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官学的系统完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宋代的教育达到了顶峰,在世界上是领先地位的。历经三次兴学改革而不断完善的官学教育、日臻发达的书院教育、自成体系的宗室教育、特殊领域的经筵教育等,可谓群星璀璨,教育之花遍地盛开。宋代教育对后世影响至深,宋代教育模式成为明清教育发展的蓝本,今天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仍留有宋代教育的余香。因此,宋代教育自然成为后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对宋代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鉴于对宋代教育研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笔者只选择对近10年(2003-2013年)来宋代官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厘清研究现状及不足,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起一定的引导作用。一、对研究项目的介绍太学作为宋代的高等学府,在宋代教育发展中具有旗帜导向的作用,并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平台。宋代太学原隶属于国子监,北宋初国子监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品秩相对较高的官家子弟,不能满足低级官吏子女及庶民对教育的渴求,范仲淹等人认识到扩大教育范围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庆历新政中将太学从国子监(国子学)中独立出来,扩大了招收范围,即《宋史·选举制三》所载:“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虽然新政很快失败,太学重归国子监管理,但其教育改革的诸多内容仍为后世所接受,为太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宋代教育的普及做了一定铺垫。之后经过王安石变法和蔡京的教育改革,太学及地方官学均实行了三舍法,对科举制及人才的选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学生作为宋代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其政治热情较为高涨,“士”的身份赋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政治运动亦是此起彼伏,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张晓宇先生的文章《北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救国运动内在联系初探》,对太学生政治运动进行了探讨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北宋太学生救国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后世学生运动的始作俑者。作者引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从太学制度、太学于官学中角色的变迁、太学师资与太学救国运动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北宋太学救国运动的深层原因,太学生运动的政治、社会及学术背景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论宋代太学的教师管理》是一篇探讨太学师资管理的研究成果。宋代太学教育历经2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其管理模式不断成熟,文章认为,对教师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太学教师的资格限制、遴选方法、任期及职业要求等方面。闫孟祥、贾明杰先生的《宋代教育》一文对宋代太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太学的学官制度、学生来源、太学的教学管理措施及太学教习内容等各种制度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太学教育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评价。认为,宋代太学虽是封建社会的附庸,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宋代的统治基础,刺激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但太学的管理模式与朝廷的盛衰同进退。陈伟生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宋朝太学教育管理研究》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的方法对宋朝教育管理中的机构设置、学官系统、教师任用制度、学生制度及教育教学制度等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张国范先生在《谈宋代太学教育中的竞争机制》中认为,和前代相比,宋代的太学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宋政府运用竞争机制和政治、经济等手段,对太学生实施严格的升迁管理。同时,也注重对太学教师的选拔和任用,优胜劣汰,并认为这种竞争机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为邢宇峰、肖建新先生的研究成果。宋代太学管理模式经过三次兴学与改革运动不断得到发展并趋于成熟,对细节的重视成为必然。对太学管理的深化研究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角落。在宋代太学管理中,势必会有学官教官出现渎职、失职等行为,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宋政府针对这种行为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其责任进行了追究,涉及教学、考试、生徒等方面。通过行政贬黜及经济手段,排除了教育障碍,理顺了教育关系,解决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保障了太学教习活动的有序进行。邢宇峰先生还有专文对宋代太学学官督责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宋代对太学学官已经逐步形成了台谏监察为主、学生监督和学官自身监督为辅的三位一体、内外结合的严密监察机制,并对太学学官的违规失职等行为实行近乎严苛的规定和惩治,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生升舍考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教官,往往以降职、黜官等加以惩治。对宋代太学管理进行深入而系统研究的当属邢宇峰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太学管理研究》,与上述陈伟生先生的硕士论文《宋朝太学教育管理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诸多创新。