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生命与医药学院_第1页
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生命与医药学院_第2页
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生命与医药学院_第3页
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生命与医药学院_第4页
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生命与医药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基础与疾病预防

生命与医药学院2概述

脏腑又称脏象,古作“藏象”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内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3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4脏腑的分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5五

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但又各有其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特殊的功能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6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A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A面色红润光泽B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C脉象和缓有力D胸部舒畅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或心主神明)8(1)神的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即“形征”,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2)心藏神的生理作用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103.主汗液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4.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志在喜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气盛衰~面部的色泽;

在志为喜:过喜伤心中医认为,喜伤心,过喜的异常情志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如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经错乱,喜笑不休、多疑多虑,惊恐不安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猝死,中医称之为『喜中』。故情绪方面,不宜过喜。1、过喜伤心,喜则气缓,其脉缓,而虚;2、过怒伤肝,怒则气上,其脉弦或长;3、过忧伤肺,忧则气聚,其脉浮涩;4、过思伤脾,思则气结,其脉缓涩,甚或结;5、过悲伤肺,悲则气消,其脉短涩;6、过恐伤肾,恐则气下,其脉沉或短;7、过惊伤气,惊则气乱,脉动,或涩,或散。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位。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主神志 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这可以从脉博上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匀,血脉瘀滞,则脉律不整,有歇止(称促、结、代脉)。17肝的生理功能1.肝藏血

(1)含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2)生理作用①濡养自身,制约肝阳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②防止出血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③调节血量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肝为血海”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192.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调消化“肝脾不和”

“肝气犯胃”203.主筋,其华在爪

“肝风内动”

“爪为筋之余”4.开窍于目,在志为怒过怒伤肝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肝的功能:肝为刚脏,其性易亢,并喜条达舒畅。肝藏血,能调节血量。其荣在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与冲任相连,与月经有关。 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在人体活动时,肝把所藏的血液输出,以供机体需要;在人体静息时,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贮存起来,这就是中医书中所说的“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肝脏。”肝能藏血,血能养肝,如阴血亏损,可致肝阳偏亢,发生头晕、视物不清、或者是筋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肝气不舒,可致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就可能发生出血症。肝主疏泄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肝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从而使全身气机舒畅,因而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二是指肝有疏泄胆汁的作用,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统摄血液。26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2)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归脾丸--面色灰暗,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象也较为缓弱,常常流鼻血

2.中医上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肿大是因为脾脏积湿,而脾脏积湿也会引起多汗。脾湿热的时候,人会出又黄又臭的汗,这就是“汗臭脚”的由来。用清热祛湿的药,每晚都用热水或者明矾水泡泡脚,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可以燥湿止痒。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湿。3.有些土办法治疗脚臭的效果也不错,比如,把土霉素药片压碎成末,抹在脚趾缝里,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汗和脚臭。这是因为土霉素有收敛、祛湿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土霉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这个原因。30

2.脾主升(1)含义一:升清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而防止其下垂。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323.脾主统血

①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②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主肌肉和四肢,其荣在唇,开窍于口。脾的特点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统摄血液。脾主肌肉和四肢,其荣在唇,开窍于口。脾的特点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运化水谷精微,即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功能。饮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上输心肺,以滋养多个组织器官;二是指运化水湿,即脾有促进水流代谢的功能

脾的统摄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因为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气为血之帅,又能摄血,故脾气健旺则人体气血充沛,血既有所生亦有所统,而不致于外溢。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统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血不循经,引起各种不同的出血症状,如崩漏、便血、紫癜等。

另外,脾与生血的关系很密切,脾虚可使生化血液的功能降低而致贫血。36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含义: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2)肺主一身之气

肺朝百脉肺通过心脉使气布散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而维持他们的正常生理活动。372.肺主宣发肃降

(1)含义: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升和出。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表现形式为降和入。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83.肺主通调水道(1)含义: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404.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志为悲“鼻为肺窍”

过忧伤肺要养好肺,情志方面的养生也很重要。要保持内心宁静,培养乐观情绪,注意休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参加一些登高赏红叶等活动,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使忧郁、惆怅顿然消失。

