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_第1页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_第2页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_第3页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_第4页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二O二二年十月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I 1 1 1 2 21 21 21 22 24 26 27 29 40 40 41 42 44 46 46 46 47 47 48 58 II 64 4.4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67 5.2.1与《产业结 5.2.7与《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 5.2.9与《广东省水资 5.2.11与《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5.2.12与《揭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III 78 94 99 9.5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i单位名称广东粤海粤东供水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姓名刘**职务总经理联系人姓名职务工程部总经理通讯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新慧陶瓷厂隔壁东部水厂广东粤海粤东供水有限公司项目用海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项目性质公益性√半公益性经营性—投资金额6447万元用海面积1.8706公顷用海期限54.8m新形成岸线0m用海类型海底工程用海中的电缆管道用海各用海方式/作业方式面积具体用途海底电缆管道用海1.8706公顷输水隧洞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从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谋划建设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对解决粤东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支撑粤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轻重缓急,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为三期工程。其中,基本建成的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简称三江连通工程)为一期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简称三江后续优化工程)为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为惠来分干线、汕尾分干线、龙颈水库扩三江后续优化工程是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的二期工程,定位为当地水资源的补水工程,供水对象为城乡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供水范围包括汕头市潮阳区和潮南区、潮州市潮安区以及揭阳普宁市。主要任务是在大力节水、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发挥已建在建工程的基础上,将一期工程原设计的生态补水功能调整为优先用于城乡供水,充分利用韩江富余水资源。工程利用已建的鹿湖隧洞引水工程的鹿湖取水口从韩江干流取水,通过新建封闭输水管道,连通已 (在)建的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和榕江关埠引水工程,组成主干输水管道,并在主干管潮阳关埠镇以及普宁北山村新建向潮阳、普宁和潮南分水的输水分干线,形成"一干二支"供水网络,将韩江优质水资源调配至汕头市潮阳区和潮南区、潮州市潮安区以及揭阳普宁市等粤东沿海缺水地区,增加地区供水量,优化各区域水资源多水源供水格局,提升区域供水保障程度,兼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工程按2035设计水平年建设,基本解决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和揭阳普宁市的资源性缺水问题,潮州市潮安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以及兼顾汕头市区和揭阳市榕城区、揭东区的应急供水问题。2050设计水平年在本工程构建的"一干二支"供水网络的基础上,结合龙颈水库扩建以及惠来、汕尾分干线等三期工程的建设,形成"一干四支一中心"的供水格局,彻底解决包括本工程受水区范围内区域的缺水问题及应急备用问题。三江后续优化工程总体布局是从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古巷分水口引水,建设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的输水管道、连接基本建成的鹿湖隧洞和关埠隧洞形成输水干线(图1)。输水干线沿线设2条输水分干线,其中,潮阳输水分干线近期利用关埠引水盾构隧洞输水,经关埠泵站加压提升至金灶高位水池,重力自流穿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iii过大岭山输水至潮阳河溪水库:远期从关埠分水竖井分水,新建管道引水至金灶泵站,经泵站提升至金灶水池,再输水至河溪水库。普宁和潮南输水分干线自关埠隧洞出水池取水,向南至下架山泵站,经泵站加压后分为两条输水管道,一条向南进入汤坑水库,一条向东进入秋风水库。三江后续优化工程输水管道全长71.652km,其中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封闭管道长29.92km,潮阳分干线长15.14km,普宁和潮南分干线长26.592km。本项目属于三江后续优化工程输水干线的一部分,位于主干线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封闭管道段,通过盾构隧洞的方式穿越榕江水道,输水隧洞长约0.7km,用海方式为其他方式用海中的海底电缆管道用海,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将占用一定的海域空间,各种施工器械的作业除了对工程附近的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还不可避免的对工程所在海域功能的正常使用以及周围其他的用海活动带来一定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该工程的海域使用应进行全面的论证。本项目用海类型为海底工程用海(一级类)中的电缆管道用海(二级类),用海方式为其他方式用海(一级类)中的海底电缆管道用海(二级类)。项目申请用海面积为1.8706公顷。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2010年)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据表(见下表),本项目输水隧洞长约0.7km,因此,判定本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等级为三级,应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海域使用论证等级判据表一级用海方式二级用海方式用海规模所在海域特征论证等级其他方式海底电缆管道(海底输水管道)长度≤3km所有海域三受项目建设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委托,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研究院在接受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委托后,为使论证工作顺利开展,组织项目参加人员到项目拟建地点进行现场踏勘,详细了解工程内容,并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资料。研究院根据该项目海域使用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按照《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2010年)等的要求编制了《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项目位置项目位置图1三江后续优化工程总体布局图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11.1项目地理位置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跨海部分位于主干线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封闭管道段,涉海段自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南潮村向南下穿至汕头市潮阳区河腰村,涉及海域长度约0.7km,距离东侧的榕江大桥约165m,其地理位置如图1.1-1所示。