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_第1页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_第2页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_第3页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_第4页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周昕[摘要]传统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昆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从更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日趋重要。综合考虑昆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未来昆明城市将形成“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及“一核、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空间形态;发展模式;昆明[文章编号]1006-0022(2008)11-0071-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UrbanMorphologyEvolutioninKunming/ZhouXin[Abstract]TraditionalmonocentricspatialdevelopmentmodelsarenolongerrelevanttotherapiddevelopmentofKunming;spatialdevelopmentshouldbeconsideredfromabroaderperspective.FuturedevelopmentinKunmingshouldfollowan“axialandpolycentric”spatialdevelopmentmodelandcreatea“onecore,twoaxes,twobelts,andmultiplecenters”spatiallayouttopromote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Spatialmorphology,Developmentmodels,Kunmingcity1历史的回顾:空间形态演变历程及动力机制1.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1]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1],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在此阶段,由于昆明偏居西南一隅,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城市发展缓慢,表现为点状积聚形态。1.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年)1905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的商埠,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1.3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年~1978年)1.3.11937年~1949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1]。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2008年第11期第24卷71业组团[1],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1.3.21949年~1966年昆明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近郊形成了茨坝、上庄、普吉、马街等四个独立的工业组团,促进了昆明郊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拉开城市空间发展的骨架。在此期间,城市空间拓展仍然以内、外两种相对独立的扩张方式同时演进:中心城区以方格网为主,表现出均衡外溢的拓展趋势;郊区工业组团依托放射道路逐步向心移动,表现出轴向拓展的趋势。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初步形成“方格、环形、放射”的道路系统,进一步强化了组团跳跃式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1.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年~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1.5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72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2现实的问题:城市空间形态的症结2.1空间发展模式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昆明城市空间“单中心同心圆”的拓展模式使多种功能混合在一起,随着各功能的强化,不同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城市的复合职能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中心区过度密集相伴的是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绿化用地的蚕食及交通负担的加重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大,长此以往必然降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2.2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脱节昆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脱节。城市产业与城镇发展未形成互动态势,郊区工业化、居住化先于城镇化,郊区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效益低、布局分散,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化的发展。2.3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昆明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和结构性失衡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昆明可图1昆明城市空间历史演变图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条件所限,滇池北岸的发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昆明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从交通网络等方面尚未与滇中城镇群形成有更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机整体和协调发展机制。这种局面一方面日趋重要。导致昆明的发展缺乏区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对昆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2.4城市与区域尚未形成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昆明需要为区域经济的机制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只有使其成为区域虽然昆明作为滇中的核心城市,但城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中心,城市的发展才会市空间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职能分工、有更大的突破。从昆明与滇中城镇群中的曲靖、玉溪、楚雄,滇西的中心城市大理,以及滇南的中心城市蒙自这几个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看,昆明作为滇中城镇群乃至云南省的中心,与玉溪、曲靖的经济联系强度远远高于与楚雄、大理、蒙自的数值(表1)。因此,曲靖—昆明—玉溪是区域主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其中昆明—玉溪的经济联系强于昆明—曲靖,昆明城市空间向东南方向(玉溪)、东北方向(曲靖)拓展是经济强度动力的结果。3.1.2交通联系强度分析(1)根据城市主出口道路交通流量分表1昆明与区域几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玉溪(东南方向)昆明4.17析。昆明城市5个主要出口道路:昆曲高速蒙自(东向)0.62曲靖(东北方向)4.10楚雄(西向)1.26大理(西北方向)0.40公路、昆禄公路、昆安公路、昆玉高速公路、昆石高速公路,分别对应于5个重要的城市对外交通方向:东北、西北、西南、南和东南。根据2005年昆明5个主要出口道路的平均日交通量对比,可以得出昆明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以东南方向为最主要的交通联系方向,西南方向次之,西北方向、东北方向的交通联系相对较弱(表2)。(2)根据公路客运流量分析。昆明市作为全省客流的中心集散地,发往云南省16个地州,其中昆明市域客流约占37.8%,滇南客流约占23.5%,滇东客流约占20.7%,滇西八地州客流约占18%。可以看出昆明与滇南方向的客流联系最为密切,与滇东方向的客流联系次之,与滇西的客流联系最弱。