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宫廷文化_第1页
论北魏宫廷文化_第2页
论北魏宫廷文化_第3页
论北魏宫廷文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北魏宫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是隋唐制度的起源。中国文化的重点是从政府转移到私人家庭。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家庭因素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此论堪称经典,早已获得学界共识。不过,对于少数民族拓跋鲜卑统治时期的中国北方,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划一,在这里家学与官学融会贯通、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多元文化荟萃的绚烂篇章。其中,兼具家学与官学特质的皇家宫廷文化尤其令人瞩目,它对北方文教事业的复兴和胡人勋贵的汉化起到示范、导向和促进作用。本文所说的宫廷文化,专指在禁中范围内充分利用皇家文化资源,搭建高端对话平台,以国宗为参与主体的文化类型之总和,它是中古北方学术的制高点和主阵地,也是民族融合、社会进步的风向标。鉴于此,笔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试论述北魏宫廷文化的大致梗概,挂一漏万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一、北魏皇帝的文化价值取向创建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接触较晚,属于相对滞后的草原“生番”。当他们势如破竹地挺近中原时,发觉自身在意识形态等软实力方面有严重缺陷,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弦更张、变夷从夏。只有掌握先进的汉文化,才能在这片陌生地域站稳脚跟。于是,历代拓跋君主无不注重汉文化的吸收,他们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把酋豪议事的毡帐变成学习的课堂,由此奠定了日后宫廷文化氛围的根基。实际上,早在代北酋邦时期,尊重士人、崇尚知识便已蔚然成风。《魏书》卷24载,汉人燕凤“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人以礼迎致之。……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许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之学。建国时,将家归附,昭成嘉之,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与燕凤俱授献明帝经”。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士人大多流徙避难,然仍不乏滞留乡梓、聚众自保者,拓跋积极联络争取,使之兼具幕僚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出谋划策之余传授文化知识,此乃拓跋族精神世界启蒙之始。北魏立国后,继续保持重用汉族士人的传统,孜孜不倦地汲取汉文化的营养,为巩固统治做充分准备。道武帝曾引北方顶级冠族清河崔宏(字玄伯)随侍左右、顾问应对。《魏书》卷24《崔玄伯传》:“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太祖曾引玄伯讲《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崔宏累世儒学修身,精通古代典籍和朝仪故事,他通过系统讲授,帮助道武帝出台了北魏初期的体制框架和皇室的婚姻政策,提升了统治者的应对能力和施政水平。获得道武帝青睐的汉族士人还有辽东公孙表和赵郡李先,《魏书》卷33载,公孙表献计献策,“初,太祖以慕容垂诸子分据势要,权柄推移,遂至亡灭;且国俗敦朴,嗜欲寡少,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深非之。表承指上《韩非书》二十卷,太祖称善。”李先声名远扬,早为道武帝熟知,他“迁博士、定州大中正。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从道武帝与上述3人的交往记录来看,他对中原事物懵懂无知,甚至有可能不说华语、不识汉字,决非某些学者所说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据此推断他在代国灭亡之际被苻坚掳至长安并强迫接受汉化教育的结论实难成立后续的北魏诸帝也都恪守祖制,与中原知识精英群体保持密切往来,矢志不渝地夯实宫廷学术的基础,累世积淀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明元帝师从赵郡李先,学习《韩子连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诏有司曰:“先所知者,皆军国大事,自今常宿于内。”北魏大力倡导宫廷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势的客观需要与统治阶级主观意愿交互作用的结果。诚如恩格斯《反杜林论》所言:“由比较野蛮的民族进行的每一次征服,不言而喻,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北魏皇帝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宫廷学术的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试想没有至尊的支持,宫闱必将是文化的禁区和荒漠。所幸,《魏书》帝纪部分保存了相对完整的记录,可供后人参考。不难发现,北魏皇帝普遍尊崇华夏,对传统文化的痴迷程度决不啻于汉族统治者。如明元帝“礼爱儒生,好览史传,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诸经史,该洽古义,兼资文武焉”此外,北魏宫廷学术植根中原文化固有的肥沃土壤,不断汲取丰富的养料充实肌体。北方政治祥和、社会安康和民族融合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所共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建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物质基础之上。拓跋虽是异族,但治下的北方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诸方面基本回归汉晋正统,民族融合更是处于史无前例的高潮状态。特别是汉族士人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感逐渐加强,双方由最初的仇视敌对步入友好合作的新阶段。