图1.1-1项目地理位置图1.2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属于输水主干线封闭管道段的一部分,设计流量Q=40m3/s,跨海长度约0.7km,隧洞外径为6.7m。输水主要建筑物均为2级,包括输水隧洞(含盾本工程现状基准年为2020年,设计水平年为2035年年均取水量3.10亿m3/a,设计水平年为2050年年均取水量4.52亿m3/a。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确定其工程等别为I等,大(2)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确定本工程合理使用年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21.3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自潮安区古巷镇从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西山溪接收井分水,输水线路途经潮州市潮安区、揭阳市揭东区、空港区、汕头市潮阳区,此后通过潮阳分干线输水至潮阳区河溪水库,另一条通过在建榕江关埠引水工程输水至普宁市,再新建普宁和潮南分干线输水至普宁汤坑水库和潮南秋风水库。工程穿越海域位置自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南潮村下穿榕江至汕头市潮阳区河腰村,位于甬莞高速榕江大桥西侧约165m处,跨海段长度约0.7km,隧洞上缘线至海底表面距离为14.4~28.8m。跨海段总平面布置见图1.3-1。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3图1.3-1a项目平面布置图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4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4图1.3-1b图1.3-1b项目平面布置图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51、盾构隧洞埋深跨海段主航道宽约600m,最大水深12.9m。根据有关海港、航道设计规范,跨海隧洞顶面埋深主要考虑:设计代表船型满载要求的航道水深、跨海隧洞所在水域的最大水深、预备水流冲淤的深度和船舶抛锚时富裕安全深度。同时为了跨海隧洞自身的安全,隧洞顶部高程距海床底高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安全富余深度。(1)规范要求安全深度跨海隧洞穿越水域有锚地,考虑航槽底质相对松软,锚较易移动,因此按规范要求取安全富余深度不小于2.0m(包括隧洞上方覆盖层厚度)。航道范围内跨海隧洞埋设顶高程以航道最深处的航道底标高控制。适航水域的隧洞埋设顶高程按下式计算:隧洞埋设顶高程=深槽现状最大水深处高程-预备冲淤厚度-安全(2)隧洞抗浮最小覆盖厚度要求根据有关规范隧洞长期组合抗浮安全系数要求不小于1.1,短期组合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05。国外隧洞规范规定:水底隧洞的最小覆盖层厚度必须大于盾构直径(日本)或等于盾构直径,覆盖层宽度应大于或等于盾构直径的6倍。考虑到海底覆盖层较松散,预留一定的冲淤厚度,跨海盾构隧洞最小覆土厚度取不小于隧洞直径的1.5倍。(3)隧洞物探和地质条件本段线路洞身地层基本位于第四系冲积层内,从上到下分别为②-1淤泥~淤泥质土、②-2黏土、②-3中粗砂、②-4淤泥质土、②-5中粗砂、②-6淤泥质土、②-7中粗砂。跨海段设计盾构洞身太多位于②-2黏土、②-3中粗砂。本阶段依据规范要求安全深度、抗浮最小覆盖厚度要求以及地质和物探条件,盾构隧洞最小埋深约为14m,最小埋深位置在主航道底部。2、盾构隧洞纵断面本工程跨海段长约0.7km,采用盾构隧洞下穿,工程按照大致2.0km一个区间进行布置,跨海段结合两侧居民房屋等建筑物布置一个区间即可满足。工程古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6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封闭管道,跨海段为高程最低点,工程设计于南岸汕头潮阳区布置一座永久排水检修井,按照不占用基本农田、工程布置合理的选址,布置于桩号GX25+135.689处,并作为工程施工期的出发井。跨海段北岸揭阳空港区居民房屋较多,且临海侧为大量沼泽水域,接收井布置于穿过居民房屋后的北侧,桩号GX22+841.497,区间长度约2294m。工程跨海段区域基本位于第四系冲积层内,在较为深厚的②-1淤泥~淤泥质土下均为淤泥质黏土层和砂层,盾构隧洞洞身太多位于②-2黏土、②-3中粗砂,施工过程中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可满足施工要求。潮阳侧盾构出发井位于甬莞高速与河腰村之间,分别距离135m和200m,东侧为乡道,北侧为内河河涌,距离海岸线约0.6km。出发井为圆形井,内径24.6m,地面高程1.806m,井底高程-33.22m,盾构进洞口中心高程为-29.047m。空港侧盾构接收井位于甬莞高速与南潮村之间,分别距离75m和200m,北侧为鱼塘,周边为农田,距离海岸线约0.5km。出发井为圆形井,内径19.6m,地面高程1.40m,井底高程-32.30m,盾构出洞口中心高程为-27.978m。潮阳侧盾构出发井起始点中心高程-29.047m,接收井终点中心高程-27.978m,长度2294m,纵坡为0.466%。跨海段隧洞纵断面布置见图1.3-2。3、盾构隧洞断面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项目跨海段隧洞采用淡显盾构结构方案,考虑到盾构设备能够重复利用,盾构隧洞为D6700标准盾构结构型式,盾构隧洞结构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外径6700mm,内径6000mm,管片厚度350mm。隧洞采用钢筋混凝土内衬,内径5100mm,厚度450mm。盾构管片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壁后注浆,钢筋混凝土内衬浇筑完成后进行回填灌浆。单线盾构标准断面如图1.3-3所示。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7a跨海段盾构区间输水隧洞穿越海域纵剖面布置图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8b跨海段盾构区间输水隧洞穿越海域纵剖面布置图9c跨海段盾构区间输水隧洞穿越海域纵剖面布置图图1.3-2跨海段纵剖面布置面图1.3-3跨海段标准横断面图广州南沙开发区明珠湾大桥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1.4主要施工工艺与方法1.4.1施工方法盾构法是在地面下暗挖隧洞的一种施工方法。在建造穿越水域、沼泽地和山地的公路和铁路隧洞或水工隧洞中,盾构法往往因它在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性及技术方面的优势而得到采用。盾构法施工的主要内容是:先在隧洞某段的一端建造竖井或基坑,以供盾构安装就位。盾构从竖井或基坑的墙壁开孔处出发,在地层中沿着设计轴线,向另一竖井或基坑的设计孔洞推进。盾构推进中所受到的地层阻力,通过盾构千斤顶传至盾构尾部已拼装的预制隧洞衬砌结构,再传到竖井或基坑的后靠壁上,盾构机是这种施工方法中最主要的独特的施工机具。它是一个能支承地层压力而又能在地层中推进的圆形(通常情况)钢筒结构,在钢筒的前面设置各种类型的支撑和开挖土体的装置,在钢筒中段周圈内面安装顶进所需的千斤顶,钢筒尾部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壳体,在盾尾内可以拼装一至二环预制的隧洞衬砌环。盾构每推进一环距离,就在盾尾支护下拼装一环衬砌,并及时向紧靠盾尾后面的开挖坑道周边与衬砌环外周之间的空隙中压注足够的浆体,以防止隧洞及地面下沉。在盾构推进过程中不断从开挖面排出适量的土方,土方从工作井运出后直接通过自卸汽车运输至当地指定的正规消纳场,工作井附近不设置临时堆场。盾构出发井为圆形,外径29.6m,内径24.6m,深度30.871m,工作井由地下连续墙和逆作法内衬墙组成,地下连续墙墙厚1m,逆作法内村墙厚1.5m。盾构接收井为圆形,外径24.6m,内径19.6m,深度30.871m,工作井由地下连续墙和逆作法内衬墙组成,地下连续墙墙厚1m,逆作法内村墙厚1.5m。