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教材图1-1水的沸腾(P6)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2.教材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CO2+Ca(OH)2=CaCO3↓+H2O。3.教材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教材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5.教材图1-10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结论:外焰温度最高。6.教材图1-11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7.教材图1-1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8.教材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P15)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9.教材图1-17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10.教材图1-18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11.教材图1-19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P15)现象:哈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12.教材图1-24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P19)操作要点:“一斜二送三直立”。13.教材图1-25液体的倾倒(P19)操作要点: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取液后立即盖好瓶塞。14.教材图1-26液体的量取(P19)操作要点: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误差分析: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15.教材图1-27用滴管取液体(P20)操作要点:吸取液体之前,挤压胶头排除滴管中的部分空气;滴液时,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不要碰到容器内壁;胶头滴管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16.教材图1-28酒精灯的使用(P20)操作要点: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17.教材图1-30加热方法(P21)操作要点:(1)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eq\f(1,3)。(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4)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18.教材图1-31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P22)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19.教材图1-32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P22)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20.教材图1-33用橡胶塞塞住试管(P22)操作要点: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21.教材图1-3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P22)操作要点: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22.教材图1-35试管的洗涤(P23)操作要点:试管刷须转动或上下移动,但用力不能过猛。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3.教材图2-3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P27)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eq\f(1,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eq\f(1,5)。化学方程式:4P+5O2eq\o(=,\s\up7(点燃))2P2O5。24.教材图2-10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P33)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应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25.教材图2-11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P33)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均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化学方程式:S+O2eq\o(=,\s\up7(点燃))SO2。26.教材图2-12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P34)现象: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注意事项: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化学方程式:C+O2eq\o(=,\s\up7(点燃))CO2。27.教材图2-1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P34)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事项:铁丝的底端系一根火柴;铁丝要绕成螺旋状;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化学方程式:3Fe+2O2eq\o(=,\s\up7(点燃))Fe3O4。28.教材图2-1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P37)注意事项: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化学方程式:2KMnO4eq\o(=,\s\up7(△))K2MnO4+MnO2+O2↑。29.教材图2-15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P38)现象:加二氧化锰之前,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待不再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没有变化。化学方程式:2H2O2eq\o(=,\s\up7(MnO2))2H2O+O2↑。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0.教材图3-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P49)现象:烧杯A中的液体变为红色。解释:烧杯B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并进入到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31.教材图3-6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P50)提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32.教材图3-14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P56)提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单位是“1”,没有“g”“kg”等实际单位。33.教材图3-20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P61)提示:元素符号的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34.教材图4-1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P74)提示:净水流程:沉淀池、过滤池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吸附池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投药消毒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注意:自来水不是纯水。35.教材图4-16过滤液体(P75)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错误分析: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干净;滤纸破损;过滤器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36.教材图4-18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P76)现象:在软水中出现的泡沫多,在硬水中出现的泡沫少。注意:取用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37.教材图4-24氢气在空气里燃烧(P79)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结论:有新物质水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2H2+O2eq\o(=,\s\up7(点燃))2H2O。38.教材图4-25电解水实验(P80)现象: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检验: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使木条燃烧得更旺,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39.教材图5-2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3)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再次称量天平依然平衡。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化学方程式:4P+5O2eq\o(=,\s\up7(点燃))2P2O5。40.教材图5-3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3)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再次称量天平仍保持平衡。结论: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41.教材图5-5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4)现象:产生了大量气泡,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不平衡,质量减轻。解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没有被称量上。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注意:该反应依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体系中进行。42.教材图5-7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P95)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43.教材图6-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P111)现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实验完毕要先把导管从液体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化学方程式:C+2CuOeq\o(=,\s\up7(高温))2Cu+CO2↑。44.教材图6-11生成炭黑的实验(P112)现象:冷碟子底部出现黑色物质。结论: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用含碳元素的物质制得炭黑。45.教材图6-1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P115)注意: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②导气管只需露出橡胶塞少许即可;③集气瓶内导气管的末端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的位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46.教材图6-13检验二氧化碳和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P115)(1)检验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2)验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47.教材图6-14倾倒二氧化碳(P117)现象: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结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48.教材图6-1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P117)现象:软塑料瓶变瘪。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49.教材图6-16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P118)现象:第一朵纸花变为红色,第二、三朵纸花不变色,第四朵纸花变为红色,烘干后又变为紫色。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化学方程式:H2O+CO2=H2CO3;H2CO3=CO2↑+H2O。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50.教材图7-5燃烧条件的实验(P129)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51.教材图7-8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P130)现象:Ⅰ、Ⅲ烧杯中的蜡烛熄灭,Ⅱ烧杯中的蜡烛照常燃烧。分析:Ⅰ烧杯隔绝了空气,使蜡烛熄灭;Ⅲ烧杯中生成的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使蜡烛熄灭。52.教材图7-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