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隋代的儒学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玄同,传统儒学似乎已经衰落。加之佛学的传入,对隋代的学术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事实上,儒学是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是整个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并且在隋文帝的倡导下,儒学在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表现儒学经典活动的方式,是背景生两汉时期,是中国儒学的最盛时期。但自魏晋丧乱后,由于兵戈不息,传统的儒学遭到了很大的冲击。自隋代建立后,儒学又很快发展起来,而且继两汉以后又掀高峰。隋文帝是一个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封建地主政治家。他即位后,对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大为伤怀。而旦,在新的形势下更感到儒学的重要,决心把弘扬儒学作为己任。所以,隋代儒学发展的第一个主要方面表现为隋代皇帝抬高孔子及其后代的社会地位。例:规定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释奠于先圣先师”。年别举行乡饮酒礼,而且又封孔子后裔。隋文帝时封“孔子后为邹国公”;炀帝时“改封为绍圣侯”隋代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演讲儒家经典活动的空前盛行。汉代弘扬儒学的特点主要是对儒学经典的注疏,隋代不仅如此,而且又开创了聚众讲论的风气。一人主讲,数人发难,众人座听。气氛之热烈,规模之宏观,次数之频繁,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些讲论活动大多是由政府部门主持的,往往皇帝率百官亲临观听。《隋书儒林元善传》载,元善为国子祭酒,隋文帝命讲《孝经》.元善“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又讲《春秋》,“诸儒毕集”。初发题,旁听者有大儒何妥,“引古今滞义以难”。文帝听后大为惊叹,云:“闻江阳之说,更起朕心”。故赐绢百匹,衣一袭。寻复入京,隋文帝召集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苏威、元善,博士萧该、何妥、房晖远、崔崇德,晋王文学崔颐等于国子学“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刘焯“每升座,论难锋起,皆不能屈”。之后,又在国子学释奠之礼上,与大儒刘炫二人论议。刘悼“深挫诸儒”,致使招来嫉恨之祸,可知辩论的认真激烈。大业年间,此风愈盛。隋炀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以三礼学称著江南的褚辉,讲论堂上,知博善辩,“无能屈者”,由此被擢为太学博士隋代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是朝野内外学习儒学蔚然成风。隋代建立后,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社会上学习儒学成为一种新潮,天下名儒游说讲肆,负笈求学者填塞道路,学风高涨实绝前空后。如山东大儒马光,长期“教授瀛、博间,门徒千数”。后召入京城,学生“多负笈入长安”。“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四川大儒何妥,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论,教授之”。房晖远,“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当时不仅社会上求学儒家经典者归流如水,而且家学之风也很普遍。如王从上可知,隋代的儒学是非常兴盛的,确属汉代以后儒学发展的新高峰。这一事实早已被唐人所肯定,并在《隋书·儒林传序》中作了很高的评价。二、是儒学,让民事主体以儒学为主隋初,对于决定国策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大多数人都坚持用儒学治国。重臣苏威对隋文帝说:“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在这一重大决策之下,隋代连续颁发诏令,向朝野内外宣布以儒学治国理天下的宗旨。开皇元年,下诏曰:“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治国立身,非礼不可……”。在此诏中,隋文帝首次申明了他的方针政策,指出儒家的礼是治国治民第一所需要的。有则兴,无则衰,国家命运就在于礼的贯彻与否。与此同时,隋文帝深感现实与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是士庶百姓,不依制度。二是官吏塞耳不闻,没有认识到儒学的重要。三是地方官吏蔽目无睹,不能对叛经背道的现象给予整顿。这种积习不革,就无法宣扬朝化。为此,他规定所有的百姓在农闲之时,都必须学习儒训。使“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达到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的目的。