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1-盾构:2-盾构千斤顶:3-盾构正面网格:4-出土转盘:5-出土皮带运输机:6-管片拼装机:7-管片:8-压浆泵:9-压浆孔:10-出土机:11-由管片组成的隧洞衬砌结构:12-在盾尾空隙的压浆:13-后盾管片:14-竖井图1.4.1-1盾构法隧洞建造示意图表1.4.1-1主要施工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国别产地制造年份额定功率(kW)生产能用于施工部位1盾构机o6980泥水平衡/3100kw60mm/min盾构2电机车JXK454台202145T盾构3充电机KCA-150A/380V2022盾构4浆车SJ102台20217m3盾构5管片车GP152022盾构6轴流风机SDF(C)-N00120222*55kw盾构7变压器1600A2台2022800kvA结构、盾构8变压器1250A2022630kvA结构、盾构9变压器10KV高压专线20223500kvA盾构高压柜/202210000V盾构泥水进浆泵/2套2021400kw7.5m3/min盾构泥水排浆泵/2022400kw8.5m3/min盾构调制浆设备ZJ-4002020500160m³/h盾构增压泵202275kw7.5m3/min盾构循环泵202145kwm3/min盾构循环泵202275kw5.8m3/min盾构序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国别产地制造年份额定功率(kW)生产能用于施工部位调节泵2021315kw7.5m3/min盾构筛分系统MTP1000型2020420kw1000m³/h盾构压滤系统MTP1000型2020216kw1000m³/h盾构20冷却塔SRM-80202040m³盾构21储浆罐20m32个新乡2021/砂浆存储22内燃空压机10m3郑州2022盾构施工23循环水泵55kW广州202155/盾构供水24电动空压机3m32台广州20227.5/盾构25卧式污水泵22kW2台广州新购22/隧洞内污水外排26污水泵45kW2台广州202245/洞口沉淀池排污27高压清洗机HD10/25-4S2台徐州20223.5/管片清洗28双液注浆机GZJB河北20227.5/洞内二次注浆29潜水泵5.5kW4台上海20225.5/盾构30潜水泵7.5kW4台上海20227.5/盾构31高精度管片钢模o6700mm青岛2022//管片生产32叉车CPCD10安徽2022/盾构33柴油发电机组TFW2-250-4江苏2020200kw312.5KVA盾构34反力架o6980mm2021//盾构35始发托架o6980mm2021//盾构36电动葫芦CDI型202213kw盾构37电动葫芦CDI型20227.5kw盾构38管片运输车拖挂22022//管片运输1.4.2土石方平衡跨海段隧洞土石方量约2.68万方,土方从工作井运出后直接通过自卸汽车运输至汕头市鹏和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的渣土消纳场进行消纳(附件2)。1.4.3施工进度跨海段施工总工期为16个月,详见表1.4.3-1。1.5项目用海情况项目用海类型为海底工程用海(一级用海类型)中的电缆管道用海(二级用海类型),项目用海方式为其他方式用海(一级用海方式)中的海底电缆管道用海(二级用海方式)。项目拟申请用海面积为1.8706公顷,用海方式为海底电缆管道用海,项目建设下穿海岸线54.8m,其中北侧下穿海岸线27.6m,南侧下穿海岸线27.2m,不形成岸线。项目宗海位置图见图6.3.3-1,宗海界址图见图6.3.3-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有关海域使用权的相关规定,结合隧洞使用期限,项目拟申请用海50年。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表1.4.3-1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施工4标计划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1.6项目用海必要性1.6.1项目建设必要性1、工程是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优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显著提升潮阳、潮南和普宁供水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粤东地区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区域之一,该地区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现状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对水资源量、质和保障程度的要求均有所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在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不利因素下,汕头市潮南、潮阳和揭阳市普宁所面临的水安全挑战甚为严峻。本世纪以来,汕头区域平均3~4年就会遭遇一次秋冬或秋冬春自然旱情,每旱必灾,造成生命及财产巨大损失。2020年10月以来,粤东地区发生了自1961年来最重的秋冬春连旱,重点旱区主要为汕头潮阳潮南、揭阳普宁:汕头市潮南等地区被迫采取"供三日停五日"等措施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相关旱情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当前,汕头市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约77.5%),主要表现为工程型缺水和练江流域资源型缺水并存,其中,潮阳、潮南区本地水源练江水资源不足,且水系大部分已受到严重污染,除需利用好现有水库优化调度增加供水能力、以及强化水环境治理以改善本地水资源质量外,还需通过引水缓解当下用水燃眉之急。揭阳市的主要水源是榕江、练江和龙江,现状同样表现为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并存,其中,榕江流域除满足揭阳市区和普宁市区等流域内城乡供水,还需承担各引榕灌区30多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普宁市练江水质污染严重,本地水资源已不足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亟需通过流域外引调水解决资源型缺水问题。在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粤东地区缺水问题的工作部署下,对粤东地区现状供水能力、供水工程布局、水资源条件等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基于此,提出以"一干四支一中心"为供水格局的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本工程是在一期基本建成的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和榕江关埠引水工程基础上,调整生态用水通过封闭管道运输优先用于城乡供水,是快速、显著提升粤东主要缺水地区潮阳、潮南和普宁的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力举措。2、工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支撑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建设、优化我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根本措施粤东地区是国家深化建设泛珠三角地区和我省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经济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沿海经济带区域,广东省深入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为加快推动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沿海经济带地处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有利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拓展新空间,粤东地区战略地位突出,该区域经济将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在提倡加大节水力度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未来对水资源量、质和保障程度的要求势必有所提高。然而,境内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极不匹配,尤其潮阳、潮南和普宁存在严重资源型缺水问题,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各市都在积极进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为长远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统筹《韩江流域综合规划》《广东省流域综合规划》《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等一系列规划成果,亟需全面统筹优化粤东地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充分挖掘地区本地水资源潜力和进一步提高韩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供水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从韩江引水补充粤东缺水地区,彻底解决该部分区域缺水问题,弥补区域径流调控能力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我省支撑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建设、优化我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根本措施。3、工程是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的骨干网络,也是落实全省"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和贯彻国家水安全战略的必然举措工程通过输配水骨干网络将韩江流域与当地水系有机相连,并与各区域供水体系一起,形成本地水源和韩江水源"丰枯互济、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网络格局,其作为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的骨干网络,将显著提升应急供水能力和保障区域供水安全。