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_第1页
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_第2页
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_第3页
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_第4页
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代《开皇历》的制定过程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古代的历法改革活动十分频繁。从汉代的《太初历》到明代的《大统历》,已经使用了50多年。官方颁行的每部历法,通常都是在多部历法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历法,而且在行用期间,不断受到其他历法家的挑战和质疑,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可以说,中国古代历法竞争和改革贯穿着整个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历法改革一直受到科学史家的高度关注。对某一部历法的专门研究中,一般都会涉及该部历法的制定过程,以及围绕该历法展开的争论。不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等少数名历道士张宾领衔制定的《开皇历》是隋代颁行的第一部历法,该历自隋文帝开皇四年(584)颁行,至开皇十七年(597)被张胄玄的历法所取代,共行用十四年。《开皇历》是张宾等人在何承天《元嘉历》的基础上微加增损而成,并未将当时最重要的天文发现——太阳和行星的不均匀性运动以及月球视差——引入历法。因此,《开皇历》颁行后,立即受到刘孝孙、刘焯和张胄玄等历法家的质疑和挑战,张宾集团则进行了回应,各方遂展开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张胄玄历法取代《开皇历》,张宾集团受到严厉的打击而告终。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争论,是当时最出色的历法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殊死搏斗,是隋代科学、政治与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博弈,其激烈程度在中国古代历法史上非常罕见。有关中国天文学史的通史著作在论述隋代历法沿革时,一般都会涉及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争论,但是均不够详细。本文试图全面还原隋代围绕张宾《开皇历》展开的历法竞争的详细过程,内容包括张宾领衔制定《开皇历》的政治与时代背景,参与《开皇历》制定的人员构成,刘孝孙联合刘焯挑战《开皇历》以及张宾和刘晖的回应和对二刘的打击,刘孝孙、张胄玄联手对《开皇历》的批评和张宾集团的回应,以及张胄玄历在与《开皇历》的竞争中胜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隋代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竞争的特点,以及影响历法竞争结果的各种因素。1张宾的文学成就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隋朝立国初期,仍然行用北周马显《丙寅元历》。隋文帝杨坚即位不久,即命道士张宾负责制定新历。据《隋书·律历志》载:及受禅之初,擢宾为华州刺史,使与仪同刘晖、骠骑将军董琳、索卢县公刘祐、前太史上士马显、太学博士郑元伟、前保章上士任悦、开府掾张彻、前荡边将军张膺之、校书郎衡洪建、太史监候粟相、太史司历郭翟、刘宜、兼算学博士张乾叙、门下参人王君瑞、荀隆伯等,议造新历,仍令太常卿卢贲监之。这支由道士张宾领衔的制历队伍可谓人才济济,许多成员都是天文历法界的领军人物。例如,太学博士郑元伟和董峻曾于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制定过《甲寅元历》,前太史上士马显曾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制定过《丙寅元历》(又称《大象历》),从郑元伟和马显的学术背景来看,他们无疑都是前朝的历法界领军人物。