粥能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在煮粥时,适当加入梨、萝卜、芝麻等药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润燥之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中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呼吸不利、气喘等症;肺气不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症。(2)主宣发,外合皮毛宣发是指肺把它所主之气散布于体表,以及把脾所输送来的精气输布于全身的功能。皮毛指皮肤、汗孔而言,皮毛为一身之表,它是卫气流布的场所。卫气之所以有捍卫体表,防御外邪与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靠肺气宣发的力量。如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可见恶寒、身痛、无汗、鼻塞、胸憋、咳喘等症。(3)主肃降、通调水道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肺的气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达膀胱。中医书上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说法,因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有助脾布津之作用,故“肺为水之上源”,如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症。47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1)含义:

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之精气的作用。(2)精的含义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482.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493.肾主纳气

(1)含义: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2)机制: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3)作用: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肾不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514.肾主水含义: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肾有“水脏”之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52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气通于耳”

“肾司二便”

恐则伤肾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纳气,主骨,生髓和主管水液排泄。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又分为肾水(肾阴)和命门之火(肾阳)两部分。人体许多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与肾有关,其作用非常重要。54六腑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55胆居六腑之首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胆的生理功能56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572.胃主通降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58小肠

小肠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和贮盛化物消化

2.分清泌浊

清氺谷精微

浊食物残渣

尿液

“小肠主液”59大肠的生理功能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60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存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排泄尿液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按其病史、特点分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两类。急性尿潴留起病急骤,膀胱内突然充满尿液不能排出,病人十分痛苦。常需急诊处理;慢性尿潴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下腹部可触及充满尿液的膀胱,但病人不能排空膀胱,由于疾病的长期存在和适应痛苦反而不重。63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2.疏通水道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分别构成相互为用、互相影响的脏腑表里关系。病因病机学习目标: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2.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3.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成及致病特点5.掌握邪、正概念,理解邪正相争、阴阳失调等基本病机

病因病因就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分以下几个方面:外感病因:六淫、疫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内生五邪。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医源因素、先天因素等。研究病因的方法类比法

症状体征.自然界事物.联系比较询问法

询问发病经过.有关情况.推病因辨证求因法

分折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直接观察法

凭经验.将疾病与环境联系外感病因(一)六淫六淫的概念

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的概念

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1.风(春):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2.寒(冬):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暑(夏):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湿(长夏):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热)(炎夏):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风是春天的主气,但四季皆有。因此风邪为病,春季多见,其他季节也可发生。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1.风(1)风性轻扬、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伤人容易侵犯头面或体表部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症状常表现游走不定,变幻无常。一般发病多急,传变较快。(3)风性主动,故将动摇的一些症状亦归之为风。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2.寒寒是冬季的主气,其他季节亦可有之。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1)寒性清冷、发白,可见一派寒性症状。(2)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经脉拘挛收缩和气滞血瘀致痛的症状。(3)寒邪易伤人之阳气,可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低下。(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安神定痛汤勾藤15克、合欢皮12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广木香9克、延胡12克、肉桂(后下)5克、川断10克、益母草15克。行经时服,水煎1剂,每日2次。剧痛时可每3~4小时服1次。本方有温和补肾、化淤止痛的作用。主要治疗功能性痛经、内膜异位性痛经、产后腹痛等病证。安神定痛汤是治痛经的专方。它有三个方面的效用,其一是宁心安神。凡痛经女子,大多数有紧张恐惧感,所以安定心神甚为重要。其二是化淤止痛。根据“通则不痛”原理,化淤通络,结合止痛,是治疗痛经的要法。其三是补肾助阳。导致疼痛的血淤与肾阳虚有关,补肾助阳,是痛经治本的方法。所以行经期仍然要固其本,才能取得佳效。3.暑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生。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纯属外感。(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1)暑为热邪,故有热证表现。(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因出汗过多,容易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3)暑多挟湿,一因夏季天气潮湿;二因夏天人们喜食生冷,易伤脾胃而生内湿,故暑病常兼有湿的症状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中医认为,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因天气骤然变化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均会受风寒之邪引发疾病。而内伤湿滞,则是指人体因受暑湿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夏季阴雨天气较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则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者可以服用。祛湿药——化湿燥湿药