结合扩容后拟作为粤东地区水资源调蓄中心的龙颈水库,所形成的"韩江-龙颈"供水体系可彻底解决粤东地区面临的缺水困境。在新发展时期,迈上新征程,我省提出以8大工程为具体抓手,以5张网为施工大纲,以迈进全国第一梯队为前行目标和标杆的"851"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对新发展阶段推动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推动实施全省"851"水利发展蓝图,是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是应对"两个大局"深刻变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必然要求。根据"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是"8"大工程之一,构建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是"5"张网之一,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为我省五大骨干引水工程中的一"横",是我省推动构建广东"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推动谋划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是构建我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全面落实和实现我省"851"水利发展蓝图的必然举措。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的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该规划提出,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为重点,在水资源配置方面提出要加强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粤东地区水资源丰枯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通过实施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系统配置粤东地区水资源,将韩江流域与区域内各水系有机连通,构建形成粤东地区水资源配置的骨干网络,能全面提高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切实提升粤东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可见,实施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是贯彻国家水安全战略,落实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4、工程是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和谐",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粤东地区基本水情,当前区域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练江、枫江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近年来当地政府持续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水质有所提升,但两岸人口密集水源不足,生产生活用水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情况十分严重,其中,练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52.3%,大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4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生态环境和供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工程从韩江取水,利用三江连通工程和新建封闭输水管道将水补充至潮阳、潮南和普宁等中型水库,通过水库调蓄供水,补充本地生产生活用水,释放当地被生产生活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促进恢复河道生态。工程全面统筹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推进水生态修复,是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营造资源与环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方法,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综上所述,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粤东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解决粤东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支撑粤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1.6.2项目用海必要性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力节水、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发挥已建在建工程的基础上,将一期工程原设计的生态补水功能调整为优先用于城乡供水,充分利用韩江富余水资源,供水对象为城乡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供水范围包括汕头市潮阳区和潮南区、潮州市潮安区以及揭阳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总体布局是从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古巷分水口引水,建设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的输水管道、连接基本建成的鹿湖隧20洞和关埠隧洞形成输水干线,本项目属于输水主干线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封闭管道段的一部分。从三江后续优化工程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建设古巷分水口至关埠取水口的输水管道必须穿越榕江,无其它不穿越榕江的路径可走,另外,从施工难度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等考虑,工程穿越榕江水道采用了对环境影响最小、施工工艺成熟的盾构隧洞结构型式,自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南潮村向南下穿至汕头市潮阳区河腰村,因此海底管道用海是必要的。因此,本项目用海也是必要的。212.1.1气候特征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项目位置离汕头市较近,本报告利用汕头海洋站的实测资料分析结果,代表项目位置的气候与气象特征。(1)气压汕头海洋站年平均气压1013.4百帕。1月平均气压最高为1021.3百帕,8月平均气压最低为1005.9百帕,1~8月平均气压逐月下降,其中4~5月下降最快,降率为4.2百帕/月:8月至翌年1月平均气压逐月上升,其中9、10月上升最快,升率为5.3百帕/月。就四季而言,冬季平均气压较高,春秋两季相近,夏(2)气温本区域全年气温较高,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2.2℃,平均气温年变幅不大,年较差为3.7℃。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9月,多年月平均气温为27.2℃以上:10月次之,多年月平均气温为25.2℃:最冷的月份出现在1月,多年月平均气温为14.3℃:2月次之,多年月平均气温为14.7℃。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为30.7℃,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12.6℃。历年最高气温为36.3℃,出现在2012年8月1日:历年最低气温为4.0℃,出现在2010年12月17日。(3)降水汕头海洋站年降水量充沛,累年平均降水量为1222.1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603.0毫米(2013年),最少年降水量为743.0毫米(2009年)。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的4~9月为雨季,累年月平均降水量均在122毫米以上,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6~8月降水最多,累年月平均降水量为148毫米以上,整个雨季平均降水量共994.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22的82%。