她将自己的孤独症经历出版成书,但她是非常少有的。需要看看一个人是如何定义孤独症以及一个人是否将轻微有限的阿斯伯格综合症看做是孤独症的一种形式。答案便是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会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而在现阶段的心理治疗水平下是不能够过上正常生活的。“比如说雨人这样的,他们都是特例吗?”这是个关于孤独症学者的问题。达斯丁?霍夫曼所扮演的雨人这个角色,有着超凡的数学能力。一些孤独症患者拥有超凡的艺术能力、数学能力、或是音乐能力,这非常神奇。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孤独症患者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与个人之间借款合同》
- 2024年榆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4年新疆财经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真题
- 2025【中外合作经营合同范本(机械制造、技术研发)】机械制造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光电项目售后合同范本
- 2024年杭州东方中学招聘真题
- 2024年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招聘勤务辅警真题
- 2014建租房合同范本
- 校园贷合同(2025年版)
- 理疗物品转让合同范本
- 四川成都历年中考作文题与审题指导(2005-2024)
- 2024年北京稻香村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全自动洗鞋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兽医临床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 2023年河南单招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培正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咨询项目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二模地理试卷
- 婴幼儿蚊虫咬伤概述陈丹丹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