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_第1页
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_第2页
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_第3页
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_第4页
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人书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众所周知,文学和艺术是由身份为人类设计的书籍。它展示了诗人的感情和思想,不同于专业画家的创作。从汉代的张衡、蔡邕到唐宋的王维、苏轼,再到明清的唐寅、郑板桥,文人书画可谓数不胜数,其艺术成就往往也高于职业的书画家。在古代,文学创作与书画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苏轼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1在琴棋书画触类旁通的文化传统中,文人进行书画创作原本就是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事。然而,到了当代,文人书画反而成了一种书画界的另类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发生断裂,文学创作的现代化使很多文人无法承继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文学创作与琴棋书画的联系被割断了。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现代知识体系覆盖了中国的传统知识机制,现代教育的学科分化加剧,使书画创作在学科设置中逐渐专业化;加之商品经济的影响,书画家职业化的趋势日益普遍。陈师曾认为,文人画的特点在于其画“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2冯骥才则指出了文人画在思想史上的价值:文人是有主见的人,故而文人画充满着自我的思想思辨和相互的理论争辩。由王维、苏轼、米芾、赵孟頫、倪瓒、吴镇,及至董其昌、郑燮、齐白石等等这些中国艺术史上巨型的精英,全都裹入其中。可以说文人画的历史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史与批评史。3我认为,他们的论断对于文人书画应是通用的。文人的书画作品相对于职业书画家的作品,不是以书画技法的奇巧高妙取胜,而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人文情怀打动人心。文人书画家以自身的文化底蕴滋养书画艺术,以自身的人文情怀提升书画的艺术境界,他们的作品成为书画界的独特风景。本文选取了八位较有特色的文人书画家,以文化批评的方法透视其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探寻他们如何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吸取灵感和养料,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为在消费主义时代日渐浮浅的当代书画界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一、黄永玉的文学艺术创作黄永玉可以说是继沈从文之后走出湘西的又一个艺术大家,他们叔侄俩的艺术人生都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不过,世人只知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自成一家,却不知他的书法飘逸隽永、画画也极有韵致;同样,世人多半知道黄永玉是画家,却不知他在散文、诗歌、小说方面也颇有造诣。沈从文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黄永玉的笔端则萦绕着一缕绵绵不绝的湘西之魂。湘西的确是一方独特的土地。湘西古称“五溪蛮”地,是一片风景优美文化奇特的地域。钟灵毓秀的山水,养成了湘西人自在奔放、豪爽侠义的性格。