参与制历的成员中还有一些是前朝或当朝的天文官员,如前保章上士任悦是前朝掌观测天象、记载日月星辰变动的天文官员,太史监候粟相是太史中掌管天文的官员,太史司历郭翟和刘宜是在太史中负责历法制定的人员,兼算学博士张乾叙则是数学方面的专门人才。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具有相当天文学水平的其他人员,如道士张宾、仪同刘晖和索卢县公刘祐。张宾作为制历队伍的领导者,其天文学水平应该不低,仪同刘晖后因附会张宾而被提拔为太史令,这说明刘晖的天文水平也不容忽视。据《北史·刘祐传》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来看,张宾受命制定新历时,其身份似乎为华州刺史。但事实上,张宾受命制定新历时,已被免去华州刺史一职。与前朝的历法界领军人物马显和郑元伟等人的天文学造诣相比,张宾应该逊色不少。那么,隋文帝究竟为什么要让天文学水平并不出众的道士张宾负责制定新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来考察一下张宾其人。张宾在《北史》和《隋书》中均无传,其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北史》《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以及《广弘明集》《法苑珠林》《佛祖历代通载》等记载佛教道教事迹的著作中。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佛教盛行的北周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引起这次灭佛运动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佛道二教的争论,也有佛教内部的原因,还有国家财政方面的问题。在这次灭佛运动中,道士张宾和还俗僧人卫元嵩扮演了重要角色。据《广弘明集》卷八“灭佛法集道俗议事”条载:故周祖初重佛法,下礼沙门,并着黄衣为禁黑故。有道士张宾,谲诈罔上,私达其党,以黑释为国忌,以黄老为国祥。帝纳其言,信道轻佛,亲受符录躬服衣冠。有前僧卫元嵩,与宾唇齿相扇惑动帝情云,僧多怠惰贪逐财食,不足钦尚。从以上记载来看,周武帝正是因为采纳了道士张宾的建议,才信道轻佛,由此可见张宾绝非一个普通的道士。与张宾联合建议北周武帝灭佛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卫元嵩。据《续高僧传·卫元嵩传》记载,卫元嵩为益州成都人,少出家,为亡名法师弟子,后到长安,上《废佛法事》,诋毁佛法,自此还俗,“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在武帝下决心废佛后,他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御前佛道大辩论。《续高僧传·释智炫传》详细地记载了这次佛道大辩论的过程:会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诏集诸僧道士试取,优长者留,庸浅者废。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术者大集京师,于太极殿陈设高座,帝自躬临,敕道士先登。由此可见,参加这次御前辩论会的人员众多,既有高僧大德和道士,还有一些会妖术者。在这次佛道大辩论中,代表道家出场辩论的即是道士张宾,代表佛家出场辩论的是释智炫。二人经过激烈交锋,张宾被释智炫挫败。理屈词穷的张宾说:“道人浪语!为前王无识,留汝等辈得至于今;今日圣帝尽须杀却。”周武帝对张宾的说辞非常厌恶,“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宾师且下。”周武帝召开御前大辩论的本意,是要废佛法而存道教,但是辩论的结果是佛家代表释智炫挫败了道家代表张宾,经过这次辩论,周武帝下令将佛教和道教一起废除,“明旦出敕,二教俱废”。在北周武帝废佛运动中,道士张宾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采纳了张宾的建议,武帝才信道轻佛;在武帝主持召开的佛道辩论中,张宾又作为道家代表参与辩论。由此可见,道士张宾在当时的道教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绝非寂寂无名之辈。在隋文帝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善于投机的道士张宾又积极为隋文帝称帝制造舆论,并因此受到隋文帝的器重。据《隋书·律历志》载:“时高祖作辅,方行禅代之事,欲以符命曜于天下。道士张宾,揣知上意,自云玄相,洞晓星历,因盛言有代谢之徽,又称上仪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恒在幕府。”