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_第1页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_第2页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_第3页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_第4页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学结业论文化学化工学院师范专业:刘寿闯222012316011194主题: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放眼世界,人类在日益发展的今天,看似和谐安乐,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水污染,臭氧空洞,海啸,还有鲜为人知的食品生物污染。新华社讯日前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绿皮书》显示,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食品加工厂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和人畜粪便,以及大气中的飘浮物和气溶胶。其中主要含有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寄生虫,引起创伤和烧伤等继发性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气变应原。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借助土壤以及人和生物体传播,或借助大气飘浮物和水滴传播。地面的微生物、大气中飘浮的微生物均可进入水中而污染水体。邻近城镇的水体,含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卵较多。海水中病源菌比淡水少,但海滨、港口因接纳污水,常含有病原菌。水生生物中常带有致病菌。鱼的受污染部位主要是口腔、鳃、胃、肠和排泄腔。土壤中分布最广的是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生物污染可分为四类:一是霉菌,它是造成过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来自植物的花粉,如悬铃木花粉;三是由人体、动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四是尘螨以及猫、狗和鸟类身上脱落的毛发、皮屑。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造成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在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因素中排名第一。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受到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针对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肯德基“滤油粉”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2005年4月,卫生部曾发布《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饮的食习惯》公告,公告说明油炸或高脂肪食品,经常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这是经过专家认定得出的结论。公告建议大家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减少因炳基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谈到怎么加强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管理,毛群安说:“国家对于煎炸食品工艺和油品的质量是有规定的,我们监督部门按规定监督。我们提请餐饮企业注意,如何添加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等,这些都应按照国家了中毒发生场所的48.5%,家庭约占35%。在1992年~2001年这十年中,病原微生物方面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分列病原菌的第一、二位。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水产品,特别是生食海产品,反映了我国人群饮食习惯和社会消费模式的变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也曾指出,微生物污染和食物中毒密切相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微生物污染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现象。目前,所有的食品污染因素中,包括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微生物性污染排在首位,微生物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重视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一方面我们要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一定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发生食物中毒后,应急处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已发病者的治疗康复,而且对于遏制中毒事态的扩散意义重大。她介绍说,发现食物中毒者后,医疗单位首先要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并将情况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通知有关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尽早及时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老人、儿童和重症患者。对已摄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严密观察。同时,要进行现场调查。第一是中毒情况调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组织人力到现场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发病经过、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中毒的地点、单位、时间、中毒人数、重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可疑食物、进食范围及发病趋势、已采取的措施和待解决的问题等。第二是现场一般卫生情况调查,了解餐具、炊具、用具、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炊事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和条件。第三是确定中毒食物,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内进食的各餐食谱,找出可疑食物。进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运输、贮存情况、制作过程及出售中有无污染的可能。第四是采样检验,对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涂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员的手部等进行检验,查明病原。最后是进行现场处理,确定食中毒类型后,针对原因立即对现场进行处理,以防止事件扩大蔓延。实际上,2000年1月1日卫生部颁布实施的《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对上述问题都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于“报告”制度做了非常明细的规定。现在我国有19种食物中毒诊断处理标准,实际上现有的这些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现在某些医生对某些食物中毒还认识不清,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食物中毒的诊断处理标准,并在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医疗单位开展食物中毒的专业培训和宣传普及。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在一些地方进行的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就是很好的未雨绸缪的措施。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大踏步前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