历史上的楚巫文化在湘西有着深厚的传统,巫歌傩舞在湘西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滋养了湘西人独特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湘西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迥异于汉文化的异域风情。郑英杰指出,湘西文化的特征有四:一是天人关系上的见素抱朴,自由逍遥;二是人神关系上的娱神娱人,以人为上;三是群己关系上的重情重义,游侠霸气;四是生死关系上的重生歌死,回归自然。4黄永玉自称“湘西刁民”,他的为人处事、艺术创作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湘西文化的价值取向。黄永玉说:“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5沈从文和黄永玉,都是十多岁就走出湘西,走向外面的世界,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黄永玉在漂泊生涯中有着丰富的经历,养成了一种江湖情怀,具有开放兼容的大气,不仅他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包;他的绘画技法也有容乃大、借鉴百家却又自成一体。然而,黄永玉走出了湘西,却又终生眷恋和描绘着那片故土。不论黄永玉如何漂泊,他对湘西的情思永远绵绵不绝:“从十二岁出来,在外头生活了将近四十五年,才觉得我们那个县城实在是太小了。不过,在天涯海角,我都为它骄傲……以致以后的几十年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6黄永玉的文字经常表达一种归乡的情怀,比如《一路唱回故乡》、《往日,故乡的情话》、《乡梦不曾休》,他的《无愁河边的流浪汉子》、《蜜泪》等都是自传体形式的怀乡之作。在黄永玉的笔下,故乡凤凰城充满了灵性和诗意: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街上红石板青石板铺的路,路底下有下水道,蔷薇、木香、狗脚梅、橘柚,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城里多清泉,泉水从岩石缝里渗透出来……年代久远,泉水四周长满了羊齿植物,映得廊围一片绿。7他说,好诗好词应该在这种地方长出来。毋庸置疑,湘西是黄永玉的文化根脉,湘西人文地理的巫性与灵性赋予了黄永玉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着对花鸟虫鱼的自然亲近感,有着对山川草木的天然和谐感,这是当代画作中最难能可贵的文化气韵,只能得之天然,无法模仿造作。黄永玉家里养了一群猫狗,有一张照片上,黄永玉倒在草地上与狗嬉戏,人狗其乐融融。他养的一只猴子神乎其神,死了之后黄永玉用画纪念它,后来就成了中国最著名的生肖猴票。黄永玉在《湘荷在水》的题跋中驳斥周敦颐的《爱莲说》。他认为,周敦颐把莲花说成“出淤泥而不染”有对污泥的嫌弃之意,实为忘本之言。云梦八百里湖底尽是污泥,这些泥土都是生养荷花的大地母亲,人应该感恩这些污泥才对8。这跟儒家文化所追求的高洁截然不同,倒是反映出湘西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感恩之情。黄永玉在北京郊区建了万荷堂,让大片荷花在污泥里肆意生长尽情开放。黄永玉笔下的荷花不同于儒家文化赋予荷花的君子人格象征,而是蓬勃自在的生命力的绽放。不羁的笔法、奔放的色块以及幽艳的蓝色调,黄永玉画的荷花鲜活地展现了湘西人洒脱泼辣的生命气概,真是堪称“十万狂花入梦寐”。黄永玉创作的《水浒传》人物水墨造像,完全站在儒家伦理之外来描绘人物。他笔下的水浒人物,既没有大奸大恶十恶不赦之人,也没有白璧无瑕的正面人物。他把正统儒家伦理视为不守妇道的潘金莲画成了昂头叉腰的形象,旁边题字为“爱了,把我怎么样?”黄永玉说他喜欢潘金莲敢爱敢恨的性格,这和沈从文笔下《萧萧》、《柏子》中的女性形象如出一辙。爱恨生灭全然由心,世俗道德与我无关,这就是湘西世界的自然伦理精神,一切道法自然而又不悖人性。二、独特的艺术价值冯骥才有多重身份,世人都知道他是个作家,他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三寸金莲》、《神鞭》、《阴阳八卦》、《一百个人的十年》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此外,他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倡导者,是他点燃了“非遗保护运动”的星星之火。了一容认为他做这些杂事浪费精力,可惜了才华。9我却认为冯骥才做的这些事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其价值丝毫不亚于他的小说创作。