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_第1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_第2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_第3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_第4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在1776年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发表至今的200余年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四个阶段。这四种理论在当时都能解释这样和那样的国际贸易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国际贸易的变化,这些贸易理论也逐渐受到新的贸易理论的挑战。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这四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关键词: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在人类历史上了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这种剩余产品跨国界交换时就已经产生。15世纪到17世纪流行的重商主义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解释,其代表人物斯塔福提出的“货币差额论〞和托马斯·孟提出的“贸易差额论〞。他们认为,唯有金银才是财富,唯有对外贸易才能给国家带来财富;国际贸易是单方面有利的,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但是第一次系统提出国际贸易理论却是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经济理论的开展,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四个阶段。本文对这四个阶段的研究观点予以综述如下。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财富应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实现的,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他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创立了放任自流的经济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观点:1.1.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斯密从抽象的人类本性出发论证社会分工,在他看来,个人之间的贸易只是个人剩余产品的交换,地区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剩余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只是各国剩余产品的交换。但是,当斯密从充分利用优势出发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时,他注意的是生产本钱的降低是社会劳动的节约。正是在后一场合,斯密提出了颇有创见的论点。他说,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这一格言:一件物品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裁缝不愿自己做鞋,而是向鞋匠买。鞋匠不愿自己做衣服,而是雇裁缝做。农民不愿自己做衣服,也不愿自己做鞋,而是雇裁缝和鞋匠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到,斯密要说的是,社会分工可以提高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个劳动者的产量,从而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总产量。斯密直接从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为,同个人一样,对于同样的商品,一个国家也要把本国生产的费用和向国外购置的费用加以比拟,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斯密主张:“如果某个外国供给我们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这种商品廉价,那就不如把我们自己的劳动用于我们有某种优势的部门,而用我们自己的劳动的一局部产品向这个国家购置这种商品。〞1.1.2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多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本国的优势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自然优势和后来获得的优势。前者是自然所固有的,如气候、土壤、矿藏以及其他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相对固定的环境等;后者是后来获得的,如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等。自然优势和后来获得的优势使一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形成本钱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斯密还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使较不兴旺的农业国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它们在制成品生产和出口方面也将具有优势。对农业国的居民来说,外贸在短期内能够供他们以国内所缺少的工匠、制造业工人及商人,使他们在国内感到的那种最重要缺陷,在最适当、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填补。即用商品的流动来代替生产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从长期来看,外贸对于农业国还有特殊意义。他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对不兴旺的农业国来说,外贸不仅有助于它们提高国内的分工程度和劳动生产力,而且还可以为它们提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时机,缩小它们与商业国之间的技术差距。1.1.3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或者对特定商品征收适度关税等不同贸易政策斯密虽然主张自由放任,但并未将这一思想简单照搬到国际贸易领域中,而是主张按照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征收适度的关税。斯密把进口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一切生活必需品及一切制造品的原料,另一类主要是那些进口奢侈品,如外国葡萄酒、巧克力糖、茶叶、咖啡等。对于第一类物品,斯密认为,其自由输入能够从不同方面降低英国产品的生产本钱,因而有利于扩大英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生活必需品原料自由输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货币价格必低落,因此,劳动的货币价格必在此限度内低落,国内一切制造品的货币价格,必然伴着低落。这一来,国内制造品就可在一切国外市场上获得假设干利益。假设干制造品,因原料自由输入,其价格可降低更大。不但会保证英国商人,使能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能大大支配国外市场。对于第二类物品,斯密认为,应征收适度的关税,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会由于自由输入必需品和原料而遭受损失。而且对于由外国输入为本国消费的奢侈品所课的税,主要那么是归中产及中产以上的人民负担,它们也不会导致英国货币工资水平的上升和削弱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2大卫·李嘉图的比拟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成因的比拟优势,其来源是比拟本钱。虽然首先提出比拟本钱这一观点是托伦斯,但注意到比拟本钱的重大意义并对此进行系统论证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却是李嘉图。李嘉图首先注意到比拟本钱的重大意义,他说:“使我们决定输入商品的动机是发现外国的价格比拟廉价,是商品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比拟。如果一国输出帽子,输入毛呢,那是因为制造帽子以交换毛呢比自己制造毛呢所得更多。〞李嘉图曾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模型来说明比拟优势以及比拟利益的形成。他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本钱如下表所示:

李嘉图的比拟本钱分析单位:人年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9080比拟本钱(英葡)100/90=1.1120/80=1.5从表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本钱都比葡萄牙高,但比拟起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本钱相对低一些),即英国生产呢绒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交换可获得比拟利益;而葡萄牙尽管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但两相比拟,生产酒的优势更大,故生产酒更有利,生产呢绒那么相对不利。李嘉图借此说明: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本钱存在比拟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拟利益。当我们将上述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交换活动进行验证,发现它仍然适用,这就证明比拟本钱说的根本原理是完全科学的。对此,马克思事实上也曾予以肯定。2.新古典贸易理论2.1赫克谢尔—俄林模式(H—O模式)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为立论根底,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更深一层原因,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实际上是师承赫克谢尔,因此又被国际贸易界称为“赫克谢尔—俄林模式(H—O模式)〞。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可以描述为: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商品时,必然会有比拟利益产生。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俄林论证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根底,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本钱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本钱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那么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根底。2.2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H—O—S模式〕1941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和斯托尔伯在美国经济统计周报上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俄林提出的由贸易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此,国际贸易界有时又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H—O—S模式〕〞。