以昆明5个主要出口道路为研究对象,昆明市客流主要有5个出口方向,东北出口(昆曲高速公路)客流量最多,南出口(昆玉高速公路)次之,其次是西出口表22005年昆明5个主要出口道路的平均日交通量(辆)昆曲高速公路(东北方向)平均日交通量(辆)15624昆安公路昆石高速昆禄公路昆玉高速(西北方向)(南、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179492336324950275423未来的抉择: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3.1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方向3.1.1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联系强度,有助于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选择城市未来空间的拓展方向[2]。为研究昆明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采用经济作用强度的引力模式[2]:式中,Rij表示经济联系强度;Pi表示昆明市区非农业人口;Pj表示区域内另一城市的非农业人口;Ji表示昆明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Jj表示区域内另一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昆明到另一城市之间的距离。(昆安公路)、东南出口(昆石高速公路),西北出口(昆禄公路)最少(图2)。通过对昆明与周围区域交通联系强度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城际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是昆玉高速公路、昆曲高速公路。因此,曲靖—昆明—玉溪方向是区域主要的交通联系通道,昆明城市空间向东南方向(玉溪)、东北方向(曲靖)拓展也是交通联系强度导向的结果。2008年第11期第24卷73图4“轴向延伸”:“昆—玉—曲”城市带的发展模式3.1.3(东)南拓、(东)北跨是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昆明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确定了城市空间拓展沿曲靖—昆明—玉溪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区域交通联系强度确定了城市空间发展向东南、东北方向的主导路径。的通道形成三条经济增长轴,包括中轴、西轴和东轴。中轴(主轴),即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思茅,是云南省乃至泛亚的重要经济大通道,向北连接内陆经济腹地,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是昆明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西轴,即潞西—大理—昆明,是连接滇中城镇群、滇西城镇群与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东轴,即昆明—蒙自—河口,是连接滇中城镇群、个开蒙城镇群与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②“三圈”,即依托“三轴”逐层推进的三个梯度经济圈,包括以昆明都市圈为主的核心经济圈,以玉溪、曲靖、楚雄为主的滇中经济圈,以大理、蒙自为主的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形成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2)滇中区域层面:形成“昆—玉—曲”城市带。城市群(带)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昆明和它所在的滇中城镇群的经济指标总和基本占据了云南省经济指标总量的60%,其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城镇密度相对较大,为城市的集聚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但目前滇中城镇群的结构失衡,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昆明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滇中城镇群的有序构架应增强昆明、玉溪与曲靖的互补发展联系,将滇中最大的“三个增长极”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增长带”,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互补,对区域发展形成更强的带动作用。从滇中区域的空间格局分析,“昆—玉—曲”城市带的交通建设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起到引导和拉动作用,促进城市空间沿昆曲、昆玉交通轴向南北拓展,通过在昆明与玉溪、曲靖之间建立两个新城,变蔓延扩散为有重点的轴向增长,促进新的产业增长空间的整合,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及“昆—玉—曲”城市带的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图4)。3.2.2市域及都市区层面——轴向发展:在市域范围内重新把握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1)基于生态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3.2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3.2.1区域层面——轴向延伸:跳出昆明市域的界限,着眼于省域城镇及“滇中城镇群”的共同发展,形成未来空间发展的基本构架(1)省域层面。“轴向延伸”表明昆明与区域的产业和空间的拓展方式是以昆明为中心,沿三条重要交通轴线向外部延伸。从省域的角度看,重要交通轴的沿线成为相关城市与昆明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带,这些轴线未来将成为省域的重要发展骨架。在省域层面,形成以“三轴”经济增长轴带动“三圈”的发展,对内连接内陆腹地,对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空间发展模式(图3)。①“三轴”,即以高速公路为轴向延伸74式。通过对昆明市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看出,生态适宜区和生态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东南部、东北部及现状建成区;生态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拱王山系、东部的梁王山系、水源及水源涵养区(图5)。未来将以自然地形分隔所形成的地理单元作为城市发展单元,城市空间沿拱王山系与梁王山系之间的谷地南北轴向展开,组团轴线沿昆曲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公路延伸;城市组团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图6)。从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分析,采取沿轴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昆明城市空间发展与自然空间相契合,充分体现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自然特色和地域性。(2)基于产业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昆明市域内,通过强调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产业要素组合,形成两条“十字”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第一条是南北向的新型产业带,北起曲靖、经空港经济区,到昆明主城,南连经开区、信息产业园、物流园区、新加坡工业园、马金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向南延伸到玉溪,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第三产业联合起来。第二条是传统产业带,西起安宁,经马街工业区、昆明主城,到宜良工业区。这两条产业带在昆明交汇,昆明应该成为区域性的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种区域性综合服务的优势区位将为昆明带来更多的产业市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未来昆明城市将形成“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圈层蔓延相比,轴向发展更适合昆明城市的快速发展,以交通线为导向的跳跃式发展,城市不是连续的蔓延,而是相对独立组团的串珠状成长[4]。这种模式有利于完善基于滇中区域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职能优化重组,有利于适应“昆—玉—曲”城市带的产业拓展与联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蔓延发展的过高成本,有利发展机会。于处理好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与主城区发从市域产业发展的态势上判断,采取展的宏观矛盾问题。沿轴拓展的空间发展模式有利于昆明将3.2.4城市空间形态结构自身的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入区域中,通过昆明必须突破传统的拘泥于市区的产业的统筹安排,拓展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空间发展模式调整的机遇与动力,“同心圆”式的封闭格局,将市区的中心组并体现出昆明在区域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图7)。