张宾在担任华州刺史时,参与了一次影响很大的政治活动。据《隋书·卢贲传》载,开皇元年(581)三月,太子左庶子卢贲因不满高颎和苏威执政,与柱国刘昉,上柱国元谐、李询和华州刺史张宾密谋罢黜高颎和苏威,由他们五人辅政。卢贲又因为晋王杨广被隋文帝宠信,谋行废立,私下对太子杨勇大表忠心:“贲欲数谒殿下,恐为上所谴,愿察区区之心。”不料卢贲等人的密谋泄露,刘昉等人将责任推给张宾和卢贲两人,公卿奏二人当死。由于在隋文帝称帝过程中,张宾和卢贲二人均起过重要作用,因此隋文帝念及旧情,不忍心诛杀张宾和卢贲二人,于是将二人除名张宾受命领衔制定新历时虽然已被除名,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与经历,且张宾“自云玄相,洞晓星历”,隋文帝还是将制定新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张宾等人在何承天《元嘉历》的基础上微加增损,于开皇四年(584)撰成新历《甲子元历》。关于颁历日期,《资治通鉴》有非常详细的记载:“隋前华州刺史张宾、仪同三司刘晖等造《甲子元历》成,奏之。(至德二年(584)正月)壬辰张宾等存心算数,通洽古今,每有陈闻,多所启沃。毕功表奏,具已披览。使后月复育,不出前晦之宵,前月之余,罕留后朔之旦。减朓就朒,悬殊旧准。月行表里,厥途乃异,日交弗食,由循阳道。验时转算,不越纤毫,逖德前修,斯秘未启。有一于此,实为精密,宜颁天下,依法施用。在颁历诏书中,隋文帝称赞张宾等人“存心算数,通洽古今,每有陈闻,多所启沃”。启沃,典出《尚书》,意为竭诚开导、辅佐君王。隋文帝称赞新历“验时转算,不越纤毫”,“有一于此,实为精密”。张宾领衔制定的新历上元为甲子岁,故名《甲子元历》,因在开皇年间制成,又称《开皇历》或《张宾历》。据《资治通鉴》记载,至德四年(586)正月庚午,颁历于突厥2《开皇历》及《元嘉历》对张宾设立上元的批评张宾和刘晖等人制定的《开皇历》行用不久,就受到刘孝孙和冀州秀才刘焯的尖锐批评。刘孝孙和刘焯究竟是什么人,敢对刚刚颁行不久的《开皇历》提出批评?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刘孝孙和刘焯的天文学背景。北齐行用散骑侍郎宋景业所造《天保历》。北齐后主武平七年(576),董峻和郑元伟对《天保历》提出批评,并制定了新历《甲寅元历》。当时,参与历法竞争的还有刘孝孙、张孟宾和赵道严等人。据《隋书·律历志》载:“又有广平人刘孝孙、张孟宾二人,同知历事。孟宾受业于张子信,并弃旧事,更制新法。又有赵道严,准晷影之长短,定日行之进退,更造盈缩,以求亏食之期。”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隋书》有传。少年时代与刘炫结为盟友,博览群书,以儒学知名。据《隋书·儒林传·刘焯传》记载,刘焯“《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十余部,推步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核其根本,穷其秘奥。”“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刘孝孙和刘焯指摘《开皇历》“学无师法,刻食不中”。所谓“学无师法”,意为没有学术传承;所谓“刻食不中”,意为推算交食有较大误差。更进一步,刘孝孙和刘焯指出了《开皇历》的六个缺点,《隋书·律历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驳凡有六条:其一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其二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云,连珠合璧,七曜须同,乃以五星别元。其四云,宾等唯知日气余分恰尽而为立元之法,不知日月不合,不成朔旦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退。其六云,宾等唯识转加大余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日月合会准以为定。第一条,二刘批评何承天采取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开皇历》是在《元嘉历》的基础上微加增损而成,但采取闰周和《元嘉历》略有不同。据《隋书·律历志》所载《开皇历》天文常数,张宾所取章岁为429,章月为5306,由此可知《开皇历》采用的是429年158闰的闰周,与《元嘉历》采用的闰周19年7闰非常接近。第二条,二刘批评张宾没有采用岁差。