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_第1页
孟祥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_第2页
孟祥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祥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孟祥珍主任是天津大学著名的中医专家。在痛经的治疗中,他强调没有疾病,应该防御疼痛。中西医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疼痛的风疹。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痛风性自动发病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历节风”、“白虎历节”等范畴,《内经》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记载。孟主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不同于一般痹证,它以内湿致病为主,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停聚,郁久化热,流注关节,此为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诱因;二是患者素体脾肾亏虚,和(或)加之饮食不慎,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久郁,经脉气血不通,久则生瘀生痰,湿热、瘀血、痰浊流注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其根本病因是脾胃受伤,湿热、瘀血、痰浊是其主要病理因素。痛风性关节炎好发于男性和绝经期女性,而少见于绝经前女性。结合其病因病机,孟主任考虑一方面与男性常酗酒或饮食失节,易于导致脾胃损伤有关,一方面与绝经后女性存在脾肾亏虚,导致湿浊内生相关。临床上孟主任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3期,痛风前期、急性期和缓解期。认为不同期内致病的病理因素亦不相同。虽然高尿酸血症当出现关节炎表现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痛风性关节炎,但孟主任认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只是一种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将只存在高尿酸血症的阶段称之为痛风前期,此期患者无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只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舌苔腻,病理因素主要以湿浊为主。急性期,患者出现了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以夜间疼痛为甚,伴有发热,舌苔黄腻,病理因素主要以湿热、瘀血为主。缓解期,患者关节疼痛的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关节僵硬、畸形、痛风石,病理因素主要以痰浊为主,往往伴有脾肾亏虚,对于一些反复发作的患者尤为明显。2治理与治理2.1治疗痛风性气炎孟主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他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重在预防。(1)早期药物干预。孟主任认为痛风前期就应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血尿酸升高即提示患者出现内环境紊乱,若不积极纠正,日积月累,最终将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反,若积极治疗,患者体内紊乱得以调节,阴阳得以平衡,是能够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2)饮食、生活起居的调摄。孟主任认为饮食不节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主要原因,饮食调理对于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极为重要。饮食宜清淡,少嘌呤,少脂肪、盐,少饮酒,多饮水,多维生素、矿物质。同时注意病变肢体的保暖并防止过度活动。2.2注重药养和现代药之间的配合孟主任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他认为,单纯中药治疗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降低血尿酸的效果不及西药,而西药治疗虽能有效降低血尿酸,但其毒副作用很大。所以孟主任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方面发挥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体内阴阳得以平衡,疾病向愈;一方面发挥西医优势,有效阻断其发病的病理过程。宏观与微观治疗相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孟主任也注重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在辨病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加减。常用萆薢降低尿酸,土茯苓、秦皮、泽泻含有大量生物碱,以中和降低血尿酸,秦皮排泄尿酸等。2.3健运胃,调和胃孟主任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痛风前期、急性期和缓解期,各期在饮食生活调摄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其特点进行治疗。治疗中注重:(1)调和脾胃。孟主任认为内湿的产生主要在于脾胃受伤,一方面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脾病生湿”,一方面内生的湿邪又困阻脾胃,运化失常,“湿困脾土”,导致疾病加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健运脾胃,使脾胃调和,湿邪得去。(2)联用多种祛湿方法。孟主任在健运脾胃的同时,结合患者湿邪致病临床表现的不同,合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等方法。如患者出现纳差、头晕等表现时,可选用芳香化湿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等。患者下肢关节肿胀明显者,则往往选用淡渗利湿药物,如泽泻,猪苓等。若患者热像明显,则选用清热利湿药物,如黄柏、苍术、虎杖等。(3)兼夹症的处理。在临证过程中,往往夹杂瘀血、热毒、痰浊等多种病理因素,孟主任常在原方的基础上合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方法,使病邪得去,疾病得愈。2.3.1治湿以健脾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往往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疾病,平素失于饮食调摄,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此期的特点是湿浊内蕴。患者往往嗜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久成浊,湿浊内蕴而发病。本期患者病情轻,常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故治疗主要为健脾理脾。湿之源在脾,土胜则湿去,治湿须理脾。健脾运湿是治湿的基本大法,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砂仁、黄芪、甘草、土茯苓、萆薢等,主要以健脾祛湿为主,使脾气健,湿邪去,体内环境得以调和,佐以西药治疗,使血尿酸值维持在正常范围,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2.3.2毒副反应—急性期患者起病较急,多在午后或清晨起病,多呈剧痛,单侧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皮色潮红,时可见瘀斑,活动受限,常伴有高热等全身不适,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此期患者主要是脾胃受损,湿浊内生,郁久化热,湿热流注关节,久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湿热郁蒸故见发热。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热和瘀血,此期要在健脾运湿的基础之上,重视除湿、清热、祛瘀方法的运用,主要有淡渗利湿法、苦温燥湿法、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等。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薏苡仁、川牛膝、土茯苓、虎杖、赤芍、泽泻、泽兰、延胡索、藿香、佩兰等。同时联合外用药物局部治疗,常用金黄膏或新癀片研碎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再配以非甾体消炎止痛药。中西药联合、内外合治,能够缩短病程,有效缓解患者症状。2.3.3风石中的风石急性期后的2~4周,患者症状减轻至消失,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消失,热象减轻或消失,或伴有关节僵硬、变形,痛风石,患者常有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舌暗红,苔白或黄或兼腻,脉沉滑。此时患者邪渐退、正渐虚,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或兼有余热,此期要重视补益脾肾,正本清源,防止痰湿浊瘀的产生。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清热为主,兼见痛风石时,考虑有痰浊留恋,予以化痰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薏苡仁、白术、茯苓、山药、山茱萸、党参、黄芪、熟地、陈皮、南星、白芥子等。3治疗上主张早期预防、特殊合治、分期治疗,治疗上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