3.2.3“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昆明在三个不同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综合考虑昆明城团、边缘的开发区、卫星城和小城镇,视为区域城市的空间构成要素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选择,根据区域空间整体发展的需求重新整合,形成“一核、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图8)。(1)“一核、两轴”,即以昆明作为核2008年第11期第24卷75九乡国家风景名胜区、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昆明市重要的风景区,为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带。②“多中心”,即在拱王山系与梁王山系之间带状谷地内,依托城市发展轴线,构建“葡萄串”型多中心的城镇布局。4结语未来的昆明作为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通过构筑便捷国际陆路大通道,将改变其地处内陆的区位劣势,以求得发展的动力,这是昆明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逐步面向国际大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因此,必须将昆明放在更大的区域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探索与昆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形态,以“轴向带状、多中心”空间结构所具有的弹性和延展性来适应昆明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发展。(本文节选自《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之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趋势研究》)。心区域,向外放射形成的两条空间发展轴线,分别联系区域其他重要城市,为昆明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①核心区是由一主(主城区)、两次(呈贡、小哨新城)组成的带状区域。鉴于目前中心区各种功能空间高度密集,已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应,未来主城区应以整合城市空间、改善生活环境为空间发展的重点,重视改造和完善现有城市建设。新城,即位于中心城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呈贡、小哨,其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逐步构建两个综合性次中心。该区域是昆明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是未来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商贸、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城市职能。②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连接主城区以东的嵩明、小哨等城镇;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连接呈贡、晋城、昆阳等城镇,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向东北通往曲靖以至内陆腹地,向东南通往玉溪以至东南亚腹地,是中国至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济大通道。③东西向发展次轴。由位于主城区西南的安宁、东南的宜良等次级城市相互联系而成,向西通往楚雄、大理以至缅甸等南亚国家,向东通往滇南的个开蒙城市群以至东南亚国家,是一条中国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通道。(2)两带、多中心”“,即城市空间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①“两带”,即与城市发展空间平行布局的两条生态控制带,由拱王山系地带、梁王山系地带组成。拱王山系地带是昆明城市西部形成的以拱王山系为主的山区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区,城市化水平低,集中了西山、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梁王山系地带是在昆明城市东部形成的以梁王山系为主的山区地带,属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带,集中了轿子雪山风景区、寻甸红色旅游风景区、[参考文献][1]刘学.春城昆明—历史、现代、未来[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2]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吴良镛,毛其智,吴唯佳,等.京津翼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周昕,注册规划师,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收稿日期]2008-08-20762021年第4期总第182期囊2if市期蒯孥列圈............................_J关键词江城;堤防;城市形态;城市扩张:边界TheRiverandtheCitywiththeRiv-er:aClueoftheEvolutionoftheSpatialPatternofModemWuhanTANGangyi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einflu・cnceoftheYangtzeRiverandHan砌V—er011theevolutionofcityspatialpat-ternofmodemWuhan,fromtheviewsoftherelationshipsamongflood,watercarriage,embankmentandthecitythespatialpattern,私wellascityexpansion.Keywords:citywithriver;embankment;thespatialpatternofcity;cityexpan-sion;edge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2104-009椰作者简介谭刚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副教授,piIlk一协哂iIla.“01▲',i上谭刚毅之于江城近代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一条线索术业汉是个超大城市,如果从“江”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及其变迁过程来看的话,J-\武汉则无愧于“江城”(别号这一称号。武汉的城市形态无论起源、发展,还是现在与将来都与江(水密切关联。“江”对于江城武汉来讲,也是理解其近代城市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线索。1从“水城”到“江城”武汉.尤其是汉口。经历了一个从汪洋泽国中的“洲地”到湖泊日益减少的过程。在17世纪中叶的地图上,汉口是长江、汉江、潇湘湖和杨林河包围的一块洲地,与汉阳相对,这是汉口最初发展的基础,大致和中山大道南这片地区相当(图1。最初这里地势低洼,汉流枝纷,每值夏秋水涨,则汪洋巨浸,洲地荒凉,定居人口极为稀少。可谓一个十足的“水城”。现在的武汉市不包括东西湖和汉南两个郊区,地名中有“墩”字共33处,“百湖之市”从中就可窥见一斑,也堪比“水城”。而今“百湖之市”却渐成逝去的景象,卫星照片有助于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武汉水域面积的减少(图2。长江和汉水对城市的影响更加直接.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城”。为什么这一个一个的“墩”没能发展成湖水环绕的街区(block,成为类似威尼斯的城市格局?或许文明发源于水域.而最终城市文明的发展却是“逆水”(违反水的本性而行的。人们总是要将洪泛区域围堵起来,甚至以“人定胜天”的气概改造着自然。而自然则依然按照“自然法则”我行我素,冲破城市堤防而洪灾泛滥。尽管水域也能给这座城市带来发达的水运交通。2码头、口岸与开埠穿过武汉的两条江一条是干流长江,一条是汉水.历史上曾多次改道易位,也影响着原汉口、汉阳两处“洲地”的大小和形态。}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2021KBl1万方数据谭刚毅“江”之于江域-一近代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图117世纪中叶汉口形势图资料来源:北京故宫舆图.水运也带来外地的移民.“吴商蜀客”和多元的文化.也造就了今天武汉的“码头文化”和市民集体性格。明清时期长江与汉水的水路运输对武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武汉开埠前.由于汉江风浪小适于小船的停泊。汉口多数码头沿汉水设置⑦。开埠后,汉口在长江岸边逆水而建了许多码头——租界各国的“口岸”(图5,武汉成为了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因水患和水运.将租界划定在汉口的滨江区域——并非现在的滨江形象。当时汉口地势低洼,前有长江和汉水,背有后湖洪水的威胁。将洪荒玄地划为租界.当时的汉阳府或有借洋人之力的考量。随着五围租界的逐渐建成,在江汉路以东的滨江荒芜旷野地区,形成一带状的现代市区,原来的汪洋泽国渐成了里弄洋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图6。当年租界的建设为今天武汉外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汉口成为“通商口岸”有赖于水运.