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专题学案_第1页
杜甫专题学案_第2页
杜甫专题学案_第3页
杜甫专题学案_第4页
杜甫专题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方多难造就的诗圣――杜甫导读:他是后世文人眼中的“诗圣”,他是鲁迅口中的“中国人的脊梁”,他是梁启超笔下的“情圣”,他是郭沫若心中的“诗中圣哲”,他是闻一多尊奉的“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一【知人论世】人物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故乡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个人履历⑴读书壮游时期(712—746)三十五岁之前“群书万卷常暗诵”——吴越、齐赵、梁宋三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遇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744、745)——《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困居长安十年(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应制举落第(747)——“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进赋自荐(751、754)——授官兵曹参军(755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北迁羌村(755)——宁武投效(756)——陷贼居京(756)——潜逃凤翔(757)——出仕左拾遗——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758)——弃官赴秦州(759)——《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⑷漂泊西南时期(760—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投奔高适(760)——入严武幕(761)“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检校工部员外郎(761)——草堂生涯(760)——移居夔州(76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漂泊荆湘(768)——卒于湘江水舟中(770)——《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秋兴》八首、《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3.杜甫轶事:⑴愤斥皇亲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此前杜甫已经认识到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⑵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⑶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fū)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⑷疏救房琯《新唐书》载:“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奔赴凤翔行在,五月,授左拾遗,(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唐代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刑狱)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⑸诗宴传说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蛋黄炒韭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蛋白炒韭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清蒸豆腐渣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⑹褊躁傲诞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biǎn)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jùn)野老相狎(xiá)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⑺死因成谜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①病死说: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②赐死: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年)。③自沉于水而死: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④食物中毒而死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⑤消化不良而死: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新唐书》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4.杜甫的思想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亲身经历了国家深重的苦难,接近了广大劳苦群众,他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至死不衰。宋人黄彻说:“老杜似孟子”(《溪诗话》卷一)。杜甫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他的阐释和恢复原始儒家道统的思想,远在韩愈之前。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杜甫忠君,但并非愚忠,他身历玄、肃、代三朝,对三代皇帝都有所讽谕和批评。杜甫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坎坷一生及其全部创作中。而杜甫最可宝贵的,就是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心想人民,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没有停止跳动。他始终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杜甫深深懂得“邦以民为本”的道理,对饱尝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抱着深切的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他可谓是无事不忧,无时不忧。征夫戍卒,田妇野老,寡妻弱子,渔民樵夫,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无不牵动着诗人的心。杜甫认为,人民的沉重负担来自统治者的奢侈靡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此他要求统治者“行俭德”,节欲戒奢,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以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诗圣杜甫有着一颗仁慈的心,一副博大的胸襟。安史之乱前夕,他由长安往奉先探家,“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而杜甫的伟大,恰恰是在自己惨遭不幸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不只是自己一家的命运,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种孟子式的己饥己溺的仁者胸怀,在他的诗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可以说,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忠恕之道、仁爱精神、恻隐之心等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之。而传诵千古的杜诗,就是这些思想生动形象的反映。故梁启超认为杜甫是“情圣”。5.杜甫的创作及艺术特色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⑴诗史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⑵政治抒情诗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或是寓言讽兴,如《凤凰台》;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⑶战争题材的诗歌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⑷歌咏自然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⑸淡泊得天机的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⑹友情诗杜甫写过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怀念妻子的有陷贼时写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杜甫自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诗,有十余首之多,几乎首首都显示出对于李白深厚的情谊、热烈的关怀和衷心的钦佩。6.后人评价⑴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⑵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宋]秦观⑶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7.杜甫名句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⑷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⑸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⑹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⑼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⑽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⑾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⑿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⒃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命达:即命运通达。字面意思是诗文憎恶命运通达的,其涵义是说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⒅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⒆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8.阅读推荐:冯至《杜甫传》、李元洛《怅望千秋一洒泪》、红树林子《怅望千秋――感悟杜甫》二【经典作品】【教读篇目】篇目(一)秋兴八首(其一)①玉露②凋伤③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④。江间波浪兼天⑤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⑦他日⑧泪,孤舟一系⑨故园心。寒衣⑩处处催刀尺⑪,白帝城⑫高急暮砧⑬。【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研读篇目】篇目(四)蜀相①丞相祠堂②何处寻,锦官城③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⑤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诗人在成都。诗中借歌颂诸葛亮有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蜀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乡侯。【自读提示】《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这首七律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篇目(五)旅夜书怀①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星垂平野阔③,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④,官应老病休⑤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①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旅夜,旅途之夜。②[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③[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④[名岂文章著]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⑤[官应(yīng)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杜甫实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肃宗而被罢官。房琯(697-763)曾任宰相,后因兵败被贬。应,认为是、是。【自读提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重庆忠县)。此诗通过旅夜所见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尾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篇目(六)登岳阳楼①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注释】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自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是年正月,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漂泊荆湘,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诗人登上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表明,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颔联写景,诗人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颔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尾联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伟大诗人的形象自然突出了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得到了有力深化。【自读篇目】篇目(七)阁夜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③五更鼓角④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⑦卧龙⑧跃马⑨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⑩【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岁暮阴阳催短景(yǐng)]意思是,冬季到了,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岁暮,冬季,一年的最后。阴阳,我国古代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里指昼夜长短的变化。催短景,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景,影,日光。③[天涯霜雪霁寒宵]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霁,雪止。④[五更鼓角]意思是,天未明时,当地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⑤[三峡星河影动摇]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⑥[野哭千家闻战伐]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战伐,指崔旰(gàn)之乱。永泰元年四月,郭英乂(yì)继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十月,严武旧部崔旰起兵攻郭英乂,郭逃到简阳,被韩澄杀死。此后,效忠郭的一批武将又联合起来讨伐崔旰,蜀中大乱。⑦[夷歌数处起渔樵]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⑧[卧龙]指诸葛亮。⑨[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仗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⑩[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自读提示】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篇目(八)客至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②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④,樽酒家贫只旧醅⑤。肯⑥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⑦尽余杯。【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过,拜访。②[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④[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由于距市镇远(买不到好吃的),盘子里的菜肴味道很单调。飧,熟食。兼味,多种美味佳肴。⑤[醅(pēi)]未过滤的酒。⑥[肯]正、恰。⑦[呼取]叫过来。【自读提示】《客至》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篇目(九)登楼①花近高楼伤客心②,万方多难此登临③。锦江春色来天地④,玉垒浮云变古今⑤。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⑥。可怜后主还祠庙⑦,日暮聊为梁甫吟⑧。【注释】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②[客]作者自指。③[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④[锦江]岷江支流。源出灌县,由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⑤“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⑥“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篇目(十)兵车行杜甫自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住在都城长安。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使他开始正视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认识逐渐加深。从此,反映人民的疾苦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兵车行》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并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学习时要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领会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车辚辚②,马萧萧③,行人④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⑤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⑦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⑧。或从十五北防河⑨,便至四十西营田⑩。去时里正与裹头⑪,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⑫流血成海水,武皇⑬开边⑭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⑮,千村万落生荆杞⑯。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⑰无东西⑱。况复秦兵耐苦战⑲,被驱不异犬与鸡。【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古城名,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载(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省),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②[辚辚(línlín)]车轮转动声。语本《诗经·秦风·东邻》:“有车邻邻。”

