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重点工业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方案_第1页
2014年重点工业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方案_第2页
2014年重点工业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方案_第3页
2014年重点工业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方案_第4页
2014年重点工业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培训讲义(2014年)工业源技术组二O—四年五月目录1总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1.1目的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1.2工作任务和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1.2.1主要任务 错误!未指定书签。1.2.2主要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1.3技术路线 错误! 未指定书签。1.4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2更新工业污染源清单和重点调查对象确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2.1更新工业污染源清单 错误!未指定书签。2.2确定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对象 错误!未指定书签。3重点工业污染源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错误!未指定书签。3.1资料收集 错误!未指定书签。3.2现场踏勘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4监测井布设 错误!未指定书签。4.1总体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4.2地下水监测点布设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5采样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5.1.监测项目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5.2采样时间和频次 错误!未指定书签。5.3样品采集、保存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6地下水质量评价与污染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6.1地下水质量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6.2地下水污染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6.3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7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7.1整理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7.2原始资料分类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7.3成果编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7.3.1报告编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7.4成果提交 错误!未指定书签。8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估案例一一某石化工业园 错误!未指定书签。8.1工业园区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8.2区域地貌 错误!未指定书签。8.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8.4第一阶段调查区现场踏勘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8.4.3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状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8.4.4工业园区现状渗漏点、历史泄露事故状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8.5第二阶段地下水基础状况初步采样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8.6第二阶段地下水基础状况详细采样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 错误! 未指定书签。附录A主要工业特征污染物一览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附录B工作方案编制提纲 错误!未指定书签。附录C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错误!未指定书签。附录D工业园区调查表格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1工业园区清单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2-1工业园区基础信息调查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2-2工业污染场地基础信息调查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2-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长期监测计划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3工业园区(企业、场地)污染调查踏勘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4污染源调查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5调查钻孔编录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6水源地调查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7地下水采样记录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8土壤采样记录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9送样单 错误!未指定书签。表D.10地下水监测井信息表 错误!未指定书签。1总论1.1目的意义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1年8月24日讨论通过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高度重视加油站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工作。为贯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落实《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 [2011]102号)的要求,2014年完成全国工业污染源清单更新完善、工业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掌握我国工业污染源基本现状以及重点工业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1.2工作任务和要求1.2.1主要任务(一) 更新全国工业污染源清单信息,遴选需重点调查评估的工业污染源;(二) 开展重点调查的工业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污染现状评价;(三) 完成工业污染源地下水调查评估数据库建设及成果图集编制工作。1.2.2主要要求(1) 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 要落实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省级、地市级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 技术支持,质量控制工业污染源专题技术组负责编制专题调查实施方案、培训讲义、技术指南等,指导地方技术组开展工业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为地方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 精心组织,深入调查各省(区、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本地区积极性,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 配合总体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完善工作,汇总分析本省(区、市)的调查评估成果。