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平均降水量总共为227.3毫米,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8%。历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40.7毫米,出现在2014年6月16日,暴雨及大暴雨也主要出现在雨季的4~7月。(4)风况汕头海洋站地处季风区,累年平均风速4.0米/秒,年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和东向,出现频率均为28%和16%,风向和风速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冬、春季盛行东北东向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风频率较大达27%。常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其平均值在3.4米/秒~4.6米/秒之间。其中8月的平均风速最小,多年月平均值为3.4米/秒。历年最大风速为25.8米/秒,风向西南,出现在2013年9汕头海洋站强风向为东北东向,最大风速为25.8米/秒:次强风向为西南向,其最大风速为22.6米/秒。常风向为东北东向,累年出现频率为28%,其对应风向的平均风速为4.9米/秒,最大风速为25.8米/秒。常年最少风向是东南、西南西、西和西北西向,其出现频率为1%。其余各风向常年出现频率分布在2%~16%之间。(5)湿度汕头海洋站海域相对湿度较高,多年平均值为82%,2~9月平均相对湿度较大,多年月平均都在81%及以上,6~7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年月平均为89%以上,10月至翌年1月平均相对湿度较小,多年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6%及以下,10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多年月平均相对湿度仅为72%,本站观测到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19%,出现在2011年4月24日。2.1.2海洋水文和泥沙2.1.2.1潮汐榕江受潮汐影响明显,勘查期间榕江两岸河岸稳定。本项目位于榕江干流下游,属感潮河段。23本工程海区潮汐类型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型,日不等现象明显,水位高度不一致,一般相差30cm~100cm。榕江出海口处设有妈屿潮位观测站,妈屿站年最高潮位出现在枯期几率稍大,为58%,1969年7月28日的“6903”号台风,适逢农历十五大潮期,妈屿站出现实测最高潮位3.10m:实测最低潮位-1.85m(幅4.95m。枯水期的平均潮位和平均低潮位均比汛期高约10cm。妈屿站潮差平均值为1.02m,年最大涨潮差平均值为2.33m,年最大落潮差平均值2.00m,最大值可达4.0m以上。妈屿站年平均潮差值最大变幅为11cm,1990年以后比1990年以前的平均潮差则减少了2cm,前后两阶段变化甚微。妈屿站汛期和枯期的平均潮差基本相等,年最大潮差在汛期和枯期出现的几率也几乎相等。可见,妈屿站潮差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均不大,较稳定。2.1.2.2海流(一)潮流根据2013年7月实测潮流资料,潮流矢量玫瑰图和过程矢量图显示,除Z11站外,其余5个站点表层和底层潮流均以往复流为主。其中Z2、Z5和Z8表底层潮流的往复方向为NNW~SSE向:Z15各层潮流的往复方向为W~E向:Z19表层和底层略带旋转流性质:Z11表底层潮流运动主要集中在SSW~NW方向。除Z5站点外,其余5个站点的最大流速均出现在底层。Z5表底层最大流速均为0.74m/s,最大流速对应的流向在240°左右:Z11和Z15表底层最大流速较大,最大流速超过1m/s:Z19表底层最大流速差异较小,表层最大流速较底层小0.02m/s。同一站点表层和底层最大流速对应流向大体一致,各站点表底层最大流速对应流向差异不超过5°。(二)余流余流通常指实测潮流资料中除去周期性流动(天文潮)之外,剩余的那部分流动。其中包括潮汐余流、风海流和密度流等非周期性流动。根据2013年夏季的实测潮流资料,2013年7月C1~C6测站的余流介于240.03~0.49m/s之间,最大值出现在Z11的表层,最小值出现在Z19的0底层。Z8和Z15表底层余流流速差异较大,底层余流流速较表层大0.10m/s以上。除Z15表底层余流流向偏转较大外,其余5个站点表底层余流流向偏转幅度均在20°以2.1.2.3波浪榕江自炮台镇西侧流经炮台镇至凤鸣村、石头村的弓形地带,并在石头村前缘折向SSW。沿岸受炮台镇NNW向流水冲刷,下游受石头村SSW向溯流潮汐影响。沿河堤有护岸和丁坝,水流平稳,河床基本稳定,水面宽400~500m,航道水深7~8米,深槽水深超过10m,属于窄深型河段。榕江大桥河段仅受小风区浪的影响,外海波浪难以传入。2.1.2.4泥沙榕江流域面积河长175公里,平均年径流量31.1亿立方米。榕江南北河道经牛田洋至出海口段,具有河道稳定,水深条件良好,泥沙回淤量少,风平浪静等特点。榕江下游以受潮汐作用为主,受河流影响较小,泥沙来源少,沉积速率低,回淤量小,榕江大桥至汕头港年回淤量估算仅为近24万m3。榕江年流入大海的泥沙总量约84.2万吨/年,泥沙淤积尚处于较低水平。榕江内河航道的整治于2003年竣工,目前榕江南北河常年通航3000DWT海轮,乘潮可通航5000DWT海根据东桥园站1956~2000年泥沙观测资料分析,含沙量的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和径流变化影响,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现在4~9月,最小含沙量一般出现在1~2月和11~12月,与降雨和月径流量年内变化基本一致。从泥沙资料统计情况看,含沙量的年际变化不大,但存在含沙量稍有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含沙量在0.136~0.228kg/m3之间变化。2.1.3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本工程场地所在区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闽粤东部沿海差异性明显的断块活动区,区内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其地质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断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25裂构造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的规模巨大的东北、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并伴随次一级同向断裂击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构造组成,构成基底网络状断裂的构造骨架控制全区,其中部分为活动性断裂,在其交汇或相互切割的复合部位一般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场地附近主要的区域性断裂有北东向的马头山断裂,北西向桑浦山断裂。区域地质构造图见图2.1.3-1。项目位置项目位置图2.1.3-1区域地质构造略图本节引自《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初步设计报告3工程地质》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年7月)的分析结论。线路在桩号GX23+760~GX24+360下穿榕江河道,盾构隧洞埋深14.4~28.8m,根据勘察成果,该段从上往下主要分布有如下地层:②-1淤泥质土:淤泥、淤质黏土,流塑~软塑状,该层榕江两岸分布厚,河中薄,钻孔揭露该层厚度2.4m~18.8m,层底高程-20.8m~-11.6m:②-2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可塑状,该层分布连续,起伏大,于钻孔GBKB264附近尖灭,孔揭露该层厚度约0.7m~3.2m,层底高程约-22.5m~-4.0m:②-3中粗砂:中密~密实状,中粗砂、中细砂夹可塑状黏性土、砾砂,该层分布较连续,钻孔揭露层厚约11.0m~20.5m,层底高程约-37.7m~-19.0m:②-4淤泥质土:淤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软塑~软可塑状,该层分布不连续,钻孔GBKB260缺失,钻孔揭露层厚1.2m~15.2m,层底高程-45.1m~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26-38.9m:②-5中粗砂:中密-密实状,该层分布较连续,钻孔揭露层厚约4.3m~11.0m,层底高程-47.4m~-44.5m:②-6淤泥质土:软塑~软可塑状、该层分布较连续,未揭穿,钻孔揭露层厚5.3m~10.8m,层底高程-54.6m~-44.5m。盾构隧洞洞身地层主要为②-3层中密~密实状中粗砂、中细砂夹可塑状黏土层,局部为②-4层可塑状淤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上述地层中粗砂、中细砂、淤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的经验值不小于60KPa,满足盾构机对地基承载力(约40kPa)的要求。中粗砂、中细砂为强透水层,有丰富的微承压水,掘进时容易产生涌砂坍塌,需注意控制泥水平衡状态、掘进姿态、进度及盾尾刷等设备完好状况。