也造就了武汉从“双城”到“三镇”格局的形成。图2武汉水域面积在逐渐减少资料来源:G0。一eEarth.3从“双城”到“三镇”图3汉阳襄河码头和武昌的汉阳门码头资料来源:武汉旧影.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1:3.武昌和汉阳(当年汉口隶属汉阳府隔江(长江相望,历史久远。早在东汉末年便已形成。以河流长江作为界线也是源远流长。所以位于长江以南(武汉地区是东的武昌。历史上或与江西几江,或与湖南岳阳合成一区.而始终没与江北的汉阳和汉口合并。开埠以后。西方势力插足武汉并左右武汉政局.武汉的对外交往和交涉日益增多。开埠还促成了阳夏(汉阳、汉口分治.夏口厅的设置,使汉口有了与汉阳平行的独立行政建制。最终形成武汉行政上的三镇鼎立@。汉口兴起后。一是使武汉由双城变成鼎足而立的三镇:二是使汉口集三镇商贸与港口于一地,武昌几乎变成单纯的政治、文化、教育城市,汉阳由雄居江汉近2000年的名城,变成了三镇中较为落后的区域,后来张之洞曾试图将其建成三镇的重工业基地。20世纪初至图51925年汉口沿江码头资料来源:武汉旧影.图41876年武汉全图资料来源:武汉历史地图集万方数据2021年第4期总第182期童瓯存删擘列围61870年代、1930年代和2000年代的汉口江滩资料来源:a《大武汉旧影》b《武汉旧影》C作者自摄中叶.汉口为最先设置的特别市之一,武昌也曾有过市的设置。只有汉阳由原来的府治变成县城。1927年元旦国民党政府正式迁都武汉.并发布命令:“确定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域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④。4水患之城到装饰性之城武汉总以其城区中巨大的水域面积而自豪。甚至还曾声称武汉是世界上城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城市。水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骄傲,还有水害涝灾。两江汇合口的武汉地势低下。水灾频仍。诸如“水没城圮,漂民庐舍”、“水及门楣,舟触市瓦”,“江湖合一”、“戍楼垂钓”、“人家百万水中萍”等记载史不绝书(图7。据不完全统计:自唐末以迄民国约1100余年.记载有较大水灾117次。1865年汉口建有水文站.到1949年共83年,其中16年水位超过26m(城区海拔多在23—26m。因为水患.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居住形态。汉口在17世纪中叶时地势低下卑湿.最早的居民大致在今汉正街一大兴路一带,借汉江自然堤形成的高地⑤.搭房盖屋。大水时或I临时迁走,或自备船只舍屋就船.水退时再迁回居住。许多临水建筑多为干脚落地式的房屋(图8。整个汉口地面皆在最高洪水位之下.所以在堤防围垸未筑前,汉El以季节性居民为主。大多是茅棚草屋等临时性建筑。而此等临时性建筑极易造成城市火灾.水火在这里并存。因为水位和水患。也决定了城市建圈71931年的汉口大洪水资料来源:武汉旧影.图820世纪初汉口临江的吊脚楼资料来源:武汉旧影.筑物(标志性建筑的高程(:tO.ooo。江汉关的±0.000的高度就是当年的历史最高水位(图9。1906年,宋炜臣创办既济水电公司。汉口居民第一次饮用了自来水。该公司的水塔是武汉最早的一座高层构筑物(图lO。武汉的两江四岸城市美化运动直接与长江水位有关。而今这种“一江两岸”式的美化工程,让滨水区域变成了城市美丽的“裙边”(图11。滨江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滨水公园。成为市民的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拥塞闹市区之外一个良好的“放风”之地。5堤防(城防与城市边界5.1堤防之城图91924年建成的江汉关(此为1931年照片l资料来源:武汉旧影.图101909年既济水电公司的汉口水塔资料来源:武汉旧影.圈112004年汉口江滩俨然城市美丽的‘裙边”资料来源:武汉旧影.万方数据谭刚毅“江”之于江城-—_i丘代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一条线索‘因为水患,才有了堤防。由于汉江南岸的局限。迫使北岸的汉口筑堤填湖。进行十分艰难而又工程浩大的人造城市的建设。历史上武汉曾数次大兴土木,筑堤防洪(图12。主要有:围121930年前武汉的几次堤防建设资料采源:作者根据武汉市路网规划图绘制袁公堤,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汉阳府通判袁焰主持在汉口修筑的长堤。上至汉江斫口河边。下至堤口(今海员剧院东侧江边,长十里余。该堤围湖防涝,使雨季湖水不能浸灌.堤内渍水得以人工排泄。汉口堡城垣,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今天的矫口至一元路的袁公堤外修筑的。由于城墙可以防水.从而取代了袁公堤的作用,袁公堤废后。变成了街道。即今日之长堤街。最著名的是张公堤。张之洞督鄂19年,在三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1899年奏请清廷统修武昌沿线堤防。包括红关至青山的武丰堤,长15km,建武丰闸;自金口至平湖门的武泰堤,长30kin。建武泰闸和武庆闸:于汉阳筑lOkm长的月湖堤:在汉口.1904年创筑后湖长堤。东起长江岸边的堤角,经岱家山、姑嫂树.直到汉江岸边桥口,全长17km,费银80万两。(长堤则变成了城中的干道。袁公堤堤内面积约4km2,兴建后.汉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区范围虽未超过武昌和汉阳,但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港口发达,为三镇最为昌盛的经济中心,闻名全国的商贸港口城市。汉口城堡建成后(图13,市区面积不仅远超汉阳城区.而且也超过了历史悠久、始终雄居三镇之首的武昌城@。圈13原汉口城堡资料来源:武汉旧影5.2堤防与城防以上3个时期修筑的长堤防护的区域便是汉口先后3个时期的市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江堤中有的“界田14拆除城堡后修筑的马路I今日中山大定”了某一历史时期的边界,有的则成道。1931年水灾情景为扩张后新的城市轮廓.而先前的边界资料来源:武汉旧影.是现在汉口的一段城市边界(至今,仅有不多的住宅小区在张公堤外建成。堤防除了是武汉的“命堤”外。堤防修筑为城市扩展提供了空间和保障。汉口可算是我国最大的“堤防之城”.近代以来堤防的建设为汉口解决了水患并涸出土地.原来的湖泊逐渐转变为沼泽池塘或是水田。都为城市扩张提供了建设用地的资源。未筑堤前居民若不堆土墩台,便无法居住,在张公堤一线内侧有“墩”字地名就有2l处。汉口目前市区约314在京汉铁路以北.全赖张公堤的防护,才能实现填湖造城。但江堤的城市防洪作用已渐行渐远。5.3汉口——不设防的城市图15太平天国战争时清军布防田资料来源:武汉历史地图集.万方数据2021年第4期总第182期童黼棚学≯:‘6圈城——城市的线性扩张到“摊大饼”追溯武汉城市的历史。可看到明清时期长江与汉水的运输作用是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开埠前,码头设在汉水岸边.汉口的老城区是在汉水沿岸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图18。开埠后.1861年英国人选择紧邻汉口老城区的沿长江岸边的土地作为租界建设用地,原因是利用长江的水运。在长江岸线设置港口码头。以后其它西方各国效仿英国的要求在沿长江岸线伸展的地段划定租界。受外来势力的影响。洋务派李鸿章提出“设局招商以分运漕米。兼揽客货”的主张。1873年1月官办招商局成立并开设了沪汉航线。以后其它民族资本也开办航运。航运的发展.带动港121码头的建设。从而使城市沿长江岸线扩张。尤其是在汉口、汉阳与武昌之间的水上联系采用了机动轮船之后。武汉三镇在空间上的联系更为紧密。也使武汉三镇的整体发展成为可能。芦汉铁路⑧对近代武汉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1896—1905年。京汉铁路建设期间.张之洞在铁路沿线划定官地。一方面阻止了外国人的侵占: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在铁路线两侧的扩张。事实上铁路后来逐渐成为各国租界的主要生活供给和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从近代地图中看出、铁路和长江(水路就是租界区的两条生命线(图19,通过这两根脐带,源源不断地贪婪地吸取着他们寄居的母体的养分。城市空间的扩张应该被理解为形态概念上的城市加密与扩张的整个现象。近代汉口的扩张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沿长江、汉江(或江堤的城市生长;②沿卢汉铁路的城市生长。分别呈现出沿边缘(Bridge和路径(Path增长扩张的特点。如果说当年的一些堤防工事仅是城市的一段边界,那么如今的武汉则逐渐演变成“圆环套圆环”的格局。至少在交通主流线上。城市的扩张变成了发散式的,“大饼”越摊越大(图20。昔日的张公堤变成了三环线上的一段⑨.武丰堤、武泰堤在形式上也联系着一图161895年汉口租界地图资料来源:开埠初期的汉口租界图1719∞年武汉地图资料来源:武汉历史地图集图伯1∞8年汉口地图资料来源:武汉历史地图集环、二环和兰环。虽然城市扩张.但其城市肌理非常清晰,特点鲜明。所谓城市肌理是指城市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结合形式。它反映了构成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汉口原“华界”老城区、原租界的空间肌理可谓泾渭分明(图22。它们与江的关系是顺畅的、谦虚的。每一条巷道垂直于长江或汉江。迎接着来自江上的货流和气流。给自己带来生活来万方数据谭刚毅“江”之于江墒i一近代.武汉城市形态演变的一务线索造老城、新区开发相结合.充分舒展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舒适。城市的肌理与市民的生活状态是相对应的。肌理的混乱也就意味的生活的混杂。棚户区的肌理便反映出其生活的无序与复杂。如今。商业的“巨无霸”已入侵低矮的里弄街区.“无敌江景”在全国农村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时候,城市也开始保护湖泊.治理湖泊。当初的“围湖造城”。现在发展为“开渠连湖”的新造城运动。2004年.武汉市政府正式把“以水治水、引江入湖”列为重要课题。以长江、汉江为主轴。