1.3技术路线整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首先完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污染源清单,根据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筛选原则,确定需要进行地下水调查的工业污染源。 对已选定工业污染源进行基本属性、管理状况以及敏感点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布点、建立监测井调查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对于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染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编制工业污染源场地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图1.1工业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技术路线图1.4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20年)》《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93《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地下水环境》DD2008《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要求(报批稿)》2更新工业污染源清单和重点调查对象确定2.1更新工业污染源清单利用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污染源普查更新成果、工业污染源监测数据等资料,对全国工业污染源基本情况进行统计, 其统计信息主要包括工业园区的级别、 类别、主要污染行业类别、是否存在储存、使用、生产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数量、主要污染指标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更新工业污染源信息清单, 为我国的工业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和综合治理提供支撑。其主要调查统计指标见附录 D。工业污染源主要包括了:( 1)全国县市级以上的工业园区;( 2)园区外工业企业;(3)废弃工业污染场地。调查资料来源:1) 工业园区:其清单资料主要来自各地市发改委的经济发展年报、工信委、环保部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工业园区内各企业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等。2) 园区外工业企业:主要涉及重污染的行业(见表 2-1),资料来自环保系统的污染源普查资料及各企业建设项目环评资料。3) 废弃工业污染场地:资料来自环境保护部门的场地资料。2.2确定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对象考虑到全国工业污染源涉及行业门类众多、污染排放状况复杂等特点,提出以下工业污染源遴选原则:1)属于重污染行业,且运行年限 5年以上(含5年)的工业污染源。名录见表 2-1。(1)以重污染行业为主导,正式运行至少 5年的工业园区。(2)工业园区外的重污染行业,生产运行至少 7年的县控(包括县控)以上工业企业。(3)工业园区外的重污染行业,且场地面积达到 0.1km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 1000人)的现用、备用及规划地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 1000人)的现用、备用及规划地下水源地(包括矿泉水)。资料参考《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2006-2020年)》。2)位于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源 1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且涉及重污染的工业污染源;3) 发生过地下水污染事件、危险品爆炸事故的工业园、园区外企业或废弃污染场地;筛选满足上述原则之一的工业园、园区外企业或废弃污染场地进行调查。表2-1工业污染源重污染行业名录一览表编号行业类别行业中类行业小类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炼焦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常用有色金属冶炼贵金属冶炼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4纺织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棉、化纤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毛染整精加工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丝印染精加工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6金属制品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说明:该表中无小类的选择中类的全部行业,有小类的选择小类行业。3重点工业污染源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3.1资料收集对筛选岀的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资料收集。资料来源为调查对象周边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着、论文及图表, 主要收集重点工业污染源基本情况、 管理状况以及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见表 3-1。调查对象确定后,首先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资料如下表所示 ,工业园区内主要企业信息见调查表(附录 D)。表3-1调查对象收集的资料和信息类别内容来源基础信息工业污染源(企业、工业污染场地)边界、产权归属、地理坐标、园区级别、批准时间、园区类型、管理机构、管理现状等。政府、环保、企业及环评报告等污染源分布罐区、管线、污废水处理池、固废堆存地等工业污染源(企业)分布。同上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工业园(企业、场地)及周边地下水水源地(集中式、分散式)分布、水井位置、井结构、开采量、开采用途等。工业园管理机构、城建、水利部门水文地质资料调查区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系统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点(泉、水井)分布,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地下水流场及其演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储水系数)等。国土部门3.2现场踏勘3.2.1水源地调查在水源地初步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水源地调查,着重核对水源地的实际情况与资料是否相符。对于资料未列入的水源地信息,开展补充调查并填写水源地调查表格(表D.6)。主要调查水源地包括地表水水源地、 地下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地的实际规模,水源地的开采运行情况,水源地的水质变化情况,水源地供水服务对象的类型、规模, 有无饮水造成的人畜安全问题等。3.2.2污染源调查3.2.2.1调查走访与现场踏勘通过访问工业污染源(工业园区、园区外工业企业、废弃工业污染场地)知情人员(工业污染源或企业主管生产活动的部门及人员,见证了工业污染源生产、经营活动的职工)获知表3-2中与工业污染源(工业园区、园区外工业企业、废弃工业污染场地)归属、生产活动历史及现状、污染排放等相关信息;访问调查对象所在区地质、水利等部门, 获知调查对象及其周边的水文地质及与地下水质量相关信息; 访问调查对象所在区域环保、 水利等部门,获知调查对象的污染排放情况,地表水信息及调查对象周边水源地情况等;开展调查对象和地下水管理状况调查。内容包括重点污染源的责任主体、分布、主要产品类型、产品产量及生产工艺及生产历史、主要污染物、污染事故、污水处理及排放、地下贮油罐类型及数量、固体废物堆置、地下水监测机制、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方式和相关管理制度,地下水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和管理现状,污染源排放量、排放特征、 污染因子情况,污染源达标排放状况,污染物处置情况,填写附表 D.2。为后期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提供资料基础。在地面调查时,应准备比例尺不小于 1:25000调查用图,文具、皮尺、野外记录本、手持GPS仪、数码照相机、便携式调查仪等野外调查工具,开展工业污染源(工业园区、园区外工业企业、废弃工业污染场地)地面调查。应观察调查对象及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环境条件;工业污染源附近的水源地位置及其特征,泉及水井分布情况;调查对象边界、区内的建筑布局及地面特征;调查对象的工作条件,开展钻探调查的一些限制条件等; 调查对象区内可见的污染现象 (污水处理区、固废堆放、污水井、污水管道露头、渗坑、渗井等),调查对象区域安全隐患等;对园区企业废水、固废、危废的处理方式、堆放情况、排放形式等各项信息进行调查。