而且,对民间艺术的浸淫还给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文人气质与民间情怀雅俗共赏的文化旨趣,由此成就了一个画家冯骥才。其实,冯骥才的本行是画画。他自言在写作之前画了十五年的画,那时他主要是摹制宋代院体派的作品10。宋代的院体画可以说是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以写实为基础,构图严谨,讲究诗情画意,虚实相生,清淡悠远。看他的《思绪如烟》、《风停雨住》、《梦里烟霞》、《野桥》,会很自然地忆起宋人之风,理趣深远,宁静淡然,有种对大千世界的了然彻悟在其中。不过,冯骥才画作的独特价值却在于他师法宋人又超越宋人。他汲取了院体派的神韵,却又接了民间文化的地气,脱出院体派画风的窠臼。曾有人用“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来形容天津文化的世相百态。天津是个移民城市,吸引了天南地北的人,容纳了纷繁芜杂的文化;天津也是个码头城市,三教九流汇聚一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得其乐。民国时期的天津,既藏垢纳污又藏龙卧虎,是个充满了怪世奇谈、奇人奇事的地方。冯骥才小时候就随家人从宁波来到天津,对天津文化的浸淫,使冯骥才找到了文化之根。由此,他不仅写出了地道的津味小说,成为寻根文化潮的重镇人物;更把这种民间情怀融进了他的整个艺术创作。他把对天津文化的热爱之情扩大到整个民间文化,对中国各地的年画、剪纸、甲马等民间艺术的保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冯骥才说他喜欢东丰台年画更甚于杨柳青年画,因为东丰台年画粗犷紧实,色多线少,更有乡土气息。?他的《半醉》、《如诗如画是江南》等作品,水墨的底色加上黄红色系的点染,画面于清净淡雅中透出一种亮丽活泼的生活气息,依稀可见年画的用色风格。他的《前程》、《落日最辉煌》、《自在》、《大河直下好放舟》等作品,色块的粗犷、笔墨的狂放,恍然有绵竹年画“填水脚”的神韵。冯骥才很喜欢这种独特的年画风格,民间艺人率性挥洒的几笔却才艺精绝神韵丰沛,他称之为“中国画的大写意,立笔挥扫,神气飞扬”。?我认为,最能够表现冯骥才民间情怀的代表作当属芦花。冯骥才自言偏爱芦花,他说,“也许它太粗太野,太不起眼,所以从来不曾有诗人讴歌过它,它也很少入画,甚至从不入世……这普普通通的野花竟是这般坚忍和执著,反过来又给枯索的大地带来如此辽阔的柔情”。?其实,芦花就是草根的象征,它不像荷花那样高洁,也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慕荣华富贵,也不矫情造作,不论风霜雪雨,只是韧性朴实地在辽阔大地上自生自灭。看《秋苇如花》,可以发现冯骥才笔下的芦花粗野自在却又充满了生命的柔情,有一种民间的大美。此外,冯骥才画的树枝也别具一格,这是很多画家不屑画的。他说:“在画家眼里树枝全是线条;在文人眼里,树枝无不带着情感”。?在《春天还遥远》、《树后边是太阳》、《从容看万条》、《忧伤》等作品中,冯骥才真的画出了树枝的情感,欢乐、淡定、忧伤、闲适……各种树枝情态不同,都有鲜活的生命个性。冯骥才认为:“写作人的绘画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他把树都当作人物来画,只有走出书斋、融入野地的人,只有对生命充满感情的人,才能画出如此情态丰富的树枝。冯骥才有首诗写道:“我书我画我文章,笔墨处处皆我人。”?冯骥才是一个奇特的人,他把文人气质与民间情怀恰到好处地融于一身。如果仅有文人气质,未免太高远,不接地气;如果只有民间情怀,又过于落俗,缺乏超拔。这种雅俗共赏的境界,也许正应了冯骥才的话:艺术的本质是用最自然的形式表达最人为的内涵。?三、“为关于自己孩子涯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语道出了莫言文学创作最珍贵的个性。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莫言的小说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中国最神奇的幻想。莫言的小说奇幻诡异,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蛙》这些故事写的都是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县,这个在新石器时代的“东夷”蛮族文化地区,流传至今的少昊、后羿、蓬莱等远古神话就起源于这里。