把“引江入湖”与改7“围湖造城”到开渠连湖的“两江四岸”和“三镇三片湖区”的水城“骨架”,通过明渠、箱涵、河湖、景观带等生态隔离带。连接汉阳、武昌、汉口三片湖泊群。在汉阳(武汉经济开发区)构建大山水手笔城市,掘琴断口。引汉水.连三角湖、墨水湖、月湖等。重新注入长江(图23)。“引江入湖”工程企图力解水污染难题。而“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新造城运动也被沿江的摩天大楼所强占.显示出一种强势而霸道的开发模式。万方数据2009年第4期总第182毒氏帘删学烈李军.近代武汉(1861—1949年)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M】.武汉:长江出版社,2I)()5.湖聚财富”的思路则是通过在江滩、湖泊与沟渠的两岸广种花草乔灌.装饰景观灯具.形成层次错落有致、集休闲和观赏功能于一体的风光带。届时。游客可乘船荡漾在6湖之间,欣赏两岸美景,感受“梦里水乡”的魅力。.已兴工,南路亦正勘路,纷杂万端,将来告成,汉口尤为南北各省来往要冲.市面愈盛,即交涉愈多。乃汉阳县与汉口中隔汉水,遇有要事。奔驰不遑。”转引自皮明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M1.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81.另外汉口的形成。目前学术界意见纷歧,尚未有定论:一说是明成参考文献【1】1【2】徐明庭.武汉竹枝词【M】.武汉:湖北出版社.1999.【31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武汉历史地图集》编撰委员会.武汉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8从“江城”到“水城”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汉口很快成为商贸港口:二说是汉口与汉阳地相毗昔日汪洋泽国中的墩地被水环绕.而今江河湖泊被繁密的城区和林立的高楼所包围。至此,历史似乎完成了一个轮回。从围湖修堤到“引江入湖”,这不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形态新的变化。由江城又逐渐变成“水城”应是城市生态的回归.虽然也有着城市环境破坏后的无奈和补救的意味。自然应成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城市的形态也反映出人们尊重自然和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愿景。联。汉代兴建的郗月城就在今汉口。汉口的形成是很早的.武汉最早的名称夏油.也指的是汉口:三说汉口未成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专条。在明末清初还未形成,认为汉口的形成是清代乾嘉以后。【5】李传义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旧影【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研WILLIAMT.Rowe.HⅣlkow:Com-mcreeandSocietyina(D皮明庥.武汉通览【M1.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247.ChineseCity,(D汉正街至黄陂街一带原为汉江河漫滩自然堤。地势略高,经测量为28.24m(黄海高程)。比武汉最高洪水位29.73m(1954年)低1.49m。1796—1889【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8】哲夫,张家禄,胡宝芳.武汉旧影[M1.上海:上海古籍,2007.【9】李江.开埠初期的汉口租界【M】//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99:126-134.【10】武汉市档案馆.大武汉旧影【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1】池莉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供稿.老武汉:永远的浪漫【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09.【12】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舆图【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注释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汉阳府志》所栽.汉口仁义、礼智两巡司管辖的人①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成书的《汉阳府志》卷三,创置志写道,“汉口镇巡检司,在(汉阳)县北三里,汉水南。”干隆八年(1743年)成书的《大清一统志卷261・汉阳府・关隘》写道:“汉口巡司。在汉阳县北。旧在汉水南岸。后在北岸。岸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辆辚。为楚中第广繁盛处。明设巡司,本朝添设巡司,分仁义、礼智两司.移本府同知驻此”。②清道光年问《汉口丛谈》(卷一)记载:“《县志》汉口渡有六:一在宗三口共12.92万。比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9.94万,约50年人口仅增加不到3万。但汉口堡建成后的60年(186卜1913年),人口已达120万,人口增加近8倍。⑦修路前后。张之洞正筹集经费赎回比利时欲立租界私购的土地(今刘家庙一带),于是议以此路地皮变价集赀,作为赎界之用。此议遭到汉口绅商的反对.密昌墀等连连上禀力争。张之洞乃另向官钱局筹款赎界.而此路仍为本地所有。此路当时称为后城马路。庙,一在五里庙,一在老官庙,一在沉家庙。一在接驾嘴,一在四官殿也”。③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张之洞在(汉口请设专官折)中说:“自成丰年问⑧1906年,在张之洞的大力推动下,芦汉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后由芦沟桥延伸至北京,定名为京汉铁路。⑨在修建三环时,还围绕是否拆除张公堤进行过争论。不管是否还有防洪的作用.但张公堤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和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创开通商口岸以来。华洋杂处。事益纷繁。近年饿、法、英、德、日本各国展拓租界。交涉之事愈形棘手。且奉旨开办卢汉、粤汉南北两铁路.现在北路早万方数据第23卷第2期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Vol.23No.22021年4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NSEEApr.2021文章编号:1001-5132(202102-0079-05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以上海、杭州、无锡、慈溪为例王海亚1,李加林2(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宁波315211;2.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以多时相LandsatMSS、TM和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手段,提取不同等级城市(上海市、杭州市、无锡市和慈溪市1979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5个时相的城市用地信息,分析了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扩展特征各不相同.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用地;时空变化;长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城市化及城市用地扩展是现代社会人类对土地利用的重要作用方式之一[1],城市扩展不仅表现为对非城市用地的替代,而且还涉及到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载体,不同的城市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用地扩展及其外部形态演变格局与过程日益成为现代土地利用过程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研究内容[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地区,其城市用地增长特征和形态变化在我国有典型性,并成为我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的热点地区[3-8].由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政治、经济地位及区位条件的差异,其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及演变过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笔者以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的上海、杭州、无锡和慈溪4级城市为例,研究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及处理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源有1979年(MSS、1990年(TM、1995年(TM、2000年(ETM和2005年(TM5期陆地资源卫星数据.以1978年研究区1:10万地形图为基准,在ENVI4.2图像处理系统下,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校正误差小于1个像元,投影方式为地理经纬度投影.对1979年MSS数据和2000年ETM数据进行30m×30m重采样.