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三彩窑遗址出土模具的初步研究_第1页
唐长安三彩窑遗址出土模具的初步研究_第2页
唐长安三彩窑遗址出土模具的初步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长安三彩窑遗址出土模具的初步研究

在唐长安的两个三色窑中,我收集了近50个模型。这些模型大多是人物和动物的比例模型和组合模型。纵观这些模具,全部是用红粘土烧制而成,胎呈红色。因要反复使用,所以模具比较厚重,质地坚硬。从唐长安醴泉坊、平康坊窑址出土的模具和烧制的成品实物看,体型较小的半身人物俑是前后合模;体型较小的动物俑是左右合模;而体型较大的人俑由人头前后模和人身前后模组合粘结而成;较大型的动物俑,一般由动物头部左右模、身子和四肢左右模制作粘结而成;而体型更大者,则由头、身、腿、尾等分段合模制作。将醴泉坊、平康坊三彩窑遗址出土的模具和实物成品放在一起对比研究后,发现平康坊三彩窑早期的模具,由于陶土淘洗不细,胎质较疏松,刮削制作较粗糙,模具也较为笨重。再观平康坊三彩窑遗址出土的唐早期人俑、动物俑等实物,不仅留有隋代的遗风,大多胎壁厚实,而且在人物的颈、肘、膝,动物的脖子、腿关节等部位,都插有铁芯加固。平康坊三彩窑中也有盛唐时期的模具,细观这些模具,不仅胎土细,而且胎体变薄,制作较前精良了,有的模具的质地、造型,与醴泉坊模具十分相似,个别模具甚至可以与醴泉坊的模具相互拼接,而且出土实物中也有盛唐时期的俑类。醴泉坊窑遗址出土的模具胎质较细腻,厚度适中,刮削制作较为精细。醴泉坊窑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俑实物,造型生动,粗犷大气,胎壁较薄,靠插芯加固的现象极少。现从唐长安醴泉坊、平康坊两处三彩窑模具中,各遴选出10件分别介绍如下:一、彩窑出土的镇墓兽1、刻有纪年铭文的残模(图1)。模具残长12厘米、残宽10.8厘米。红胎。模具背面刻有“天宝四载……祖明”字样。“天宝四载”即公元745年,仍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醴泉坊三彩窑始烧年代应在“天宝四载”之前。该窑址出土的三彩陶俑,非常精致、传神,特征明显,可作为鉴别这一时期的三彩来源和制作地的参照物。另外,“祖明”二字,又佐证了史料中关于唐代丧葬礼制和辟邪厌胜俑的称谓。《旧唐书·舆服志》载:“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甄官令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凡砖瓦之作,甄缶之器,大小高下,各有程准。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当圹、当野,祖明、地轴,诞马偶人其高各一尺。”文献中提到的“四神十二时”,王去非早于1956年在《四神、巾子、高髻》一文中,就指出“四神”是墓葬中的两件镇墓兽和两件镇墓武士。这“四神”放在墓门内或甬道中,两件是兽形,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现在人们都依其形习称“镇墓兽”。两件为武士,有时根据服饰不同被分别叫做武士和文官。1986年河南巩义市康店镇砖厂唐墓出土两件镇墓兽,一件兽面者背部墨书清晰的“祖明”二字,证明了这一推断。这次醴泉坊三彩窑遗址又出土了刻有“祖明”的模具,更证明了这一推断。2、刻有工匠姓名的男俑身前模(图2、3)。模具高14.5厘米。红胎。这是一件身着大翻领胡服俑的前身模,模具背面刻有“魏小山”三字,验证了当年制作三彩的工匠必须按照唐代官府“仍题工人名”的要求铭刻。3、女俑头前后模(图4、5、6)。模具高14.5、宽8.5厘米,前后模对合后,厚9厘米。红胎。完整。模内女俑双髻高耸,长目细眉,面庞清秀丰腴。模具上下左右相应部位刻有沟槽,是合模定位的符号。这种前后模发现较少,十分珍贵。当我们用该模具压印出泥坯后,惊奇地发现女俑颈部有一前低后高阶梯状的茬口,经琢磨才知这是唐代制陶工匠创造的工艺。唐代工匠为了把制作的俑头和俑身,在不用铁芯的情况下粘结牢固,他们在制作模具时,就分别设计有阶梯状茬口,将一个粘结面,变成了三个粘结面,使做成的人俑既坚固,又好看。用这种工艺制作的人俑,身首是不通透的,这一特征也可作为鉴别唐俑真伪的方法之一。