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儿童寐眠_第1页
从痰论治儿童寐眠_第2页
从痰论治儿童寐眠_第3页
从痰论治儿童寐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痰论治儿童寐眠

婴儿睡眠是由肠道热量和粘膜水分引起的慢性疾病引起的。6~7岁以下儿童多发,10岁以后增殖体多逐渐萎缩变小,一般在寒冷潮湿地区发病率较高,为儿童常见病。1脑不和则不古代无详细记载腺样体增殖的文献,但此病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故中医“痰核”范畴应包含此病。《丹溪心法附余》语:“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痰核”多由于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而形成。此病在寒冷、潮湿、气候变化较多地区易发生。《灵枢·忧患无言》中说:“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痞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出喉咽而作声”。小儿形气未充,纯阳之体,卫外不固,外邪较易侵袭,而为表证。鼻咽主司呼吸,为肺之门户,共同防御外邪。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卫气若固摄不足,治节无权,津液输布失常,聚液成痰;脾虚失于运化,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腺样体位于鼻咽部,肺开窍于鼻,咽部为肺之门户,小儿肺常不足,肺开窍于鼻,咽部之会厌为户门,故外邪侵袭,首犯鼻咽,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水液运化失司,津液输布障碍聚而为痰浊,上阻咽喉,而致咽喉开合不利,肺气失司;小儿心肝常有余,肾常虚,感邪后易由表入里,化热化火,虚火上炎,痰瘀互结,阻于咽喉,上扰鼻咽,阻遏脉络。故本病与肺、脾、肾,脏腑热盛及气虚有关。肺经热盛——小儿年幼,正气不足,肺为娇脏,尤为易感,故外邪侵袭,肺首当其冲,鼻为肺之窍,肺气失司,肺经蕴热,清肃失降,挟热循经上灼咽喉,致咽喉开合不利,风热之邪循经上犯颃颡,而致增殖体增大。肺脾气虚——小儿肺卫不固,卫外功能下降,易为邪毒侵犯,邪毒滞于颃颡,日久不去,脾虚运化失司,痰浊上泛,阻于鼻咽,致鼻咽开合不利,肺气失司而为病。肺肾阴虚——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损,阴精不足,津液不能上布颃颡,致增殖体失于濡养或阴虚日久生内热,搏结于增殖体,致其肿胀增大。气血瘀阻——增殖体炎失治误治,或外邪屡犯颃颡,滞而不去,邪浊阻滞增殖体脉络,壅遏气血,使气血不畅,渐滞成瘀,以致增殖体肿实难消。2睡眠中增生状况①肺经热盛——睡眠打鼾,张口呼吸,鼾声如雷,鼻塞,流涕色黄,量多,口咽干燥,颃颡不适,发育障碍,头痛健忘,面色红;增殖体肿大色红,分泌物色黄量多,舌红,苔黄,脉数。②肺脾气虚——睡眠打鼾,鼻塞,流涕粘白或清稀,咳嗽,咯痰色白,肢倦体乏,纳呆腹胀,便溏;表情淡漠,面色白;增殖体肿大色淡,分泌物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③肺肾阴虚——睡眠中时有打鼾,张口呼吸,鼻塞,涕黄白,量少,颃颡部不适,咽干口燥,发育障碍,形体消瘦,头痛健忘,少寐多梦;增殖体肿大色红或暗红,分泌物黄白量不多,舌红少苔,脉沉细弱或细数。④气血瘀阻——睡眠鼾声时作,鼻塞日久,持续不减;耳闷胀,听力下降;增殖体肿大暗红,分泌物黄白量不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3气阴虚,阴虚阴虚肺经热盛——清肺泄热,软坚散结。用清热化腺方加减。肺脾气虚——补脾益肺,化痰散结。用二陈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肺肾阴虚——养阴润肺,益肾填精。用百合固金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气血瘀阻——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用会厌逐瘀汤加减。4治疗方法4.1鼻为肺之癫,《人体法》“外邪”“大三”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肺常不足”,而“鼻为肺之窍”,“咽喉为肺之门户”,故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袭鼻咽。对于本病的治疗,医家们各有见解和治法。热毒满意病机庄医生认为小儿腺样体肥大多由风热毒邪侵袭患儿咽喉,风热相搏,气血瘀滞,结于咽后壁,致增生肥大的腺样体,阻塞通气道,造成气道不通,气道变窄,出现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本病临床常见热毒炽盛型,热毒瘀滞日久,内迫于耳窍发为脓耳,内迫于鼻窍则发为鼻渊。根据乳蛾的病因病机,自拟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方剂。