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1:10万行政区划界线进行影像切割,再进行增强处理,用于城市用地专题信息的提取.1.2城市用地增长的分析指标将不同时相的城市用地解译数据进行顺序叠加运算,可以求不同时段城市用地变化信息.为了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08B90;宁波大学重点学科课题(XK0611036.80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探讨1979年以来,长江三角洲不同等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笔者采用了以下指标进行分析:(1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城市用地扩展速度vU表示整个研究时期内不同阶段城市用地扩展面积的年增长量,用以表征各阶段城市用地扩展的总体规模和趋势.(/100,vpaoaUUUt=−Δ×%(1式中:vU为城市用地扩展速率,paU为某一时间段末期城市用地面积,tΔ为时间段(一般以年为单位,oaU为某一时间段初期的城市用地面积.(2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指数iU是指年均城市用地扩展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100/(,ieataUUtL=Δ×Δ×(2式中:iU为城市用地扩展强度,eaUΔ为某一时间段城市用地扩展数量,tΔ为时间段(一般以年为单位,taL为研究单元土地总面积.(3城市用地扩展分形模型.分形模型适合于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过程研究,揭示城市生长和演化规律.2ln(/4/ln,DPA=(3式中:D为分维数,A为某一时期的城市面积,P为该时期的城市边缘周长.(4缓冲区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法通过建立围绕中心市区向外等距扩散缓冲带作为城市用地扩展空间分异的基本单元,分析不同时期城市扩展过程所体现出来的空间行为特征.{:(,},iiBxdxUR=≤(4式中:iB为缓冲区,x为点位,iU为城市,d为x到iU的距离,R为半径.2结果分析2.1上海(直辖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979年城市质心5km缓冲区内的城市用地已近饱和,1979年以来的城市用地增加主要表现为5km以外(图1.而5~15km缓冲区则为1979~1995年2个研究时段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区域.1995~2000年,城市用地扩展中心地带外移至10~20km缓冲区内.各市属区城市用地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与1979年城市质心相距30~40km浦东新区的开发,使得城市用地增长较快.2000年以后城市用地增长最显著,扩展中心区域从距离1979年城市质心15km处,一直延伸至40km处的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等逐渐与主城区连成一片.图1上海市不同年份各缓冲带内城市用地面积图2上海市不同时期城市扩展强度指数随距离变化由图2可知,城市用地扩展指数在与1979年城市质心不同距离上的分布为近似于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4个时期的扩展速度分布曲线以1979~1990年的峰值最大,城市扩展强度指数高达21.27.如果将1979~1990年城镇扩展折算成与其他3个时段等周期,则1979年以来,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不断增大,至2000年出现最大值.2000年以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变小.1979年以来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分布范围分别为7~8km、8~9km、10~11km和16~17km处,有外推趋势,表明上海市1979年以来城市化核心区域逐渐外移.第2期王海亚,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81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1阶段为1979~1995年的城市内部填充阶段.以1979年城市质心为原点,则该年上海城市规模已形成以14~15km为半径的基本框架,1979~1995年城市用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15km的缓冲区以内.第2阶段为1995~2000年的内填外展阶段.首先,在原有城市框架内表现为城市用地的进一步填充.其次,15~30km内城市用地也以较快的速度扩展,进一步拉开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架势.1995年该范围内的城市用地面积为73.47km2,而2000年增至164.60km2.第3阶段为2000~2005年的内部填充阶段.城市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15km以外,其中15~30km新增城市用地707.20km2,为该时段用地增加总量的90%以上.此时,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等已与主城区连成一片.2.2杭州(副省级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979年杭州城市质心3km缓冲区内的城市用地已近饱和,城市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3km以外(图3.3~8km缓冲区为1979~1995年2个研究时段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区域.8km缓冲区以外的萧山、余杭区(原市属市县城市用地扩展相对缓慢.1995~2000年是杭州城市用地增长最明显的阶段,用地增加量达115.35km2,城市用地扩展的中心地带逐渐外移至5~15km的缓冲区内.该阶段萧山区、余杭区城市用地也有明显增长.2000年以后,杭州城市扩展的中心区域又进一步外移,集中在7~13km处,萧山区已与杭州老城区连成一片.由图4可知,杭州市4个时期的扩展速度分布曲线峰值以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最大,分别达14.07和13.92;次为1979~1990年,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为12.41;2000~2005年的峰值最小,仅为7.32.如以等周期计算,1979年以来,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不断增大,至1990~1995年出现最大值,2000年以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明显有所加落.1979年以来的4个时期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逐渐外推,峰值分别出现在3~4km、4~5km、5~6km和7~8km处.城市化核心区域表现为逐渐外移,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外扩的趋势更为显著.图3杭州市不同年份各缓冲带内城市用地面积图4杭州市不同时期城市扩展强度指数随距离变化杭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主要包括以下阶段:第1阶段为1979~1995年的城市内部填充阶段,1979年杭州城市半径已达8km,1979~1995年间城市用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8km缓冲区内,8km以外城市化区域主要是余杭和萧山区,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第2阶段为1995~2000年的大规模外拓阶段,该阶段杭州城市扩展在继续进行内部充填外,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的大规模向外扩展,1995~2000年8km缓冲区内的城市用地内部填充量为38.87km2,占该时段杭州城市扩展总量的33.7%,8~19km为杭州城市剧烈拓展区,该范围内城市用地增加量为66.40km2,占该时段城市扩展总量的57.57%.第3阶段为2000年以后的内部填充阶段,城市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7~13km的缓冲区内.2.3无锡(地级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979年以来无锡城市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2km以外(图5.不同时段城市扩展指数曲线的峰值以1979年为最大,达45.68,次为1995~2000年,峰值为21.53,再次为1990~1995年,峰值为15.81,2000~2005年最小,仅为10.60.如以等周期计算,82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11979~1990年扩展峰值为20.76,这说明地处苏南的无锡市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较快的城市化进程.1979年以来4个时段的峰值分布范围分别为3km、4km、6km、9km处,而2000年以后城市外扩的趋势更为显著.无锡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包括以下阶段:第1阶段为1979~1990年的城市快速外拓阶段,1979年无锡城市规模已形成以4km为半径的基本框架,1979~1990年,无锡市城市用地显著增长.1990年城市用地达40.29km2,是1979年的3.62倍.1979~1990年期间城市用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3~5km缓冲区内,5km以外城市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第2阶段为1990~1995年的城市内部填充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3~6km范围内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而城市用地外拓趋势十分缓慢.