2.1.4地形地貌本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桑浦山西麓残丘外前缘、榕江中下游三角洲,属于丘陵~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河、海混合冲积三角洲地貌,地貌发育形态受地场断块构造控制,表现为北东向断裂构造与北西向断裂构造交切,形成与岭、谷直交的宽谷。三角洲向海推移导致三角洲的边界和外营力条件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狭长形三角洲地貌特征。据项目水深测图,项目跨海段水深介于0m~11m间,大部分介于5m~11m间,中间深两边原榕江河道弯曲狭窄,坡降平缓,水土流失严重。在1957~1959年期间,由于上游矿场采砂冲洗大最泥砂入河,河槽淤积较严重,1960年以后政府开始疏浚河道,建设堤围,至此榕江河道开始畅通及定形。1990年后,由于建筑工程的大量采砂,河槽开始逐年下切。据广东省水文局梅州分局2005年完成的《揭阳榕江设计洪潮水面线报告》中,采用不同年代资料对榕江的河槽变化进行了分析,绘制了东桥园、赤坎水文站平均河底高程变化图和不同时期的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图。认为199l年以前的水位流量关系线较为稳定,说明河槽变化不大:2000年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低于其它年份,说明流量加大,断而过水能力增加。从高程变化图中看出,1975~1985年的平均河底高程基术持平,1985~1990年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27下切0.75m,1992~1994年基本稳定,1995年比1994年下切了0.81m,1995~2001年又是保持稳定。可以看出,榕江河床下切主要原因是采砂活动造成的,主要集中在榕江上游。根据河段深泓线高程沿程变化和河床演变分析断面,项目所在的15~16断面段河床变化不大。图2.1.4-2榕江干流各河段深泓线高程沿程变化图2.1.5主要海洋灾害本项目位置离汕头市较近,本节利用汕头统计资料进行分析。2.1.5.1热带气旋影响本海域的热带气旋有两类,一类是来自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另一类是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又称南海台风)。以云澳海洋站和南澳气象站风力达6级,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进入距114.5~119.0。E、21.0~25.0。N区域内为影响标准,根据台风年鉴资料统计,1949~2015年期间,登陆或严重影响本海域的热带气旋共有213个,年平均3.2个,年最多为4个(4年),67年间共13年没有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本海域。热带气旋8月出现最多,占26%,其次是7、9月占23%,最早出现在4月12日(受6701强台风影响),最晚出现在11月30日 (受7426强台风影响),12月至翌年3月没有热带气旋影响本海域,1949年~2015年期间,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时达到超强台风的有28个,强台风19个,台风40个,强热带风暴43个,热带风暴61个。表2.1.5-11949~2015年热带气旋中心经过114.5~119.0。E、21.0~25.0。N个数统计月份2月4月月月合计0100003529210022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280200001420610300001590004304000134963004005000012337210060001007954202807000293049564850213080.00.00.00.00.10.40.70.80.70.20.10.03.20900014232623720风、07~合计、08~年平均、09~频率(%)2.1.5.2风暴潮热带气旋带来风暴潮位增高的灾害,据1979~2007年间登陆粤东沿海的台风暴潮资料统计,产生显著的风暴潮增水共29次,平均每年约1次。风暴增水是风暴潮产生灾害的重要因素,多年粤东沿海验潮站各级风暴增水情况如表2.1.5-2查测和实测风暴潮资料显示,20世纪的后80年,发生过多次比较大的台风风暴潮。其中风暴潮潮位高、影响范围大、灾害性严重的特大风暴潮灾害发生过如下几次,它们分别是6903台风,0104号台风。表2.1.5-2粤东沿海验潮站多年各等级风暴增水('H)统计增水('H)'H>100(cm)'H>150(cm)'H>200(cm)极值(建站后~2007)增水cm潮位cm海门站812190104台风2620104台风次/年0.830.350.04汕尾站717114台风7114台风次/年0.300.04注:本表潮位基面为珠江基面:最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值单位为cm。2.1.5.3雷暴本海域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明显,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汕头沿岸海岛历年平均发生雷暴48.8天,最多73天(1973年),最少也有30天(1963年),夏季雷暴频繁,历年各月平均雷暴最多出现在8月,为9.1天,6月次之,也有8.6天,4~6月及9月均有5~8天的雷暴发生,11月至翌年1月发生雷暴的天数较少,各月发生雷暴日数。一天之内,各个时次均可发生29雷暴,下午15:00~18:00时为雷暴发生的高峰期。雷暴次数与气温的日变化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初雷(指年中的第一次打雷)一般出现在3月中旬,最早出现在1958年1月11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4月14日。终雷(指年中的最后一次打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最早终日表2.1.5-3南澳气象站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1958~2007年)单位:日月份123456789年平均值0.10.83.15.27.69.15.30.90.10.248.82.1.5.4地震潮汕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强烈地震的多发区,如1067年6.75级潮州一带地震、年7.3级南澳地震等,这些地震对场地均造成较大的影响,地震烈度分别为V~Ⅷ度,其中对场地影响最大的地震是1918年7.3级南澳地震,在场地及其周围地区普遍受到烈度Ⅷ度的地震破坏。据地史资料记载,韩江三角洲地区,自1067年至1973年曾发生有感地震277次以上,其中大于和等于5级的地震有12次。在工程区北部的南澳岛,曾有4次地震发生在南澳岛断裂与韩江断裂的交汇处,说明该区地震活动较频繁。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项目所在场地为VII度区,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水工建筑物按VII度设防。2.1.6环境质量现状海洋环境调查资料采用广东安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21年对项目周边海域水质、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进行调查的结果,海洋生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海南安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21年对项目周边海域生物生态的调查结果。2.1.6.1调查概况项目附近海域布设水质调查站位20个,沉积物调查站位12个、海洋生物生态调查站位12个,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5条,渔业资源调查断面6条。具体信息见表2.1.6-1和图2.1.6-1。30表2.1.6-1调查站位分布及调查项目站位纬度经度调查项目A1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2水质A3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4水质A5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6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7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8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9水质A10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11水质A12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13水质A14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15水质A16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17水质A18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19水质、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沉积物A20水质T1潮间带生物T2潮间带生物T3潮间带生物T4潮间带生物T5潮间带生物SF1渔业资源SF2渔业资源SF3渔业资源SF4渔业资源SF5渔业资源SF6渔业资源31图2.1.6-1调查站位图按照《海洋调查规范》和《海洋监测规范》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1)水质:水温、pH、水色、盐度、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铜、铅、镉、汞、砷、锌、总铬等共(2)沉积物:pH、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铜、铅、镉、总汞、锌等9(3)生物体质量:铜、铅、锌、镉、总汞、石油烃等6项。