本方以清热兼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方中金银花、连翘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山慈菇、夏枯草清热而散结;蝉蜕、菊花可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黄芩、柴胡可清上焦之热兼可解毒之效。上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散邪通窍、消肿散结之效,可消除腺样体壅滞,使得局部病灶不受秽毒侵袭,固表而营内,达到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目的。加味性汤加味腺样体肥大属中医鼾症范畴,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此证认识,通常分为肺脾气虚,肺肾阴虚及气血瘀阻,采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加减。打鼾鼻阻塞时加辛夷5g,苍耳子5g,耳闷、耳胀,眩晕者加川芎5g,升麻8g,有癫痫类症状,可加龙骨15g,朱砂9g。以上汤剂用常规方法煎熬后,取适量药液作雾化吸入治疗用药。两方一滋养肺脾气虚,一补肝肾阴虚,先、后天同补,雾化和内服并用,药效直达病灶,以消除腺样体壅滞,益气滋阴,通窍散结。固表和营,以安病灶。加肉剂、进行睡眠中医认为久病入络,视瘀血为本病之病因病机之一,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显著。补阳还五汤组成药物:黄芪9g,当归9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川芎6g,地龙6g,辛夷6g,鳖甲9g,昆布9g,海藻9g。每天1剂。30剂为1个疗程。鼻塞、睡眠时打鼾,可加薄荷6g;呼吸暂停加鹅不食草5g,仙鹤草5g;咳嗽加清半夏5g;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加生龙骨10g,远志5g;睡中易惊加郁金5g,僵蚕5g。一般治疗2~3个疗程。治“风”,通痰痰,并以辛夷、从草《丹溪心法》谓“凡人头面、颈颊、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其形成与肺脾功能失调有关。组成药物:辛夷5g,苍耳子3g,石菖蒲5g,象贝母2g,丝瓜络5g,夏枯草5g,昆布5g,甘草4g。加减方法:咳嗽加半夏6g,陈皮9g;咽痛加蝉蜕2g,射干4g;头痛加白芷6g,羌活6g。日1付分2次口服。通窍化痰方中,辛夷具有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效,为“鼻科要药”,苍耳子为君药,具有祛风通窍作用;石菖蒲辛香发散,为涤痰开窍之要药,象贝母有化痰散结之功,共为臣药;丝瓜络善人经络,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夏枯草消肿散结,昆布软坚散结、消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方内药、山茗肉、生地黄、干、本、鱼甲、鳖甲、鳖甲刘医生等用六味地黄丸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山药、山萸肉、生地黄、苍耳子、薄荷、防风、辛夷、桔梗、牛蒡子、白芷、菊花、甘草、龟甲、鳖甲等。日1剂2次口服。清气和利气、通交流作用山慈菇、荔枝核、海藻、昆布软坚散结,以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清半夏、陈皮燥湿利气,化痰散结。鼻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耳闷、听力下降,可加路路通,具有通窍活血作用;伴有肺脾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日1付取汁2次口服。治疗7天为1个疗程。4.2其他治疗4.2.1超声雾化器组用中药制剂治疗。处方:金银花18g,菊花15g,黄芩15g,鱼腥草15g,薄荷9g。取20ml中药制剂,倒入超声雾化器中,喷头对准两侧鼻腔,经鼻腔吸入雾气到达鼻咽部的局部黏膜,每次15~20分,每天1~2次,连续治疗7天。本方中的中药可以抑制此类细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4.2.2滴鼻药滴鼻鼻通滴鼻剂,每次2~3滴,每日3~5次。4.2.3服装法可选用草珊瑚含片、华素片等,1日可含4次。4.2.4契约、中府、天容、风池等穴a.胸锁乳突肌施以拿法和柔法,骶棘肌及斜方肌用一指禅手法。按揉天鼎、缺盆、中府、天容等穴,配合肩井、风池等穴位。b.脊柱正中的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穴施一指禅法,重点按揉肺腧、心腧、天柱等腧穴。每次20分,每日1次,一般治疗1个疗程为20次。4.2.5中医之肺经、肾经以取肺、脾、胃、肾经穴位为主,并可根据临床症状配用其他经的穴位。鼻塞,嗅觉减退者加迎香;头痛加百会、风池等。取肘关节以下的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等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