凡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燥湿药。因药物气味芳香,故又称芳香化湿药。藿香【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1.化湿解暑2.和中止呕3.辛温解表【用法用量】煎服,3~10g。苍术【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1.燥湿健脾2.祛风除湿3.散寒解表4.养肝明目【用法用量】煎服,3~10g。

4.湿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但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都可导致湿邪外袭,因此,四季均可发病长夏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按照太阳高度计算,即7月7日至8月6日。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湿邪在头,则头昏沉,在中焦,则脘闷厌食,或恶腻,大便溏或粘腻,在下焦,则两腿沉重,化热则口干,不欲饮,或尿频。5.燥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水分滋润减少,故秋季多燥病。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病为温燥;深秋则病为凉燥。(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1)燥性干枯,易伤津液,故可见脱水或阴虚症状,特点是表现皮肤粘膜的干、皱、裂。(2)燥邪易伤肺清热药——清热燥湿药

凡具有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称清热燥湿药。黄芩【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脾、胆、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1.清热燥湿2.泻火解毒3.清热凉血4.清热安胎【用法用量】煎服:3~10g。黄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主治】1.清热燥湿2.清热解毒3.清热泻火【用法用量】煎服:3~5g。【使用注意】本品寒凉伤胃,苦燥伤津,故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慎用。【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能主治】1.清热燥湿2.清热解毒3.滋阴泻火【用法用量】煎服:3~12g。三黄的黄芩,黄连,黄柏都是清热燥湿药.都能治痢疾,湿疹,腹泻等.

但它们各有所长:黄芩主治偏于上焦,主在肺.象肺热咳嗽.黄连主治偏中焦,主在心胃.象心烦,胃热呕吐.黄柏治主偏下焦,主在肾.象遗精,盗汗.

从另一方面来说,黄芩,黄连多用于实证.黄柏多用于虚证.6.火温、热、火同性,为阳盛之气。区别:温为热之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旺于夏季,无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五气化火: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

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称清热泻火药。“上火”从中医理论看,认为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就会出现阳盛阴衰的热证证候。清热药——清热泻火药实火(实热)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实火内盛。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阴血虚损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上火”(热证)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外感火热之邪;②寒邪入里化热;③七情过激,郁而化热;④饮食不节,积久化热;⑤房室劳伤,劫夺阴津。石膏【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能主治】1.清热泻火2.除烦止渴3.生肌收敛【用法用量】煎服:15~60g。先煎。知母【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1.清热泻火2.滋阴降火3.生津润燥【用法用量】煎服:6~12g。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为“疫疠”、“疫病”、“瘟病”、或“瘟(温)疫病”。疠气不同于六淫之气,而是六淫邪气之外的一种特异的致病因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疠气脏腑气血高热多属热毒生风动血扰神剧烈吐泻伤津耗气耗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骤然变化多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脏腑气血发病空气食物其他传染小范围散发大面积流行一气一病,病状相似某种疠气脏腑经络特异性致病特点病变规律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疠气所致疾病包括大头瘟(腺鼠疫)、虾蟆瘟、疫痢、烂喉痧、天花、霍乱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疠气的致病特点(I)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4)疠气传播途径各异:空气、消化道、肌表接触而传染(5)病后多有免疫性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2)环境污染:环境卫生不良,如空气、水源、饮食物等受到污染。(3)预防失时: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及治疗工作。(4)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有关。诸葛亮″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这里所说的瘴气是什么?其实它就是现代所称的恶性疟疾。我国古代医学对疟疾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中医根据临床辨证,将疟疾分为暑疟、寒疟、温疟、瘴疟等。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瘴是由感染山峦毒气而起,其后国内外一些医学家也都认为是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而引起,因此称为″瘴气″、″沼泽热″等。直至1880年科学家们才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其病原体--疟原虫,其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弄清楚所谓瘴气乃是因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疾。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g,6-8小时后0.5g,第2、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4小时后0.6g,第2、3日各0.4g。(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0.6g,第2、3日各肌注0.15g。(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1个月每次口服0.1g,一日2次;第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3个月每次0.1g,每日4次。[制剂与规格]青蒿素片(1)50mg(2)100mg青蒿素栓(1)400mg(2)600mg青蒿素混悬注射液(1)1ml:150mg(2)2ml:300mg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拉斯克医学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Lasker)医学研究奖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内伤病因七情1.七情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不会使人致病。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依赖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不同的情志的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七情致病的特点(1)七情致病,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2)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七情的变化影响病情转归。伤及内脏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