邢宇峰先生在该论文中注重深入挖掘,对太学的管理机构进行了层级化的分析并揭示出中央对太学控制力的逐级加强;对太学学官管理的研究中注重挖掘优厚待遇与严格要求的统一;对太学生管理的研究倾向于严格规范的日常管理。对宋代太学管理的责任追究为该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宋代太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支奇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属政府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财力,经费的供应是较为充裕的。罗玉霞、喻本伐先生的《北宋太学办学经费扩充探析》对北宋太学经费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宋代太学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即政府拨款和太学生自筹经费。具体体现在赡学钱、赐钱、学田租、房租屋课、光监钱、刊印经籍销售款、公使钱、息钱、民间捐资等。正是因为办学经费来源较广,并允许自主筹措,故使得北宋太学得以较大发展。对太学经费的研究,闫孟祥、贾明杰先生的《宋代教育》(P79)一文中也有涉及,认为宋代官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和助学钱。太学因其重要的地位,除一般官学的经费来源外,还有固定的年度拨款。二、社会传播模式与社会管理国子监是我们古代社会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及管理机构,到宋代,国子监兼有教育、管理、刻印书籍等多重角色。为此,后人亦多围绕这些功能展开研究。张雪红先生于2006年发表了《论宋代国子监教育传播的新特征和传播职能的转变》一文。中国传播科技雕版印刷术在宋代与出版传媒业、教育传播业相互融合,促使印本书在文教领域广泛普及,也使得教育传播的媒介结构关系全面革新,引发了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而国子监则是引发这次变革的纽带和中枢。作者认为,宋代国子监呈现出与宋以前不同的、具有独立形态而具动态性调整功能的机制创新特征。它是最高学府,又是中央教育管理机构;既负责教材的编订,也对书籍的出版传播进行管理。国子监与诸路提举学事司创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创举和后世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雏形。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和角色的特殊性,宋代国子监兼具刻书及图书发行的职能,后世学者对此给予了关注。顾宏义先生于2003年即发表了研究成果《宋代国子监刻书考论》,这是一篇对宋代国子监刻书状况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作者认为,为了满足政治和思想上的统治,宋廷对国子监刻书之内容及其质量控制、机构设置与管理、图书刻印发行出售等方面都订有颇为详备的制度,对当时各地州县官学大量印行图书及后世国子监刻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国子监的图书出版发行》是李明杰先生的成果。该文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总结了宋代国子监出版模式的特点:国子监兼具教育者、管理者与出版者身份;出版人才集中与专业分工协作;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了一套严格规范的校勘制度;宋代监本禁止翻版并由官方垄断发行;能配合社会形势的需要而刻书。宋朝国子监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和中央教育管理机构为人们所熟知,但其作为全国图书出版业的审查和监管机构则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随着宋代右文政策的实行以及科举、学校事业的发展,出版业随着迅速成长起来,对全国出版业的管理成为国子监的一项重要职能。对此,田志光先生对此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宋朝国子监对图书出版的监管》一文。他认为,宋朝国子监负责对全国学校教材和科举用书出版的监管、图书内容的审查、组织打击非法出版、对地方出版活动进行业务指导等。宋朝国子监在规范出版业、控制社会舆论、传播思想文化和维护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子监乃宋朝全国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掌管一切教育事务。《宋史·选举制三》有载:“凡学皆隶国子监。”至于北宋初期、中期国子监是否设有书学尚存疑问,或以为徽宗之前国子监已废书学。对此,针对“宋初中期是否有书学”的争辩以及宋初即有“翰林书学”的记载,王力春先生以人物为线索进行了考证,发表了成果《北宋初中期国子监书学人物考》。认为,有文献证明宋初有孙景璠、李护任书学博士;仁宗时有周越、杨楠仲先后知书学;并认为章友直似非此时书学博士。同时考证出他们的书学或小学造诣见称于北宋的初、中期书坛,足以填补书史之空缺。有人出专文对书学杨楠仲进行考述,即李慧斌先生的《宋仁宗时期国子监书学杨楠仲考述》。该文对书学杨楠仲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杨楠仲是北宋仁宗时期继周越之后的另一位国子监书学,在皇祐至嘉祐年间任职。他不仅精通字学,是当时有名的文字学家,而且还善篆书和楷书,但却不显于书史,以至于被遗忘。该文还对杨楠仲的籍贯生卒年、历任官职和交往、书迹和书法风格以及对其书法史地位的重新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北宋书法史做了有益的补充。北宋国子监画学也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关注。成立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的北宋国子监画学,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等绘画学院。其地位次于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小学等,同时成立或恢复的还有书学、算学、同书学,隶属于国子监管理之下。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创设是一大创举,不同于一般画院,而是专业的皇家绘画教育学院,培养高层次的艺术实践与管理人才。这一新生事物自然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点。彭亚先生撰文《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机能考论》,对北宋国子监画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其创办的动因、时间和机构设置进行了考辩,一并考证了北宋国子监师资和学生选拔的情况、国子监画学课程的设置及学籍制度等。该文另一大创新点即对“画院开办六年即停办”的原因进行了勘误,作者批驳了河南大学周宝珠教授的“靖康之变导致画学停办说”,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灾荒导致了经济困难,二是开办六年并没有培养出为政府满意的艺术家。