何承天在制定《元嘉历》时,已经知道冬至点的改变是由于岁差引起的,但他并未在《元嘉历》中引入岁差。祖冲之在《大明历》中率先引入岁差计算,又遭到戴法兴的激烈批评。可以说,在《大衍历》之前,关于岁差的存废之争,一直没有停止。隋代刘焯的《皇极历》和张胄玄的《大业历》均采用了岁差,但从《开皇历》常数看,《开皇历》确实未采用岁差,因此这一条批评是有道理的。第三条,二刘批评张宾为五星各立近距历元。何承天在《元嘉历》中,进行了五项引人瞩目的改革第四条,二刘批评张宾在确定上元时,并未考虑合朔这个条件。上元是中国历法家制定历法时选择的理想历元,通常发生在某个甲子年天正十一月甲子日夜半,要求恰好是合朔冬至时刻,月亮过升(降)交点与近(远)地点,五星汇聚在冬至点,冬至点位于虚宿。从刘孝孙和刘焯的批评来看,张宾选择的上元并不满足合朔这个条件。第五条,二刘批评张宾设立上元不按传统做法。刘孝孙和刘焯认为,张宾设立上元时,应该考虑传统上元满足的条件,不需要“明有进退”。陈美东先生认为,此条批评“大约还是指未用岁差法的问题”。第六条,二刘批评张宾仍旧用平朔不用定朔。从刘洪《乾象历》开始,历法家根据月亮不均匀运动计算定朔,自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后,至迟在刘孝孙的《武平历》中,定朔时刻的计算便已经包含了太阳改正刘孝孙和刘焯认为,“此六事微妙,历数大纲,圣贤之通术,而晖未晓此,实管窥之谓也”。此外,二刘也指出,《开皇历》虽是沿袭《元嘉历》,但“盖是失其精华,得其糠粃者也”。张宾《开皇历》虽曾在隋初行用,但其术文已失传,《隋书·律历志》仅仅保留了《开皇历》中的一些天文常数而无术文,使得我们无法窥其全貌,因此,二刘对《开皇历》的批评是否合理,我们无法通过《开皇历》术文对其进行核实。在批评《开皇历》的同时,刘孝孙和刘焯盛赞刘孝孙历法的优点:今孝孙历法,并按明文,以月行迟疾定其合朔,欲今食必在朔,不在晦、二之日也。纵使频月一小、三大,得天之统。由此来看,刘孝孙历法在推算合朔时,考虑了月亮不均匀运动,从而使得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而不会发生在晦日或初二日。由于刘孝孙在历法中采用了定朔和岁差等当时天文学最新成果,从而使其历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据《隋书·律历志》记载(1)孝孙历采用定朔算法,从而使得推算的日食均在朔日。例如,对《春秋》所载35次日食,按孝孙历计算,均在朔日;此外,对春秋时期的其他五次日食,以及西汉、东汉、魏、晋等四朝181次日食,按孝孙历推算,均在朔日。(2)孝孙历法采用岁差,推算冬至时刻太阳位置比较准确。刘孝孙明确指出冬至点在变动,晋及刘宋时期,冬至日太阳在斗十七度,至隋代甲辰年,冬至日太阳已移至斗十三度。(3)孝孙历推算冬至日非常准确。宋元嘉十年…(433),何承天以土圭测影,发现冬至已差三日,于是诏令考验,自元嘉十三年(436)至元嘉二十年(443),每年冬至日与影长日均差三日,但按孝孙历推算,冬至日一直与影长之日一致。其时张宾因新历获颁,被隋文帝所宠幸,参与历法制定的刘晖因对张宾多有附和,被提拔为太史令。面对刘孝孙和刘焯的批评,张宾和刘晖并不示弱,他们“二人协议,共短孝孙,言其诋毁天历,率意迂怪,焯又妄相扶证,惑乱时人”。张宾和刘晖并未明确指出孝孙历的具体缺点,只是指责刘孝孙诋毁天历(即《开皇历》),指责刘焯协助刘孝孙惑乱时人。刘孝孙和刘焯在《开皇历》行用之初就对其提出尖锐批评,这在隋文帝看来,显然非常不合时宜,再加之张宾被隋文帝所宠信,刘晖又担任太史令这一重要职务,因此二刘对新历的批评,由于张宾和刘晖的打压,最终不了了之。3刘孝孙张补偿刘玄,其又分其在前期期的日变化,其日长其20日和20月日张宾集团与二刘的争论尚未有实质性的结果,张宾就死了。担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县丞的刘孝孙委官入京,又试图上新历,但因刘晖阻挠而未果。考虑到刘孝孙在天文学方面素有造诣,隋文帝下诏留刘孝孙在太史任职。其时刘晖为太史令,因此刘孝孙的工作并不顺利,“累年不调,寓宿观台”,观台意为太史中瞭望天象之台。年迈的刘孝孙可能感觉没有出头希望,“乃抱其书,弟子与榇,来诣阙下,伏而恸哭”。高祖感觉奇怪,于是问国子祭酒何妥,“妥言其善,即日擢授大都督,遣与宾历比校短长”。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在隋代,上述官职为散官,属于无职无权的荣誉官号。给刘孝孙分封的大都督,只是上述十一级官职中的第九级。这一次与刘孝孙联手共同批评张宾《开皇历》缺点的,是当时任职于太史的张胄玄。据《隋书·张胄玄传》载,张胄玄“博学多通,尤精术数”,因冀州刺史赵煚举荐,被文帝征授云骑尉,任职于太史太史凡奏日食二十有五,唯一晦三朔,依克而食,尚不得其时,又不知所起,他皆无验。