③[萧萧]马嘶叫声。语本《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④[行人]指出征战士。

⑤[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同“爷”,父亲。

⑥[咸阳桥]即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⑦[干(gān)]冲。

⑧[点行频]频繁地征调壮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⑨[防河]在黄河西面驻防。当时吐蕃经常侵扰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王朝每年秋季都要在这里集结大批部队,防御它的进攻。

⑩[营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农民垦荒以取得军队的给养或税粮。

⑪[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这里的意思是,出征者年龄很小,不会束发,故里正代为束发。

⑫[边庭]边疆。庭,旧时屋前空地。边疆大多是空地,故称“边庭”。

⑬[武皇]原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⑭[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⑮[山东二百州]指函谷关以东的州。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二百州,这是举整数而言。《十道四蕃志》:“关以东七道,凡二百一十七州。”⑯[荆杞(qǐ)]荆棘和杞柳。

⑰[陇亩]耕地。陇,同“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上面种植农作物。

⑱[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⑲[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况复,更何况。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下文“关西卒”,也指关中兵。长者①虽有问,役夫敢申恨②?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③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④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⑤,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⑥,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⑦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注释】①[长者]即上文“道旁过者”,这是“行人”对他的敬称。

②[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行役之人,这是“行人”的自称。敢,“岂敢”的省文,怎么敢。申,诉说。

③[县官]官府。古代指天子,因为畿内县就是国都,王者官天下,故称“县官”。又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官府。

④[信知]确实知道。

⑤[比邻]同乡。

⑥[青海头]青海湖边。青海,就是现在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唐开国后经常在这里与吐蕃交战。

⑦[烦冤]烦躁愤懑。【自读提示】《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篇目(十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陵有布衣①,老大意转拙②。许身③一何愚,窃比稷与契④。居然成濩落⑤,白首甘契阔⑥。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⑦。穷年忧黎元⑧,叹息肠内热。取笑⑨同学翁,浩歌弥激烈⑩。非无江海志⑪,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⑫?葵藿倾太阳⑬,物性固难夺⑭。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⑮。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⑯?①[杜陵有布衣]这是作者自称。杜陵,在长安南50里,古有杜伯国,又因汉宣帝葬于此,故称杜陵。杜甫因其远祖晋当阳侯杜预是杜陵人,常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布衣,平民、百姓。②[拙(zhuō)]笨拙、戆直。③[许身]对自己的期望。许,期望。④[窃比稷与契(xiè)]私下以稷和契自况。稷、契,都是虞舜的贤臣。这就是“拙”的表现。⑤[濩(huò)落]空廓,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