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_第1页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_第2页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_第3页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_第4页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其一作于青年时期,望的是东岳泰山;其二写于中年时期,望的是西岳华山;其三作于晚年时期,望的是南岳衡山。三首《望岳》,在诗人自己,也许并无偏爱,这从三诗的同名就可想而知。只是后来读诗之人大都情有独钟,津津乐道早年之望,而使后两作品备受冷落。其实,三诗各有长处,它们是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山岳相逢时的对话。山岳有别,情怀各异,或仁或智,皆诗人一时之所感。本文仅撷此三朵,管窥蠡测,以见诗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一、泰山之雄与少年心事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5岁,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这一年,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于是,他就到齐赵一带漫游,疏散心情。如此,既可以领略该地的山川风物,又可以省亲探父,此所谓一举两得。风华正茂的杜甫在齐赵的“风草长林”间尽情挥洒开天盛世的浪漫豪情,将略无检拘的心神放逐于麋鹿之群(《进三大礼赋表》),一任自己的人生理想随泰山之云生发舒卷。他的第一首《望岳》就写于此时。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为五岳之首,所谓“五岳独尊”,故又称岱宗。它位于古老文明的齐鲁大地,总面积462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为1545米。《管子》和《史记》中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泰山到秦皇汉武相沿成制的记载,无疑显示着泰山的神圣。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的是传统教育,对于泰山,早已是心驰神往。“岱宗夫如何”一个问句,既透露了诗人对泰山的孺慕之情,又启人以无限的联想。下句以整体观感作答,写出了泰山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气势,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胸的阔大,难怪施补华《蝶佣说诗》认为这五个字,真是“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造化”二句言泰山乃鬼斧神工,自然造化的杰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 泰山雄伟高大,动人心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青年浪漫的杜甫未登泰山已是神游于万仞之上,精鹫于八极之外了。其心神已随溶溶层云,翩翩归鸟而去,物我两忘,情与景会,情景交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由望山而想到日后的登临,虽然是想像之词,却写得信心十足,热血沸腾,大有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气概。人物的鹰扬伟烈,神思的灵动飞腾,全于“凌”字见之,恍然生动。诗作遒劲峭刻,气魄雄伟,境界高远,可与岱岳争雄。清人浦起龙评价说,“公集当以是为首”,“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坐镇”[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典型的盛唐之音。它所展示的眼界和胸襟,它的浪漫气息、进取精神、理想色彩,均使后人为之倾倒。然而,杜甫人生理想的抒发虽说含蓄,但却有着可以落实的具体内涵,这句渴望攀登泰山的诗句蕴含着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杜甫的政治抱负乃自小秉承于家庭传统,远祖杜预的文治武功启蒙了他的功名事业之心。他在《祭远祖当阳君文》里说:“小子筑室首阳山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他为家族悠久光荣的历史而自豪:“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传之以仁义礼智,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同时,又为家道中衰而慨叹:“臣之近代凌夷,公侯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进雕赋表》)于是,他自觉以建立外在事功,光复祖业为己任。写诗,可以说是杜甫的第二个家庭传统,祖父杜审言乃初唐著名才子,“文章四友”之一,杜甫在诗文中屡屡称之:“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天下之人谓之才子”(《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O杜甫为祖父的才名而骄傲,认为做诗是杜家的事业,应代代相传:“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o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成了诗人人生事业的两大楷模。奉儒守官,建不世之功;精研诗艺,传不朽之名,乃杜甫自期自许的人生理想,是杜甫《望岳》诗中未能明示的少年心事。写于长安时期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对双重人生理想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耍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信奉学而优则仕,并以贤相自期自许,愿凭一己才能致君尧舜、移风易俗,可以说是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想的进一步发扬和修正。强健的精神需要强健的体魄,向上的人生需要积极的铺垫。“会当”二字所传达的自信自负绝不空泛。杜甫既重事功,又重诗名,栽花插柳,不想偏废,因而文武双修便显得异常重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一千回”(《百忧集行》),少年杜甫诗思与身体一样的健壮。“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书与剑是杜甫人生事业的两大依托。吟诗作赋,气靡IJ屈贾,目短曹刘;呼鹰逐兽,引弓射鸟,武艺高强。文武全才的青年杜甫意气豪迈,壮志凌云。他蔑视庸俗,鄙弃无所作为。“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交友之严,竟至于此。他自以为“生逢尧舜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身处大有可为之世,而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繁荣似乎又为他展示了锦绣前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似乎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愿望。