那里离《聊斋志异》作者的蒲松龄老家很近,这是“一个神鬼出没、仙灵成群的地方。人们吃苦耐劳,精神乐观,得过且过。乡亲们见惯了生生死死,哀哀乐乐,贫贫富富。大人们与土地庄稼为伍,渐渐衰老;小孩子与河汊湖泊飞禽走兽为伍,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成人;老人历经沧桑性情淡然,在历史故事中眼神迷惘”。?孔子云,“礼失诸求野”。相对于现代化的都市,乡村野地里流传着稀奇古怪的神话与传奇,保留了神秘原始的习俗与禁忌,一切生灵事物都息息相通,现实和想象相通、未来和过去相通、人类与鬼狐相通、仙境与俗世相通,这些都滋养了莫言的文学创作力,也成就了莫言的书法。莫言的书法落款常常是“莫言左书”,据说他某天灵感突至,就开始了“左手写书法,右手写小说”的生涯。白锐认为莫言的左手书法独具匠心:右手书法,是惯性使然,把钢笔字放大了写,而左手书写,有种陌生感,可以写出古朴、生涩的感觉来。?他指出莫言站在书法艺术的立场,区别书法与写字的差异。左手书法,有点类似于文学创作的陌生化写作,将现实变作魔幻,确实能产生迥异的审美效果,这也算是一种创新。莫言的博客写道,数年前曾听友人说,习毛笔字即沾腐朽冬烘气,吾习字数年,从中得到不少乐趣,似乎也没腐朽多少。写字即写意,不必刻意成体而成体。?有人评论莫言的书法偏软,没有骨力。这大约跟莫言写字的随性有关,他没有刻意按照传统章法习字,但是,焉能说传统章法就一定是创作的铁律呢?他写的打油诗:“清初文坛两巨匠,盛传留仙与渔洋,新城神韵今犹在,仙气缭绕蒲家庄”就十分飘忽,不过,倒是与诗的内容相得益彰,犹如在乡间里巷流传的逸闻,带了点传奇味道。他的《一簾风月》有种自然而然的仙气,下笔了无形迹、走笔悠游轻飘,令人想起蒲松龄笔下的故事,仿佛一美貌狐仙正化作一阵清风,掀帘而入。莫言说,他小时候一出门就看到田野里一片鬼火在闪烁,他的姑姑告诉他,那是两只狐狸在恋爱时抛的闪光球,莫言后来由此写出了《球形闪电》。张瑞田说莫言的书法有平民意识?,此话不假。莫言的朴实不同于贾平凹的拙朴,贾平凹是大巧不工拙里藏秀;莫言则是真正的朴实,有种来自现实的直白,出自天然的率真,就好比一个厨师敢于把高粱馍馍跟满汉全席放到一起,也许人们吃惯了大油大肉,反倒会对高粱馍馍产生好感。莫言有幅字叫《为老婆孩子奋斗》,完全是对现实的直接写照,笔法意境没有半点花哨,就老老实实地讲述一个中国男人的最普通愿望和理想,却让人看了有种被真情打动的感觉。《我是一个乡巴佬》应该是莫言的自况之作,写得朴素敦厚却有十足的底气,有着莫言创作《红高粱》时那种扎根民间的大气磅礴,也让人想起沈从文先生自称“乡下人”的执拗与坦荡。我总觉得,“乡巴佬”莫言有两个面:一面是农民式的“狡黠”,能把一个龙门阵说玄了,用魔幻的手法创造中国式的传奇故事;另一面是农民式的“朴实”,他也可以让你与真正的现实生活短兵相接,看到民间的真实。四、诗与民族文化的诗性栗原小荻曾经是一位少数民族先锋诗人,他的《东亚圣马》、《黄房子》、《羊们》、《血虹》等诗作饮誉诗坛,赢得了海内外的关注。21世纪初,栗原小荻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成为后意象书画的首创者。“意象”原是一个从中国古诗中输出的概念,风靡世界之后诞生了意象派诗歌和绘画。现在,栗原小荻推陈出新,用现代的艺术理念重新整合古老的“意象”概念,用“原生象”、“再生象”、“心生象”、“灵生象”、“借生象”、“拟生象”?创造出诗画合一的后意象书画,自成一家。栗原小荻的“后意象”创作来源于他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原生态文化的向往,越来越多的画家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创作题材,西藏、内蒙、云南、贵州等地的风土人情大量进入画家们的笔下。然而,尽管多数汉族画家十分努力地描画异民族风情,很多作品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汉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和猎奇的视角,有些作品甚至不过是把各种奇风异俗的场景收罗拼贴在一起,根本无法表现异族文化的神韵。栗原小荻身上有着锡伯族和白族的血脉传承,有着天然的原生态文化情怀。他的诗中写道,“我的词典里/体现了民族精神/最透彻的诠释/……我的血液里/沸腾的是/生命之泉/最原始的意志”?栗原小荻凭借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根脉,重返民族文化的土壤,从中提取出民族文化的诗性元素。不少评论家说他的创作是原生态、原始思维,如果用维科所言的“诗性智慧”来观照栗原小荻的书画,可以发现栗原小荻天然地采用了诗性智慧进行创作。