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小雨伞 -2022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 -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_第1页
南开大学小雨伞 -2022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 -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_第2页
南开大学小雨伞 -2022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 -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_第3页
南开大学小雨伞 -2022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 -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_第4页
南开大学小雨伞 -2022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 -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雨伞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二〇二三年八月5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概况(2017-2022)18第二节医疗救助制度运行概况(2017-2022)25第三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概况(2017-2022)36第一节重疾险市场发展概况(2020-2022)42第二节百万医疗险市场发展概况(2020-2022)249第三节惠民保的规范化发展历程(2020-2022)55第四节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区域发展分析63第一节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框架72第二节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市场分析88第一节保障指数评价指标体系95第二节保障指数测算与解读前言前言国民健康幸福是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与政府的重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下,基本医保定位于“保基本”,保障范围、报销比例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医保基金压力不断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健康险保费增速仍未回暖,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健康险增长空间仍然广阔,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健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养老金过于依赖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仍处在积累阶段,第三支柱发展速度缓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较大的进入实质性推动落地阶段,政策推动、市场需要、时代呼唤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基于以上背景,本报告意图探究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养老金及养老服务需求缺口,并对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报告第一章分析了近五年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从参保情况、待遇情况和卫生总费用占比情况阐述了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概况,介绍了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情况和罕见病特殊保障情况,从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展望角度探讨报告第二章聚焦商业健康保险各险种近三年的市场发展。首先分析重疾险责任迭代趋势和理赔情况并展望未来发展,其次以政策监管情况为抓手剖析百万医4保障指数保障责任等维度介绍惠民保规范化发展历程,最后在省级层面讨论商业健康保险报告第三章对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框架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市场作概括性分析。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框架下包括与保险相关的各类养老保障,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职业养老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组成,多重背报告第四章构建起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确定各级指标的内涵后,在小雨伞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使用熵权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量化评估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居民健康与养老保障中发挥的作用,并分别从总体情况和分指标情况对测算结果进行解读,形成关键5第一章6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概况(2017-2022)2022年末,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6亿。其中,职工医保3.62亿人,居民医保9.84亿人。相比2017年,职工医保增加0.59亿人,增长19.47%,年均增长3.62%(1)。由于国家医疗保障局自2019年起将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入城乡居民,2022年没有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具体数据,故不再对其2017年的情况进行对比。2017-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参保情况见图1-1。图1-12017-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参保情况7从图1-1可以看出,2017年开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参保率超过95%,基本实(一)职工医保待遇2022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待遇人次为21.04亿人次,比2021年增加0.64亿人次,增长3.1%;比2017年增加2.94亿人次,年平均增长3.06%。2017-2022年职享受待遇总人次(左轴)+增长率(右轴)图1-22017-2022年职工医保享受待遇总人次数8其中,享受普通门急诊待遇17.6亿人次,比2021年增长0.37亿人次,增长3.1%;比2017年增加1.9亿人次,年平均增长2.31%。享受门诊大病(2)待遇2.8亿人次,比2021年增加0.22亿人次,增长8.3%;比2017年增加0.9亿人次,年平均增长8.06%。享受住院待遇6000万人次,比2021年增加100万人次,增长6.4%;比2017年增加8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9%。2017-2022年职工医保门急诊、门诊大病及住院受益人次数的变动情况详见图1-3。图1-32017-2022年职工医保门急诊、门诊大病及住院受益人次数92.医保基金支付比例2022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3)为84.2%,比2021年下降0.2%,比2017年提升2.5%(4)。2017-2022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和实际住院支付比例的变动情况详见图1-4。图1-42017-2022年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和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二)居民医保待遇2022年,居民医保享受待遇21.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其中,普通门急诊1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门诊慢特病2.9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7%;住院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2%。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为16.3%,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次均住院天数9.2天,比上年减少0.2天;次均住院费用8129元,比上年增长1.3%。2017-2022年居民医保享受待遇总人次变动情况详见图1-5。图1-52017-2022年居民医保享受待遇人次2.支付比例2022年,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为68.3%,比2020年降低1个百分点,比2017年增长2.1个百分点。2017-2022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和实际住院支付比例的变动情况详见图1-6(6)。由图可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力度仍然有限,参保者罹患大病后仍有一部分费用需要承担。