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老子对“道”的追寻说主张“无为”的道家的“道”其实是“君人南面之术”,今天的许多人会以为是一种误解。但生活在战乱频繁年代的老子,他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历史文献的阅读使他洞察历代君王的盛衰兴替,因而他的“道”自然包含有“君人南面之术”。众所周知,《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既是道的体现者,也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统治者。而《老子》书中也一再为君王策划治国之术。而这恰恰是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的理论基础。这说明中国思想家最重视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要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关系付诸实现,就必然有其用世的一面。像许多思想家一样,老子并不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他们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在25章,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地、天实际上是人所生存的环境,道则涵盖了整体世界,因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换言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最后一句“道法自然”吗?这岂不是否认了道的最终规律性质吗?其实“道法自然”正是“道性自然”的结果。自然者,自然而然,无须外力,无劳外界,无形无言,恍惚无为。这就是道的本性所决定的。只要我们看一下25章的前半部分就知道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这一章是老子闻释“道”的本始性的重要篇章。首句无论是“物”还是“道”,都是素朴的、混沌的、原始的。它是绝对的同一,“独立不改”。它是天下万物的始源,“为天下母”。它是不可命名的,“道”“大”都是勉勉强强的名字,无论强调过程还是说明状态,这些名字都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的运行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老子的“道”所具有的超验的、彼岸的、非概念所能阐释的诸多性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进展。老子所说的“无”恰恰相当于古希腊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存在”“是”“有”等概念,因为古希腊语里有系词“是”,随着语法的发展,这一系词具有了不同的人称、分词、不定式形式,以至于最终名词化了,而巴门尼德就是从此出发来追问“是”“是什么”——这便是“形而上学”或“存在论”。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在先秦时代根本没有系词,王力先生七十年前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证,在今天这已是古汉语学界的常识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古代的思想家就不会像古希腊学者那样提出问题。可以说,老子从汉语的现实出发,在“形而上”的追寻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探讨道路。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道”的含义的一项是(
)A.“道”中包含着老子为君王策划的治国之术。B.“道”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和概括。C.“道”中包含着整体世界的总规律。D.“道”中包含着一个无限循环运行的过程。2.本文在老子“道”的含义的追寻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独特见解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家虽然主张“无为”,但老子主张的“道”,其实却是“君人南面之术”。B.作者认为老子在“道”的追寻中,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C.作者认为老子的“道”,是素朴的、混沌的、原始的。它是绝对的同一,“独立不改”。D.作者认为老子的所阐述的“道”中所具有的超验的、彼岸的、非概念所能阐释的诸多性质,推动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3.下面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作为自己治国的理论基础,可有力地证明,老子的思想对最高统治者治国十分有用。B.“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的是天下万物的始源,“为天下母”。它是不可命名的。C.“道”涵盖了整体世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道”具有最终规律性的性质。D.老子从汉语的现实出发,不像古希腊学者那样提出问题,而是在“形而上”的追寻上,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探讨道路。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摘编自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有删改)材料二: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表面上看,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深层分析,实为文化生态失衡的结果。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如明代开始固河道,由于沿河森林的大量砍伐,特别是黄河支流河域的森林砍伐,导致中游开始淤沙,河道抬高;同时,由于保证运河畅通是当时治理黄河下游的前提,黄河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并非按黄河自身的规律进行,因此造成黄河下游灾害频发。此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退耕还林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但是,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例如,牧区的简单私有化可能会破坏游牧文化本来蕴含的集体化的共生经济文化,导致牧场的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例如山西历史上有数百座水神庙宇,在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介休的洪山泉属于汾河流域,最后汇入黄河。洪山泉源头的源神庙是周围48村的民间水管理组织的所在地,是民间社会管理水务的典范。再如,2016年,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当地德高望重的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食用有机食品,并时刻秉持利他之心。僧尼与牧民们承诺并从自身做起不再购买、使用任何塑料包装用品,家里的塑料制品换成了传统的木、布制品。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摘编自张小军《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有删改)材料三:《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三百五十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步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摘编自黄仁宇《黄土与中央集权》,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相关,但只有黄河文明延续至今。B.根据汤因比“挑战——应战”理论,黄河文明既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相关。C.黄河水患频发原因复杂,既与过度开发利用,不按规律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相关,也有人口快速增长的因素。D.从《春秋》记载可以看出,中国自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治水互惠的意识;但孟子指出,这种治水盟约的效果不大。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黄河文明包容黄河文化并逐渐形成中华思想。B.实施退耕还林等举措,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但要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仍然任重道远。C.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使德迦成了“零废弃社区”,让僧尼与牧民们自觉环保。D.孟子所说的“定于一”是指要治理好水患,有安定的局面,必须要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出现。6.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早就有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的一项是(
)A.汉武帝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和利用,封禅途经黄河泛洪区域,亲见百姓受灾惨状,遂下决心兴修水利。B.东汉水利专家王景是第一位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的水利专家,使黄河“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C.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和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工程,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D.清初治河大臣靳辅著有《治河方略》,他全面勘查黄河水文和堤坝情况,采用束水冲沙法,寓浚于筑。7.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
8.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说:“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分析吴为山这样说的原因。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渡江孟超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祖逖沉吟了一刹:“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文本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10.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1.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文段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B.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C.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案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16.文段二中李斯有三次“叹息”:“李斯喟然而叹曰”“斯乃仰天而叹”“顾谓其中子,叹曰”,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B.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18.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是否能够调换顺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理想中的生活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与众人结伴,“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2)《赤壁赋》中,苏轼在参悟了人生道理,与客人宴饮之后,用“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他内心解脱后的安适与自在。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克思的《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救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这本巨著,前后研究书籍1500多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实质,还教人生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