为此,这是一篇对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张自然先生则对北宋国子监画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北宋国子监画学学官考》。据其考证,徽宗朝创办的国子监画学,其学官设有博士、学正、学录、学谕、直学等。这些学官必须有制科、进士出身或是本学优秀学生,其选任可许国子监长贰、台谏官荐举;博士之职从京官中选任,学正、学录、学谕等则可从优秀的本学生员充任。可以考知的画学学官有博士宋子房、学正陈尧臣、学录王道亨、学谕张希颜,他们的出身符合国子监对学官的出身要求,其绘画风格更注重自然物态,重视写物之神和整体命意构思,其学识和艺术才能与画学的要求与目标相符,南宋院体画风的转变与他们的教授有一定的关系。在北宋,东京开封设有国子监,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位于西京洛阳的原河南学府,于宋仁宗景祐元年被正式命名为国子监。这样在北宋时期又多了一个西京国子监。张祥云先生对此进行了考证和探讨。他在《北宋西京国子监考探》中认为,北宋西京国子监是东京开封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国家级教育中心,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科举选拔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前身为河南学府,又称国学、西学、西监,属于中央分司机构,从仁宗景祐元年成立一直到靖康年间。受时政变迁的影响,西京国子监的政治地位、学官选任及施教内容多有变化。三、地方教育与官学教育宋代教育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具有成熟的中央高等教育模式,更体现在具有完善而发达的地方官学体系。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或书院旨在敦风化俗,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宋代学校,偏重于对北宋中央太学、三舍法及学科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为此,研究北宋地方官学状况对了解宋代教育发展的全貌及对宋代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必要性。石涛先生的《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一文则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进行研究的成果。作者首先梳理了北宋地方学校的建立与沿革。其次,考述了地方学校的资金来源:赐公田或房屋;地方官吏争取田宅、绝户田和没收的土地等。第三,梳理了北宋政府地方办学之概况:学科门类及其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地方小学教育制度、教官选试制度及师资培训思想等。这是一篇对北宋地方官学进行宏观整体研究的文献,是进行相关研究的较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宋代地方官学自成体系,并具地方特色,对各地教育模式的研究百花齐放,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宋代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刘锡涛、牛江红先生的文章《浅谈宋代江西乡村学校教育》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江西地方官学打开了一扇窗口。宋代江西文化发达,人才济济,与其学校教育发达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宋代江西乡村学校不仅有县学,更有遍及各村落的众多私人学校及书院,他们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符合政府要求的人才。就江西地方官学来说,最早的兴国县学建立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之后江西69个县先后均建立了县学,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由此,从江西地方官学教育可见北宋地方官学教育之一斑。在宋代,太湖地区是文化发达之地,大体包括现在的上海、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其浓厚的人文风貌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太湖地区的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宋代地方教育之发达。虞云国先生的《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即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该文从方兴未艾的藏书风气和有着“教育与学术重镇”之称的书院入手,研究了太湖地区的重教兴学之风与办学实绩。“地方官学教育”虽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我们仍能侧知太湖地区官学教育的强大实力。受历史风尚影响,该地历任长官均重视地方教育,并投入了很多物力、财力及个人的精力。该地一度出现了影响终宋一世的苏湖教法。除州学、县学外,个别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镇还设立了镇学和社学,成为太湖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并成为全宋教育的楷模。在宋代,江苏官学亦显其发达之势。孙显军先生曾撰文对宋元时期江苏官学教育进行考论。对于宋代江苏官学教育,该文认为,战乱间歇,北宋江苏教育仍有较大发展,在教育的某些方面,江苏教育在全国仍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江苏率先突破五代战乱,重建地方官学教育体系,带动了北宋初期全国教育的大发展。江苏官学兴起于宋太宗即位之初,其兴盛源于北宋的三次兴学活动,州学、县学、小学得到普及。战乱后的南宋时期,江苏地方官学得以修缮与重建。文章对地方官学的经费管理及教学情况亦进行了阐述,属于基础性研究。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在宋代其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同样出现了兴盛期。蓝武先生的研究成果《宋代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述论———以科举、官学与书院教育为中心》一文,即对宋代广西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两宋边疆政策及教育有着诸多启发,对广西教育史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该文的亮点之一即对宋代广西教育规模进行了考论,分布广、规模大是其特点。共设府学2所、州学17所、县学22所,数量远超前代。壮族区也有州学、县学。该文中举例,改建后的梧州学共有八十一楹,“粤中无足与比”;改建后的桂林府学其规模堪与辟雍一比(辟雍可容纳2u3000000人)。