认真填写踏勘表格(表D.3),拍摄环境及污染情况照片,将踏勘点标记在工作图上,及时存储调查点GPS坐标。核对调查对象及周边单位、主要地物的名称、位置及其边界等。应将土地利用现状、可见污染源、疑似污染区域、河渠展布、地下管线等标示在工作图上。3.222现场测试对于工业企业,为更详细了解工业污染源的污染源状况,还应开展现场测试工作,携带比例尺不小于1:5000调查用图、手持GPS仪、数码照相机、便携式调查仪等野外调查工具,开展工业污染源及周边敏感点的实地调查,为后期提供。在工业污染源可见污染点,用便携式仪器测量土壤地下水物理化学指标( pH、电导率等)、可疑污染组分含量(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在工业污染源及周边水井、地表水、污水排放点测量水化学指标变化(溶解氧、电导率等),了解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土壤与地下水的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周边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民井、泉岀露点等。 调查中常用的几种便携式仪器的类型、功能、应用见表3-2。表3-2便携式仪器的类型、功能及应用说明仪器类型功能应用土壤重金属检测仪(如x射线荧光仪)检测土壤中的铬、镉、铜、砷、汞、铅、锌、锑、汞等几十种金属和类金属识别污染物种类初步确定污染物浓度范围初步识别表层土壤污染范围指导土壤样品的采集气体检测仪(如光离子检测仪)检测土壤、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以及H2S、SO2、CO2、CI2、NH3等气体的浓度水质多参数检测仪检测水的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浓度、电导率、浊度等水质指标初步判断地下水水质变化状况指导水样样品采集土壤多参数检测仪检测土壤的电导率、温度、 pH值、含水量等指标识别土壤参数异常范围指导土壤样品采集对于可见工业污染源,应观察污染源(点、线、面)的位置、规模、种类,追踪污染源的延伸情况,分析污染源可能污染途径,测绘可见污染源的规模。宜采用便携式仪器检测水、土、气可见污染源的类型和浓度。应将观察和测量的点、线、面污染源绘制在调查底图上。对于隐伏污染源,应查明其存在时间和历史,并采用物探方法如地质雷达探测工业污染源地下管道、涵洞、阀井、储罐、渗坑等隐伏污染源,确定隐伏污染源的空间位置、规模大小、是否存在泄漏。对于岩溶裂隙发育区,采样物探方法查明地下水流场的动态变化、地下水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途径等,为水文地质钻探做前期准备。填写踏勘表格(表D.3),拍摄环境及污染情况照片,将踏勘点标记在工作图上,及时存储调查点GPS坐标。在普查阶段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表 D.3的填写。3.2.3基础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3.2.3.1基本要求基础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收集已有水文地质资料为主,不能满足调查要求时,补充一定量的钻探工作。钻探工作主要用于刻画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至周边一定范围内水源地之间水文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流场。应基本查明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至周边一定范围内水源地之间的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流场特征。钻孔布置钻孔数量一般至少4个钻孔,且至少有3个呈三角形布置,以便于刻画工业污染源内的流场,其它钻孔可布置在工业污染源与水源地之间,用于调查区间的水文地质结构。水文地质调查的钻孔应考虑到后续地下水污染调查的需要,秉持 一孔多用”的原则。3.2.3.3水文地质结构调查应调查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至周边一定范围内水源地之间含水层、相对隔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情况,以剖面图表示,资料丰富时,可以立体图表示。3.2.3.4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调查地下水补给条件应包括降水、人工回灌、地表水补给等因素,应以收集资料为主。主要收集工业污染源及其周边所在地区的降水量及水化学变化(月、年);收集和访问灌溉制度;收集或观测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变化,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地下水径流条件应根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等,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体间的补排关系等。地下水流场特征调查应至少统测一次工业污染源至水源地之间一定范围内井(孔)地下水水位,绘制地下水位等值图,确定地下水流向。

统测应以潜水含水层和水源地开采含水层为主4监测井布设4.1总体要求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前,应充分收集所在地区上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特别是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对于岩溶裂隙含水层地区还应充分掌握调查区内地质构造、 断层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方向、应充分利用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已有的水井、监测井(孔)、试验井(孔)等,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以节省不必要的钻探工作量。 该类井点的地下水要求具有代表性, 其水质能够代表所调查含水层的水质现状。总体要求为:调查对象的上游至少有1个监测点,作为本底值或背景值的控制点, 应尽量不受周边污染源的影响;调查对象下游至少有1个监测点控制,该控制点应避开其他污染源或污染企业的影响, 以说明调查对象对地下水的污染或影响程度;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在调查对象两侧各自有不少于 1个监测点,以便于分析在调查对象两侧的地下水污染状况,为评价调查地下水污染范围的确定提供支持;调查对象内部有不少于3-5个地下水监测点,以保证地下水水质的代表性, 监测点应尽量选在距离污染源较近的下游处,如污染源较多,应分类布设监测点。地下水监测点深度应揭露潜水含水层或主要开采含水层。地下水的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 对存在饮用水水源的,还须在饮用水源主采层布设监测井不少于1个。对调查区内岩溶、裂隙水的调查,在地下水监测点的布设中, 应充分考虑该区主要构造断裂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带及发育方向、地下岩溶通道等地下水主要运移途径和位置来设置监测点。4.2地下水监测点布设依据上述总体要求,工业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场地和工业园,工业污染源场地指个别企业或占地面积较小的企业场地或废弃的污染场地等; 工业园指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并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企业社区, 包括各类工业园区、 高新园区、产业基地、产业园等。在满足地下水取样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利用现有的机井、民井、泉点等地下水岀露点作为取样点,在现有监测井点不能满足要求或现有采样井点不足以反映调查对象区域地下水代表性的情况下,应新建监测井点采样。监测井的建设要求具体见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指南(试行)》。根据工业污染源所处地下水类型,监测点的布设分述如下:4.2.1孔隙水调查区工业园区:背景监测点,在工业园区内,污染源上游 30-50m处范围内设置1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不少于4个,分别布设在地下水下游距离园区边界 30-50m处,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呈扇形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不少于 3个;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在工业园区两侧 30-50m范围内,且地下水未受园区外围其他污染源污染影响的区域, 各布设监测点1个。工业园区内部监测点要求10-20个/百km2,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点至少增加1个;工业园区内监测点总数要求不少于3个。监测点的布设宜位于主要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下游处, 同类型污染源布设1个监测点为宜;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园区内增加1个主开采层(园区周边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园区外工业企业及废弃工业污染场地:背景值监测点应布在地下水上游方向,工业污染区地理边界(厂区边界)外30-50m处布置1个监测点。