胄玄所克,前后妙衷,时起分数,合如符契。孝孙所克,验亦过半。从杨素等人汇报的来看,对于25次日食,张宾《开皇历》只能预报4次,而且日食时刻以及初亏和复圆方位均无法预报,而其他21次日食均无法预报。而张胄玄历法对每次日食预报都很准确,刘孝孙历法也能预报超过一半的日食。从日食预报效果来看,《开皇历》远远不及张胄玄历法和刘孝孙历法精密。于是隋文帝亲自对刘孝孙和张胄玄进行慰劳,并令二人制定新历。刘孝孙请求隋文帝先斩太史令刘晖,方可制定新历。隋文帝对此过分要求很不高兴,制定新历一事只好作罢。不久刘孝孙去世,杨素和牛弘等人甚觉惋惜,于是给隋文帝举荐了张胄玄。据《隋书》载:“上召见之,胄玄因言日长影短之事,高祖大悦,赏赐甚厚,令与参定新术。”开皇十七年(597),张胄玄制成新历,隋文帝让杨素等人组织专家讨论。刘晖和国子助教王頍、司历刘宜对张胄玄制定的新历进行了反驳,三人之中,以司历刘宜为主。刘宜等三人分别利用《开皇历》和胄玄历推算了古史中记载的一些气朔记录、冬至和夏至日记录以及交食记录,试图通过比较二历推算误差来证明《开皇历》优于张胄玄历。首先,刘宜等人利用《开皇历》和张胄玄历推算《命历序》和《左传》等文献中记载的五条朔旦冬至的记录,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采自《隋书·律历志中》刘宜首先指出,若依《命历序》推算春秋所载37条日食记录,“合处至多”,若依《左传》,“合者至少”,由此可知《左传》记载有误。若依《命历序》所载三条朔旦冬至记录来看,张宾历推朔和冬至均合,而胄玄历推朔均合,推冬至则有后天一日或二日的误差。刘宜认为,由于张胄玄“信情置闰”,从而导致无论按《命历序》和《左氏传》的记载,胄玄历推算气朔都会出现误差。其次,刘宜等人以张宾历和胄玄历推算了自刘宋元嘉至隋开皇年间24条冬至和夏至记录,其中21条有影长记录,3条有至日无影长记录。其中刘宋元嘉年间,有7条有影长的冬至日记录,对于这7条冬至日记录的推算,张宾历合者五,差者二,均在前一日。张胄玄历合者三,差者四,均在后一日。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丙戌(566)至开皇十五年乙卯(595),有影长的冬夏至记录14条,张宾历合者十,差者四,三差前一日,一差后一日。张胄玄历合者五,差者九,八差后一日,一差前一日。二历推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表中数据均采自《隋书·律历志中》以二历推算24条二至日记录,其结果为“见行历最后,刘宜等人用张胄玄历推算了开皇四年(584)至开皇十年(590)2次日食和3次月食,利用张宾历推算了开皇十年至开皇十六年(596)1次日食和5次月食,并分别与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分别如表4和表5表4和表5中,预报的交食时刻主要采用十二时辰制,观测的日食记录采用十二时辰制,观测的月食记录主要采用更点制。唐代之前采用的十二时辰制,以0时为子时,1时为子半,余此类推;更点制则是将夜刻等分为5更,每更又等分为5筹从比较结果来看,胄玄历和张宾历推算的食时、食分和亏起方位均与实际观测有一定误差。刘宜等人并未对二历推算交食精度进行比较,仅称“而胄玄历不能尽中”,即胄玄历推算交食也有误差。早在开皇十四年,杨素等人对张宾历、张胄玄历和刘孝孙等三部历法推算日食的评价是:“胄玄所剋,前后秒衷,时起分数,合如符契”,即张胄玄历推算日食非常准确,此处刘宜等人所称“胄玄历不能尽中”,可能就是专门针对这一点提出的。双方互相辩驳,争执不下。于是隋文帝令杨素等人组织相关专家判定二历优劣。《隋书·张胄玄传》载:“令杨素与术数人立议六十一事,皆旧法久难通者,令晖与胄玄等辩析之。晖杜口一无所答,胄玄通者五十四焉。”朕应运受图,君临万宇,思欲兴复圣教,恢弘令典,上顺天道,下授人时,搜扬海内,广延术士。旅骑尉张胄玄,理思沉敏,术艺宏深,怀道白首,来上历法。令与太史旧历,并加勘审。仰观玄象,参验璇玑,胄玄历数与七曜符合,太史所行,乃多疏舛,群官博议,咸以胄玄为密。太史令刘晖,司历郭翟、刘宜,骁骑尉任悦,往经修造,致此乖谬。通直散骑常侍、领太史令庾季才,太史丞邢俊,司历郭远,历博士苏粲,历助教傅俊、成珍等,既是职司,须审疏密。遂虚行此历,无所发明。论晖等情状,已合科罪,方共饰非护短,不从正法。季才等附下罔上,义实难容。高祖在诏书中对张胄玄历与张宾历的优劣进行了评价,认为张胄玄历所推与七曜符合,而张宾历“乃多疏舛”,群官讨论的结果,均认为胄玄历精密。诏书中对太史令刘晖,司历郭翟、刘宜,骁骑尉任悦等四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制定历法不够精密,而庾季才等六人作为制历的专职人员,未对张宾历进行严格审查而使张宾历行用。作为处罚,刘晖等四人被开除官籍,庾季才等六人,也被革除官职。