图1-62017-2022年居民医保支付比例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8)达76844.99亿元,比上年度增加4669.99亿元,增长6.47%;相比2017年度,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24246.71亿元,年平均增幅为9.94%。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逐年增长(9),详见图1-7。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69%,比上年度减少0.41个百分点;相比2017年度增长0.37个百分点。图1-72017-202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及增长情况+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图1-82017-202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10)20676.06亿元,占当年度卫生总费用26.91%,比上年度减少1265.84亿元,减少5.77%,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减少3.49个百分点;相比2017年,政府卫生支出增加5470.19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减少2个百分点。2021年度,社会卫生支出(11)34963.26亿元,占当年度卫生总费用45.5%,比2020年增加4689.59亿元,增长15.5%,占卫生总费用增加3.56个百分点;相比2017年,社会卫生支出增加12704.4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增加3.18个百分点。2021年度,个人卫生支出(12)21205.67亿元,占当年度卫生总费用的27.6%,比2020年增加1246.24亿元,增长6.24%,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减少0.05个百分点;相图1-92017-202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构成变化(二)相关指标比较1.国内生产总值、卫生总费用和医院医疗收入增速比较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114.9237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4%,比2017年增加32.848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8.78%。2021年,医院医疗收入35249亿元,较2020年增加4975亿元,增长16.43%。2017-2021年,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率为9.94%,医院医疗收入年平均增幅达到8.36%。总体上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速高于GDP平均增速,而医院医疗收入平均增速略低于GDP平均增速。具体如图1-10所示。图1-102017-2021年GDP、卫生总费用和医院医疗收入增速比较2.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占医院医疗收入比重2021年,全国医院医疗收入35249亿元,基本医保基金支出24043亿元,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在医院医疗收入中占比68.21%。近五年来,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占医院医疗收入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基本医保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主要的购买主体。我国基本医保定位于“保基本”,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重要原则,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供保障。无论从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还是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占医院医疗具体如图1-11所示。图1-112017-2021年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占医院医疗收入比重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72175亿元,按照国际标准,其中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包括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互助、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企业职工医疗卫生费等)为27109.54亿元(14),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37.56%,比2019年降低1.72个百分点。从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在四成左右。2016年度,卫生总费用46344.88亿元,社会保障卫生支出17608.3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卫生总费用37.99%;2020年比2016年占比降低0.43个百分点,见图1-12。图1-122016-2020年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第二节医疗救助制度运行概况(2017-2022)一、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概况体可见表1-1和图1-13)。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补助资金311亿元,比上年增长4%。救助人次(万人次)救助金额(亿元)图1-132017-2022年全国医疗救助人次和救助金额统计图2022年6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效能。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医疗救助托底功能,坚决守住守牢不发生因病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继续做好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分类资助工作,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统筹提高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效率,用足用好资助参保、直接救助政策,确保应资尽资、应救尽救。健全防范化风险协同处置等工作机制,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帮扶。完善依申请救助机制,对经相关部门认定核准身份的困难群众按规定实施分类救助,及时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对经三重制度保障后个人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困难群众,做好与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的衔接,精准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合力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一)我国罕见病的基本概况我国主要以疾病目录方式界定罕见病病种。2018年5月,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开展《第二批罕见病目录》遴选。由于我国的罕见病研究起步晚,对罕见病流行病学的数据收集也不完整,目前已知的中国罕见病数量大约有1400余种。然而,罕见病常常确诊困难,有大量罕见病被当作普通疾病治疗,或并未被发现,国内实际的病种数量可能逾2000种。诊疗和治疗罕见病如今仍是国际难题,我国罕见病患者面临的诊疗困境尤甚。根据《2019年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报告》湿示,我国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所需时长为1~3年,40%左右的罕见病患儿都曾被误诊过至少一次。并非所有的罕见病都“有药可医”,全球仅有10%的罕见病可以治疗。由于海外的罕见病孤儿药并不在国内同步批准上市,我国的罕见病患者曾长期面临“境外有药,境内无药”的困境。2018年5月《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公布以后,2018年11月国家药监局开始相继发布的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中,共计73个品种,其中罕见病药物有34个,占比达到了46.6%。截止目前,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中的罕见病药品成功上市的已有21个,覆盖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15个病种。从2018年5月《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至今,共有34款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仅2021年获批的罕见病药物有10种,这些罕见病孤儿药尽管能够通过快速审评审批在国内上市,然而由于这些药物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通常药价也较高。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短时间内医保难以报销,在家庭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患者的用药可及。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2020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研》对33种罕见病部分社群的调查数据,在20804名受访患者中,有接近1/3(26.1%)的患者目前没有接受治疗或从来未接受过治疗。