工业污染区内部监测点布置在可见污染源园区外工业企业及废弃工业污染场地:背景值监测点应布在地下水上游方向,工业污染区地理边界(厂区边界)外30-50m处布置1个监测点。工业污染区内部监测点布置在可见污染源(污染物堆积点、污水井、坑塘等)附近(1-3m且不低于安全距离)。一般来说,同一类污染源布置1个监测点,选择规模大,防护差的污染源附近布置监测点。内部监测点总数不少于个。污染扩散监测点布设在工业污染区下游及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两侧, 在地下水下游方向的工业污染区地理边界(厂区边界)处,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呈扇形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不少于 3个,如果地理边界监测井发现有污染,可按外延 50m等间距逐步布设,一般不少于 2个;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在污染源区两侧至少各布设 1个监测点;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 则在园区内增加1个主开采层(园区周边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422岩溶水调查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追踪地下暗河,确定园区周边地下河的分布。查找园区周边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岀露泉眼点;在地下河的上中下游各布设 1个监测点。具体为上游30-50m范围内,以明显不受园区污染影响的地方布设不少于 1个监测点;工业园区内部监测井布置在可见污染源(污染物堆积点、污水井、坑塘等)附近;园区下游在距离园区边界 30-50m,沿地下水流方向布设地下水监测点1个;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主, 如浅层地下水已被污染且下游存在地下水水源地,则在园区内增加 1个主开采层(园区周边以饮用水开采为主的含水层段)地下水的监测点。4.2.3岩裂隙水调查区风化裂隙和成岩裂隙水调查区的布点同孔隙水调查区。构造裂隙水若存在主径流带,则监测点的布设重点应追踪主径流带;在主径流带的上中下游各布设1个监测点。具体为上游30-50m范围内,以明显不受园区污染影响的地方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工业园区内部监测井布置在可见污染源(污染物堆积点、污水井、坑塘等)附近;园区下游在距离园区边界 30-50m,沿地下水流方向布设地下水监测点 1个。5采样分析5.1.监测项目指标检测项目的检岀限应不超过评价采用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宜选用国家或行业推荐的方法。地下水样测试项目以《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的39项指标作为必测指标,同时根据工业污染源行业性质,选择主要特征污染指标不少于 20项作为必测指标;对于污染物比较单一的工业污染源及废弃场地,特征污染物必测指标控制在 3-10个。见表3-3。各重污染行业地下水主要特征污染指标列于附录 A表中以作参考,未在本文件中列出的其他行业地下水样的特征污染指标的测试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地方选择。表3-3地下水测试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数量天然背景离子(必测)钾、钙、钠、镁、硫酸盐、氯离子、碳酸根、碳酸氢根8常规指标(必测)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色、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锰、铜、锌、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硒、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29

特征指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氨氮、总氮、总磷、总石油烃、挥发酚、硫化物、卤代烃、多环芳烃(PAHs)、苯系物(BETX)、苯酚、烷基苯、铅、六价铬、砷、钒、镍16焦苯、氰化物、酚类、多环芳烃~~(PAHs)、苯并(a)昆~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铝、铅、铜、镉、六价铬、砷、硒、汞、锌、锑、钡、铍、钼、镍、银、铊、金18贵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药制造氰化物、挥发性酚、磷酸盐、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硫化物、氟化物等7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烷烃、烯烃、卤代烃、苯类、硝基苯类、总石油烃、油脂类、氰化物、挥发性酚等9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纺织业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硫化物、苯胺、铬、BOD5、COD~5~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六价铬、氯化物、硫化物、 bod5、COD5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金属制品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铜、铅、锌、汞、镉、铬、镍、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及四氯乙烯等。10注:根据工业污染源行业性质, 选择主要特征污染指标不少于20项作为必测指标,对于污染物比较单一的工业污染源及废弃场地,特征污染物必测指标控制在 3-10个。未在本文件中列岀的其他行业地下水样的特征污染物指标的测试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地方选择。土壤样品测试项目,也可根据调查区的行业类型参照附录 A,并结合地下水监测指标中的主要特征污染指标确定。表3-4土壤监测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型指标名称理化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可溶盐、氧化还原电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土壤颗粒级配、有机质含量、土壤矿物组成。无机指标镉、汞、砷、铜、铅、六价铬、锌、镍、总磷( TP)、总氮仃N)、氟化物、氰化物有机指标综合滴滴涕(总量)、六六六(总量)、总石油烃农药六氯苯、七氯、七律环氧、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毒杀芬、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乙烯甲胺磷、五氯酚、甲草胺、阿特拉津、甲胺磷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多环芳烃类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 (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a)芘、二苯(a,h)蒽、苯并(g,h)芘其他三氯乙醛、挥发酚、邻苯二甲酸脂指标地表水测试指标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进行,必测项目23项,对于地表水水源还需根据 GB3838-2002表3选择3-5项与工业污染源主要有机物相关的指标测试。表3-5地表水体测试指标参考一览表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数无机必测项pH值、溶解氧、锰酸盐指数、 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23有机必测项如果是地表水源地则有机项的测定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3选择3-10项与工业污染源主要有机物相关的指标测试。3-105.2采样时间和频次每个调查对象至少在7月底前完成一次地下水采样分析工作,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丰水期和枯水期各监测一次。5.3样品采集、保存5.3.1样品采集、保存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5.3.2实验室分析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 每个重点调查对象仅取下游的地下水样品做全指标分析,其余点位的样品仅分析特征性指标。当地下水发现与污染源相关特征指标时,再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地下水样品的分析应按照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中指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996)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中指定的方法进行。