(4)生态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5)渔业资源:鱼卵仔稚鱼(鱼类浮游生物)、游泳生物。2.1.6.2海水环境质量评价(1)水质调查结果海水水质调查结果见表2.1.6-2。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32表2.1.6-2海洋环境水质调查结果站号层次水温(℃)透明度(m)pH值盐度(%)悬浮物(mg/L)溶解氧(mg/L)化学需氧量(mg/L)生化需氧量(mg/L)活性磷酸盐(mg/L)石油类(mg/L)无机氮(mg/L)铜(ug/L)铅(ug/L)锌(ug/L)镉(ug/L)汞(ug/L)砷(ug/L)铬(ug/L)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A17A18A19A20注:“ND”表示未检出或低于方法检出限。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33(2)评价标准水质按照《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调查站位所在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评价标准执行。本次调查共20个调查站位,二类海水中监测点位9个,三类水体中监测点位5个,维持现状中监测点6个。具体各站位对应功能区见表2.1.6-3。各类功能区执行对应水质标准,见表2.1.6-4。表2.1.6-3各站位调查站位对应标准类型海洋功能区评价标准A1~A5榕江港口航运区执行海水水质第三类标准A6、A7、A12、A14~A16牛田洋保留区维持现状A8~A11、A13牛田洋农渔业区执行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A17~A20汕头港-大埋湾农渔业区执行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表2.1.6-4海水水质标准mg/L(除pH外)标准值(一类)标准值(二类)标准值(三类)标准值(四类)pH值7.8~8.56.8~8.8溶解氧(DO)>6mg/L>5mg/L>4mg/L>3mg/L无机氮s0.2mg/Ls0.3mg/Ls0.4mg/Ls0.5mg/L石油类s0.05mg/Ls0.30mg/Ls0.50mg/L悬浮物(SS)人为增加的量s10mg/L人为增加的量s100mg/L人为增加的量s150mg/L化学需氧量(COD)s2mg/Ls3mg/Ls4mg/Ls5mg/L磷酸盐s0.015mg/Ls0.030mg/Ls0.045mg/L锌s0.020mg/Ls0.050mg/Ls0.10mg/L铜s0.005mg/Ls0.010mg/Ls0.050mg/L铅s0.001mg/Ls0.005mg/Ls0.010mg/L镉s0.001mg/Ls0.005mg/Ls0.010mg/L汞s0.00005mg/Ls0.0002mg/Ls0.0005mg/L硫化物s0.02mg/Ls0.05mg/Ls0.10mg/Ls0.25mg/L生化耗氧量(BOD)s1mg/Ls3mg/Ls4mg/L粪大肠菌群2000(个/L)2000(个/L)2000(个/L)(3)评价结果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推荐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见表2.1.6-5。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34表2.1.6-5海洋环境水质结果评价指数表站号层次pH溶解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铜铅锌镉总汞砷铬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A17A18A19A20 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35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海水中pH值、溶解氧、铜、铅、镉、铬、砷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化学需氧量:A1、A3、A5站位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生化需氧量:A1、A2、A3、A4、A5、A6、A7、A8、A9、A12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活性磷酸盐:A3、A16、A17站位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站位均超出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A4、A5、A15站位均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A12、A13站位均超出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A13站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但A12站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无机氮:A20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A19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均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A18站位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其余站位均超出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除A6、A7、A12、A14~A16站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维持现状的水质要求外,其余站位均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石油类:A1、A20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余站位均超出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锌:A3、A5、A7、A8、A10、A13、A20站位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汞:A9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36质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2.1.6.3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调查在工程附近海域布置沉积物调查站位12个,进行了沉积物的化学污染物状况的调查分析,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1)沉积物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开展了pH、含水率、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汞、铜、铅、锌、镉等10项指标,分析结果列于表2.1.6-6。表2.1.6-6海洋环境沉积物质量调查结果站号含水率汞(×10-6)铜(×10-6)铅(×10-6)锌(×10-6)镉(×10-6)硫化物(×10-6)石油类(×10-6)有机碳(%)pH值(2)评价标准沉积物按照《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调查站位所在功能区的海洋环境评价标准执行。本次调查共12个调查站位,一类监测点4个站位,二类监测点3个站位,维持现状监测点5个站位。具体各站位对应功能区见表2.1.6-7。各类功能区执行对应水质标准,见表2.1.6-8。37表2.1.6-7各站位调查站位对应标准类型海洋功能区评价标准A1、A3、A5榕江港口航运区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A6、A7、A12、A14、A16牛田洋保留区维持现状A8、A10牛田洋农渔业区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A18、A19汕头港-大埋湾农渔业区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表2.1.6-8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项目石油类×10-6×10-6×10-6锌×10-6有机碳×10-2镉×10-6×10-6硫化物×10-6标准值一类(s)500.035.060.02.00.500.20300二类(s)1000.0350.03.00.50500三类(s)1500.0200.0250.0600.04.05.00600(3)评价结果沉积物单站单参数评价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其计算公式参照水质评价方法。