4、半身女俑前模(图7)。模具高14、宽7.4、厚4.9厘米。红胎。完整。模内女俑容貌俊美清秀,双眼皮,笑容可掬。高耸的球形髻,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高髻。模具相应部位刻有沟槽,是合模定位的符号。5、马俑模(图8)。模具高14.5、宽14、厚3.5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头右模。模内马俑昂首嘶叫,马鬃后飘,动感极强。6、马俑模(图9)。模具高25.3、宽21.7、厚5厘米。红胎。完整。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头右模。模内马俑轮廓清晰,形象逼真。7、马俑模(图10)。模具高30、宽21、厚7.8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马俑组合模马身右模。模内马俑膘肥体壮,轮廓清晰,马鞍装饰华丽,雕塑精美。模具相应部位有凸起作为合模定位的符号。当我们用该模具压印泥坯后,发现马俑后腿处还连结着两大片泥坯,经仔细研究后,恍然大悟。因泥坯马身太重,仅靠纤细的泥坯马腿无法支撑。唐代工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设计时,把马前腿和后腿先用整体泥坯连结起来,待泥坯晾晒到马腿足以承重时,再用竹刀将马腿之间的多余泥坯刮削掉。这种工艺已在窑址出土的实物上得到了证实。8、骆驼俑模(图11)。模具高23、宽16、厚4.5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骆驼俑组合模骆驼头左模。模内骆驼头部和颈部驼毛潇洒飘逸,栩栩如生。9、牛俑模(图12)。模具高7.5、宽14.5、厚3.5厘米。红胎。完整。为一卧牛的左模。模内卧牛悠闲自得,栩栩如生。模具相应部位刻有沟槽作为合模定位的符号。10、骆驼俑模(图13)。模具高23.6、宽18.5、厚5.2厘米。红胎。为一大型骆驼俑组合模的右后身分模。模内骆驼膘肥体壮,背上铺垫着毛毯,似上面还有乐俑或其他造型。二、女俑、模2模1、骆驼腿分模(图14)。模具高21.7、宽9、厚3.4厘米。红胎。完整。大型骆驼俑组合模的右后腿分模。模内骆驼腿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而且已具有盛唐气息。用模具压印的骆驼腿泥坯高20厘米,组合成的骆骆可高达70厘米左右。更令人称奇的是此模具压印的骆驼腿,竟然可与醴泉坊三彩窑骆驼俑身天衣无缝相配(图15),这说明两个窑场联系十分密切,要么都是官办,要么就是同一个窑场主开设的。2、人俑后模(图16)。模具高14.3、宽8.8、厚5厘米。红胎。残。上部残失,仅存下体。模内人身着长袍,束腰,衣褶笔挺。3、女俑前模(图17)。模具高14、宽10.1、厚5.1厘米。红胎。残。上部残失,仅存下体。模内女俑身着长裙,裙褶清晰,左脚微向前。模左边边缘有一凸起,是作为合模定位的子母扣中的子扣。4、半身人俑后模(图18)。模具高12.1、宽7.4、厚3.2厘米。红胎。完整。模内的人俑头戴冠帽,身着长袍,衣褶清晰。模具相应部位刻有沟槽作为合模定位的符号。5、女俑头前模(图19)。模具高8、宽10.5、厚2.6厘米。红胎。残。为一大型仕女俑组合模头部前模。下部残失,仅存发饰。模内女俑发髻高耸。这种将头发自下而上束于头顶,发根用绢带扎紧,然后再将头发从中分开成两部分,梳理成似鸟振展双翼状的惊鹄髻,流行于唐中期。6、童子俑前模(图20)。模具高8.1、宽7、厚5.5厘米。红胎。残。模内童子面部丰满,眼、鼻、耳轮廓清晰,发饰奇特,神态活泼,有鲜明的盛唐风格。7、天王俑手模(图21)。模具长12、宽6、厚3.4厘米。红胎。残。模内手臂袒露,肌肉凸起,拳头紧握,显得威猛,显现了盛唐雕塑技艺。8、马俑模(图22)。模具高29、宽27、厚8.8厘米,红胎。残。上身残失,仅存后部。模内马为直立,备有马鞍,形体略瘦,轮廓清晰。模下部有一直径9厘米的圆孔,既便于合模定位,又便于工匠合模的操作。9、骑马俑模(图23)。模具高24、宽20.8、厚9厘米。红胎。马头和人俑上身残失,仅存马的后部和下身。模内人俑,身着长袍,骑坐在马鞍上,马直立,臀部勒有鞘带,形体略瘦,轮廓清晰。模具边缘相应部位凸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