第3阶段为1995~2005年的外拓内填阶段,该阶段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城市用地在原有城市规模缓冲区内的增长,同时城市还表现为向外快速拓展,2000年城市边缘区与1979年城市质心的距离从1979年的8km外移至14km,2005年则移至16km.2.4慈溪(县级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979~1990年,慈溪市城市用地增长缓慢,1990年以后慈溪市城市用地表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图6.慈溪市4个时期的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分布曲线的峰值除2000~2005年较低外,其他3个时段相当接近,介于37~41之间.如以等周期计算,1979~1990年城镇扩展峰值为16.82,略高于2000~2005年时段的城市扩展强度峰值.城市化核心区域逐渐外移,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峰值逐渐外推,峰值出现范围分别为0~1km、1~2km、1~2km和3~4km处.慈溪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包括以下阶段:第1阶段为1979~1990年的缓慢内部填充阶段.该时段城市扩展集中在2km的缓冲区内.第2阶段为1990年至今的城市用地快速外拓内填阶段.1990~1995年,慈溪市城市用地增加了6.71km2,城市用地达到1990年的3.49倍,城市边界外移至4km处.1995~2000年,慈溪市城市用地增加了19.92km2,城市用地为1995年的3.12倍,城市边界外移至6km处.2000~2005年,慈溪城市用地增加了14.23km2,城市用地为2000年的1.49倍.3结论1979年至今,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图5无锡市不同年份各缓冲带城市面积与不同时期城市扩展指数随距离变化图6慈溪市不同年份各缓冲带城市面积与不同时期城市扩展指数随距离变化第2期王海亚,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83级城市均表现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受国家城市发展战略和地理区位等条件的影响,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扩展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上海市和杭州市由于在改革开放初城市框架已较大,所以城市用地扩展首先表现为内部填充,而后再经历城市用地向外拓展及内部填充.而无锡市本来用地规模较小,1979年以来首先经历城市用地的快速向外拓展,然后再经历内部填充和外拓内填等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慈溪市用地扩展速度较慢,且以内部填充为主,尔后再表现出城市用地的快速外拓内填.参考文献:[1]BarneyCohen.Urban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Areviewofcurrenttrendsandacautionregardingexistingforecasts[J].WorldDevelopment,2004,32(1:23-51.[2]MartinHerold,NoahCGoldstein,KeithCClarke.Thespatio-temporalformofurbangrowth:Measurement,analysisandmodeling[J].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2003,86(3:286-302.[3]史学正,张定祥,潘贤章.近35年苏南典型地区的城镇扩展动态研究[J].土壤学报,2002,39(6:780-787.[4]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39-446.[5]储金龙,马晓冬,高抒,等.南通地区城镇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55-64.[6]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7]李加林,许继琴,李伟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4:437-447.[8]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群组型港口城市用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J].地理研究,2021,27(2:275-284.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UrbanizationAreaGrowthinCitieswithDifferentGradeinYangtzeRiverDeltaWANGHai-ya1,LIJia-lin2(1.Office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ZhejiangTextile&FashionCollege,Ningbo315211,China;2.FacultyofArchitecturalCivil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Abstract:BytakingShanghai,Hangzhou,WuxiandCixicityasexamplesforcasestudyinthispaper,weextracttheurbanlandinformationandanalyzeurbangrowthdatacollectedfromthetypicalcitiesgradedwithvariouslevelofurbansysteminYangtzeRiverdelta.WiththehelpofremotesenseandGISsoftware,theurbangrowthspeed,growthintensity,andthe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urbanizationareaareanalyzedforthesecities.Thestudyisconductedwithfocuson5givenannualperiods,thatis,1979,1990,1995,2000and2005.Theresultsshowthatthespatio-temporalgrowthcharacteristicsvaryfromcitytocity,dependingonthegradeofthecityinquestion.Keywords:urbansystem;urbanizationarea;spatio-temporalchange;theYangtzeRiverdeltaCLCnumber:K928.5Documentcode:A(责任编辑史小丽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以上海、杭州、无锡、慈溪为例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王海亚,李加林王海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宁波,315211,李加林(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NALOFNINGBOUNIVERSITY(NATURALSCIENCEANDENGINEERINGEDITION2021,23(20次参考文献(8条1.BarneyCohenUrban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Areviewofcurrenttrendsandacautionregardingexistingforecasts2004(12.MartinHerold.NoahCGoidstein.KeithCClarkeThespatio-temporalformofurbangrowth:Measurement,analysisandmodeling2003(33.史学正.张定祥.潘贤章近35年苏南典型地区的城镇扩展动态研究2002(64.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2004(45.储金龙.马晓冬.高抒南通地区城镇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2006(16.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2000(67.李加林.许继琴.李伟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2007(48.李加林.朱晓华.张殿发群组型港口城市甩地时空扩展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以宁波为例2021(2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王民城市用地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2000该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定量地把握了中国多数城市用地规模变化的共同规律.该文从前人的成果--中国的城市体系符合以人口表示的城市位序-规模的增长符合异速增长规律.