这部分人群中,又有大约一半(42%)的患者因为医药费用太贵无法负担从未进行治(二)我国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及实践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过去几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罕见病医疗保障的模1.国家层面:罕见病孤儿药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自2019年始,我国的《医保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一年一调(15),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大大缩短,保障了广大群众用药需求。部分罕见病孤儿药正在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2019年至2022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共计16种罕见病29种表1-22019年后进入医保目录内的罕见病药品目录编号44血友病(甲、乙型)亨廷顿舞蹈病(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马昔腾坦片司来帕格片曲前列尼尔注射液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西尼莫德片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依维莫司片通过医保谈判不断增加罕见病孤儿药在医保目录中的数量,同时将这些药物的价格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医保目录包含52种罕见病用药,覆盖27种罕见病,自我国医保局成立以来,新增了26种罕见病药品进入目录,平均降幅53%,有效地减轻了这部分患者的经济负担,实现了部分患者的用药可及。对于部分在我国新近上市的罕见病高值孤儿药,由于年治疗费用过高,基本医保阶段还无法负担。在缺乏国家医保支付、又缺少其他保障2.地方层面:多种模式探索寻求高值药可及解决之道罕见病高值孤儿药的保障和支付难题一直困扰着这些罕见病家庭,地方医保部门也在通过不同形式尝试解决当地患者的用药需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保障政策,详见表1-3。除了部分省市通过不同的筹资模式将不同的单病种纳入保障范围之外,目前较为成熟的地省/市时间文件名称《关于做好庞贝氏症参保患者医疗费用报销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罕见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浙江省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的通知》《关于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试行)的通知》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大病保险制度的通知》《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广东佛山《关于印发佛山市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四川省《关于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关于加强部分罕见病参保患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关于部分高额费用“罕见病”医疗保障问题的通知》即《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罕见病患者均可获得政策保障。成都市依赖大病医疗保险对罕见病患者及家庭实施医疗保障,罕见病患者年度药品费用由大病保险和药品生产企业(或每年2元,成立浙江省罕见病用药保障基金,罕见病多层次保障在浙江省的实践初见成效。综合地方政府的罕见病保障实践来看,绝大多数的保障模式仍然是以病种为依据,把上市时间比较早、临床疗效比较好、受关注程度比较高,且治疗需求迫切的罕见病孤儿药纳入保障范围,如戈谢病、庞贝病等。对于近期在国内上市的罕见病孤儿药,则几乎没有纳入保障范围。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再次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地规范了地方制定超出基本制度框架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部分地方政策面临清理。未来一段时间,地方罕见病保障政策第三节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概况(2017-2022)(一)政策频出,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2017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推广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2018年1月,保监会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及健康管理服务与医保合作,叠加前期抵税政策,国家规范和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新要求,关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发展,使商业健康保险真正回归保障本源;另一方面顺应保险线上化趋势的发展,在鼓励和规范保险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同时对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出了全面指导。政策详见表1-4。表1-4近年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发布时间内容要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管理水平。《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供给,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提高健康管理费用参与医保服务质效,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产品设计、销售、赔付等关键环节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要求,强化持牌经营原营条件,明确非持牌机构禁止行为。《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产品事后处置机制。《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略、科技赋能、业务发展、风险防范、科技基础等层面内容。《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构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务包;促进医、药、险合作。(二)老龄化+后疫情时代,健康保险需求加速升级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统计局数据,至2022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作为疾病的高发群体,老年人口的大病率尤其是慢病率为社会平均水平的2-3倍。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主任吴静指出,中老年人易多病共患,我国接近75%的老年人群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而1/5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的慢性病,需综合防治。因此,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2017年的1451元/人上升至2022年的2120元/人,年平均增长7.88%,除2020年受疫情爆发影响略有下降外,均保持上升趋势,且2021年同上升至2022年的8.6%,疫情影响下居民消费意愿虽然有所降低,但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仍稳定在8.5%以上,2019年和2021年达到8.8%的历史最高水平(如图1-14所示),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占比图1-142017-2022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占比2022末至2023年初,在防疫政策逐步调整完成后,我国进入真正的后疫情时代。(一)市场规模继2019年迈上7000亿元台阶后,2020年又迈上了8000亿元新台阶。在疫情爆发之前,2017年受外部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健康险保费收入增幅大幅降落至8.58%,但是在2018年迅速恢复到24.12%的较高水平,2019年继续保持29.7%的增速。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略微下降至15.37%,增速仍快于寿险(5.4%)、财险(2.4%)和意外险(-0.09%)。经过多年的“高歌猛进”后,近两年健康险表现持续低迷。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下,居民预期消费更加弱的增长态势对健康险整体业务发展造成拖累。2022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8653亿元,增速继2021年来进一步降落至-1.71%(如图1-15所示),为近年来最低,健康险呈保费收入(亿元)+保费增速图1-152017-2022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及增速从保费收入占比看,2022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25.27%,比2017年提高了8.86个百分点;占总保费的比重为18.43%,比2017年提高了6.43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即健康保险的保险深度)为0.72%,相比2017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健康保险人均保费支出(保险密度)从2017年的315.8元上升至2022年的612.9元,如表1-5所示。