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派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汉代鸿沟水系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B.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

5.本文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祈雨陈毓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骑在摩托车上,嗡的一声,就到了阿斗跟前,戛然停车,问候阿斗。厉槟榔说,一大早出门,碰上的,咋是你这远路人。你回来了?还出去不?两人站着寒暄,厉槟榔说他有紧要事,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摩托车开出去又停住,厉槟榔扭头嘱咐阿斗,午后一起参加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参加祈雨的年轻人都被尚爷分派了活儿,分给厉槟榔的,就是去镇后头借吴婆婆的斗方。阿斗看见厉槟榔急火火去借斗方,赶紧回家和媳妇景波报道。景波正在院子里用棕树的毛皮扎扫帚,说是祈雨用。阿斗在心里笑了,他感到一阵轻松,一阵解脱,一阵感动。阿斗回镇子见到的这两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祈雨忙碌,叫他莫名兴奋。日子一瞬间在他心里现出紧致的形状。匆匆吃了景波做的热米皮,阿斗帮景波扎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过,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焰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置了。过半了。剩三分之一了。三分之一少了。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想起桃子,他立即给桃子打了电话。电话里他呜呜咽咽,说不成句。于是这个下午,刚刚把“台湾老公”迎进门的桃子听到电话里,阿斗泣不成声地向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台湾人听着电话里隐约的哭声,问桃子,是谁死了?桃子平静地说,奶奶死了,我得立即回家。文本二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如一盘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意。以小见大,即精微又辽阔,深沉的意蕴是小小说之意。平淡的开始、平庸的收场是小小说最常见的失败。所以,有意蕴在小小说那里最常见的表情是若有所思,击节赞叹,是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但愿能唤起这分阅读体验的小小说多点,再多点。(摘编自《陈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独山》)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阿斗的视角讲述故事,以很久没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阿斗与桃子的通话结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B.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祈雨发生的背景,不仅刻画了尚爷的保守与固执,也揭示了流水镇一些年轻人的不以为意和不知轻重。C.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陌生的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反应。D.文章借对祈雨仪式引来的“三分钟的雨水”的记叙,营造出神秘、神圣的氛围,暗示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愿望的强烈和真诚。10.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行雨”仪式前四方街这一场景?

11.文本二谈到了陈毓强调小小说的创作要“有意蕴”,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蕴”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文本二: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A

B出C

D

E

F祸

G

患H

I

J帷K

L则M

向N之

O

P

谓Q

R

S者

T

乃U

所V

以W

X

Y

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国”。C.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D.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已”中的“恃”,学意义相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16.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留别田昼①贺铸君家陋巷一尺泥,吾车有轮马有蹄。犯寒踏雨重相过,明日扁舟吾遂西。回首邯郸迹如扫,离索十年成潦倒。兔葵燕麦②春日妍,蝉腹龟肠气方饱。云逵③窅窅谢攀跻,长铗④与人还故栖。异时结驷来南亩,耕者老夫锄者妻。【注】①田昼:贺铸的朋友,一起在河北磁州任职同宫,所以曾有过交情。元祐六年(1091),两人邂逅于江苏高邮,临别时诗人书此诗作别。②兔葵燕麦:兔葵、燕麦均为草本植物名称。③云逵:云路,指富贵利达之路。窅窅:犹“冥冥”,潜藏隐晦貌。④长铗:长剑。《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最初因怀才不遇而思归之事:“居有顷,(冯谖)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田昼的住所位于简陋的小巷之中,以赞其志节之高与安于贫贱之节。B.二至四句写自己西行前虽天气恶劣,也前去告别友人,深见对朋友的留恋之情。C.七、八句借用农家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只为表达生活在乡下的自由自在和爽快。D.九、十句用典,写自己面对渺茫的前途,要像曾弹剑而歌的冯谖那样,回归故里。18.这首诗刚劲悲凉,充满郁郁之气,尽吐心中不快。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具体列举了种种凭借外物获得益处的现象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了总结。

(2)《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