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沙分组水流割沙力新方法_第1页
非均匀沙分组水流割沙力新方法_第2页
非均匀沙分组水流割沙力新方法_第3页
非均匀沙分组水流割沙力新方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均匀沙分组水流割沙力新方法

0非均匀沙水流中泥沙问题的研究河流输送的沙子力是河流输送动力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问题。这是河床发展中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基础。对水流挟沙力研究无论在泥沙基本理论方面还是生产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水流挟沙力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对天然河道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各种理论体系和半理论半经验的公式。这些水流挟沙力的研究成果,有些能够有效地用来解决实际工程泥沙问题,例如,张瑞瑾水流挟沙力公式,已经在生产和科研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往水流挟沙力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均匀沙。然而,天然河道的泥沙具有不均匀性,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机理与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非均匀沙的水流挟沙力是目前该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全面考虑影响水流挟沙力的基本因素,从挟沙水流的运动机理出发,对非均匀沙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些基础工作。1公式的建立1.1悬移质的制紊作用挟沙水流中,悬移质的存在对紊动的强度会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水流的阻力损失降低,即著名的制紊假说。根据“制紊假说”思想,悬移质具有制紊作用,浑水水流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损失比同条件下的清水水流的能量损失小,其差值来自悬移质的制紊作用。故为携带悬移质的水流写出如下能量平衡方程式E-Es=ΔE(1)E−Es=ΔE(1)1.2建立非均匀沙组分水流中沙力公式在“制紊假说”思想指导下,以能量平衡原理为出发点,以非均匀沙中的第k粒径组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考虑在弱平衡和强平衡条件下水体和床沙的等量交换,建立非均匀沙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在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上游来沙和当地床沙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立公式时考虑在床沙级配Pbk前加一个系数a来修正,最后所得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为Sv*k=k0μαr[ωkˉω(Ρk+aΡbk)]β(U3γs-γγgRωk)m(2)Sv*k=k0μαr[ωkω¯¯(Pk+aPbk)]β(U3γs−γγgRωk)m(2)1.3sv+k对本文建立的非均匀沙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类比及用一般的水流泥沙运动规律来进行分析。(1)当来沙为均匀沙时,表示非均匀度影响的因子ωkˉω(Ρk+aΡbk)ωkω¯¯(Pk+aPbk)为一常值,μαγαγ及γs-γγγs−γγ等均可并入k0中作为一个统一系数k,即式(2)变为Sv*k=k(U3gRωk)m(3)Sv*k=k(U3gRωk)m(3)式(3)与张瑞瑾公式形式一致。(2)含沙量浓度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可通过相对粘度系数μr来反映,即Svk∝μrαSvk∝μrα这显然与一般关于水流粘度大小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的论述是一致的。2集料平衡状态下的系数与文献中介绍的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相类比,同时考虑α、β的综合变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先取系数a为1,通过搜集整理大量天然河道(包括长江、黄河、汉江以及渭河、无定河)冲淤平衡状态下(即含沙量与水流挟沙力基本相等)的实测水沙资料,使用分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确定分组水流挟沙力公式中的有关系数并对公式进行验证。对于不同的粒径组,公式(2)中的系数率定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k0值随粒径的增大而变小;相对粘滞性系数的指数α则变化不大,大约在5~6之间,比较稳定,考虑到在含沙量较小时μr项接近于1,μαrαr项的综合影响约为1,可将α值近似定为1;系数m比较稳定,取值范围在1左右;β系数随不同粒径而变化,当该组粒径在中值粒径附近时,出现了负值,这是不合理的,有待改进。3如果a是变量,则需要对方程2进行验证和分析3.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验证公式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粒径,假定a的变化范围为0.005到5,计算实测分组含沙量和计算分组含沙量的均方差,选取均方差最小时的a值,通过点绘系数a与粒径d的关系图1,拟合出了两者的关系函数式。a=-693.73d2+62.829d+1.7928|d-d50|≤0.6d50a=0.0428d-1.1039|d-d50|>0.6d50利用上述实测资料对公式(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系数k0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系数α近似定为1;系数m比较稳定,取值范围在1左右。引入床沙级配权重因子a后,[ωkˉω(Ρk+aΡbk)][ωkω¯¯(Pk+aPbk)]项的指数β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在粒径相对较小的范围内,β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单调性较好;在粒径相对较大的范围内,β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单调性也较好;只有在粒径接近中值粒径范围时,β值出现了较小的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来沙中粒径在中值粒径附近的悬移质含沙量相对较大,上游来沙对该组沙的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大于相应粒径组床沙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泥沙级配是影响β大小的决定因素,β随含沙量的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ωkˉω(Ρk+aΡbk)][ωkω¯¯(Pk+aPbk)]项的引入是正确的。图2表明由公式(2)计算出的含沙量(包括混合沙总挟沙力、分组沙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符合较好。3.2含沙量对[kk/abk图3表明,分组含沙量Sk与[ωkˉω(Ρk+aΡbk)][ωkω¯¯(Pk+aPbk)]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当含沙量较小时,[ωkˉω(Ρk+aΡbk)][ωkω¯¯(Pk+aPbk)]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含沙量相对较大时,[ωkˉω(Ρk+aΡbk)]逐渐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在粒径较小时,[ωkˉω(Ρk+aΡbk)]与含沙量的相关性较好。随着泥沙粒径变大,点子逐渐散乱,相关性变差。因为γs-γγ为一常数,则令c=γs-γγ。图4是分组含沙量与[U3cgRωk]项的关系图,反映了水力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当含沙量较大时(高含沙),点群出现弯曲现象,说明水力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减小,在双对数坐标上不再是近似的线性关系,从而指数m不再是一常量,它将发生变化。4非均匀沙组分中沙量公式的建立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非均匀沙水流挟沙力公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以能量平衡原理和制紊假说的观点为基础,考虑水流粘滞性、上游来沙级配、当地河段床沙组成等因素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建立了非均匀沙分组挟沙力公式Sv*k=k0μαr[ωkˉω(Ρk+aΡbk)]β(U3γs-γγgRωk)m分析验证表明,该公式符合泥沙运动基本理论。(2)考虑到上游来沙和当地床沙组成对水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