总体来看,健康保险占人身险保费、总保费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近两年略有下降;健康保险人均保费支出(保险密度)逐年增加,健康险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表1-52017-2022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比和人均支出占人身险保费比重(%)占总保费比重(%)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元/人)从承保业务支出来看,2017年至2019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赔付支出增速一直处于30%左右的稳定水平。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健康保险赔付支出波动增大,2021年受疫情影响和险种结构变化,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上升至4085.3亿元,同比增长39.9%;而2022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为3600亿元,同比下降11.9%,具体如图1-16所示(16)。年内赔付支出的减少,一方面是因为2021年行业赔付支出基数处于图1-162017-2022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及同比增长情况(二)市场结构2022年,保险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8653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较2021年进一步下降。同时,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的保费增速明显分化。其中,人身险公司2022年健康险保费收入7073亿元,同比增长0.06%;财险公司2022年健康险保费收入1580亿元,同比增长14.66%,增速远超人身险公司。自2017以来,财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从8.98%稳步提升至18.26%。详见表1-6、1-7。表1-62017-2022年人身险公司、财险公司健康险业务规模及增长率人身险公司(亿元)财险公司(亿元)表1-72022年中国健康保险行业业务概况保费(亿元)占比2017年(亿元)同比增长人身险公司财险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三节“健全全民医保制度”中,再一次强调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等发展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商业健康保险要更加主动作为,努力实现新的功能定位,创造新的价值理念。(一)积极参与基本医保社会化运作要成为基本医保社会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经办、多元竞争”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医保治理格局。同时,完善对经办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允许浮动管保险业应发挥风险管理和支付管理的专业优势,协助基本医保解决人力和经费紧张等困难,助力基本医保加强费用管控、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社会办医、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制度和医保体系改革,在协助推动医改深化过程中,找准发展定位,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医院及健康商保公司在医疗保险方面具备补充作用,医保商保的一体化将通过多层次保障来解决用户差异化需求。通过依托政府委托业务覆盖大量客户,结合商保、医院、医保体系等渠道建立强而广泛的渠道资源,同时建立药品库、疾病库、处方库等核心数据资产,形成科技持商业健康险要与基本医保全面融合发展,需实现保障互补、系统互联、数据互通,这商业健康险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商业健康险的一站式结算;二是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在有限必要的原则下,基本医保向商业健康险提供脱敏数据,使商保产品定价和责任设定更加科学;三是形成医保基金监督合力,在保证客户隐私前提下,允许(二)满足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商业保险机构要成为个人、家庭和企业商业健康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针对不同目范大额费用的医疗保险产品;二是目录外保障,通过提供医保目录外保障、中高端健康险照护、津贴等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四是发展保证续保的长期医疗保险,支持商业从发展趋势看,商业健康保险正从“事后理赔”向“事先预防、事中干预”转变,从围绕保单“费用保障”转向关注客户“身心健康”。同时,商保机构也需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策略,为客户提供“健康保险+健康服务”,提供慢病管理、就医管理、病后第一节重疾险市场发展概况(2020-2022)重疾险是疾病险中最为重要的险种,贡献了疾病险80-90%的保费收入;其他疾病险(包括防癌险、团体疾病险、特定疾病险和相应的附加险等)占据剩余的逾10%份额。重疾险为行业贡献了足量的保费规模和新业务价值,但2018年以后重疾险新单保费开始下降,续期保费同时承压。整体来看,重疾险保费增速在2017-2021年期间持续下滑近三年,根据原银保监会数据,2021年,重疾险保费收入4574.6亿元,同比下滑6.7%(17)。图2-12017-2021年重疾险保费规模及增速(一)轻症移至中症,中症责任成标配虽然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对“中症”的统一定义,但是一般会将病情严重程度介于轻症和重症之间的疾病归为中症,并在重疾险产品中提供“轻症-中症-重疾”三个保障水平的保障责任。中症通常涵盖部分发病率较高或治疗费用较高、但病情严重程度不及重疾的疾病,相当于以另一种方式提升了对应轻症的赔付比例。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会选择这一形式来提高产品吸引力,于是中症责任成为全渠道产品的标准配置。尽管如此,保险公司实则旨在宣传多层级保障的概念。一是目前市面上的很多产品是将义放入中症,如单个肢体缺失在部分产品的轻症责任保障范围内,被列入中症责任保障范围之后,理赔条件不变但赔付比例提高,相当于提高了部分轻症的赔付额。二是“中症”的定义相较重疾更为宽松,在病情严重程度的定性或定量表述上降低了标准,降低了理赔门槛从而提高保障程度。三是不同的保险公司对于“中症”的定义有差异,比如“轻微脑中风”的定义中,有的产品不要求有“后遗症”,有的产品在无“后遗症”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至两项免责责任,还有的产品要求有相应“后遗症”并附加免责责任,同时费率也(二)功能性额外给付责任体现差异化目前市面上重疾额外给付的责任设计,主要根据保障责任的理赔特征和医学特征进行额外给付。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讲,建立在基础重疾病种之上的额外给付责任,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同。疾病的理赔特征包括疾病的发生率、平均治疗费用、平均治疗周期和转为慢性病比例,可以据此针对性地挑选出特定病种,进行额外保额的给付设计。从产品给付形式角度来讲,现有产品多以年龄段、性别、病种等特征作为标签,筛选出具备明显特征的人群进行额外给付,例如针对高发疾病,设计少儿重疾、女性重疾、男性重疾、成人特疾、(三)癌症多次给付责任“医疗险化”由于部分高发重疾,尤其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类疾病的5年存活率逐步提升,且患上多次重疾的概率也在逐步提升,部分公司推出了多次赔付的重疾产品,主要包括分组多高于分组多次赔付。多次给付的形式主要为重疾分组多次给付、癌症多次给付、心脑血管疾病多次给付等,还会区分同病种与不同病种的给付间隔期,如首次确诊癌症后间隔3年或首次确诊心脑血管疾病1年后再次确诊癌症的可获得二次给付。(四)定期险较返还型更吸引年轻客群重疾险体系更为完善,趋向于针对客群进行产品分层,构建起“高端+中端+低端”的保障体系,实现不同客群的专属保障方案的灵活定制。消费型和定期重疾产品等保障效率更高、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可以吸引老客户加保,并为年轻的投保群体提供更多保障机会。定期重疾险尤其可以吸引更多难以负担终身返还型重疾的年轻消费人群,更能满足尚在资本积累期的青年人的需求,从而让青年人更好地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配置风(五)将功能性升级保障置为可选责任模块化重疾的本质是选择权的让渡,使得重疾险产品各项保障责任可以自由组合。模块化产品通过将保险责任拆分后进行组合,将主要大类的责任单独形成要素,赋予客户按照自身需求进行组合的权利,根据每一个客户的不同特征,专业定制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核心保障+个性化配置”的组合形式,实现为客户定制化需求。模块化并非简单的解能力,能够将产品形态很好地与客户的需求进行匹配;另一方面,模块化将使得产品的价格无法被直接比较,保险公司需要支持模块化复杂产品组合的精细化运营,更能凸显品牌文化价值、健康管理服务等的增值溢价。对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五大人身险公司的年度理赔报告进行分析。