下令从此开始,自京师到州县,都要开展劝学行礼的活动。“以德代刑”,用儒学代替原来的法治,把儒学作为治国之本。自隋统一后,儒学之道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皇九年,隋文帝颁发诏书,向全国推行儒学。首先要求所有的臣僚,都应澡身浴德,改弦更张,用儒家思想治理百姓。其次要求内外官吏,黎民百姓,都要学习儒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以此为准则,彻底消除原来不轨不法的行为。再次下令除去南北朝以来的法治,而代之以德化。要求世为将帅的子弟转为学文,有功之臣也须向文德之道过渡,其子女儿孙,都要各守一经,从此开始以精通文治,取得官品地位。开皇十七年,再次下诏指出:“帝王作法,仁信为先。”申明国家各项制度的修定,都要以儒学思想为宗旨,把仁和信放在首位。不仅隋文帝时期始终把儒学作为治国的根本,隋炀帝时期仍然如此。隋炀帝即位后,“聿尊先绪,弗敢失坠”。所谓“聿尊先绪”,就是遵循文帝时的治国之术。由此出发,他认为从古至今,哲王治天下旨在仁爱。只有推行儒学之道,才能风淳俗厚,天下称平。因此炀帝发遣使人,到各地推行仁德,优复孝悌,旌表义夫节妇。这显然是坚持以儒学治国的。隋炀帝指出,君民建国,以儒教为先。改变原来浮伪的社会风气,也必须从此做起。并表示自己从此以后,要崇尚儒学,讲信修睦,使纲常名教居于首位。大业三年,又下诏指出:“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把孝悌视为人伦的根本,将德行当作立身的基础,与隋文帝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通的。作人的根本是儒学,那么治国的根本就不言而谕了。因此,隋代的各项制度都是根据儒学宗旨制定的,不仅许多礼仪制度是这样,在用人制度上也反映的非常明显。首先,看隋文帝即位前后的用人。高颎、苏威,隋文帝“委以心腹”,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高出身渤海名门,世为阀阅,从小受儒学思想熏陶。开皇二年与陈战,正遇陈宣帝崩,高“以礼不伐丧”而班师,可见儒学思想之重。苏威宣称“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更是一位儒门之徒从上可知,隋代的儒学不仅兴盛,而且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之策、思想基础、国家取仕的标准、人们行动的准则。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为三教之首,佛、道二教是无法比拟的。三、儒学具有高度的理论基础和作用儒学在三百余年衰落后,之所以能在隋代很快得到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封建社会,“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不同轨,生人涂炭”六世纪中,虽然佛、道、儒三教并立,但相比之下,佛、道二教都与统一的形势不相适应。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至隋代,还没有完成自身的中国化,所以佛权与皇权之间的权力之争还没有得到解决。佛教规定出家人高于一切,不拜父母,不拜皇帝,这就与专制集权形成尖锐的矛盾。要把佛教作为治国之本,皇权就要服从佛教权力,走向西方国家政教合一的体制,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另外,佛教越兴盛,出家人数越多,致使国家兵源、役源和劳动人手减少,赋税来源日益枯竭,又与国家财政形成尖锐的矛盾。所以佛教作为一种愚弄人民的手段统治阶级是不会放弃的,但它是有限制的,北周武帝灭佛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佛教是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的,不能占统治地位。中国古有的道教,其理论专讲修仙成道,阴阳五行,作神弄鬼,谎诞无稽。是一种空虚渺茫的学说,而不是治国平天下的说教。统治阶级虽然可以利用它为其改换朝代来服务,但不能依靠它求富强。而且,在隋以前的历史上,佛、道二教常常为农民起义所利用,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暴力。统治者不能不对此心怀余悸,加以防范,从而对此采取又利用又限制的政策。然而,儒学却与此相反。它不仅面对现实,专讲治国治民的道术,而且对统一形势下的中央集权起着极大的维护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儒学具有凝结性。儒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一门学说,主要讲人与人、父与子、夫与妻、君与臣之间应该确立和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儒学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讲信用、仁爱,父与子之间要讲慈孝,夫与妻之间要讲主从,君与臣之间要讲忠义。社会从而凝结成一块固定不变的铁板。第二,儒学具有禁固性。因为儒学特别强调自我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居第一位。如何修身养性?儒家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悌;其次做到为国忠,主要指对皇帝的忠诚;再次要做到信,与人相交要守信用,说一不二。