维科指出,诗性智慧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起源,这种智慧体现在史诗、神话、寓言以及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中?。但是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工具理性逐渐在人类文明中占据主要地位,人类渐渐远离了这种诗性智慧,“诗意地栖居”也变得日益艰难。栗原小荻的“云南秘境”、“天上的南诏”、“夜郎幽界”、“图腾之光”等一系列作品,大都取材于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以及神话传说,比起黄永玉,他的创作题材更具民族性,他的书画可以说是用色彩和线条写就的民族叙事诗。栗原小荻在诗歌《根》中写道:“沉重的岁月/夯实的苍山/先王用鲜血/将我与茶花/还有洱海的渔火/蝴蝶泉的甘汁/三塔的佛光/一起孕育和诞生/在这里”。?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文化血脉的追认,他的云南秘境系列画作可以说是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七彩史诗,用灵性之笔勾勒出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的深厚底蕴:他用《怒江侠影壁》映照出山水与侠客的义气相投,呼唤一个民族逝去的血性与侠气;《点苍山雪洞王国》是他借用民间传说演绎出的一个人、兽、山天然和谐的远古王国;在《华文之根》里,栗原小荻用巫术傩舞的想象重新讲述文字诞生的历史;《最后一个契丹部落》则描绘了在云南深山中仅存的一个契丹部落;《色亦上关风》把云南的风花雪月与佛家的色空之境合二为一;《瑞丽仙子湖》则把仙女的传说与美景融为一体,画出了人间仙境的神韵。栗原小荻有种把色彩运用到极致的灵性,对紫色、黄色、红色的大胆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或许,是少数民族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和五彩云南的天然色彩给了他天生的灵感。然而,栗原小荻并非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虽然有着少数民族的血液,却又被汉族的养父母带大,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这就使他身上有了一种文化混血,少年时期浪迹天涯的经历又使他有包容世界的文化胸襟。他笑称自己是一个文化杂种:“我的符号里/贯穿了人类运动/最基本的特征”。?这种文化混血使栗原小荻的作品超越了民族本位,他的创作往往把多个民族的神话与传说融为一炉,有一种普世性的诗意关怀。他深刻关注人类命运,在他的《追踪人类》系列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栗原小荻也并非一个守旧的原始主义者,他说,“我的呼吸里/滤淀的是/时空之间/最恒久的真谛”。?在他的书画作品中,代表原始文化的创世英雄、三角兽、人母欧亚菲娜、大黑天神、花丛仙妖与现代文明的元素网恋空间、星际探航、电视机等交错在一起构成奇特的世界,这种诗性智慧创造出的“后意象”,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生存过去与未来的透视与玄想。五、商州文化与贾平凹的心物交感贾平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土气。从他的长相到文字到书画,初一看有种来自黄土地深处的气质,古朴而苍凉,会令人想起从泥土里挖出来的兵马俑,想起飘荡在黄土高原上的吼秦腔。然而,再看贾平凹,却发现那拙朴的表象之下,含蓄内秀,有一股天然的灵性扑面而来,让人想起他的一篇散文《丑石》,那石头外表黑魆魆的粗陋不堪,却是天上陨落的灵石。这种拙朴而内秀的文化基因,应该是来自商州文化的孕育。贾平凹出生的商洛之地,北有关中平原,南抵江汉平原,西临汉中盆地,东向中原大地,群山合围却兼具四方气象。商州居于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是南北文化的分水岭,是历史上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叉地带,在这里,三秦文化的大气厚朴与楚巫文化的灵秀神秘交合杂糅为一种复杂的文化气质。