2020-2022年,各保险公司重疾险理赔件数、理赔金额都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但件均理赔额仍集中在10万元以下,保障偏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重疾险作为强保障性险种,保额通常与投保人年收入挂钩,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上涨的情况下,重疾险投保保额也不会有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当年出险保单中一部分来自多年前生效的长期重疾险保单,投保保额相对较低,或在多个平台投保分散了保额。无论何种情形,以当前重疾治疗费用而言,恶性肿瘤通常治疗费用为20万至80万元、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治疗费用为10万至30万元、脑中风后遗症通常治疗费用为10万至40万元、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通常治疗费用为10万至30万元、终末期肾病通常治疗费用为10万元/年,目前件均理赔额不足以支撑实际所需治疗费用。图2-22020-2022五家人身险公司重疾险理赔情况金额占比均超50%,部分中小险企该占比甚至超七成。在理赔金额分布方面,5万元及以下的理赔案件约占50%,因轻中症理赔与因重疾理赔的比例约为4:6。在重疾类型方面,第二节百万医疗险市场发展概况(2020-2022)(一)百万医疗险发展历程百万医疗保险是因保险金额达到百万级而得名的报销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通常具有保费较低、免赔额较低和可报销基本医保目录外费用等特点,被视为介于低端医疗保险和高端医疗保险之间的中端产品(18)。百万医疗险保额较高,通常在200万元至600万元不等;保费较低,一般在100元至2000元浮动;有免赔额,以1万元为主。百万医疗险针对住院费用实报实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基本医保目录内外的医疗费用支出。市场上首款百万医疗险是众安保险于2015年推出的“尊享e生”,该产品的问世代表着通过线上销售、投保、理赔的互联网保险的活跃,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推出百万医疗险,踏足商业健康保险的线上化。百万医疗险通过较高的免赔额拉升产品杠杆率,有效控制出险理赔额和产品价格,实现以百元价格兑付百万级保额,性价比非常高,具备很强的获客属性。根据艾瑞咨询的推算,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保费收入规模为520亿,参保人数突破9000万,在0-65岁人群中的市场渗透率仅为7.4%,与商业健康险在全体人群中26.4%(二)百万医疗险保障责任迭代趋势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百万医疗险的形态迅速固化,体现到保障责任上,均以在一定二、百万医疗险政策监管情况费率、免赔额、赔付比例和保险金额等。保险公司不得设定严重背离理赔经验数据基础的、虚高的保险金额。从已公布的赔付率数据来看,2022年有超七成险企综合赔付率低于50%,139家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为45%左右,仅39家赔付率超50%。对于健康保险,消费者的获赔率更加重要,面对互联网上消费者“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抱怨,部分保险公司试图通过0免赔额设置提高赔付率。大部分的百万医疗险都有两条限定,一是免赔额一万元,二是社保未报销的部分才可使用百万医疗险报销。此前市面上一些不设免赔额的医疗险通常保障额度较低,仅为5万-10万元,也有0免赔的百万医疗险,但相较而言价格较高、客户接受程度较低,因此这类产品的赔付比例会有所下调。而且现阶段我国健康险的整体保费还较低,推出不同免0免赔额产品的推出不一定促使赔付率提升。2.保证续保属于销售误导《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还要求,5月1日起停售包含“保证续保”条款的产品。通知所规范的短期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团体保险业务除外),以百万医疗险为典型代表。同年4月22日下发《关于短期健康保险续保表述备案事项的通知》,再次严格限制各种可能引发歧义的续保表述,并要求保险公司切实解决新旧产品的销售衔接问题,彻底杜绝各种风险隐患。同年5月17日,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再次敦促各保险公司严格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的续保表述,不得使用“本产品可续保至XX周岁”、“续保时最高年龄可至XX周岁”等可对于不符合此次规定的老产品,以产品条款变更的方式,保留原产品的形态和责任,少部分公司直接将不符合新规的老产品停售,开发替代的合规一年期新产品,推出新产品的好处是可以对责任和价格进行重新制定。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客户中的健康体脱落,会给予转保之后的客户一些利好政策,如采取特约形式约定转保客户未来连续投保中国很多公司的百万医疗产品“恶化率”非常高,考虑到中国定量指标为依据更为客观。3)设置调费禁止项——上年度该产品赔付率低于85%且低于选择中短期保险期+较低费率水平,或中长期保险期+较高费率水平。5)调费频率首次品大量集中上市,即使是大公司也比较审慎地开发此类产品。并且长期医疗险受制于可调费率上限,保障责任的配置较为有限,不比1年期产品的责任丰富。但长期来看,医疗险验数据更加丰富;二是医疗险理赔服务频次高于其他险种,理赔服务更便捷、对接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大型公司更具优势,并且快速理赔服务、就医增值服务将会成为长期医疗险的过去,保险公司往往倾向于保障健康人群,因而在投保门槛上设置了不少障碍。但健康体的出险率也相对较低,1万元的免赔额抬高了赔付门槛的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获得感,常见的小病无法派上用场。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为8023元,这意味着不少人的日常住院医疗费用并未达到百万医疗险的报销标准。随着市场发展、人口结构调整、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升等多因素影响,健康险覆盖面达到一定规模后,带病体人群的保险需求也愈发显得重要,对于可保人群的突破也成为同时,亚健康问题和慢病发病率也持续上升。百万医疗险迭代应顺应监管政策指引,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在慢性病、罕见病、特效药、昂贵器械以及医疗资源的整合等在慢性病场景下,能同时覆盖多种慢病且可保人群覆盖到70岁以下的百万医疗险产品并不多见。慢性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整体医疗花费已经大幅降低,制定商保目录、扩大承保人群、融入大健康生态、精细化管理等,或将成为未来百万健康险的发展方向。非健康体将是未来最大的健康险客群,据统计数据显示,健康体的保费占到了整体保费的95%以上,带病体保费占整体保费却不到5%。但是,带病人群的医疗支出却占到了整体医疗支出的60%以上,健康体人群支出却不到40%。在产品设计把健康体和非健康体进行绑定,可以扩大医疗险产品参保率,从而降低保费。在医-药-险融合生态中,除了健康保险产品热衷于提供的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百万医疗险产品还可以切入小病场景,门诊服务、就医陪诊、家庭常备药惠购等贴合更多消费者的一般看病需求。总的来看,与惠民保相比,百万医疗保险在待遇水平方面存在优势,但是其参保门槛也相对较高。具体来看,在运营方面,百万医疗险通常不会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并且由于其保费较高,在参保人次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百万医疗保险的保费规模相对更大;在保障范围方面,两类产品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在可报销总额、免赔额和报销比例方面,百万医疗险要优于惠民保;在参保条件方面,除去参保人必须是当地基本医保参保人这一限制外,惠民保的可及性要比百万医疗险更强。表2-1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的产品特征对比产品惠民保发展特点2015年问世,自2020年快速发展自2016年出现以来持续高速发展在政府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商业保险机构和截止到2022年底累计320亿元2019年达到345亿元约2.98亿2019年达到6300万较低,根据本报告统计平均保费为108元,且通常为统一费率多为100元至2000元,均价约为540元,目录内住院责任保额平均为121.7万,目录外住院责任保额平均为105.7万,特药责任保额平均为110.6万以300万-600万为主基本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住院费用,门特、门慢费用,特药费用,质子、重离子治疗费基本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住院费用,门特、门慢费用,特药费用,质子、重离子治疗费用等参加当地基本医保,通常无年龄、职业、健一般集中规定参保期,部分产品可用基本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支付赔付比例存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产品进一步拆分比较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的保障能力。对基本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住院费用进行保障的起付线,惠民保产品通常比百万医疗险产品要高,但现有惠民保产品特药费用保障责任免赔额的均值与百万医疗险相近,因此在不考虑特定药品目录的情况下,二者对特药费用的起付标准几乎相同。为了探究对整体治疗费用的保障情况,假设参保人的治疗费用中有60%属于基本医保政策内,其余部分属于基本医保政策外,同时假设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和特药费用之比为2比1。从费用总保障率来看,由于产品的免赔额更低,报销比例更高,百万医疗险要明显优于惠民保,并且对治疗费用较低(低于惠民保免赔额)和较高的患者而言,二者在赔付体验方面的差异将更加明显。从单位保费保障水平来看,因此,综合来看,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在保障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并非完全第三节惠民保的规范化发展历程(2020-2022)惠民保(亦称“普惠险”)开始兴起。