可见,宋代广西官学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河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教育状况堪称宋代教育的标杆,但又具独特性。对河南地方官学的研究可管窥宋代官学教育。吕旭峰先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中即对宋代的河南地方官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文首先厘定了官学概念及河南地方官学的辖区范围。其次,从宋代文教政策和三大兴学运动的角度阐述了河南地方官学发展的背景,具体包括右文政策、宋王朝推行儒释道融合、宋诸帝尊重知识、发达的印刷术、三次兴学等成为振兴官学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宋代地方教育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的11种职责,包括教学内容、教官管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制与设施等方面。同时总结了河南地方官学的成功带给今人办学的启示。两宋时期的江西州县学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通过崔丽君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江西教育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宋代官学较为全面的认识。该文关注了江西教育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宋代江西教育发展的一般情况,阐述了发展的原因及对地方社会的多重影响。该文属于对宋代江西教育的基础性研究。相对于此,杨杰先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对宋代教育的研究则深入了一步。该文首先考察了两宋江西官学的建立、发展过程及当地兴学的规模、资金来源和附郭县建学的问题,从中揭示了中央官学政策对江西的影响。其次,考察了书院分布及朱熹的影响。最后,对两宋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及数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地区经济文教发展的差异及科举制对江西文教的影响。苟海林、刘飞华先生的论文《宋代江西地方官学的兴建及其发展》让人们对当时江西教育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北宋景德至庆历之前,江西只有10个州县学,景德三年下诏兴学对江西影响不大。庆历兴学后,江西教育迅速发展,奠定了北宋江西州县学的基本格局。熙宁、崇宁兴学使其更加壮大与成熟。通过作者分析,南宋江西的州县学,在兴学频率、兴学规模与资金投入方面,均远胜于北宋,而且经过各种迁建、改建,南宋江西的州县学虽然名称未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北宋意义上的州县学了。这种情况与其他地方官学教育有所不同。唐德荣先生在《宋代湘南教育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形成》中对宋代湘南教育与其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宋初的湘南大部分地区仍是蛮荒之地,其风俗的改变、文化的兴盛与官学、私学(家族教育和书院教育)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密切相关。该文阐述重点虽然是以地域文化的形成为中心,但对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的官学教育也有所涉及。通过作者考察,我们发现,宋朝作为湘南文化大发展时期,其官学教育已自成体系。永州、道州成为首批官学兴盛之地。受经济水平影响,官学系统分布不均:永州、道州、衡州较为完备,而郴州、桂阳州则较为落后;在时间分布上,南宋优于北宋。同时,湘南州县学的主办方除政府外,多有民间力量的支持。在州学、县学的建置上,渐成系统。雷家宏先生的论文《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选择了荆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这里只摘取作者对宋代荆楚地区官学研究部分的观点。宋代荆楚地区教育事业成就的突出标志是官学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宋代荆楚地区的官学从草创到成熟,为明清荆楚官学的鼎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宋代荆楚官学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寿昌乘》所载鄂州武昌县官学的发展及其影响视为宋代荆楚官学的一个缩影。通过梳理宋代荆楚官学的发展历程,作者得出“官学兴废存乎人”的结论,即贤明的地方官在当地官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宋代陕西官学在类型上有府学、州学、军学、县学,其中有大学、小学之分。马泓波先生对宋代陕西官学进行了相对系统的阐述,发表了《宋代陕西官学考述》。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对宋代陕西官学的具体情况做了考察,诸如:数量及类型;府、州、军、县所设学校、创办原因及创办者;大学、小学规模及科目;学田;藏书等。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陕西官学相对全国不算发达;普及程度较低;各地官学发展不均衡;官学发展与庆历兴学有关;其军事要地的特殊性得以配置大量学官;武学教育发达等。古代汀州是客家族群的重要发源地,在福建属于开发最晚的地区。汀州地区的文教发展对客家族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靳阳春先生对宋代汀州的教育机构进行了研究,即《地方教化与社会控制:以宋代汀州教育机构的设置为例》。在宋代,汀州的文教处于大发展时期。教育机构设置较为完备,以地方官学为主,州有郡学,每县均办有县学,普及率达100%。据作者考证,宋代各路所设县学,福建路第二达93.8%。南宋,对福建路而言,汀州的县学也是名在前列的。还设有贡院和五处贡士庄,私人教育也较发达。这反映出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地方官员对当地教育的重视。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宋代专业教育或称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这源于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需求,亦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在此按照专业类别进行评述。需要说明的一点,因对宋代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较多,留作今后做专题研究,此文暂不涉及。(一)武术博士、地方社会学与军事教育李英先生的论文《宋代的武学与除官》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武学与除官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武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兵法、弓箭马术、案例分析及忠义之节气,武学教官由武学博士和学谕充任。