6地下水质量评价与污染评价6.1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对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的内容进行评价,超标的依据是以各自标准的 III类限值为基准,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的指标,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中的限值为基准,需指明检岀组分名称和检出值。6.2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反映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污染程度。评价过程中,在除去背景值的前提下,以《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对照,能直观反映人为影响,同时反映水化学指标超过国际公认危害标准的程度。采用污染指数Pki法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式中:P.i------k水样的第i项污染指数,无量纲;Cki——地下水中某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值, mg/L;C0——地下水中某评价因子的背景值, mg/L;Cin------地下水中某评价因子的标准值(依照GB/T14848-93标的III类限值,对于有机指标采样《地表水环境指标标准》 GB3838-2002中的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准限值 ”的标准值;对于未列入这两个标准的指标可参考 《生活饮用水标准》 GB5749-2006或国内外有关文献选取),mg/L。污染指标分级标准为:P<0,污染级别为I级,污染分级为未污染;0vP<0.2,II级,轻污染;0.2vP<0.6,III级,中污染;0.6vP<1.0,IV级,较重污染;1.0vP<1.5,V级,严重污染;P>1.5,VI级,极重污染。污染评价可采用单点综合评价,在单点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该点的单点污染评价因子中最高的污染级别作为本点的污染评价结果。 在评价区地图上标注地下水污染单点综合评价结果, 并对评价区内目标含水层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插值,得到地下水污染级别的空间分布图。6.3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根据调查区的包气带岩性、厚度、渗透性能等基础资料,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调查区的含水层易污染性,为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提供基础。在地下水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主要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分布,按照污染源位置污染物种类、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的顺序,分析地下水主要特征指标的污染途径、污染历史、污染程度以及污染变化趋势, 说明地下水污染与工业污染源内主要污染企业及污染源的关系,初步判断疑似地下水污染源,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7资料整理与成果编制7.1整理要求(1) 应按照环保、地质资料验收的有关规定整编。(2) 宜采取以下方法整编原始资料a) 以调查内容作为分类整编原始资料的依据;b) 将各类纸介质形式的原始资料, 按调查时序排列、汇编成册、形成卷宗,并附上资料清单;c) 将各类电介质原始资料(如 Excel测试分析结果),按类建立文件夹,按调查时序建立子文件夹,并刻录成光盘。7.2原始资料分类内容待选工业园区资料,调查区地质 一水文地质资料、园区土地利用及污染史资料、污染源调查资料、土壤污染调查资料、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其它资料等。对于所调查的资料进行数据库的录入,作为永久性资料以备查考。7.3成果编制成果编制包报告的编写和图件的编制。7.3.1报告编制应在充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果报告,报告的编写提纲见附录 B。7.3.2图件编制图件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尽量应采用专业绘图软件(ARCGIS、MAPGIS、CorelDRAW、AutoCAD等)绘图;(2) 平面图上应标示岀图例、地理坐标北方向、线状比例尺、责任栏(制图人、审核人、日期)等,剖面图上应标示岀深度、剖面方向、图例、责任栏等;(3) 图面大小、比例应适中,图中字及符号清楚,色彩搭配合理,地层岩性图示和符号应符合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有关规范要求。(4) 编制的图件内容包括工业园区调查实际材料图、工业园区水文地质图、区域水文地质图(涵盖工业园区与水源的区域)、工业园区及区域地下水流场图、工业园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

分布图。7.4成果提交提交的成果报告应包括:(1成果报告;(2)调查系列图件:a) 工业污染源调查实际材料图;b) 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结构图;c) 工业污染源及周边区域地下水流场图;d) 工业污染源分布图;e) 工业污染源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分布图;f) 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图;8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估案例一一某石化工业园8.1工业园区概况某石化工业园以石化分公司炼油厂为主要产业,以石脑油、柴油生产为主,行业类型属石油化工。工业园区与水源关系如图 8-1所示。图8-1工业园区位置图8.2区域地貌区域地貌按成因类型分为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及堆积地形三大类;按成因形态类1)及冲积漫滩(皿2)四小类。调1)两类:50〜70m1)及冲积漫滩(皿2)四小类。调1)两类:50〜70m,相对高差20m;岩图8-2区域地形地貌图工业园区所处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丘陵(I)及冲洪积扇(皿①构造剥蚀丘陵(I)零星分布于工业园区南侧中部,高程性主要为灰岩、砂岩。②冲洪积扇(皿i)分布于工业园区东、北、西三面,地面高程②冲洪积扇(皿i)分布于工业园区东、北、西三面,地面高程36〜39m,相对高差3m;面积约1.2km2;地表为全新统亚粘土,局部覆盖杂填土,下部为砂砾卵石及上更新统亚粘土,下积约伏寒武系中统灰岩、砂岩8.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由于第四系堆积物及基岩、火成岩等较为发育,地下水类型多样。8.3.1地下水类型按含水层类型,地下水赋存状态,将调查区地下水分为三大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8.3.2含水层结构及富水性(1)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域上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岩性结构为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近河岸处上层的细土层变薄或缺失。地下水位埋深由山前向平原由深变浅, 由按水动力性质分为潜水、 潜水〜微承压水,其中潜水〜微承压水构成了冲洪积扇含水层的主体。 水量极丰富地段分布河流冲积扇, 平均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吨/日。富水岩层为砂、砾、卵石层。扇顶部位含水层厚 30〜60米,扇中部位含水层厚80〜100米,近扇缘部位含水层厚 10〜25米。含水层岩性由扇顶的粗粒相砾卵石渐变为扇体的砂、砂砾石层,近扇缘变为亚粘土并夹有 10〜25米的砂或砂砾石层。潜水〜微承压水主要分布于河流冲洪积扇及冲积漫滩地段,地表及浅部岩性为薄层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在5〜30米之间,略呈东薄西厚,含水层岩性为砾卵石、砂卵石、砂砾石细砂、粉细砂,厚度为5〜80米。地下水水位略高于含水砂层的顶板, 抽水或枯水期水位下降时水位可低于含水砂砾石层顶板。 大气降水入渗和侧向径流是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 按富水性差异分为水量极丰富区及水量中等区 2个亚区,富水性级别主要依据单井涌水量并结合地貌及地质结构划分。(2)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可分为裸露型和掩埋型两种类型,前者指赋存于丘陵区的裂隙岩溶水,后者指掩埋于东部地区第四系以下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时代以中上寒武系石灰岩为主,以奥陶系灰岩为次,含水层埋深亦即灰岩的埋深,因为岩溶发育段正好始于古地形之表面。 岩溶发育带在古地形以下 100m以内为最佳,至上而下岩溶逐渐变弱,100m以下基本消失,以第四系下限与古地形接触部位的风化壳附近的岩溶最为发育。掩埋型岩溶水水量随岩溶发育,程度极不均匀,小者仅 1.01吨/日,大者达2808吨/日。相应渗透系数亦变化悬殊,分别为0.0016〜7.95m/日,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03-Ca,HC03-Ca-Mg多见,矿化度0.5克/升左右。裸露型岩溶水仅有65泉,其地面高程为60m,自流量432吨/日,属矿化度小于0.5克/升的HCO3-Ca型水。