惠民保于2015年在深圳首创,自2020年开始在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上线246款惠民保产品,累计保费规模约320亿元,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和有力支持。202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2021年5月28日,为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在第七节明确支持推出惠民保最多的省份,2020年为江苏、2021年和2022年为广东。总体来看,广东、山东、江苏、广西、四川和浙江6省在2020-2022年间推出的惠民保数量最多。同时,比如2020年广东省在11月相继推出了5款地市级惠民保。表2-22020-2022年全国各省惠民保推出数量总计广东25山东2362广西11四川14123747辽宁227118安徽448257江西347云南771236吉林145山西224北京123贵州213内蒙古33陕西123111322112宁夏2222111111全国147总计在惠民保设计和运营过程中,政府参与程度也不断加深。借鉴学界和业界研究惠民保的分类经验,基于所研究惠民保官方公众号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材料的实际情况,将政府支持情况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政府主导、政府指导和不参与。在246款产品中,超79%的产品属于政府指导,约3%属于政府主导,其中政府支持比例从2020年的73%提高到2022年的89%。在政府支持情况下,医保局、金融局、原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会通过开放基本医保数据、参与产品设计、开放个人账户资金、参与产品宣传等方式对运营总的来看,全国惠民保总参保人次的增速逐渐趋缓,在2020年全国惠民保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21),2021年参保人次达到了10117万,同比增长近150%,而2022年的参保人数约为15800万,同比增长速度下降到56%。绝大多数惠民保产品的迭代版本会保持或者提高原有保障责任的待遇水平,本报告选取了2020年至2022年期间各款惠民保首次推出时的最高待遇版本,对其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保障责任、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费用保障责任和特定药品费用保障责任的设置情况及待遇水平(仅考虑非既往症)进行对比分析。(一)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保障责任自2020年惠民保兴起时,对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进行报销补偿即是其基本特征,新推出产品对此项保障责任的覆盖率一直高于90%。从待遇水平来看,惠民保对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的保障额度和报销比例一直相对稳定,且要高于其他保障责任,同时,该类保表2-3惠民保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保障责任的发展趋势占当年首次推出(元)(元)120.5万1.81万117.1万1.78万124.1万1.58万(二)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费用保障责任通过分析保障目录外住院费用的产品占当年首次推出产品总数的比例可以发现,惠民保保障责任范围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20年新推出的惠民保产品中仅有44%提供医保目录外住院费用的保障,但在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85%。在待遇水平方面,目录外住院费用的平均报销比例始终相对较低,并在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部分新推出惠民保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如广西省),当地居民的保费支付能力相对较低,为保证项目运营的稳定性只能限制产品的报销比例,最终导致当年新推出产品的待遇水平平均值偏低。占当年首次推出产品总数的比例(元)(元)110.6万1.75万101.6万1.75万106万1.77万(三)特定药品费用保障责任惠民保对特定药品费用的保障情况一直较为稳定,每年新推出的产品在保障责任的设置数量和待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惠民保产品平均保障的特药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新推出惠民保平均能够覆盖的特定药品数量从2020年的25款达到了2022年的39款。占当年首次推出产品总数的比例(元)(元)104.3万1.06万101.4万第四节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区域发展分析一、各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概况(2020-2022)(一)各省保费收入情况图2-32021年各省市健康险保费收入(前十)各省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差距较大,2021年广东省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047.72亿元,位列各省份第一名,山东、江苏、北京紧随其后,健康险保费收入均超过500亿元。而部分省份如甘肃、贵州、宁夏、海南、青海、西藏,保费收入均未超过100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前十的省份中,仅有一个西部地区省份上榜,即四川省;另有三个中部地区省份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其余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图2-42020-2021年东、中、西部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2021年,东部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4611.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5.84%,占全国健康险总保费收入的55.24%。中、西部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167.88亿元和1568.68亿元,增速分别为2.27%和1.97%。可见,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东中西差距较大,(二)各省保险密度情况图2-52021年各省市健康保险密度(前十)2021年我国健康保险密度约为600元/人,但各省之间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尤其是北上广超一线省市的健康保险密度较高。北京、上海健康险密度分别2375.95元/人和1297.07元/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而江西、海南、甘肃、广西、云南、青海、贵州、西藏八个省份的健康险密度在400元/人以下。健康险密度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有七个位于东部地区,三个位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未上榜。图2-62020-2021年东、中、西部地区健康保险密度从东中西部的数据对比来看,2021年东部地区健康险密度为758.06元/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去年增长5.6%。中西部地区健康险密度分别为516.84元/人和409.78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仅为2.44%和2.04%。可见东部地区民众对健康险的认知较为全面,配备健康险更齐全。(三)各省保险深度情况图2-72021年各省市健康保险深度(前十)2021年我国健康保险深度为0.74%。分省份来看,东三省健康险深度较高,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健康险深度分别为1.551%、1.178%和0.83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健康险深度为1.292%,仅次于黑龙江位列第二。健康险深度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有图2-82020-2021年东、中、西部地区健康保险深度从东中西部的数据对比来看,中部地区健康险深度最高,2021年健康险深度为0.779%;其次是东部地区,0.744%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是西部地区,健康险深度仅为0.655%。同时,各区域健康险深度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东中西部分别下降了5.94%、8.78%和9.15%。(二)百万医疗险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因素中,低收入群体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对保费更加敏感,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群体对医疗保险的质量更加敏感,更倾向于有较好质量的商业医疗保险。此外,百万医疗险产品的免赔额、医院、治疗手段、用药范围是百万医疗险认可度的显著性因素,而对于未曾购买过百万医疗险产品的人群来说,受教育程度、保险理赔经历、保险费用对其购买行为起关键作用。而且,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医疗卫生体系可获得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均衡,民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整体仍然较重,商业医疗险的发上文百万医疗险与惠民保对比说明,中高端客户与普惠人群对医疗险有不同的需求,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在个人医疗险市场中也有不同的定位。