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_第1页
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_第2页
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_第3页
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_第4页
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0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设问模型解题法模型1原因、背景类设问1[2020湖北黄冈新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城区域是我国历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①随着这一地区冶炼业的发展、大规模采木煤炭的进行,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②明朝政府主要对皇陵山林、名山、边林实行禁伐政策,但③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材料二16世纪初,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④16—18世纪,随着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1875年,议会下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1878年《埃平森林法案》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长城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1)第一小问属于原因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根据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属于原因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根据材料二中的④得出近代进步观念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扩张、工业发展、圈地运动、经济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1)原因: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生产发展;政府禁伐范围有限;政府执法不严。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原因:近代进步观念的影响;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影响;早期工业的发展;国内圈地运动的发展;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特点:国家主导;通过立法进行保障。2[2020湖北黄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转型。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西班牙最早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在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雄踞欧洲强国的地位。法国国王早在15世纪中叶就将全国的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有权征收一项全国性税收来供养军队;国王还迫使教会听命于自己。16世纪起伏跌宕的宗教战争最终强化了专制王权。新兴国家在北方兴起,瑞典在1523年由古斯塔夫·瓦萨复国,而荷兰成为欧洲强有力的共和国。“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中国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上半期演绎了一段民族国家的拯救历史。综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类思潮,其背后都贯穿有一条民族主义潜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主义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中最强大和持续的力量。中国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为反抗外强和救国的话语体系,自由、平等、解放等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要求中国在世界或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指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建设,即民族主义不仅关涉领土、疆域和主权,而且包括在阶级、种族、政制、自由、民主和共和国等方面的要求。——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1)第一小问属于背景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依据画线句和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分析。(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资产阶级产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封建教会的专制统治。(2)影响: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强化了民族和国家认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模型2内容、措施类设问3[2016全国卷Ⅰ,45,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①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②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③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④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1)第一小问属于内容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依据材料中①②③④和所学知识,从朝廷主持修撰、入选范围、谱牒在任用官员中的作用及门第标准等方面分析。(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9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6分)模型3比较类设问4[2020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①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泰州学派,②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泰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颠覆所谓永恒的天理。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③反对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伤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④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⑤与专制主义的对峙。材料二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严复“⑥以自由为体,⑦以民主为用”的命题,第一次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⑧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⑨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归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异:⑩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和近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意义。(1)属于比较类设问,根据模型解法,可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④⑥⑨可得出都强调个性自由;根据材料⑤⑦⑨可得出都反对专制。“不同点”根据材料①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时代背景不同;根据材料③⑩可得出内容不同;根据材料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不同。(1)共同点:都提倡个性自由;都反对专制。不同点:时代背景不同,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内容不同,明朝个人主义思想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近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地位平等;影响不同,明朝个人主义思想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近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想冲破了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2)意义: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模型4特点类设问5[2020河北承德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的商人常常以丰厚的资金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他们这种行为,①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却是政府摊派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显示他们的经济能力有过人之处,这也提高了社会对他们的评价。②这一时期,不仅商人个体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工商业行会也以集体的力量进行赞助。③照顾同业以减轻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原本就是行会组成的动机之一。④对于行会本身范围以外的公益事业,行会也做了不少。譬如在饥荒时设粥厂,疾疫流行时施药,建道路、桥梁,修养济院,修书院等。——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⑤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在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等最为突出。⑥其动机实起于“自卑情结”,也有结好地方利于经营的考虑。明清方志中多有江南各地、各阶层嫉怨徽商“精于搜括”的记载,鉴于此,徽商的“善举”,必有了摆脱困境、改善形象乃至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等多种需求。尽管这种行为未必一定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不能说绝无经济理性的考虑。这多少也反映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不得不惜痛将其部分利润用于“公益”。——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商人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第一小问,属于特点类设问,可以从公益事业的施助者(②)、受助者(③④⑤)、地域(⑤)、领域(④⑤)、动机(①⑥)、内容(④⑤)等角度作答。(1)明清工商业发展,商人经济实力增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扶弱济贫的传统;商人致富后面临的社会压力。(2)特点:商人个体与行业协会均积极参与(施助者);对行会内外的人员均予以帮助(受助者);对家乡和经商之地均予以赞助(地域);赞助领域广泛(领域);既有主动参与也有被动参与(动机);经济与文化事业并重(内容)。影响:扶弱济贫,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商人形象的改善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经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弘扬良好风尚和传统美德;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模型5影响、意义类设问6[2018全国卷Ⅱ,45,15分]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①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②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③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④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⑤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⑥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2)第二小问属于影响类设问,根据模型解法,由材料中①②③④⑤从拨乱反正政策、社会风气、人才培养以及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推动等角度分析。(1)“文革”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6分)(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5分)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选拔和培育了一批科研人才;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4分)模型6评价、评述类设问7[2016全国卷Ⅰ,45,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①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②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③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第(2)问属于评述类设问,结合模型解法,根据材料中①②③可知,高仙芝作为唐朝名将,有功有过,根据唯物史观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看待高仙芝前期征战的功绩和后期的杀掠、战败等。(1)综合国力强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实行积极的边疆政策;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开放。(9分)(2)维护了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作出过贡献;个人的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对西域的开拓。(6分)模型7启示、认识类设问8[2019四川绵阳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如何扩大贸易顺差呢?简言之,就是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进行补贴,以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进口商无利可图,迫使他们放弃进口。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材料二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的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的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是收回国家主权。——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和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3)属于认识类设问,可从“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等方面归纳。首先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把握和提炼,从中得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然后结合当今经济民族主义抬头这一时代特点作答。答案既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又要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本题以近代中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契合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经济民族主义抬头这一热点,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民族工业。(2)对西方:推动了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有利于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刺激了西方国家的殖民争夺;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对中国: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民主化);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3)认识:近代中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模型8开放探究类设问9[2017全国卷Ⅰ,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用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人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面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本题考查考生自行建构论题并进行阐述的能力。第一步:定主题。考生可从时空观念入手,从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个阶段提取信息阐述中国与外国的相关情况。可从中外互动交流的角度作答,或从中外发展历程的角度作答,比较两者的异同。本题的主题至少可从以下5个角度分析。(1)中国对外国的影响。(2)外国对中国的影响。(3)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4)中外发展的相同之处。(5)中外发展的不同之处。第二步:拟论题。根据第一步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论题应具体、明确,不能空洞、含糊。第三步:论证。根据论题,确定回答范围。然后根据材料信息从所学知识中选取两三个史实作为论据进行阐述。第四步:总结。升华此论题。示例一论题: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2分)阐述: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衰落,实行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遭到西方侵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开展殖民活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国家向外扩张寻求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与邻国交往,实行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方国家与世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8分)总之,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性质逐渐变化;而封建中国逐渐落后,成为西方的侵略对象,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2分)示例二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2分)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的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8分)这反映出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2分)10[2019全国卷Ⅰ,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