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_第1页
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_第2页
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_第3页
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_第4页
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

在中国,想法受到哲学家的影响,尤其是如此。管理学和经济学从实用的角度已占据了技术创新研究的主流。直到上个世纪末,在哲学界,确切地说是科学技术哲学界,才开始就技术创新是否有必要从哲学角度进行考察展开讨论。有学者提出了哲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值得研究的八组主要问题: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和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特定的哲学范式下是有意义的。这几组问题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提出,而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要从本体上解决技术创新是什么的问题,其他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都与该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但是传统的主客二分认识论受到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思想的批判,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也如此,原先哲学范式提供了多种将技术创新作为存在者的意义上的解释,但对技术创新本身意义的理解却不够充分和完善。由此,尝试采用其他的哲学范式考察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1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且不论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否能够追溯到古代,至少就现代技术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技术无一不与技术创新有关。但技术创新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犹如“技术的本质特性是技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把握技术的多重视角,使得人们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我们现在理解的技术创新概念也是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中演化来的,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或者说技术创新本身就在历史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定义和技术创新概念的历史演化,其实质在于我们习惯于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存在者来看待,将技术创新放到客体的位置加以审视,这是本体论的范畴里进行的认识活动。倘若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技术创新这种无法定义性恰恰表明了技术创新本身的存在意义:技术创新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犹如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在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中,这两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往往将技术创新活动划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和阶段加以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的技术过程采用了明确的工程学或科学的解释,其次对技术创新的商品化阶段做了社会学或精神科学上的考察。两个过程被武断地结合在一起,但缺乏对技术创新整体研究上必需的理论上的连贯和一致性。这种人为的分裂,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深刻矛盾,标志着实证主义方法与解释学的互补功能的丧失。现象学的目的则是为两种不同的科学提出一条融合的道路。在指出技术的工具主义和人类主义的两个不同的传统的认识和解释方法的不足后,海德格尔脱离传统的哲学思维范式,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存在论中。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了此在的基本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他不仅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了作为“在手之物”和“上手之物”的区别,在后期则专门讨论了技术,将现代技术视为座架和解蔽的手段。但是,从他对技术的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工作存在着两方面的遗憾。第一,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研究遗忘了技术的发明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涉及到技术创新;第二,海德格尔没有将意向性结构完全贯彻运用到对技术的追问中去。(1)海德格尔将技术的工具性和人类学解释放在一边,加上了现象学还原的括弧,回归到古希腊,希望通过对技术本身和存在的反省揭示出技术的本原通过对古代“让其显现的技术”和现代“促逼、强求的”技术的比较,海德格尔一方面揭示出技术与真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发现了现代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危机,最终提出解救的可能性。然而海德格尔的工作直接切入技术的本质,而没有从分析复杂多变的具体的技术及其活动开始。他“一点也不关注现代技术中的发明。存在揭露的确是这种技术的起源,但它的进程随后就遵从自然科学的方式……他因而就没有正视发明的特点,……正是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超越科学基础,在一个既定的关头,‘洞见’到发明。”海德格尔遗忘了发明,遗忘了技术创新,主要原因在于他在考察技术时没有将现象学的还原贯彻到底,没有剥去技术的外壳去了解技术的结果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没有真正做到朝向事物本身。