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预习指导
(一)了解作者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
(二)明确主题
本文论述了必须重视人口增长与财富积累的问题,指出发展经济是使国家强大的根本,暴虐的统治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三)掌握字词
1、重点字词解释。
2、古今异义字词。
3、一词多义辨析。
4、词性活用现象。
5、通假字。
(四)阅读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为下列各句填上恰当的语气助词。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二、学习要点
(一)文章结构层次
1、提出实行“王道”的政令的必要性。
2、指出“王道之始”的施政措施。
3、指出“王道之成”的施政措施。
4、说明“制民之产”的重要性。
5、说明君王要懂得“民贵君轻”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孟子反对诸侯争霸而主张实行“王道”,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孟子主张实行“王道”,怎样才能使天下归服?
3、孟子所说的“人之所恶”指什么?实行“王道”有哪些具体措施?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5、举例说明本文使用了哪些排比、对偶句,以及比喻句,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三)思想内涵探究
1、你认为孟子所说的“人之所恶”应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借鉴孟子的这一思想?
2、你认为孟子所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等的认识有矛盾吗?为什么?
3、你如何评价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它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何异同?
(四)写作特色鉴赏
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三、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兵少粮寡,习俗固陋,敌视顽狠;夫子欲王之,王将谁征夫!”乃遣再往,然后大悟。然兵凶战危,故少迟云尔。(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1、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1)经界不正,并地不均,谷禄不平()(2)夫子欲王之,王将谁征夫()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夫仁政必自经界始()(2)经界既正()(3)习俗固陋()(4)然兵凶战危()
3、解释加粗词语的古今意思。(1)是故暴秦之欲无厌()古义:;今义:。(2)夫子欲王之,王将谁征夫()古义:;今义:。寡人之于国也___复习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一、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能得到实。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合称《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现存记载孟子思想的著作是《孟子》十篇,其书从撰写时代到传到今天,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早已残缺不全了。
二、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经常发生兼并战争。而此时的中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土地的兼并也日益严重。所有的诸侯国都在进行攻城略地,大国兼并小国。这种情形对各个诸侯国的执政者心有影响,他们希望自己能富国强兵。而在他们看来,如何让民众多生儿女则是壮大家族势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各国间鼓励生育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但实际上这些鼓励生育的措施根本无法真正解决人口问题。其结果是穷困的人依然穷困,而富者愈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统一就成为了必然结果。在此时提倡实行“王道”,主张以仁政来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生产的只有孟子、墨子等少数人。而孟子在此时游说各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精神可嘉。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梁惠王为自己所做的努力——使民加多并没有“尽心”,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4段),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及孟子对故事的评价引出孟子对梁惠王所做的努力——养民的措施的分析。
第三部分(第5~10段),写孟子对梁惠王所提问题给予解答。
第四部分(第11~14段),写孟子在和梁惠王谈话中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王道”主张施行仁政。
四、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孟子的本意是要劝导梁惠王施仁政,但开始时他不直接提出“仁政”而是用同类比喻之法,曲折委婉地启发两国的差异和对民不加思而残民的教训引出“不可欺以王道”的仁政主张。
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指梁惠王虽然在名义上和“邻国之民不加少”的情况下,实际上他“移粟与民”的措施和邻国统治者的“弃田不耕”、“大驱其所畜,炙其良而卖之他所”等害民之举没有什么两样同是虐民,根本没有“尽心”。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从具体到抽象,从浅显到深奥,从故事到议论,步步推进。比喻不是凭空而来,是有针对性而发的。“请以战喻”,意在引起梁惠王的兴味,从而引发讨论。使用连续譬喻的手法,则寓意深远且深刻。“填然鼓之”“田宅美池”“老弱残兵”等词语形象生动且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刻画了梁惠王所施的“仁政”。
2.气势浩然,节奏感强。
由于善用比喻和连用排比造成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给人以雄辩家的风度。如:“地方百里者不能饥矣;地方百五十里者不能饱矣;地方二百里者不能胜兽与器皿矣;地方五百里者不能与较量矣。”一连串的排比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压倒对方。“故明君制民之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采用排比的形式把治国之道的前三方面内容排列起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可……”“犹……也”两个否定判断和以“或……或……”作提顿的句式既把问题提出又为下文蓄了势使文气贯穿到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寡人之于国也——区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反思
在近期学校组织的区公开课中,我讲授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经典文言文。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不仅向学生们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收获颇丰。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本内涵,从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中,体会到了古代政治家对国家治理的智慧和良苦用心。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孟子王道政治的思想。
在公开课中,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请学生们扮演梁惠王和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让他们深入体会古代政治家们的治国理念。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热烈。
在反思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在讲解文言文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同时,还应注重对重点字词、语法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这次区公开课,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经典文言文。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区公开课是我教学旅程中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这次反思,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复习课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的言行的书流传至今,合称《孟子》。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美国哈佛大学11位学术大师之一——杜维明教授所说的“孟子以后再也没有如此伟大的儒者”。
二、背景回放
《孟子》是在齐、魏、秦等国均以武力攻伐手段接连取得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下提出“行仁政而王”的主张,阐述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映了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力行王道,反对暴政,提倡民本的思想,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三、思路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梁惠王自认为治国的方法,及其自矜功伐的根据。第二部分(第2-4段),写梁惠王驱使百姓移民戍边,其无异于驱赶羊群去斗虎,终于导致自身灭亡的结局。第三部分(第5-8段),写孟子施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思想探究
1、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民不加多”为喻,揭示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不在于君主的智慧与才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够关注人民的疾苦,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2、社会等级观念的体现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通过“使弈秋诲二人弈”的例子,强调了社会等级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其自身修养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等级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弈秋教导两个弟子学习下棋,结果却是其中一个弟子棋艺更高,而另一个弟子则显得平庸。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两个弟子所处的社会等级不同,因此其行为也有所不同。