(3)基岩裂隙水仅分布于裸露丘陵区,为水量极贫区。含水不均,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m3/d,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溶解性总固体)一般小于 500mg/L。8.3.3补径排条件调查区地下含水系统与大气圈联系较为密切,具有明显的垂向入渗补给和蒸发排泄作用,在含水系统不同的地段,都有补给、径流、排泄作用发生, 三种不同的地下水动态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下含水系统, 显示出一个连续相关的信息输出过程。 但在不同的地段每个信息要素反映的强弱不同。往往在靠近山前区以补给、径流作用为主,平原区除补给、径流作用外,排泄作用加强。为此宏观上可大致将本区划分东部和南部为补给区, 中部为径流区,西部为排泄区。8.3.4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调查区地下水动态类型主要为灌溉型和开采型。本区地下水主要开采层位是冲洪积平原潜水 -微承压水,据水资源公报,全市平原区面积1915.63km2,近几年来地下水平均水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如 2008年末比年初上升0.15m,地下水动态受农业灌溉和工业开采影响程度有由强变弱的趋势。 地下水动态曲线的变化与降水、 采水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据收集资料,区内两水源地供水 1533X104m3/a(每天4.2X04m3/d),农田灌溉用水为2328.7X04m3/a(每天6.38X04m3/d,零星工业用水为19465.4510m/a(53.3310m/d),城市生活用水为13.710m/d;2000-2009年降水量总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了区内的地下水动态。 以调查区内祁家镇后蛤蜊村动态监测井 1015为例,地下水动态为渗入〜径流型和径流〜开采型交替岀现。总的看2000〜2009年十年动态曲线显示地下水位线逐年上升(见错误!未指定书签。8-3),这与气象因素中降水量逐年上升有关。在 2000〜2002年期间降水量较小,开采动态影响明显。年初的1、2、3月份为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 4、5、6月份灌溉开始,但由于工业及生活用水大量开采,尽管7、8月份为降雨季节,水位仍在下降并处于低水位。 9、10月份后开采量减小,水位岀现回升(见错误!未指定书签。 8-4)。2003年以后,降水量逐年升高,补给量增大,加之河流水对地下水的反补给,开采量影响不明显,地下水动态变为渗入〜径流型,春季 1、2、3月份枯水季节因蒸发量较大,水位缓慢下降。 6月份降到最低点,以后降雨补给量增加,地下水位岀现峰值;10月份以后雨量减少,水位回落(见错误!未指定书签。8-5)。将1015孔与河流岸边1017号监测孔动态曲线(见错误!未指定书签。 8-6、错误!未指定书签。8-7)对比更能看出平原区(调查区内)潜水〜微承压水位变化动态呈现渗入〜径流型和径流〜开采动态交替的特征。图8-31015孔2000-2009年水位动态曲线图&41015监测孔2002年动态曲线 图&51015监测孔2004年动态曲线图8-61017孔地下水水位动态图&71017孔2009年地下水水位动态8.4第一阶段调查区现场踏勘8.4.1饮用水源地概况(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园区周边原有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 2处,A水源地和B水源地。A水源地:位于园区北10km处河流边,抽水井分布范围东西宽 3km,南北长5km,占地面积15.0km2。根据A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分方案为:一级保护区, 3、4、8号井以井为圆心117m为半径所围成的外包线区域;其它各井以井为中心, 117米为半径的圆型区域。面积 0.408平方公里,占总保护区面积的2.6%;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边界外径向距离 1170m所围成的外包线区域,面积为15.505平方公里(含部分河流河段),占总保护区面积的 97.4%。B水源地:位于园区北 14km处河流北岸,抽水井分布范围东西宽 3.5km,南北长3.9km,占地面积13.7km2。根据B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分方案为:一级保护区, 7、8号井以117m为半径所围成的外包线区域;其它各井以井为中心, 117米为半径的圆型区域。面积0.362平方公里,占总保护区面积的4.4%;二级保护区,以一级保护区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 1170m所围成的外包线区域,面积为7.853平方公里,占总保护区面积的95.6%。(2)其他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区地下水主要用于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饮用,少部分用于公共用水、城市环境、建筑。2009年地下水日用水量为 76.1万m3/d,详见表8-1。表8-1调查区地下水开采现状统计表行业井数开采层位开采量(m3/d)比例(%)工业242潜水533321.970.07生活54潜水106974.014.05农业潜水63800.08.38水源地潜水42000.05.52公共用水58潜水13677.91.80城市环境11潜水1315.30.17建筑1潜水50.00.01日合计366潜水761139.11008.4.2调查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分布状况调查区内主要污染源有A化工厂、炼油厂、机械厂、机修厂、尼龙厂、硝酸厂、热电厂、芳烃厂、污水处理厂、 B工厂和多个烯烃厂以及排污管线(见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工业园内企业布局图8.4.3工业园区污水排放状况表8-2工业园区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m3/h)名称废水排放量进440#进94#进450#回用量炼油厂276193.853.229芳烃厂618618烯烃厂703.3353.3350聚酯厂42.942.9尼龙厂356165191硝酸厂27.11.525.6涤纶厂22.522.5热电厂147.4147.4动力厂57.257.2生活区385.1228.2114.342.6A化工厂13.513.5B化工厂36635511合计2685.6471893726595.6废水外排量为:2090m3/h,折合1755.6万m3/a;其中:其中CODcr:127.1kg/h,折合1067.4t/a(60.8mg/L);NH4-N:8.8kg/h,折合73.7t/a(4.2mg/L);石油类:1.461.46kg/h,折12.3t/a(0.7mg/L);硫化物:0.6kg/h,折5.3t/a(0.3mg/L)。844工业园区现状渗漏点、历史泄露事故状况本次工作通过收集资料、走访,共调查历史泄露点四处。1号历史泄漏点位于芳烃厂内。 该处为地上雨水排水渠道, 收集装置区内的雨水进入主排水管线,渠道材质为混凝土,周围岩性为杂填土,由粉土、碎石构成。当雨水大时,携带冲刷装置地面的含污雨水会溢岀渠道,进入周围地表,影响面积约 30m2。该处已经加封盖板,防止雨水溢出。2号历史泄露点位于炼油厂内。该处为地上原油输油管线拐点,地上管线架高约 2.0m,地表岩性为杂填土,有粉土、碎石组成。该点修复前长期滴漏,地面污渍分布面积约 5m2,现以修复。3号历史泄露点位于炼油厂内。该处为地上架高输送柴油管线,高度约 2.0m,地表岩性为杂填土,由粉土、碎石组成。于2012年3月破损,造成少量柴油泄漏,泄漏量约 10L,影响面积约2m2,破损管线现已修复。4号历史泄露点位于尼龙厂内。 该处为装置尾气排放夹带的油污污染, 原来地表岩性为杂填土,由粉土、碎石组成,地面污渍分布面积约 4m2。该处修复前长期泄露,现在已修复,地面已铺设水泥方砖。通过该阶段环境调查初步分析表明,该工业园内存在多个工业污染源可能的污染,且下游存在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源可能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地。8.5第二阶段地下水基础状况初步采样8.5.1监测点布设在第一阶段饮用水源、污染源及园区内历史泄漏事故调查的基础上,在调查区(工业园的周边特别是下游区)布设水质采样点 33个(见错误!未指定书签。8-8),园区内水质采样点 4个(见错误!未指定书签。),各取样点的详细状况见 错误!未指定书签。 8-3。8.5.2监测项目本次地下水水质监测项目为: NH4+、Cl-、SO42-、NO3-、NOJ、F-、Zn、Cu、Pb、Cd、Cr6+、TCr、As、Hg、苯、石油类、镍、COD、酚(以苯酚计)、总硬度 p(CaCO3)、溶解性总固体、pH共22项,在采水样的同时进行水位监测。8.5.3监测时间及分析方法调查区于2010年9月25〜29日期间进行采样监测,采样 35个,工业园区于2010年11月19日采样监测,采样4个,为平水期一次性采样分析。监测分析方法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石油类、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选配方法及国家环保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中有关规定执行。8.5.4监测结果根据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可知, 对于一般调查区在33组地下水样中硫酸盐仅有 C04超标,浓度为301.0mg/L,亚硝酸盐仅有7个检岀,其中有4个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 2;TDS有8个超标,占水样个数的 24%,最大超标倍数为1.3倍;总硬度在33个水样中有14个超标,占总数的42%,最大超标倍数为1倍;苯有15个检岀,且均超岀饮用水卫生标准, 占总数的45%,最大值为0.22mg/L;石油类在33个水样中均有检岀,最大为D03点的6.6mg/L,平均值为1.23mg/L。在检岀的其他指标中氨氮、 氯化物、亚硝酸盐、氟化物、锌、铜、铅、Cd、Cr6+、TCr、As、Hg、镍、酚、pH或在低于检岀限,或满足地下水 III类水质要求。对于园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都满足地下水 III类标准或未检岀。图8-8调查区地下水取样点位置分布图图8-9园区地下水取样点位置分布图