长期来看,随着公众保险意识的加强和消费能力的增加,人们对保障和服务的要求会更高;短期来看,医疗服务水平和药品可及性更高的省会城市,是百万医疗险发展的沃土。从理赔情况来看,根据2022年度新华保险理赔服务年报,“康健华尊医疗保险(费率可调)”百万医疗险十大高额理赔(三)惠民保区域发展差异各省市惠民保的发展水平较不均衡,总的来说,得益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地惠民保项目的运营时间越长,规范、稳定的发展趋势越明显。以浙江省为代表,产品历在产品数量方面,推出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惠民保的诞生地广东省,达到了32款,值得注意的是,除直辖市外,广东省、山东省和广西省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省地市级产品的覆盖。从政府参与支持的地区来看,浙江省惠民保的政策环境在全国居于前列,由于政府对惠民保较为重视,根据浙江省医疗保障局的公开信息,2022年度浙江省惠民保产品的平均投保率为53.34%,总承保人数达到2969.25万人,续保率平均为80.9%,远超其他地区。第一节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框架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国家和单位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逐渐难以为继。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向现代化以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体系。本部分主要通过梳理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历程,介绍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的制度框架和发展概况,提出一些度模式。国务院于1995年3月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由职工个人缴费,3%企业缴费。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统一为20%和8%,办法。通过2016年《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和2019年《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形成了单位缴费比例16%、个人缴费比例8%的格局,并延续至今。截至202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制度参保人数为45,638万人,基的个体替代率约为59.2%。每年2088元(含个人账户)。二、职业养老年金运营和管理。2004年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通过国家对于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机构,监管部门也做出了相应规定。2005年8月,原劳动11家、托管人6家、投资管理人15家。同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包括受托人7家、账户管理人7家、托管人4家、投资管理人6家。自此,特许年金基金随着行业不断扩张,监管也在持续跟进。2013年4月,人社部印发《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增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养老金产品的定义、类型、投资范围、投资比例、发行、管理运行、披露和监管的有关规定,拓宽了企业年金投资渠道,优化了资产配置结构。随着年金运作经验的积累和逐渐注重绝对收益的趋势,各家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受托人、投管人的业绩压力增大,行业整体竞争日趋激烈,2011-2015年,年均规模增速为27.7%。(万家)(万人)(亿元)3.增速放缓:政策进一步完善,存量博弈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年金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2017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基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不得超过平均额的5倍。随着年金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人社部不断扩大年金管理机构准入名单,并通过评审的方式延续相关资格。2021年10月,人社部发布《关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延续的通告》,延续35家机构62个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仅有个别机构被终止资格或暂缓开展新业务。2016-2020年,行业增速步入低增长阶段,企业年金规模增速放缓至20%,进入存量博弈为主时期,规模增量主要源于已有计对收益+相对收益”矛盾更加突出。截至2022年底,共有3010万职工参加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超2.87万亿元,补充养老的功能初步显现。表3-2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老保险产品供给。2018年4月,五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5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要求在浙江和重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一年。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再次指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2年2月,原银保监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第二节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市场分析(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0亿人,占总人口的14.86%,占比较20年前的7.50%翻了将近一倍;而《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也指出,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人口迈入65岁的门槛。图3-22003-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占全国总人口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2021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0.8%,近五年增速保持在5%以上;而从新增人口来看并不乐观,出生率连续6年走低,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时隔61年再次出现负数。未来,老年人的抚养负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图3-32006-2021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及增速图3-42003-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能面临着较大的水池”,受到更多关注。在如此形式下,发展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二)一二支柱不足,亟待第三支柱补位同比增加2430万人。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社保基金结余情况良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26万亿元;过去十几年中,除2020年收不抵支外,其余年份均有结余;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4万亿元。此外,为充实社保基金储备,已累计划转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已达到约2.6万亿元。图3-52010-202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图3-62010-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养老保险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受托运营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末,社保基金会受托运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总额超过1.46万亿元,累计投资收益额2619.77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约为6.49%,超过市面上绝大多数养老理财收益。尽管投资收益不错,但养老保险基金体量不大,仅占GDP的6.11%。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2018-2021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累计支出14.88万亿元,年均增幅7.4%,比同期全国财政支出整体增幅高3.8%,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8年的14.9%提高到2021年的16.6%。此外,个人账户基本为空账运行,民众的缴费激励性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要想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需要不低于70%。而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大约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46%(24)。