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脾志为(),肾志为(),肺志为()(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

喜伤心,怒伤(),思伤(),恐伤(),悲伤()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肿瘤病人常表现为无精打采、悲观失望,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生活失去兴趣,还常伴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者可因绝望而出现自杀行为。

抑郁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极其不利的,医生和家属应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可给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30年最常见死因预测报告,称在未来一百年里,癌症将继续位居人类“夺命杀人榜”首位。所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愉悦的心情就是最好的“抗癌药”,有益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抑郁症相关数据终生发病率较高(男5-12%,女10-25%)对日常功能影响大,死亡率高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第一大疾病负担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50-70%的患者首次治疗有效,临床治愈率<40%现状患者在有关治病上存在很多误区,认为癌症,心脏病是病,对之比较重视,而对抑郁症,认为是“心理病”、是“性格问题”,认为通过教育、劝导、提高认识就能解决,不当成疾病对待。结果:应该及早治疗的病耽误了,严重的则发生自杀,自残,后悔莫及。原因:病耻感,社会文化因素,吃坏了脑子而变呆抑郁症的治疗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

1、化学:抗抑郁剂2、心理: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3、物理:光、电(ECT)、放射治疗抗抑郁治疗:治疗原则1、高度的安全意识2、充分的药物治疗3、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目标症状的完全缓解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减少复然与复发缓解与有效比较所具有的优点:仅有部分疗效的患者与完全缓解的患者比较复发率较高(34%与13%)。完全缓解的患者的总体功能较那些仅有部分疗效的患者好。抗抑郁治疗:治疗策略抑郁症状群躯体症状群焦虑症状群镇静作用轻的药物镇静作用强的药物,或镇静作用轻的药物+安定类药物不良反应轻的药物抑郁症治疗中的几个问题治疗关键期的处理软双向的识别伴发焦虑症状的处理伴发精神病症状的处理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的处理抗抑郁药物治疗各种抑郁状态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部分药物对强迫、惊恐和焦虑也有效抗抑郁药的发展

MAOI19501960 1970 1980 19902000非选择性抗抑郁药TCA

SSRI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NaSSA→↑新型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分类(机制)MAOI:不可逆:苯乙肼、超苯环丙胺可逆(RIMAs):吗氯贝胺TCA叔胺类: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仲胺类:去甲丙咪嗪、去甲替林四环类:马普替林米安色林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SNRI: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NRI:瑞波西汀NDRI:布普品SARI:曲唑酮(美抒玉)、奈法唑酮NaSSA:米它扎平(瑞美隆)其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经典MAOIs—不可逆、非选择性苯乙肼异卡波肼(闷可乐)反苯环丙胺RIMAs—MAO-A可逆性抑制剂吗氯贝胺MAO-B选择性抑制剂deprenylMAOI的适应证只作为二线药物非典型抑郁

(即体重增加、睡眠过多、抑郁反应)难治性病例依从性病例伴惊恐发作MAOI的副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失眠性功能障碍饮食限制药物相互作用及其限制三环抗抑郁药(TCA)氯米帕明clomipramine米帕明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马普替林maprotiline普罗替林protriptyline阿莫沙平amoxapine多塞平doxepin地昔帕明desipramine曲米帕明trimipramineTCA——

5种药理作用TCA与经典抗精神病药均具有H1、M1和1

受体阻断作用。如果合用可以加重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头晕、嗜睡、低血压、体重增加等TCA的适应证各类以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焦虑障碍其他:强迫症、遗尿症TCA的副作用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镇静体位性低血压头晕体重增加过量中毒意识模糊(尤其老年人)TCA的慎用不能耐受日间镇静、尿潴留、便秘的患者超重的患者自杀的患者(过量易致死)心血管疾严重心肝肾疾患、粒少、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妊娠癫痫、老年人慎用TCA的临床特点价格便宜与新药一样有效对严重抑郁可能更有效药物副作用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fluoxet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西酞普兰citalopramSSRISSRI药理特点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含量升高达到治疗目的。有效率均在60%-79%,一年复发率在13%-26%之间。