贾平凹说:“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他在田野上听到秦腔叫板而“痴呆”,见汉代瓦罐而“震惊”,见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而“傻呆”,见关中画派修军的木刻而想起“家乡的山脉水势”,见西安碑林,安塞、户县剪纸和刺绣而“吃惊”?——商州文化与贾平凹的心物交感,赋予了他特有的文化血脉,商洛大地成了贾平凹艺术创作的文化沃土,最终使贾平凹长成一颗参天大树。贾平凹承认自己没有临过贴,只是在写字中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所了解,也从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当他读到许多碑帖的时候,已经能懂得古人的笔意,能感应到古人的心绪。?书画创作也如修行,有顿悟与渐悟之别,文学创作的积淀使贾平凹对书画创作有了顿悟的心性,一旦明心见性,自然立地成佛。李霁宇评价贾平凹的字,相当精当:拙而内向,有禅意,有野气,闻得见泥味儿,钝、秃、直而绝?。贾平凹的《万法归一为我所用》看似笔钝锋秃,却有着御六合之气、乘九霄之风,吞吐宇宙、有容乃大的气概。他手书的《丹水》、《秦腔》,质朴中透着沉静,憨厚里藏着大巧,完全把三秦气韵化进笔墨,表达了贾平凹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也表现出贾平凹的一贯追求:重整体,重混沌,重沉静,憨拙里的通灵,朴素里的华丽,简单里的丰富。?不过,比起贾平凹的字,我更喜爱贾平凹的画。韩鲁华指出,对于贾平凹的画,你可以从绘形、笔墨、色彩等方面,指出千条万条不合规矩之处,甚至可以说他的笔墨等于零,但是,就当代画界而言,笔法工者多入牛毛,却多为形真而意呆,缺乏神韵之灵动,似贾平凹之画境高远者,则极少见。?如果用世俗的审美眼光来看贾平凹的画,显然很“丑”,要论技法可能不入流,但他的画自有一种憨拙之趣在里面,老子所言的“大智若愚”、“见素抱朴”大约就是这种境界。他笔下的动物,比如鸡、鸭、天鹅、鱼、羊、马等,融合了木版画、岩画、汉画像的风格,有种古朴的意趣充盈纸上,仿佛打开了通向远古的时空隧道。他的《喜悦图》,把唐三彩的色和汉陶的形合二为一,有着独特的质感。贾平凹的山水画中,《月亮地》最有商州之风,黑白水墨画出月夜下的山地,苍茫而神秘,灵秀又诡异,活脱脱就是《太白山记》里那个巫气氤氲的世界,营造出一个极具张力的想象空间。此外,贾平凹的画作还有不少涉及两性主题的,如他的《无题》系列,以及《玉米》、《桃园》等;即便在山水画《大水歌》、《阳山印象》中,天地阴阳的意象也隐含其间。他有一幅《无题》相当有趣,一朵娇艳的花朵旁边站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笔粗犷,色彩对比强烈,颇有岩画的原始粗朴之风,表现了灵肉冲突这个亘古常新的艺术母题,颇似《废都》的绘画版。不过,除了男女的身体,贾平凹同样喜欢画佛与和尚,也许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不二境界吧。贾平凹之出名,往往毁誉参半。他的《浮躁》、《正月腊月》、《白夜》、《高老庄》以及商州系列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上个世纪文坛“陕军东征”领军人物的地位。然而,他的小说《废都》被禁复又开禁,却成了一桩欲说还休的文坛逸事。在书画界,贾平凹与熊召政并称“北贾南熊”,成为文人书画的一杆大旗,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他的书画议论纷纷,甚至更有人辛辣质问:“贾平凹现象”算不算文化腐败?。这恰恰说明了贾平凹独特的文化价值。六、文心浓--张贤亮文学创作作为一员文坛宿将,张贤亮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大潮中引领风骚,他的《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曾经打动了无数人。他那深沉凝重、富于思辨的文字,讲述了一代知识分子扎根大西北的心路历程,谱写了新时期的边塞诗篇,开创了西部文学的先河。张贤亮是个哲人气质的作家,历史的漩涡、人生的逆境,给了他思索人生、思考苦难的契机。在大西北粗砺的边陲生活环境,他不忘形而上思考,不忘用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哲学来审视生活,来返观自身灵与肉的撕裂。同时,他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沉潜到大西北的生活深处,接受命运的洗礼。