张胄玄历法虽然受到刘晖等人的反驳,最终还是获得颁行。张胄玄也被提拔为员外散骑侍郎,领太史令。员外散骑侍郎是隋代的散官,与勋官一样,属于荣誉官号,没有实权。张胄玄担任太史令后,引荐袁充,二人互相吹捧,“胄玄言充历,妙极前贤,充言胄玄历术,冠于古今”。开皇十七年颁行的胄玄历,冬至点位于虚宿五度,后来觉得有点粗疏,至大业四年(608)刘焯死后,将冬至点改为虚宿七度,其它常数亦有改动,改动后的历法以《大业历》流传于世,载于《隋书·律历志中》。据《隋书·张胄玄传》记载,张胄玄制定的历法,“与古不同者有三事”,“其超古独异者有七事”。“与古不同者三事”指的是:(1)所取岁差值与古人不同;(2)将日行迟疾引入历法;(3)计算日食时考虑了月球视差。“超古独异者七事”则主要包括行星定见伏算法、水星应见不见术、五星动态表随节气变化、食分算法、日月食区别计算等内容。张胄玄历法在与张宾历的竞争中之所以能够胜出,绝非偶然,而是张胄玄历法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学发现,在推算交食和行星方面较张宾历法有非常明显的优势。4隋代第二,hd现行的立法,是一个显见的社会原因隋代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争论,是中国古代历法改革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法改革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开皇历》颁行后的历法竞争为主线,详细检讨了张宾领衔制定《开皇历》的时代背景及制历队伍的人员组成,还原了以张宾和刘晖为代表的张宾集团与与刘孝孙和刘焯的历法争论的焦点,以刘晖、国子助教王頍和司历刘宜为代表的张宾集团与刘孝孙和张胄玄历法争论的焦点以及张胄玄历法取代《开皇历》的过程。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第一,隋代前期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竞争呈现出3个特点。其一,历法竞争时间跨度长。自开皇四年《开皇历》颁行后,即受到刘孝孙和刘焯的质疑和批评,此后,张宾集团与二刘之间的争论,张宾集团与刘焯和张胄玄之间的争论,以及张胄玄和袁充与刘焯之间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开皇十七年张胄玄历法取代张宾《开皇历》才暂时告一段落。其二,参与历法竞争的人员众多。张宾领衔的《开皇历》制历队伍阵容庞大,既包括前朝的历法家领军人物,又包括当朝众多的天文数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与张宾集团进行竞争的刘孝孙、刘焯和张胄玄均为隋代最著名的历法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学水平。张胄玄历取代《开皇历》时,包括著名天文学家庾季才在内的十余名天文官员受到牵连。可以说,隋代所有杰出的历法人才均参与了此次历法竞争。其三,历法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历法沿革史上极其罕见。隋代的历法竞争是一场历法家之间的殊死搏斗,在历法竞争中胜出的历法家往往加官进爵,受到皇帝宠信,如道士张宾因领衔制定《开皇历》有功被隋文帝宠信,刘晖因附会张宾被提拔为太史令,张胄玄历取代《开皇历》后,张胄玄又被提拔为太史令,后来袁充因附会张胄玄又被提拔为太史令;在历法竞争中失利的一方往往受到严厉惩罚,如参与《开皇历》制定的刘晖等四人被开除官籍,负责审定《开皇历》的庾季才等六人也被革除官职。因历法竞争失败而受到严厉惩处,这在隋代之前的历法竞争中是很少见的。第二,隋代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竞争并不仅仅是各部历法科学水平高低的较量,更是科学、政治与宗教等多重势力参与其中的一场博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与文化活动。因此,一部历法能否颁行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皇帝的主观意志是决定一部历法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历法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在隋文帝决心改历时,他并未选择刘孝孙等历法名家负责制历,而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