特点是抗胆碱能反应小,对心血管等脏器影响小,镇静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服用方便。白天服用,常在早餐后服用,如出现倦睡、乏力可改为晚上服。年老体弱者从半量或1/4量开始,缓慢加量。SSRIs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症、非典型抑郁-TCAS无效或不能耐受TCAS不良反应的老年、躯体疾病患者。-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禁忌症:对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病及孕妇慎用。禁与MAOIS、氯米帕明、色氨酸联用。慎与锂盐、抗心律失常、降糖药联用。SSRIs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头痛、失眠、皮疹和性功能障碍。胃肠道: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过敏反应,皮疹。性功能障碍:阳痿、射精延缓、性感消失。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比TCAS轻。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焦虑、紧张、失眠、乏力、困倦、口干、多汗、震颤、兴奋、转躁。罕见有低钠血症,白细胞减少。兴奋或阻断5-HT受体不同亚型

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5-HT1受体兴奋5-HT2受体兴奋5-HT3受体兴奋抗抑郁性功能障碍恶心抗焦虑焦虑不安呕吐头晕激越头疼失眠5-HT2受体阻断5-HT3受体阻断缓解抑郁减轻焦虑减轻焦虑减少恶心防止头疼增强记忆体重增加改善睡眠SSRI的临床特点不同靶症状的剂量、起效时间、耐受性和疗效不同多数副作用是短时、一过性、可产生耐受的对具体患者不同SSRI的耐受性及疗效不同合并用药常常增强疗效和耐受性对严重抑郁疗效不如TCAs疗效在较长时间停药后才逐渐消失氟西汀的临床特点抗抑郁作用对于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患者有效改善精神运动性迟滞,改善认知功能性功能障碍和激越性失眠患者避免使用半衰期长,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更长对NE和5HT2C选择性低西酞普兰的临床特点选择性最强的SSRICYP2D6抑制弱过量安全激越和睡眠紊乱患者避免使用少有性功能障碍胃肠系统的副作用少没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激越作用氟伏沙明的临床特点对强迫及焦虑抑郁混合状态有效阻断茶碱、氯氮平代谢,合用时应减量有撤药反应和胃肠症状对多种胃肠症状、激越、失眠和性功能障碍的患者避免使用舍曲林的临床特点CYP2D6弱抑制剂腹泻较多见对惊恐患者常激活和致惊恐作用对DA具有一定选择性具有抗抑郁作用多种胃肠症状、激越、失眠和性功能障碍的患者避免使用帕罗西汀的临床特点对各类焦虑障碍有效对乙酰胆碱具有一定选择性,因此有轻度抗胆碱副作用停药太快可能有撤药反应,如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不安、胃肠症状、头晕惊恐治疗的耐受性好对焦虑抑郁混合状态有效睡眠过多、迟滞、失眠或性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SNRI类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起效快,服用后2周内即见效。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有速效剂和缓释剂两种。推荐剂量:治疗剂量为75-300mg/d,一般为150-200mg/d,分2-3次服。缓释剂每粒75/150mg,有效剂量75-300mg/d,日服一次适应症主要为抑郁症、焦虑症及难治性抑郁症。文拉法辛不良反应:发生与剂量有关,大剂量(>200mg/d)血压可轻度升高常见不良反应: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射精障碍。个别病人出现肝酶、血清胆固醇升高。禁忌症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患者慎用。禁与MAOI和其他5-HT激活药联用。避免出现中枢5-HT综合症。文拉法辛

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临床特点低剂量时不优于SSRI起效时间可能比其他抗抑郁药更快中至高剂量可能对抵抗SSRI的病例有用中至高剂量的耐受不怎么好文拉法辛撤药反应常见(胃肠反应、头晕、出汗等)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性低(除MAOI外)NaSSANE和5-HT能抗抑郁剂。作用机制:增加NE和5-HT递质的释放,对5-HT能系统的作用特异性也较高。对突触后5-HT2和5-HT3也有阻滞作用。代表药物:主要有米氮平、米安色林药理学特征:米氮平5HT3a2H1NaSSA