3、教育理念的体现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修养,还需要外在的教育和培养。他通过“使弈秋诲二人弈”的例子,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作用。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还应该具备教育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五、技巧鉴赏
1、善用比喻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善用比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比如他以“民不加多”为喻,揭示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此外,他还以“使弈秋诲二人弈”的例子来说明社会等级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到深刻的道理。
2、语言简练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言简练有力,字字珠玑。他不仅用词精准恰当,而且表达清晰易懂。同时,孟子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整篇文章语言简练而不失深刻,极具文学魅力。
六、主题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在于阐述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社会等级观念,以及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责任。通过对于“民不加多”的探讨,孟子揭示了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通过对于“使弈秋诲二人弈”的例子,孟子强调了社会等级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整篇文章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寡人之于国也精品课件课件《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治国理政的对话。这篇文章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为大家呈现一份《寡人之于国也》的精品课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章背景。这篇文章是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为背景,探讨了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到民心,使国家繁荣昌盛。而梁惠王则关心如何治国安民,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治国之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孟子和梁惠王探讨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孟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了解民心,知道百姓需要什么。而梁惠王则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好人民。
第二部分,孟子和梁惠王详细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包括减税、减轻刑罚、重视教育等措施。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让百姓得到实际的利益,从而得到民心。而梁惠王则认为,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第三部分,孟子和梁惠王的讨论逐渐深入。孟子强调,仁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实行仁政,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梁惠王则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尾。孟子和梁惠王的讨论达到了高潮,双方各持己见,没有达成共识。孟子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了梁惠王的思想和行为,使他开始关注民生,重视国家的发展。
通过这份精品课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梁惠王的治国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治国之道。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公开课课件课件《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位国君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和努力。本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所讲述的国君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力求实现“王道”。所谓“王道”,就是要以仁德治国,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通过国君的言行,深刻地表达了“仁政”、“民本”等思想。国君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农耕、教育、礼仪等方面的建设。他深知农业是国家之本,因此大力推广农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使百姓能够过上温饱安稳的生活。同时,他也重视教育,注重礼仪,推行道德教化,提高百姓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除了讲述国君的治理理念和措施外,本文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百姓在战争和贫困中挣扎求生,社会风气败坏,官吏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问题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在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和矛盾,感受国君治理国家的艰辛和挑战。也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很高教育价值的文章,它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措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章,它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则向他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首先,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君主的德行密切相关。如果君王没有足够的德行,即使国家繁荣昌盛,也难以长久维持。相反,如果君王有德行,国家就会繁荣昌盛,人民就会安居乐业。
其次,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素质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孟子还主张实行“井田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土地被划分成小块,分配给每个农民。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自由耕种,并且不会受到地主的剥削。这种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收来源。
最后,孟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密切相关。只有通过“仁爱”,才能让人民感受到幸福,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实行“井田制度”,提高人民的素质,为人民提供幸福的生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学案与导学案比的意义学案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3、能正确地解决与比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比的概念和意义。
2、学习难点:比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
1、引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比”这个字眼。比如,我们常说的“糖和水的比是1:4”是什么意思呢?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比的概念和意义。
2、新知学习:(1)比的概念:比是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表示两个数相等的除法算式。比由除数和比号组成,如1:4表示1除以4,比值为0.25。(2)比的表示方法:除法算式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如1:4可以表示为1/4或0.25。(3)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调配饮料、计算折扣等。利用比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一个数量按比例分成若干份,也可以将若干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合并成一个新的数量。
3、深入挖掘:(1)比的优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具有清晰、简明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和计算。(2)比的作用:比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代数、几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比的概念,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3)比的适用范围:比适用于任何两个可以相除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
4、知识巩固:(1)做一做:请尝试完成以下题目,检验自己对比的概念和应用的掌握程度。①已知糖和水的质量比为1:4,如果水的质量为20克,那么糖的质量为多少?②一家商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商品的原始价格为100元,现在售价为80元,请问该商品的折扣是多少?(2)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比的概念?请举例说明。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比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了比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深入挖掘了比的优点和作用。通过巩固练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比的运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比的应用场景。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请思考一下,除了我们常见的整数和实数之外,还有哪些类型的数可以用来表示比?