(2)不仅遗忘了技术发明和创新,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似乎也没有突出他拿手的意向性结构的建设意向性是胡塞尔从布伦塔诺那里借来的概念,但去掉了其中的心理主义成分,主要说任何意向活动都指向意向对象,涉及意向对象,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做了改造。对象向性结构的这种用法,导致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现象学的分歧,但这也证明了现象学作为方法而具有的生命力。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时却没有在这里运用意向性结构,仅仅是在对器具的论述中,认为没有器具本身,它只是为了做……的东西,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等等都是为了做……之用的方式,“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于它的有用性”。海德格尔的上述两个理论上的缺失,导致了他对现代技术的存在论研究的不足。因为从历史上看,技术创新的作用没有在他那里显示出来。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技术创新也不能说是技术的一个部分,而是两种不同的实在。如果严格贯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研究方法,虽然我们尚不明了技术创新与技术究竟是处于何种关系中,但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技术创新无疑是技术得以显现自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境域,而这又是由技术在技术创新中体现出来的意向性作为基础的。所以,不可能脱离任何技术的要素来谈论技术创新。技术与技术创新这种关系的存在,要求研究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对技术的考察,反过来也是如此。2“意向性”与“存在”的关系关于意向性的问题,在技术研究中实际存在两条路线:胡塞尔的意向性路线和海德格尔的意向性路线。胡塞尔坚持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则从存在论意义上将此在的意向性理解为“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关于意识一般、关于纯粹意识本身的科学,因而意向性在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识的意向性做出了分析,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划分为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客体化行为包括直观(感知和想象)、符号意识、判断、本质直观等,非客体化行为包括各种情感意识,如愿望、期待、爱、恨、同情、喜悦、愤怒等。而意向性是所有客体化行为的最根本结构。所有的非客体化行为都是以客体化行为为奠基的,因为它们不具有自己原发的客体,都是由客体化行为提供的。所以,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必然具有意向性结构。这种意识分析不可避免地使胡塞尔最后走向意识的唯我论。而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出发,改变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弱化了意向性的意识这一维度。他认为,与此在的结构分析相比,意向性分析不是对人类意识的最基本层次的把握,而且是不完整的。在《时间概念历史导论》中,他一方面明确地坚持“现象学作为对意向性先天分析描述的自明性。但另一方面,他强调‘人们所说的意向性——单纯地朝向某物——必须被回置到那个‘先于自身的-在之旁的-在之中存在’的统一的基本结构中去。”由此,用“忧虑”概念来代替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他建立了忧虑概念为中心的此在的意向性结构,以揭示存在的意义。前面说过,海德格尔曾经揭示了工具的意向性结构,区分了上手之物和在手之物,并强调了上手的优先性。但他只是到此为止,转向揭示世界的世界性的目的,这种分析只是服务于这个目的。沿着胡塞尔的路线,萨特在《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意向性》中,认为“胡塞尔意向性具有摧毁内在性观念的功劳,因为‘关于……的意识’基本上涉及某种意识以外的东西,从而将事物从观念中排除出去也就是‘解放’意识。”萨特所说的意向性表现了意向的所指物是与意识严格分离并独立存在的,而不是与意识关联在一起,并且依靠意识而存在的。运用了与萨特相同的证明方法,梅洛-庞蒂提出知觉在现象学中的首要地位问题,但他扩展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的含义,认为意向性“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意识活动,并且构成我们对于世界全部关系以及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批判了海德格尔对于上手关系的偏爱,沿着梅洛-庞蒂对知觉分析的路径,提出技术在扩展人类知觉上所具有的“放大——简化”的本质结构或常项,发现了人与世界的四种关系。提出技术是具有一定刚性的,这种刚性就是技术的意向性。它类似于一种技术的轨道,虽然不决定人的未来的方向,但似乎技术是有意向地让人们去做某事。他的批判理由是海德格尔偏爱上手关系,重视实践,导致无法认识人与技术的多重关系,而在手关系意义上的知觉通过技术的扩展可以揭示这些关系。可以看出,伊德的技术哲学还是走在胡塞尔开辟的道路上。我们承认伊德的这种观点不乏洞见,但他显然是忽略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意义。从存在论出发,就要求贯彻“朝向事物本身”的口号,就要求尊重“上手关系”蕴函的实践的优先地位,对技术的理解,必须通过产生技术的活动和过程去进行。海德格尔无疑开启了道路,但他对技术的这种分析只是在将技术看作工具的情况下进行的,必然会招致批判。技术不只是工具,是它被广为接受的结论,但工具或器具就是技术,则是他和伊德都犯了的错误。技术包含复杂的要素,如工具、知识和活动等等。他们都把技术与人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相互发生作用的实体,没有打开技术的黑箱。综合上述不同哲学家对意向性概念的不同应用,首先,发现它实际上已经涉及了包括主观意识(包括情感)、知觉、客观所指物、人类行为等领域,意向性已经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结构。而调查具体技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现技术活动最终朝向一个方向,即产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技术产品,包括实体的技术产品,如各种物品,也包括各种非实体的技术产品,如工艺、软件等。在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已经不是简单地出自发明家个人兴趣的一种活动,其结果已被一种对人类需要的有效性所取代。技术本身具有不止一种意向性,不仅仅为了产生……的有效性。技术创新内部的意向性不再仅仅是一种意识的意向性能够说明的,也不是伊德的刚性的技术意向性能够说明的。它应当是由不同层次的关于意识的、感情的、知觉的、外在的客观的物的以及人的行为的意向性共同作用而来。任何一种单一的意向性作为基础的理论都依然残留着本质主义的特征,不符合现象学朝向事物本身的精神和其在后现代的发展状况。