具体评价因子和结果见表2.1.6-9。表2.1.6-9海洋环境沉积物结果评价指数表站号汞铜铅锌镉硫化石油类有机第一第一第一第一第二第一第二第一第一第二第一A1A3A5A6A7A8A10A12A14A16A18A19备注1、加黑部分为超出该类的海洋环境评价标准要求。2、“---”表示不参与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沉积物中铜、铅、汞、硫化物、有机碳均38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锌:A12、A18站位超出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但A18站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A12站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维持现状的沉积物质量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镉:A18站位超出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石油类:A10站位超出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其余站位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沉积物质量要求。上述分析表明,项目所在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良好。2.1.6.4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本次调查在项目区附近海域布设了6个生物质量监测站位(即渔业资源调查断面),调查项目附近海域的鱼类、软体类、甲壳类等,样品选取渔业资源调查的常见经济种、优势种,检测结果见表2.1.6-10。表2.1.6-10a海洋环境生物体质量调查结果(干基)站位样品名称检测结果含水率总汞铜(×10-6)铅(×10-6)镉(×10-6)锌(×10-6)石油烃SF1近江牡蛎海纳鱼SF2海纳鱼SF3花鲧中国枪乌贼SF4红星梭子蟹棘头梅童鱼SF5中国枪乌贼39长棘银纳SF6皮氏叫姑鱼近江牡蛎表2.1.6-10b海洋环境生物体质量调查结果(鲜重)站位样品名称检测结果含水率(%)总汞铜(×10-6)铅(×10-6)镉(×10-6)锌(×10-6)石油烃SF1近江牡蛎海纳鱼SF2海纳鱼SF3花鲧中国枪乌贼SF4红星梭子蟹棘头梅童鱼SF5中国枪乌贼长棘银纳SF6皮氏叫姑鱼近江牡蛎甲壳类、鱼类和软体类目前国家尚未颁布统一的评价标准,生物体内污染物质(铜、铅、锌、镉、总汞)含量评价标准采用《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烃含量采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生物质量单项分标准指数统计结果见表2.1.6-11。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的鱼类、甲壳类、软体类生物中的石油烃、重金属(总汞、铅、镉、铜和锌)均达到《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和《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调查海域中的贝类生物中的石油烃、重金属(总汞、铅、铜、镉、锌)均达到《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中一类标准。调查海域生物体质量良好。40表2.1.6-11海洋环境生物体评价指数表站位样品类型总汞铜铅镉锌石油烃SF1近江牡蛎海纳鱼SF2海纳鱼SF3花鲧中国枪乌贼SF4红星梭子蟹棘头梅童鱼SF5中国枪乌贼长棘银纳SF6皮氏叫姑鱼近江牡蛎2.2海洋生态概况2.2.1浮游植物(1)种类组成本次生态调查在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隶属于6大门类:其中以硅藻门为主,共75种,占总种数的70.09%:甲藻门有12种,占总种数的11.21%:绿藻门有13种,占总种数的12.15%:蓝藻门有4种,占总种数的3.74%:金藻门有2种,占总种数的1.87%:裸藻门只有1种,占总种数的0.93%。总体看来,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空间分布均匀,其中6和16号站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有28种:其次是8号站,其浮游植物种类数有24种:10号站种类数最少,有13种:其余站位浮游植物种类数介于17~21种之间。(2)数量分布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0.64×103cells/m3,各站位浮游植物密度介于5.00~204.18×103cells/m3之间,各站位间浮游植物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18号站浮游植物的密度最高,达204.18×103cells/m3:其次是1号站,其浮游植物41密度为200.70×103cells/m3:7号站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仅为5.00×103cells/m3:其余站位浮游植物密度介于9.41~112.49×103cells/m3之间。(3)优势种及栖息密度分布按照优势度Y≥0.02来确定本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有3个,分别为:并基角毛藻、罗氏角毛藻和夜光藻:其中罗氏角毛藻毛藻优势度最高,为0.050。(4)多样性水平调查海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范围处于2.24~3.96之间,平均值为3.20:多样性指数最高出现在18号站:最低值为8号站。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在0.49~0.92之间,平均值为0.75:最高值出现在12号站:8号站均匀度最低。2.2.2浮游动物(1)种类组成经鉴定,本次调查海域发现浮游动物由6大类群组成,共计25种。其中浮游幼体的种数最多,共有11种,占总种数的44.00%:桡足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32.00%:刺胞动物和毛颚类均有2种,各占总种数的8.00%:被囊类和原生动物均有1种,各占总种数的4.00%。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种类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18号站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有14种:其次是19号站,其浮游动物种类数有12种:1、3、10和14号站最少,均只有3种:其余站位浮游动物种类数介于8~10种之间。在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类群中浮游幼体和桡足类出现率最高,均为100%:毛颚类出现率为16.67%:被囊类、原生动物和刺胞动物出现率均为8.33%。(2)数量分布调查海域范围内各站位浮游动物密度介于3.12~382.34ind./m3之间,平均密度为103.16ind./m3:其中最大浮游动物密度出现在6号站,其值为382.34ind./m3:其次是18号站,其值为262.51ind./m3:10号站浮游动物密度最低,仅为3.12ind./m3:其余站位浮游动物密度介于6.34~186.97ind./m3之间:可见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本次调查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03.16ind./m3:桡足类平均密度为4250.54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49.00%:浮游幼体平均密度为44.63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44.63%:被囊类平均密度为5.90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5.72%:毛颚类平均密度为0.41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0.240%:刺胞动物平均密度为0.23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0.22%:原生动物平均密度为0.03ind./m3,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的0.03%。0.704~79.605mg/m3。其中12站位生物量最高,为79.605mg/m3:其次是6站位其值为76.471mg/m3:1站位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仅为0.704mg/m3:其余站位浮游动物生物量介于0.746~55.039mg/m3之间。(3)优势种类及其数量分布按照优势度Y≥0.02来确定本次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