2、趣味题:在化学反应中,常常用到物质的量比,如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请尝试解释什么是物质的量比,并举一个化学反应的例子来说明物质的量比的应用。
五、学习反馈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卷调查:
1、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我已经完全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2、在解决与比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和技巧的学习。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比的优点和作用,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4、在日常生活中,我已经能够敏锐地发现比的应用场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对于拓展延伸部分的题目,我已经认真思考并尝试解答,希望能够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五道题目中选择合适的选项。老师将根据大家的反馈,对后续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鸿门宴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在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
2、熟悉并运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培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观。
二、背景介绍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小说中的名篇。文章叙述了秦末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以及在此次宴会中二人之间的斗争和项羽的失败。这次宴会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事件,对二人的命运和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问题设计
1、《鸿门宴》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请简述故事情节。
2、在《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是如何展现的?请谈谈你对二者的印象。
3、《鸿门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4、如果你是《鸿门宴》中的一位角色,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走向?请给出你的方案。
四、课文讲解
第一段:本段讲述了项羽大破秦军后,听闻刘邦欲要攻打关中的情况。项羽设下了埋伏,邀请刘邦前来鸿门参加宴会。
第二段:本段描写了宴会上的气氛和双方的发言。项羽对刘邦的野心提出了质疑,但刘邦巧妙地避开了问题,赢得了项羽的信任。
第三段:本段描述了范增对项羽的劝说和项庄的舞剑,意在杀死刘邦。然而,项伯的保护使得刘邦得以幸存。
第四段:本段叙述了樊哙的勇猛和项王对其的欣赏。在樊哙的保护下,刘邦得以顺利离开鸿门。
五、重点词句
1、进退两难:形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
2、危机四伏:形容处处存在危机,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3、最后通牒:指一方向另一方最后提出的决定性要求,如不能得到满足则采取某种行动。
4、虚与委蛇:指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酬。
5、劳苦功高:指辛勤劳动并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6、乘人之危:指在别人遇到危难时乘机加以谋害。
7、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害。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
9、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六、思考与探讨
1、在《鸿门宴》中,项羽最终放走了刘邦,导致自己最终失败。你认为项羽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什么?
2、在《鸿门宴》中,刘邦表现出了机智和果敢,赢得了项羽的信任。然而,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民政局婚姻解除协议规范格式
- 2024年家居装修中介服务协议
- 2024专业外包工作人员劳动协议
- 2024年纺织用纱线采购协议
- 2024专业化成品油交易协议典范
- 2024个人贷款反担保协议典范
- 2024年度房产销售专属代理协议
- 文书模板-《产业园咨询服务合同》
- 定制化技术服务方案协议2024
- 2024年杭州劳务派遣服务协议样本
- 初中毕业证书怎么查询电子版
- 分析化学题库及答案
- 电动葫芦定期检验报告
- 十八般兵器解读课件
- 林权纠纷调处专题讲座课件
- 建筑施工单位三级教育培训表格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课件
- 复合材料 第八章 先进复合材料课件
- 《素描与色彩》课程标准(中职)
- 限度样品一览表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2种子植物说课课件(共22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