除此,一切行为言论都要符合礼义,违背礼的事绝对不做。另外,还要有仁爱之心,不要去伤害别人。为了达到仁,必须“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用礼来要求自己。修身到这种程度还不算尽美,还要做到温、良、恭、俭、让等标准。若不修身养性,就不能走进治人的阶层,谋取高官厚禄,而且也不会成为贤哲君子,只能成为奸邪小人,被人唾弃。这样以来就禁固了人们的头脑,注重自身修养,不敢越池雷一步。思想被禁固的人们,是不会犯上作乱,搞分裂割据的。第三,儒学具有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儒学讲“中庸”,讲“和为贵”。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次,是社会矛盾发展的需要。我国自魏晋丧乱以来,统治阶级各据疆土,多用法家学术来治国。其显著标志之一是重刑罚。南朝梁律大凡定罪二千五百二十九条,不仅条文繁密,而且格律严酷。北朝自魏以来,刑法之酷尤过南朝。北周统治者也重“霸王之略”,治术多用“申、韩之要”。法律共二十五篇,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条流苛密,比于齐法烦而不要”。至周宣帝时,“诛杀无度”,“更峻其法”。鞭杖加至二百四十,名曰天杖。逃亡者皆死,家口籍没。甚至宿卫之官,一日不值,罪至削除由于长期实行严峻的法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北朝农民起义遍及整个北方,西起酒泉,东至山东,北至大漠,南至淮南。据统计当时北朝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约达一百二十四次之多,平均每年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北周时就已上下愁怨,内外离心。《周书·宣帝纪》云:“内外巩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隋代的建立由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清洗,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全都遗留下来,而且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所以隋初各地“盗贼不禁”的现象依然存在。隋代的政权虽然很快建立起来了,但统治者宝座之下埋伏着各种不安的因素,如果再继续实行以前的国策,隋代的统一是不会长久的,政权也会随之瓦解。因此,隋文帝即位执政后,立即改变了前代的政策,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崇惠政”,使“法令清简”,“天下悦之”。并下诏告示:“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再次,隋代以儒学为国策,还在于吸收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都很注意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隋代皇帝就是这样的,《隋书》载隋文帝“览古而叹息”,隋炀帝整理典籍成绩尤著,说明他们重视历史。面对兴衰合离的历史过程,他们认识到国家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学没有很好的贯彻,致使人们判经离道,走上分裂的乱世。那么,要巩固统一,就必须把儒学放在主导地位,以德化民。隋文帝认为,社会之所以会分裂,风俗之听以会浇弊,朝野之所以师机巧,官吏之所以用深法,归根到底原因就是“薄儒雅”,仁政不行,民不见德。即使有少数主张儒术治国的人,也无力改变局势。隋文帝还在临终的前一年即仁寿三年,颁发了一条数百言的诏书,其中又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指出隆杀任情的原因主要是礼坏乐崩,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为了替自己超越法度的行为辩护,有意灭去孔家经典,自制法度,使孔子的微言大意无从遵循。正因为“王道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茶油订购合同协议书
- 道路共建协议书
- 邵昕离婚协议书
- 美伊退出协议书
- 酒店受伤协议书
- 酒店分成协议书
- 维护婚姻协议书
- 注册类人员引荐协议书
- 良田流转协议书
- 矿石交易协议书
- 养老型金融产品
- (完整版)英语四级词汇表
- 广告费合同模板
- 第五单元 探索1 互联网安全风险及其产生原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心理健康专题课件25心理健康
- 口腔癌护理个案
- 文化行业标准 WH-T 92-2021 临时搭建演出场所舞台、看台安全监督检验规范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NB-T+31010-2019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
- DZ∕T 0450-2023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技术要求(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