表8-3调查区地下水取样点一览表监测点所处区域井孔编号井孔深度(m)水位埋深(m)取样方式取水类型园区王抽水孔24.012.9抽水孔隙潜水ZK0438.59.3抽水孔隙潜水ZK0528.4抽水孔隙潜水ZK0632.010.6抽水孔隙潜水园区附近C01156.59抽水孔隙潜水C076017抽水孔隙潜水C083022抽水孔隙潜水D013010.5抽水孔隙潜水D0494.49压水孔隙潜水排污管线附近C022412.76抽水孔隙潜水C136040抽水孔隙潜水D0314.55.17压水孔隙潜水市区西北C03大于20抽水孔隙潜水C14206.95抽水孔隙潜水C1696压水孔隙潜水C20124.62压水孔隙潜水A水源地C2112压水孔隙潜水D1414压水孔隙潜水D256.47压水孔隙潜水B水源地D24156.42压水孔隙潜水苴/、它C04122.77压水孔隙潜水C0550.81压水孔隙潜水C0924孔隙潜水C17285.2抽水孔隙潜水C18104.8压水孔隙潜水D069.06.22压水孔隙潜水D08301.06抽水孔隙潜水D10134.1压水孔隙潜水D1112压水泵孔隙潜水D12122.78压水孔隙潜水D1521抽水孔隙潜水D16抽水孔隙潜水D19201.95压水孔隙潜水D20194.35压水孔隙潜水D214.54抽水孔隙潜水D23204.32抽水孔隙潜水8.5.5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方法1)单项指数法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计算模式为:式中:I—为第i项评价因子的水质指数;C—为第i项评价因子的实测浓度( mg/L);C0—为第i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mg/L)pH计算公式为:1pH计算公式为:1pHVpH-7.0Vu-7.0VpH7.0式中:IpH—pH值的水质指数;VpH—地下水pH值实测值;Vd—pH值标准的下限值;Vu—pH值标准的上限值。2)多项指标的综合水质指数计算公式为:式中:F—各单项组分评分值 F的平均值;Fmax—单项组分评分值 F的最大值;n—项数。根据计算结果,按 F值进行地下水质量分级(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参照表8-4错误!未指定书签。 按以下规定划分地下水水质级别。表8-4地下水质量级别分类表级别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FV0.800.80〜V2.502.50〜V4.254.25〜V7.20>7.20(2)评价因子作为饮用水水质,菌类部分可消毒处理;因此选岀 PH、NH4+、Cl「、SO42一、NO3-、NO』、F-、Zn、Cu、Pb、Cd、Cr6+、TCr、As、Hg、COD、酚、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苯、石油类、镍作为评价因子。单项指数法评价结果见 错误!未指定书签。 8-5。表8-5地下水水质单项指数评价成果表编号NH4+c「SO42-NO3-NO2-F-ZnCuPbCdCr6+AsHg苯石油类镍COD酚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H值(以N计)(以N计)(以02计)(以苯酚计)p(CaCO:C010.000.270.581.570.000.4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30.000.000.300.001.120.890.45C200.000.270.541.37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22.1048.000.000.370.001.121.000.53C210.000.330.711.730.000.280.000.000.000.000.000.000.005.704.000.000.320.001.341.150.47C180.000.280.281.230.000.320.000.000.000.000.000.000.002.1034.000.000.330.001.121.010.47C160.000.240.091.650.000.160.030.000.000.000.000.000.002.2014.000.000.430.001.120.970.61C130.000.210.300.26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2.5022.000.000.250.000.610.560.57C140.000.240.660.650.000.160.000.000.000.000.000.000.002.5012.000.000.370.000.940.800.59C020.000.260.540.310.000.2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8.000.000.400.000.760.650.47C070.000.280.261.590.000.0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000.000.530.000.970.840.43C042.500.601.201.680.000.3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4.000.000.570.001.651.670.40C050.000.330.421.23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6.000.000.530.000.930.880.39C090.000.180.631.75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4.6028.000.000.180.000.960.780.51C030.000.130.500.110.000.1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8.000.000.180.000.540.440.65C080.000.100.240.210.000.360.000.000.000.000.000.000.003.2060.000.000.230.000.390.330.48C172.500.280.501.689.150.200.020.000.000.000.000.030.000.0022.000.021.430.001.421.030.43D110.000.170.650.930.000.400.000.050.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530.000.870.750.67D100.000.260.360.300.000.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000.470.000.740.630.46D080.000.380.691.960.000.240.000.000.000.000.000.000.002.2048.000.000.830.002.031.290.37D060.000.190.401.600.000.1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2.000.000.370.001.230.740.58D040.000.170.270.640.000.1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4.000.000.240.000.930.480.73D210.000.100.990.070.000.1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000.240.000.840.220.61

续表8-5地下水水质单项指数评价成果表野外编号NH4+c「SO42-NO3-NO2F-ZnCuPbCdc6Cr+AsHg苯石油类鎳COD酚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H值(以N计)(以N计)(以02计)(以苯酚计)p(CaCO3D200.00.00.00.00.01.80.00.01.00.30.000.450.172.080.000.000.000000.0000012.0000.2601.3324D190.000.330.220.690.000.080.000.00.00.00.000.00.01.82.000.00.200.00.840.40.20000000049D160.000.240.920.620.000.24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530.01.470.80.60000000038D150.00.00.00.10.00.00.00.00.80.80.000.240.301.830.300.000.000000.008006.0000.7700.9451D140.00.00.00.00.00.00.00.00.40.40.000.170.220.870.000.120.000000.0000014.0000.2500.9023D120.000.100.570.520.000.080.000.00.00.00.000.00.02.22.000.00.330.00.830.30.40001000076D010.000.120.470.920.000.160.000.00.00.00.000.00.00.016.000.00.250.01.070.50.40000000049D030.00.00.00.00.00.0132.00.00.00.40.50.000.150.402.260.610.160.000000.00000000.3300.7733D240.00.00.00.00.02.20.00.01.00.10.000.220.122.020.150.120.000000.000002.0000.4301.8734D250.000.170.171.750.000.120.000.00.00.00.000.00.02.20.000.00.290.01.190.70.80000000004D220.00.00.00.00.00.00.00.00.40.80.000.190.420.310.150.200.000000.000002.0000.4700.8630D230.000.550.672.440.000.200.000.00.00.00.000.00.02.10.000.00.430.01.901.30.600000000458.5.6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分析(1) 土壤污染状况园区内共取土样2处,均位于拟建装置区,分别在表层 0.1m、0.3m、0.6m处取土样,共计6个土样。