随着我国老龄化、少子化的加剧,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基金给付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预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到2035年或将耗尽。第二支柱总体渗透率较低、覆盖面较小。截至2022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总额达到2.87万亿元,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为12.8万家,仅占2178.9万(25)个法人单位的0.59%;参保职工数3010.29万人,占46773万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6.44%。且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整体投资收益下行。图3-72008-2022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加权平均收益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时间中国约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且缺口将随时间推移进一步扩大,给未来养老保障带来较大压力。第一、二支柱的不足,需要第三支柱尽快发挥起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三)中等收入和新市民群体的呼唤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生活较为宽裕的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达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是工薪阶层,收入来源以所从事职业或兼职取得的劳动报酬为主,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都是中等收入群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财富积累的方式以个人储蓄和家庭储蓄为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投资坚持长期主义,家庭储蓄通过不断复利以实现收益,投资收益率高于普通的银行存款,是中等收入群体规划自身老年阶段资金需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超过90%。然而,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新市民”群体仍有大量比例人员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就业的27%和城镇就业的43%。快递、外卖和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有61.14%的企业在采用灵活用工,企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减灵活用工规模。根据艾瑞咨询预计,2023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继续增加至1.4万亿元。此外,大学生灵活就业人数渐增,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已超过16%。第三支柱能够下沉、触达并覆盖到规模庞大的灵活就业人群——个人养老保险的本质是带有储蓄性质的养老金制度,非常适合覆盖灵活就业人员等广大的“新市民”群体,他们在自愿条件下均可投保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并进行缴费,为他们将来的老年生活添加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指商业养老保险,具体包括传统商业养老险(养老年金保险和增额终身寿)、税延型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截至2023年3月底,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业务累计积累责任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一)传统商业养老保险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养老年金保险和增额终身寿,整体业务发展较为平稳。增额终身寿险通常通过保单贷款、减退保等手段提前获取保单现价,本身并不具备领取功能,其养老功能性相比养老年金险更弱,因此目前传统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上仍以养老年金险产品为主。养老年金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最早开展的形式,目前产品形态较为丰富。截至2023年4月,市场上共有425款产品在售,其中364款个人险,61款团体险;按设计类型划分,传统型产品251款、新型产品174款。养老年金险产品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保障期限更长、领取时间较晚。2022年,养老年金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42亿元,占人身险保费的比重由2019年的2.3%下滑至1.8%;保单件数2252万件,期末累计积累责任准备金6659亿元。虽然养老年金险能够提供终身稳定现金流,符合国民养老需求,但现阶段市场规模仍较小。若能将养老年金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在(二)税延型养老保险税延型养老保险自2018年起在上海、福建和苏州三地开展试点,主要面向缴纳个人领取阶段以7.5%税率进行缴税的模式,且个人缴费税前扣除最高标准为每年12000元。目前税延养老保险根据收益类型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款为收益确定型,提供长期稳定收益率(保证利率3.5%左右),B款收益保底型根据按月和按季结算方式分为B1和B2两种类型,目前结算利率中位数约为4.5%;C款为收益浮动型,结算频率为周结。目前,均采用投连账户单独经营,投保人可随时查询账户情况。此外,参保人也具有产品选择权和产品转换权。自试点开展以来,共有23家保险公司合计推出了66款税延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3年4月,在售的产品还有60款。由于试点地区覆盖人群有限,优惠力度也并不大,且受报税、抵税手续办理限制导致整体流程繁琐,税延养老保险业务总体规模尚小,增速缓慢。截至2021年末,全国所有试点地区累计实现保费收人6.29亿元,上海占比约80%;保单件数5.2万件,件均保费1.35万元。表3-32021年末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试点地区(万元)(件)(万元)上海市福建省(不含厦门市)苏州工业园区厦门市在《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发布后,税延型养老保险也在不同环节进行了相应政策调整,优惠力度更大,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规模的增长。表3-4税延养老保险政策调整情况2022年1月1日前2022年1月1日后保费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确定取消孰低限制,统一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领取商业养老金时,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当于养老金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7.5%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自2021年6月在浙江和重庆开展;2022年3月扩容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从收益模式上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有进取型、稳健型两种可供选择。从12家试点公司发布的2022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结算利率来看,稳健型账户年化结算利率在4.0%-5.15%之间,进取型账户年化结算利率在4.5%-5.7%之间。缴费方式较为灵活,可定期或不定期追加保费;参与门槛较低,满足了现阶段收入较低的年轻人群体,以及工作较为灵活的新市民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规模50.8亿元,保单件数42.9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6万件,保费超过1.7亿元。鉴于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具有跨越经济周期的独特优势,未来可以更多地提升投资能力,发挥长期作用,切实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将以上三类产品做个对比,可以得到下表。不难发现,差异主要存在于积累与领取模式、预期收益的不同,以及是否享受税优政策。三类产品各有优劣,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养老保障需求选购不同产品。表3-5三类商业养老保险对比以固定的费率及生命表作为费率厘定基础的养老保险,包括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退休领取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领取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固定缴费、定额利息、固定领取阶段允许税前列支、养老金积税率进行缴税)积累期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提供定期领取、终身领取等多种领取方式年化利率通常为2.5%保底+浮动)、C(收益浮动)有进取型(保底0%-1%)、稳健型(保底2%-3%)两种可供选择回报固定,可持续终身;按月派发,养老金的回报利率不与利率情况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