其次,意向性的概念之所以被胡塞尔当作建构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关键在于他深刻地洞察到了意向性本身具有的构造功能。因为,在胡塞尔看来,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只能在人的内知觉或意识中才能找到,意向性的内存在为这种确定性提供了保证。但是,胡塞尔更加看重的是他所说的“意识的对象性的构成”的问题,这是“一切问题中最大的功能问题”。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商品的实现,与种种意向性的对象性的构成是分不开的。按社会建构论的说法,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协商作用的结果。而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则是不同的意向性在原初的发生境域里共同发挥构成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意向性的存在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具备了意向性,才得以产生技术的发生境域,即技术创新。3构成的边缘域与构成功能的发挥技术概念从单纯工具到一种知识再到活动的历史的演变过程表明对技术的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将技术作为一种单纯的客观物来加以把握。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及其属性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抛开固定的概念思维的方式去认识技术,而要在与技术打交道的过程中去理解技术。这必然涉及到对具体的技术物品、技术实践过程的理解以及对实践者同时又是认识者的人的理解。意向性的多层次性和构成功能则提供了理解技术创新的新的途径。但是意向性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构成的作用,并构成客观的技术创新客体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胡塞尔后期的思想,即构成的边缘域思想,也叫做地平线或境域。受詹姆士的意识流的影响,胡塞尔认识到要在直观体验中达到对某物的意识,体验的根本方式不可能纯粹是感觉表象的,也不是概念规范的,只能在一个有边缘视野的意向境域中进行。这个意向境域暗中非主题地提供了下一步显示的可能性。这种意识被其称为内在时间意识,意识本身如时间之流,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时间的晕或境域。这种思想最初出现于他的贝尔瑙手稿中。这是向一种“发生”现象学的过渡,即当下意识以前摄和滞留的形态自身展开为具有原印象的境遇并且当下共有即将到来的将来和尚未消失的过去。这种正发生的时间意识构造出了均匀的、不变的客观时间。在晚期,他更是从这点出发,在《笛卡儿的沉思》与《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建立起了交互主体性的概念和生活世界现象学。技术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如同心理时间意识与客观时间的关系一样。技术概念的历史发展表明,作为实体的技术,有一定具体形态的技术,实际上是由不同形态的技术要素,依照不同层次的意向性结构,在技术创新这个发生着的境域中创造或建构出来的。(1)技术物品的形成与意识物品不只具有工具一种状态,包括工具和被工具作用的产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人工物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理解技术的时候,首先是从各种技术物品开始的。了解各种技术物品的用途,具体使用它们,对它们做出价值上的判断等等行为是我们理解技术的主要途径。而与技术物品形成前的阶段直接有关,具体在技术活动之流中存在的仿佛只是发明家、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事实可能是这样,但我们决不能得出结论说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技术,而我们却对技术没有领会。实际上,正是技术的最后受益者(或受害者)能够直接感受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不能忘记的是,那些仿佛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有权利谈论技术的人本身也是和我们一样处于技术过程的末端。可以说,所有人对技术的理解都起源于对技术物品的领会,而不仅仅是工具。技术物品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事实与价值的双重判定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是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无法完全解决的。意识的意向性则展示了判断的机会,因为,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已经把对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的分析称为“理论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当然,在解决事实的构建的同时,这里也逻辑地引出了技术创新中应当注意的伦理问题。(2)技术创新的定义单个的绝对的自我是无法建构出客观的对象来的。客观性只能是不同主体间相互达成的共同认识。“通过这种群体化,先验的交互主体性就具有了一个交互主体的本己性领域,在其中,先验的交互主体性就交互主体地构造了一个客观的世界”。现代社会,是谁或什么将技术物品提供给我们?是商场,是生意人,他们的背后是生产厂家。他们提供给我们的最终物品无一不是技术的结果,无论是沿袭了传统的技术还是采用了最新的技术。生产厂家如何提供给我们最终的产品?这通过技术创新的一般定义我们可以得到解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新产品或新系统的首次商业应用,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认为是现象学的变更的结果。这种变更的结果表明在现代社会的技术只有被商业化应用,才能最终存在。甚至连艺术的创作都不得不考虑到市场的因素,考虑到消费者的喜好、认知等意向活动。例如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也不得不考虑到票房收入。而商业化则要求同时考虑到技术过程中的主体与技术过程外的主体对某种对象的认识情况。无论是技术发明者,还是工程师们,他们在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过程中的作用必须与消费者和商家较为公平地加以对待。(3)技术创新使社会成为最终的市场和用户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是奠基的、非课题化的和主观的。科学的世界是从这里成长出来的。“所谓的世界就在现象学上被理解为普遍境域,也就是普全的指引联系,所有意义指引的个别联系都共同归属于其中,而我们的行为就是由这种意义指引来引导的。”现代社会,技术构想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