宋代武学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武艺人才。武举中第者所授官职品级很低,甚至为无品官,武状元只授九品官。武官五年一迁职,有重文轻武之倾向。宋代武学在中国学制史上和体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惠霖先生在《宋代武学考论》一文中认为,宋代武学体制较完备,有严格的入学条件、修业内容、修业年限,促进了武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周兴涛先生对武学博士进行了研究,在其《宋代武学博士考论》中认为,宋代武学是我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武学博士是最早的专职军事教师。宋代武学博士的任职特点为文士居多,任期短而变动频繁,实际地位不高,但其设置客观上推动了宋代军事研究的发展,对武学制度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周兴涛先生还撰文对地方武学进行了探讨,在其研究成果《宋代地方武学初论》中认为,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军事教育之先河,地方武学始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终于南宋末。该文考察了22处地方官学,证明了县级武学的存在;师资多为武举中第者或中央武学上舍生;生员多为地方士绅子弟且需考试方能入学,有学籍,教学内容为武举考试内容及文化课程;地方武学生享有一定的特权,其出路一是参加武举考试,其次是升入高一等武学。宋代地方武学开创了我国地方军事教育制度的先河。南宋中央武学直接承继于北宋。李新伟先生对其进行了探讨,发表了研究成果《南宋中央武学探微》。南宋中央官学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二十六年(1156年)两次复建,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等朝,直至宋亡,凡一百二十年。作者认为,尽管在“左文右武”环境下,受办学规模、办学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对当时军队和国防建设虽未起到太大作用,但其以北宋中央武学为基础,对各种体制进一步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制度。这些制度多为后世借鉴,对中国古代军事教育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二)人文画教育兴起的背景美术教育成为宋代教育史一大特色。宋代官方美术教育主要分画院教育、画学教育及官工美术教育三部分。陈文利先生的论文《宋代官方美术教育特征之浅见》对此进行了概括。宋代画院是因循前代旧制成立而发展起来的,孟昶、李煜降宋后其画院迁至汴梁,构成宋代画院的雏形。画院于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确定建制,到徽宗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年)规模达到顶峰。宋代的北宋画学成立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即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唯一的绘画专业学校———国子监画学。大观四年(1110年)并入翰林图书局,画学有其6年独立的身份。官工美术教育指官工在工程建造、艺术设计、制造流程等活动中学习并利用工艺美术知识的教育。作者认为,人文画教育的兴起对官方美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画院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创作机构,也培养绘画人才,具有教育功能。刘炜先生的《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则重点剖析了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规范的入学制度;丰富而完善的课程设置;独特完备的考核制度;层次分明的学习阶段;优越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蔡敏先生专门针对宋代画院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研究成果《宋代画院教育》。该文认为,宋代画院招生与考核制度严格而完善,课程设置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与培养。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画学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种类,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为课程内容。“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此为取士标准兼教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其特点除文学性、诗性之外,强调“形似”和“格法”。张顺琦先生在《宋代徽宗画院之教育研究》中选取徽宗时期的画院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中国唐代始有画院,经五代西蜀、南唐、宋初的进一步发展,画院体制至徽宗时期完备起来,生员选拔、教学方式非常严格。绘画于宣和年间正式列入科举。画院分专业学习和儒家经典的学习,提高了画家的文化素养。徽宗时完善的画院体制,不仅造就了很多画家,而且对后世绘画教育影响至深。孙红阳先生对宋代绘画体制进行了研究,即《论宋代官方绘画教育体制的创新》。认为,作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体制最完备、规模最宏大的官办美术创作与教育机构,宋代官方美术教育主要指画院与画学的教育,其创新性表现在:制订了完备的人员编制制度,实施了从业人员职称的递迁制度,明确了入学考试制度;考试注重考核作品的构思、意境与创造性等,把诗词引入到绘画教育的考试中来,并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双重培养;师资配置雄厚,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三)科技发展与数学教育宋代科技人才辈出,科技成果大放异彩。赵国权先生在《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中认为,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源于当时宽松的文教政策、完善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右文政策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机遇和政策支撑;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教育体制构成了宋代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网络;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是宋代科技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所在。