文章引入了另一个很活跃并且关键的变量,即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学位论文刘新芳山东省城市规模结构及其优化研究2021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对周边地区起着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缩小区域差异,使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山东省48个设市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山东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重心变动及调整优化的对策。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包括:研究城市人口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异。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山东省城市人口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山东省48个城市的人口规模金字塔、首位度、分维数、基尼指数,并将部分运算结果图形化。根据计算,提出山东省城市体系人口规模结构的特征:城市体系相对完善,双核心结构且城市首位度变大、分维数逐渐减小、基尼指数先变大后减小。最后提出山东省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数目东多西少、人口分布轴向性扩展、人口分布空间指向性明显。研究城市经济规模特征及功能分异。分别利用标准差和系统熵度量方法,研究经济规模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山东省经济规模发展不均衡,1999年以前集聚作用较弱,1999年以后集聚作用较强。对山东省各城市三次产业聚类分析后,运用区位商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进一步细化产业分类来研究产业结构,计算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和各产业的关联度,并对山东省城市职能分异进行探讨。研究城市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特征及机理。首先定量研究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的时间、空间、效益特征。然后运用动态分析和逻辑推理,对山东省城市体系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城市空间扩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这些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政策因素、经济条件、人口条件及交通和环境等因素,各种条件及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且每一种条件都有其促进和约束城市空间扩展的双重作用。最后运用凸壳方法对山东省用地规模空间扩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扩展主要为填充型,说明山东省这一时期城市轮廓平面形态逐渐趋于紧凑,山东省城市轮廓形态现有特点总体上是利大于弊,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发展趋势。研究城市规模重心变动。构建重心及重心移动距离模型,计算山东省城市的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重心及重心移动距离。结果表明山东省土地重心处于最中间位置,且变化幅度处于中问;GDP重心位于土地重心的东北方向,说明相对于土地重心来说GDP重心偏向东北部各城市,且GDP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口重心位于土地重心的西南方向,且变化最剧烈。基于以上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山东省城市规模结构优化的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强化济南、青岛核心地位,通过扩大人口规模和提升产业结构来实现;增加大城市数量,重点培养基础好、潜力大的一些中等城市,以迅速扩大这些城市的规模,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大城市;扩大小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重点加快三大城市圈的发展和强化六大轴线辐射作用。3.学位论文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2002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一.其实现持续利用与否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众多因素中,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持续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该文拟从城市化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制.以期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为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服务.该文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提出了该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介绍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一般理论.第三章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分析.第四章从城市体系这一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第五章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张问题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的优化问题.第七章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生态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第八章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问题.第九章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4.期刊论文韩爽.陈延斌.HANShuang.CHENYan-bin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24(7选取2002-2006年山东省48个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的资料,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继而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的均衡度趋向减小;城市用地规模的总量持续增加;城市体系整体发育,大城市发育快.根据曲线形态对城市用地规模进行分类,发现小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中等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首位城市济南市的用地规模尚有可观的发展潜力.5.学位论文吴春林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价与潜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2006城市土地积淀了城市活动的内涵,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物质设施、经济活动、公共机构、社会群体等的空间分异直接投影在现实城市土地的使用上。本文所指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反映了伴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土地为载体的各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变化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状态。这种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就是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利用方式。最近国家提出“科技兴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及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倡协调的发展观,使城市土地利用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如何顺应这一观念的转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对历年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构建了反映区域特点的评价体系,进而对南京市2021年城市土地利用潜力做出科学预测,并提出保障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论文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理论分析部分: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对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对本文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