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弘农大族杨元慎对梁将陈庆之说:“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常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于此?”二、现有学术资源先进的华夏文明对拓跋鲜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北魏统治者虚心接受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坦诚地结交汉族知识精英,把权力中心宫廷竭力打造成文化圣殿。北魏宫廷经常举办内涵深刻、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文化活动,极大促进了宫廷学术的繁荣。细加归类,其具体类型如下:第一,讲学研讨,切磋琢磨。北魏帝后热衷学术,常于禁中以贵族沙龙的方式交流学问。献文帝开风气之先,《魏书》卷114《释老志》:“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玄之士,与论理要。”凉州学者程骏是他的知音,“显祖屡引骏与论易老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第二,创办学校,培养皇族子弟。与六朝其他政权官学衰败、私学兴盛的境况不同,北魏格外重视学校教育,在中央创办4所高等学府,即皇宗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小学。设于禁中的皇宗学级别最高,专门招收国宗贵胄,因而成为宫廷学术之重镇。其办学宗旨见《魏书》卷21《献文六王上·咸阳王禧传》所载太和九年(485年)文明冯太后令,曰:“自非生知,皆由学诲,皇子皇孙,训教不立,温故求新,盖有阙矣。可于闲静之所,别置学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皇宗学运作选择高端路线,精选教师教案,主要教官皇宗博士位居正五品下阶,高于从五品上阶的国子博士和正六品中阶的太学博士,更非流内边缘的四门小学博士能比。第三,皇家藏书、校书活动方兴未艾。书籍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无比宝贵的学术资源,藏书、校书活动是文化品味的体现。北魏皇家热衷图书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斐然。早在道武帝开国伊始,便咨询赵郡李先:“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李先建议:“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第四,宫廷宴饮,诗赋并兴。中古文士群体交际流行宴饮,其旨趣决非解口腹之快,而是专为诗为礼举行的象征仪式。宫廷宴饮时称“公宴”,通常由帝后召集群臣举行,席间觥筹交错、赏景吟诗,把酒临风、直抒胸臆,俨然一场气氛轻松的文化盛会。《魏书》对宫廷宴饮着力渲染,彰显王朝的文治气象。卷19《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载,孝文帝大宴臣工于洛阳清徽堂,依次游览流化渠、洗烦池、观德殿和凝闲堂,畅谈名物典故,“即命黄门侍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峦、崔休等赋诗言志。烛至,公卿辞退。李冲再拜上千万岁寿。高祖曰:‘卿向以烛至致辞,复献千万之寿,朕报卿以《南山》之诗。’高祖曰:‘烛至辞退,庶姓之礼;在夜载考,宗族之义。卿等且还,朕与诸王宗室,欲成此夜饮。’”同书卷21《献文六王下·彭城王勰传》:“宴侍臣于清徽堂。日晏,移于流化池芳林之下。高祖曰:‘向宴之始,君臣肃然,及将末也,觞情始畅,而流景将颓,竟不尽适,恋恋余光,故重引卿等。’因仰观桐叶之茂,曰:‘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恺悌君子,莫不令仪,今林下诸贤,足敷歌咏。’遂令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元)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曰:‘昔祁奚举子,天下谓之至公,今见勰诗,始知中令之举非私也。’勰对曰:‘臣露此拙,方见圣朝之私,赖蒙神笔赐刊,得有令誉。’高祖曰:‘虽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值此良辰美景,君臣酒酣,切磋诗文,咏物言志,颇具魏晋名士风范。皇族内部还时常举行“宗宴”,文化要素仍不可或缺。史载:“申宗宴于皇信堂,不以爵秩为列,悉序昭穆为次,用家人之礼。高祖曰:‘行礼已毕,欲令宗室各言其志,可率赋诗。’特令(元)澄为七言连韵,与高祖往复赌赛,遂至极欢,际夜乃罢。”三、北魏宫廷文化体系以铸炼学术,铸牢文化基础,确保学术共识北魏宫廷文化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沐浴华夏文明的阳光雨露而充分绽放的一朵奇葩,以其独有的风格韵味闪耀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在中古文化绚丽景致的映衬下,它显现出异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把握北方学术演变轨迹和整体趋势的关键。首先,北魏宫廷学者以北方士人为主体,因而打上河北学风的深刻烙印。以本文列举典型人物为例,其郡望俱在华北,如早期的燕凤、许谦世居代地,建国后的崔宏、崔浩、崔光韶、崔光、崔休出自相州清河郡,李先、李灵、李郁出自定州赵郡,宋道璵出自相州广平郡,邢峦出自瀛洲河间郡,高谧出自冀州勃海郡,阳尼出自幽州北平郡,刘芳出自徐州彭城郡,公孙表出自营州辽东郡,郭祚出自并州太原郡,梁越出自肆州新兴郡,孙惠蔚出自冀州武邑郡,刘献之出自定州博陵郡,卢丑、谷浑出自平州昌黎郡,李冲出自秦州陇西郡,江强、程骏祖居凉州。再谈史籍有载的皇家侍从讲读官员,侍讲崔宏、崔浩、高允、司马金龙、高谧、李式、刘芳、释道登、孙惠蔚、崔光、裴粲、贾思伯皆北方学士,其次,北魏宫廷文化体系并非僵化闭塞,而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能力,随着社会交往的频繁,多元化特征愈益显著。前文已述,河北士人推崇的儒学是宫廷学术的根底,暗合拓跋鲜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入世精神。但其他文化因素也不受排斥,以玄学、文学为代表的江左学术和以佛学为核心的南亚文明并行不悖。如道武帝倡导儒学,通晓黄老,还效仿魏晋名士服用寒食散,同时与僧侣关系莫逆,沙门法果“每与帝言,多所惬允,供施甚厚”;明元帝礼爱儒生,“亦好黄老,又崇佛法”;太武帝则摇摆于佛道之间;景穆帝擅长经史,“素敬佛道”;献文帝涉猎经学、玄学和佛学。再次,随着综合素质的提高,胡人贵族对宫廷文化的参与精神和主体意识渐趋增强。文化的传播有主体和客体之别,角色的嬗变标识着能力水平的高低。拓跋鲜卑蒙昧落后,宫廷文化起初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