该文对宋代科技教育研究较为深入,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刘增丽先生在《宋代科技教育鼎盛的原因》中认为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要求。官方重视科技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注重加强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这成为宋代科技教育鼎盛的重要原因。数学学科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也得到了重视。文娟先生在《宋代数学教育及成就》中首先对宋代教育给予了概述,进而梳理了宋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归纳出数学教育的特点:规模大、管理完善;课程设置较多;注重实用性;政府重视。同时,对取得的成就做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并分析了数学高峰出现的原因。左林先生在《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中认为,宋代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数学教育为宋元数学顶峰之际的成就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对数学发展影响的分析,指出了数学教育的高度发展和理学思想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五、兴学运动的开展对宋代教育的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开展,包括李弘祺、贾志扬、王云五、何忠礼、赵铁寒、刘海峰、袁征等在内的诸多学者对宋代教育与科举展开了较为全面研究。2003—2013年这10年成为对宋代教育研究广泛而深入的阶段。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7年第4期设计了一组关于宋代教育研究的笔谈,即《取得历史性飞跃的宋代教育》。其中刊发了丁建军、金之易先生的《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该文从宏观上概括了宋代教育发达的原因: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宋统治者不得不“与士大夫治天下”,兴文重教;宋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与竞争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同时指出了宋代教育的局限性:为科举所左右与文化专制。刘春涛先生在《唐宋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学校教育》中对宋代学校教育有所涉及,但未深入研究。认为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学校教育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周宝荣先生在《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中认为,教育规模的空前扩大和教育“平民化”时代的开启使宋代兴学运动具有了历史性的意义。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入学门槛低。“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对权要子弟科举入仕作适当限制,对寒门子弟予以必要的救助。士大夫纷纷参与“小学”教育,促使启蒙教育相对普及。在朝廷引导和“乡先生”推动下,宋代的乡村教育方兴未艾,但是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严重。对宋代官学教育的探讨涉及领域较为广泛,研究角度多而独特。王安石在宋代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教育思想对宋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金辉丽先生的《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宋代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探讨王安石对教育影响的文章。这里只择录作者的“王安石教育影响”的观点: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实施三舍法,健全了宋代学制;扩大太学招生名额,淡化生员等级性,促进教育普及;促进文武学科齐并发展,使学科结构更为完备;重视教官的选任,保证经费的开支,完善学校系统;《三经新义》及《字说》等开启了崇尚实学之风等。伴随着北宋地方学校教育传播范围由点到面的扩大,崇宁二年(1103年)在地方诸路创办提举学事司,负责地方官学的管理,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张雪红先生发表了关于提举学事司的研究成果《论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制与其在教育传播中的督导功能》,提举学事司作为一种制度形态文化的建构,其督导管理教育传播的职能包括对地方教育政令的贯彻和对学校教育的视察、监督、考核、指导等,它的督导功能,优化了地方教育管理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增进了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网络游戏虚拟物品交易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标的明细
- 2024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融资合同
- 2024年度放心签建材销售合同模板
- 2024年工程质量检测与环保评估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标的广告内容与投放时间
- 2024小产权房买卖合同纠纷
- 地理教学课件教学课件
- 2024房产代理销售模式房产代理销售合同范本2
- 04版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
- DL∕T 523-2017 化学清洗缓蚀剂应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
- 食品营养学选择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入团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件-6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 产科新生儿疫苗接种课件
- 企业信息管理概述课件
- 室外健身器材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