张贤亮曾回忆他初到西部时的感受:那时,我在宁夏农村举目望去,几乎无一不是古代场景的再现。犁田还用“二牛抬扛”,连犁头也是木制的。春种秋收、脱粒扬场等等农业劳动,都和汉唐古墓刻石上的“农家乐”一样,洋溢着原始的纯朴,土坯房里虽然味道难闻,可是田野上纯净的空气仿佛争先恐后地要往你鼻子里钻,不可抗拒地要将你的肺腑充满;天蓝得透明,让你觉得一下子长高了许多,不用翅膀也会飞起来。?正如肖云儒所言,西部的精神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它既表现为忧患意识,又表现为乐观精神。?长河落日与大漠孤烟,悠长的历史以及异域的文化,大西北的生活有着两面性:一面是是条件艰苦、贫困落后,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韧强悍;另一面却是民风质朴、山水苍茫,滋养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旷达豪放。张贤亮对西部边塞文化的融入,正像《绿化树》里马缨花对章永磷说的话:“你,倒挺像咱们的人!”大西北粗犷生活的熔炼,使得张贤亮身上的书生气有了刚性和力度,把边塞的苍茫与书生的狂狷融合在一起,他的创作风格狂放但不粗野,阳刚且富哲思,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韵。张贤亮的书法算是童子功。小时受家庭影响,他在书法方面下过些功夫。后来在大西北饱受磨砺,历经沧桑,由此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世事有了洞彻与超脱,胸怀淡泊加上学养渊雅,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张体”。他不像有些书法家那样楷书、行书、草书通吃,而是只写草书,因为只有草书才能抒发他胸中奔放的激情和辽阔的胸襟。张贤亮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的题词:“聚山川雄豪之气,集影视艺术之宝”,就是典型的“张体”,苍凉如大漠之烟,奔放如黄河之水,让我想起他的文字所描绘的壮美景色:终生难忘第一次看到黄河的情景。正在夏日,那年雨水充沛,河水用通俗的“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在河湾的回流处,一波一波旋涡冲刷堤岸的泥土,不时响起堤岸坍塌的轰隆声,使黄河在晴空下显得极富张力,伟岸而森严。岸边一棵棵老柳树,裸露的根须紧紧抓住悬崖似的泥土,坚定又沉着,表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世人只知张贤亮的小说写得好,却不知他的旧体诗颇有盛唐边塞诗的气象,再配上“张体”书法,可谓诗书一体,形神兼备,边塞之风扑面而来。他的《春心》:“春心何必托东君,冷冷西风任酒醺。大漠无涯沉断雁,苍山十面锁闲云”。诗歌意境宏阔,胸怀博大,气韵沉雄。行笔刚健有力,跌宕起伏,笔走龙蛇之间,尽显书生狷狂。他有一幅《启程》:“形骸困顿气纵横,瀚海无边堪远征。一夜心潮天外涌,岂容风雪断初程”。诗歌充满了阳刚豪迈的气概,诗由心出,笔随意走,边塞的苍茫之气、书生的狂狷之气都在纸上纵横开阖,他的书法就是西部风情的大写意。张贤亮的书法和诗歌,都是他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体现了他的独特个性。他写过一幅字:“笔端有剑气,胸中藏灵犀”,这正是他的写照。七、材料中的意境表现在成为书法家之前,旭宇是个诗人,著有诗集《军垦新曲》、《春鼓》、《醒来的歌声》、《天风》等。他的诗接续了传统的抒情方式,显得畅达而蕴藉,有一种古典美的韵味,比如《家乡赋》中:“在异乡,夜夜我掏出月的明镜,照照我思念家乡的情绪,便有一条奔腾的河流,在我血管里激荡”。?旭宇的《自题诗》被很多人称道:“左肩是诗歌的太阳/右肩是书法的月亮/灵魂的全天候照耀/生命在宣纸的积雪中/生长汉字的魔方。”?诗人的气质赋予了旭宇的书法创作以抒情的风格,正如他所言,抒情在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的抒情性像诗一样。要把书法作为诗来读,作为诗来写,这样就写出了自己的味道,写出了书家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只不过是诗人用文字抒情,书法家用线条抒情。旭宇笔下的《书法家》完全就是一首抒情诗:春云似柔软的宣纸,瀑布一般在眼前打开。千斤狼毫开拓着群峰和险峡,随后是,万里洪峰的奔泻。平滩。急流。或山石般凝重,或鸥翅般轻盈。月的清辉,霞光的幻影,在九曲的江流之上,如爱情诗的迷离。他将自己注入笔端。灵魂在九昊之上。