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总体良好,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只在亚粘土表层 0.1米内检出石油类,0.3米以下的土样则没有检岀石油类,说明拟建项目区连续分布的厚层( 5〜20m)亚粘土层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2)地下水污染状况园区采集水样4个(错误!未指定书签。),分布于调查区的东部、北部和西部。水样分析结果显示,园区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超标因子为苯和石油类,超标率各为 50%,其他无机组分均不超标。(2) 园区附近园区附近共采集水样 5个,均为潜水。主要超标因子为石油类、 NO3、总硬度,分别超标15〜39、0.57〜0.59、和0.59倍。检岀率石油类100%,NO3为50%,总硬度为0.59倍。石油类检岀原因是园区周围附近小型化工企业生产较多,生产过程污水及废渣管理不善使石油类污染物泄漏渗入潜水含水层污染地下水所致,NO3和硬度超标与生产和生活排污的共同影响有关。(3) 排污管线沿线排污管道沿线附近共采集水样 4个,均为潜水样品,分布位于排污管道出厂位置两侧、排污管线下游两侧。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石油类、 苯,超标倍数分别为1.0-131.0,1.5;检岀率(也是超标率)100%、25%。分析其原因是管道渗漏污染地下水造成。(4) 调查区内其它区域除上述区域外,调查区共采集潜水样 20个,均为潜水样。主要超标因子为石油类、 苯类、NO3-N、总硬度,个别超标因子为: 溶解性总固体、NH4-N、NO2、COD、SO42一等。超标倍数分别为:1.0〜47.0、0.8〜21.0、0.23〜1.2、0.12〜1.03、0.29〜0.67、1.5、8.15、0.43、0.2;超标率分别为:95%、50%、60%、50%、15%、15%、5%、5%、5%。石油类、苯类、 NO3-N超标与本区存在众多的化工、化纤、甲醛等企业的污染有关、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NH4-N、NO2、COD、SO42-等偏高部分反映了当地的地下水原生环境特征,部分与生活污染有关。(5) 全区地下水总体的质量评述从调查区整体来看,全区共采集潜水样 33个,其中,潜水中主要超标因子为石油类、苯、 NO3-N普遍超标,与本区的化工、化纤、甲醛类企业污染有关;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部分超标、 SO42-、NO2-N,NH4-N个别超标,与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及地质环境背景有关。特别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石油类的超标率达到100%,苯类超标率达到75%,NO3-N超标率达到50〜75%。石油类的超标倍数一般达到 1.2〜47,最大达131。根据地下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上为W类和V类水。图8-10调查区地下水石油类浓度现状分布图(比例尺1:50000)图&11调查区地下水苯浓度现状分布图(比例尺 1:50000)图8-12调查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现状分布图(比例尺1:50000)图8-13调查区地下水总硬度浓度现状分布图(比例尺1:50000)图8-14调查区地下水水质分区图8.6第二阶段地下水基础状况详细采样8.6.1监测点布设图8-15第三阶段调查布点图为查清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范围,布设土壤及地下水水质采样点 33个,见图8-15。8.6.2监测项目在第二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第三阶段特征监测项目土壤监测项目为:石油类、苯、氟、挥发酚、氰、砷、汞、六价铬、铅、镉。地下水监测项目为:石油类、苯、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砷、汞、六价铬、铅、镉。863监测结果(1)工业园区现状渗漏点、历史泄露事故点土壤监测结果表8-61号历史泄露点土样分析成果表野外编号取样深度(m)检测项目(mg.Kg-1)石油类挥发性酚氰神汞Cr6+铅氟镉苯pH值CJT123-10.08-0.12317.5<0.02<0.029.840.751<0.160.2710.00.0930.067.74CJT123-20.28-0.32183.2<0.02<0.0210.530.524<0.155.806.00.0750.147.79CJT123-30.56-0.6122.9<0.02<0.029.090.062<0.122.2020.00.0930.137.81土壤标准限值300408<40<1.5<5002000<1.01:J>6.5表8-72号历史泄露点土样分析成果表野外编号取样深度(m)检测项目(mg.Kg-1)石油类挥发性酚氰神汞Cr6+铅氟镉苯pH值CJT124-10.08-0.12256.2<0.02<0.028.470.058<0.124.3750.00.1120.057.83CJT124-20.28-0.32139.3<0.02<0.029.570.045<0.123.5225.00.131<0.057.80CJT124-30.56-0.6111.1<0.02<0.028.410.051<0.123.031000.112<0.057.78土壤彳标准限值300408<40<1.5<5002000<1.05>6.5表8-83号历史泄露点土样分析成果野外编号取样深度(m)检测项目(mg.Kg-1)石油类挥发性酚氰神汞Cr6+铅氟镉苯pH值CJT125-10.08-0.12201.1<0.02<0.029.910.062<0.124.681000.1120.097.82CJT125-20.28-0.32118.4<0.02<0.0210.590.067<0.123.0075.00.0930.107.85CJT125-30.56-0.689.4<0.02<0.029.570.075<0.121.5750.00.093<0.057.81土壤标准限值300408<40<1.5<5002000<1.05>6.5表8-94号历史泄露点土样分析成果表野外编号取样深检测项目(mg.Kg-1)度(m)石油类挥发性酚氰神汞Cr6+铅氟镉苯pH值

CJT126-10.08-0.12148.9<0.02<0.027.170.054<0.123.211000.093<0.057.88CJT126-20.28-0.3287.9<0.02<0.027.860.066<0.122.581500.093<0.057.84CJT126-30.56-0.642.8<0.02<0.027.580.053<0.124.371500.112<0.057.80土壤标准限值300408<40<15<5002000<1.05>6.5工业园区4处历史泄露点处的土样,虽然表层土壤石油类含量大于其他位置的土壤石油类含量,但表层土壤以下的石油类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埋深 0.6m处已经远低于评价标准限值。本次工作通过井探在工业园区内的污水管线集中或主干线埋设处取得土样 92个,其中,挥发性酚、氰、六价铬、苯均未检出,其他评价因子检出浓度见表 8-10。表8-10工业园区井探土样分析成果统计表取样深度(m)检测项目(mg.Kg-1)石油类神汞铅氟镉pH值0.8〜1.27.8〜37.76.61〜11.350.016〜0.09815.38〜27.33150 〜4500.075〜0.1317.69〜7.891.8〜2.23.7〜27.96.9〜11.890.018〜0.09916.15〜28.7650〜4250.064〜0.1317.65〜7.912.6〜3.00.1〜16.27.1〜10.320.022〜0.09515.49〜28.7475〜2450.075〜0.1317.65〜7.90土壤标准限值300<40<15<5002000<1.0>6.5由上表可见,所有土样的各项评价因子均远低于评价标准限值,浅层土壤总体质量良好。工业园区在钻孔中的粉质粘土层中, 共采集土样90个,取样深度根据所揭露的粉质粘土层厚度平均分布,每个钻孔取2〜3个土样。所取样品中,挥发性酚、氰、六价铬、苯均未检出,其他各项评价因子均低于评价标准值,说明工业园区深部土壤的质量良好,并未受到污染。(2)地下水监测结果工业园区内共采集水样 17个,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和冲洪积粉土、 粉质粘土、砂砾卵石层构成的冲洪积含水层的松散盐类孔隙水。水样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园区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