米氮平5HT2C5HT2A米氮平米氮平:开始30mg/d,必要可增至45mg/d,1次/d,晚上服用。本品耐受性好,口服吸收快,起效快,无明显抗胆碱和胃肠作用,对性功能几乎没有作用,改善睡眠障碍,复发率显著低于阿米替林。适应症:有良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尤其对重度抑郁、明显焦虑、激越、失眠和老年抑郁症米氮平不良反应:常见:镇静、倦睡、头晕、疲乏、口干、食欲与体重增加少见:心悸、低血压、皮疹、震颤及水肿米氮平禁忌症:严重的肝、肾疾病、白细胞偏低患者慎用不宜与乙醇、安定和其他抗抑郁药联用禁与MAOIS和其他5-HT激活药联用过敏者禁用抗抑郁剂有效剂量范围胃肠道不适镇静激越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药物相互作用西酞普兰20-60+---+±氟西汀20-60++-+-+++氟伏沙明100-300+++--+++帕罗西汀20-60+++-+++舍曲林50-300++---++米氮平15-45+++-++-+文拉法辛75-225++-+-++常用新型药物副作用比较饮食失宜饮食失宜致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2.过度安逸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色欲内生五邪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反映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状相类似发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1.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厚的称为痰

清稀的称为饮痰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二类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水谷脏腑:肺、脾、肾、肝、三焦、膀胱…构成生理物质:血、津液。生理代谢产物:尿、汗、…致病因素:外感、内伤病理代谢产物:水、湿、痰、饮痰饮形成原因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致病,阻滞气机升降,影响气血运行,多有苔滑腻、脉滑或弦等体征。由于痰饮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体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状。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肺气闭阻——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蒙蔽神明——昏迷、痴呆痰火扰心——神明躁动——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肌肉——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阴疽流注、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痰浊上犯——阻碍清阳——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咽中梗阻(梅核气)饮的病证特点饮留肠胃——肠鸣沥沥有声——痰饮饮在胸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饮停胸膈——胸闷咳喘、不能平卧——支饮饮溢肌肤——肌肤水肿、身体重痛——溢饮瘀血瘀血的概念:是指体内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又有“恶血”、“败血”之称。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液运不畅,甚至停滞,形成瘀血。(2)由于外伤、气虚失血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从而形成瘀血。瘀血的病证特点(1)疼痛:多呈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2)肿块:在体表青紫肿胀;体内常可在患处触及癥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兼挟血块。(4)瘀血全身症状,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色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结石1.结石的概念结石指在身体的某一脏腑中,由多种因素作用形成的坚硬如砂石样的物质。发生于身体的多个脏腑,常见的有肝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和肾结石等。结石的形成(1)饮食失宜(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寄生虫感染(5)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某些过量的矿物质或杂质

结石的病症特点

(1)疼痛:具有阵发性、间歇性发作的特点。发作时剧痛难忍,甚则绞痛,缓解则如常人。亦可呈持续性疼痛,或为隐痛、胀痛、钝痛等。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亦可随结石的移动而发生部位的改变。(2)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3)病情轻重不一:结石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其它致病因素(一)外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等。(二)虫兽伤: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螫伤等。(三)寄生虫: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四)医源因素:包括药邪和医过。(五)先天因素:胎弱和胎毒两方面。病机

概念: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机理。最基本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邪正斗争正”即“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邪”即“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正相争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正气旺盛,则邪气必然消退;反之邪气亢盛,则会耗伤正气。这种邪正消长盛衰的变化就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以及痰、食、血、水等滞留所引起的病证。虚,主要指正气虚损而邪气不盛,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斗争,其力量对比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若正胜邪退则疾病好转或痊愈。若邪盛正衰则疾病加重或恶化,甚至导致死亡。阴阳失调

概念: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动态平衡而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主要表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阴阳偏盛1.

阳盛则热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阳盛而阴未衰的实热证。2.阴盛则寒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阴盛而阳未衰的实寒证。阴阳偏衰1.阳偏衰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的一方相对亢盛,表现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2.阴偏衰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致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为阴精虚损,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表现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最后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的,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的,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形成阴阳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机体阴或阳某一方面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暂时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亡失1.亡阴指由于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造成机体的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亡阴的危重征象。2.亡阳指由于机体邪盛正衰,阳气暴脱或素体阳虚,正气衰竭,或阴损及阳,导致全身机能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