风韶在漓江之畔。涛声,虎啸,在笔墨的走动时,历历可闻。?这样的意境,在他的行草中特别典型,比如《胸中逸气,腕底清风》、《海阔天高句》、《旭宇自述》等作,笔下生情,沉着雅意,不仅笔法起落有诗歌的韵律美,而且线条舒张更有诗歌的意境美。不过,这样的抒情不能流于滥情和矫情,那就要由人的心性和境界来决定了。旭宇对晋书特别推崇,他在《不入晋格,终成俗品》中指出:书法的晋格品质是什么?就是表现个性。不带功利,而且丰富多彩,是一种清趣,一种禅的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修行的境界。艺术达到一种修行的境界,绝对是一个高的境界,那它就不俗了。修行人还俗吗?人超凡脱俗,情感超凡脱俗,作品也就超凡脱俗了。?旭宇的老家在刘家胡同,距离燕山不远,清澈的还乡河从这里流过,这里属于中原地区,是传统汉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域。旭宇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这里有着刚健厚重、正大堂皇的文化底色,悠远的文脉和蒸腾的诗情滋养了他清苦而多梦的岁月,也为他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旭宇说,“我更喜爱北碑,尤其是魏碑。这可能与我生活在燕赵之邦大有关系。”?旭宇从小研习书法,后来又在师范教书法,在数十年的临摹与琢磨中他把魏碑、唐楷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楷书风格:既有帖风的连绵畅达,文雅意境;又有碑风的方折断笔,刚正气势。旭宇法古,但却不乏创新,他的一幅字“法古术新”就表达了他的追求。他力倡今楷,以区别于纯粹的师法古人的楷书,还主编了《今楷论丛》。他把中国书法比喻为一颗大树,楷书是主干,行书和草书是枝叶。他认为,只有主干的高大,枝叶才能繁茂。他指出今楷要表达今人自由自在的精神,不仅要在点画上有新意,使楷书线条进一步丰富起来;而且要使布局呈现出大小参差错落的变化,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境界和情趣,使楷书来一场革命。?旭宇在今楷的理论建设和倡导上颇为用心,祝愿他的“今楷革命”能结出硕果。八、王岳川的文学思想王岳川原本是一位学者,他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先是美学,后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等论著在学界颇有影响。有一天,学者王岳川成了书法家王岳川,令很多人惊讶不已。其实,大家并不知道,王岳川醉心书法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了,他从小临帖,尤其钟情汉唐气象,在大学的各项书法比赛中也频频获奖。王岳川的书法创作,走的是一条由学术而书法的路。王岳川所从事的学术活动,为他提供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打通古今、融汇中西使得他的书法创作更上一层楼,渐现大家气象。走这条路不容易,但有大成就者也不少,正如王岳川所言,“在我看来,中国历代没有单纯的书家,大书家大抵都是学问家,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莫不如此”。?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王岳川能够在一个世界文化的视域内反观中国书法艺术。他敏锐地发现了世界范围的“去中国化”对中国文化所形成的边缘化,以及中国文化界的“唯西方化”对自身文化的削弱。由此,王岳川提出了文化书法的概念,提倡书法的大文化精神。他总结出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认为“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应是中国新世纪书法文化的“新美学原则”?。王岳川主张“守正”,即重返经典,重新体认发掘书法经典的意义,从晋帖魏碑唐法宋意中去寻找文化传承。同时,王岳川又不忘“创新”,他提倡“将魏晋风骨唐宋意韵作为审美风范整合进今日书法,使得书家在书写创新中融入自身生命对书法文化密码的理解,在书写中展现强烈的自我人格精神投注,将书法看成涵养人文情性的重要方式”。?王岳川指出,“文化书法的使命在于:使传统和现代能在年轻一代的心性价值上统一起来,使书法既有文化本土传承性,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