20世纪60年代,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式演绎了H-O模型,形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体系。H-O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如下表示: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富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价格差→国际贸易。它的主要观点认为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这是一定资源技术条件下产品的固有特性决定的,而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所以各国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不均等的。于是各国在生产那些比拟密集的利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拟利益产生。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进口商品。如两国要素存量的比率(K/L)不同,即使两国资本、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本钱差异,这就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H—O—S定理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以至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相同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量或需求模式如何。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内容是单一扩大使用某一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生产,必然导致使用另一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绝对减少。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两种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密集的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必然会增加,密集的使用本国稀缺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必然会减少。3.新贸易理论3.1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三个局部组成:一是行业内贸易理论;二是战略性贸易理论;三是新贸易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不仅在方法上存在一致性,而且在开展上存在很好的逻辑关系。3.1.1行业内贸易理论林德尔、德雷泽率先对H—O分析范式无法解释的行业内贸易现象作出了解释。林德尔认为,当要素禀赋条件以及产品开发过程、创新和规模经济能够在特定的商品上创造出出口潜力时,这种潜力只有在出口国具有对该种产品强大的实际需求条件下才能开发出来,即出口优势应当有需求根底。一旦国内贸易在这种需求的根底上被开发出来,国际贸易尤其是在那些具有相似的(但不相同的)国内需求模式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发生。如果收入水平是国内需求模式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将会在具有相似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间得到展开,并到达相当的规模。德雷泽那么进一步指出,产品的差异性、需求的差异性和收入的相似性必须在与规模经济相联系时才会发生国际贸易。沿着这一线索,克鲁格曼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引入开放经济之中,总结出包括消费偏好多样化和规模经济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迪克西特-斯蒂格利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中的纯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而厂商的生产中却有无止境的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经济的引入,使国际贸易理论自然对不完全竞争特别给予关注,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引入直接将产业组织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开展高潮。在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理论中典型的模型包括:〔1〕寡头垄断下的行业贸易理论。〔2〕不完全竞争中的产品差异化理论。〔3〕纵向产品差异化理论。3.1.2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和行业内贸易理论构成了自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理论开展的前沿。但是,相比而言,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所引起的理论关注和政策效应远远大于行业内贸易理论。因为该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当确立“战略〞产业,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通过出口补贴等政策,帮助“战略〞性产业中垄断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以获得来自规模经济、知识外溢效应和学习效应等方面的收益,从而改变本国的竞争地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福利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主张不但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根本政策主张相左,而且与世界国际贸易开展的自由化潮流完全相反。但是,这种贸易理论主张却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旺国家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石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国家的贸易哲学思想。寡头垄断下的行业贸易理论以及规模经济根底上的行业内贸易模型同时也是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根底模型。这些模型在阐述新的国际贸易根底的同时,在贸易所得以及贸易格局方面的结论直接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3.1.3新贸易政治经济学新贸易政治经济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行业内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早期新贸易理论受到了自由主义猛烈的攻击。在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早期新贸易理论虽然建立了具有理论突破性的精美模型,但是,简单地从这些模型得出干预主义的理论结论却是不正确的。这些理论家通过全面修正早期模型的假设前提,得出了即使在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干预主义政策只能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实施才有合理性的结论。但这种结论与西方干预主义政策风行的现实是不一致的。因此,修正后的新贸易理论必须从理论上解决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以说明在后期新贸易理论家们看来没有经济效率根底和社会福利根底的贸易政策之所以广泛存在的原因。这直接导致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崛起,政治成为新贸易理论调和上述冲突的落脚点和保护伞。因为新贸易政治经济学可以把那些没有经济效率根底的贸易政策之所以广泛存在的原因,归结为它是特殊利益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是各种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博弈的产物。4.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内生贸易理论〕尽管新贸易理论代表了一股长期以来对标准的新古典贸易政府不满的暗流,但总的来说,它也只是在新古典传统内部的修修补补,因而也难以剔除新古典框架的一些致命缺陷。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即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开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因此,它在分析工具上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在思想渊源上那么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其中,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被杨小凯等人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根底开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2]查果洛夫,?亚当·斯密与现代政治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3]季陶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