二、华山之险与中年思虑唐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从长安城西门 金光门出城赴华州,途中写下了第二首《望岳》:西岳峻噌耸(或竦)处尊,诸峰罗立似(或如)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诗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3]的早年望岳气象已不可见。“西岳峻雄耸(或竦)处尊,诸峰罗立似(或如)儿孙”,写诗人对西岳华山的整体观感:至尊至险。巧妙的比喻,正说明二者的相近相似。华山位于华州东南30公里,主峰莲花峰,山峰险峭,云环雾绕,是五岳之一,号称西岳;古帝少昊为白帝,配祀华山。华山向以险峻而著称,人所共知,人所共畏。而人之至尊至险者,舍唐肃宗便别无其人了。至尊至险,是刚刚遭贬斥的杜甫对君主的真切感受。一年多恪尽职守的侍臣生活,使杜甫目睹亲历了“中兴之主”的所作所为,领教了其至尊至险的人格风采。“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二十首》),唐肃宗其人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堵塞言路,致使谏官之位形同虚设,“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唐至德二年(757年),罢除房瑁的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少师,杜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推问”,由于宰相张镐求情,才赦免了他,但自此以后,君臣二人日渐隔膜(《新唐书•杜甫传》)。唐乾元元年(758年)春天,免去贾至中书舍人的职务,出为汝州刺史;五月,罢张镐宰相职务;接着,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太子少师房瑁为邠州刺史,贬京兆尹严武为巴州刺史,贬国子祭酒刘秩为阅州刺史。树欲静而风不止,杜甫与房珀本为布衣之交,在风翔时又曾迂旨疏救房瑁,唐肃宗早就厌恨他了,这次也就借机罢免了他的左拾遗官职,让他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主管地方文教事务。学界早已辨明,杜甫不过是唐玄宗旧臣和唐肃宗新贵之间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常以君子之心度人之腹的杜甫虽然不明个中微妙,但他对君心之险恶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了,“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风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刚出金华门,杜甫已经在悲愤地谴责唐肃宗的不义了:国事艰危之际冒死投奔至今魂魄不全的忠良之臣,理应得到皇上的信任,贬斥这样的忠臣,难道是明主可以做的事吗?[4]对于忠心保国之臣,赏而用,用而免,免而复用,用而又放,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其心莫测,其心何险!当满腔忧愤的杜甫经过华山时,其所历人事的影像便自然而然地与山岳形象叠合在一起了。少壮时,对君主如同万物对于太阳般的仰慕之情至此已经烟消云散,他开始以现实的凝重的目光观照自然和社会,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省视自身。诗的中间两联,具体描写华山之险,“无归路”、“有一门”,华山的山势已经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禁令人望而生畏。诗的最后虽也表示了“凌绝顶”的心愿,但已没有早年《望岳》的昂扬气概,含有迟疑和不定意味的“稍待”替代了表示自负自信的“会当”。困顿淹滞的生活苦况,万方多难的时代沧桑,源洞无端的家国忧思,过早过多地透支了诗人的健康,“我衰太平时,身病戎马后”(《水上遣怀》)。人到中年,他已是多病在身,满头白发,不仅生出无限感慨:“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遣兴》)。攀登如此险峭的华山,就不能不冷静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了,更何况当时黄天暑地,天气的炎热和政治气候的白热将诗人郁蒸得烦闷异常。在经过郑县亭子时,他看到:燕巢旁边,成群的野雀欺凌燕子;花丛下面,潜伏的山峰远追行人。本是自然天机,却涂上了浓浓的主观感情色彩,诗人心情之潦倒与恶劣可想而知。“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酷热堆案相仍》)!燥热的天气简直让人发狂,对西风的翘盼也就顺理成章了。“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既是写实,又是隐喻。“凉冷”既指自然气候的凉冷,也指政治气候的凉冷;“白帝”既指西岳之神,也指唐肃宗皇帝。对于前事的是非曲直,他不必问,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皇上的生杀予夺本不需要可以让人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理由;对于未来的人生之路,倒是应好好思虑一番了。疏救房瑁是杜甫一生出处行藏之大节,它同时也断送了杜甫的政治前程,使他与通过入相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擦肩而过。未老先衰,书剑飘零,早年奠定的两大人生目标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的遥远,中年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然而,“高寻白帝问真源”,也由此可知,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热情与执著依然未减。正是这种对人生与理想的执著与坚定,才使诗人在流落东北漂泊西南的漫长岁月里,精研诗艺,不改其乐,以海涵地负之才创作出无数动人的诗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心系天下治乱,瞩目大地民痍,渴盼着明君贤臣的复出,清明政治的重现。三、衡山之灵与晚年忧叹第三首《望岳》写于晚年漂泊荆湘时期。衡山号称南岳,位于衡州北部约5。公里,地处湘江西岸。衡山不仅景致风流,而且有董炼师的丹灶,有应时而出等待圣明君主的风凰,有古帝虞舜不死的精魂,实乃幽微灵秀之地。杜甫对衡山的神往由来已久:“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船”(《忆昔行》);“鄂渚分云树,衡山引驰胪”(《过南岳入洞庭湖》),善解人意的衡山在热情招引着诗人的行舟。唐大历四年(769年)春天,杜甫乘船进入衡山县境,写下了第三首《望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软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青光旁。紫盖独不朝,争长粢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岗。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何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我们不妨先来疏通一下诗的大意:南岳衡山与天上的朱鸟遥相匹配,朱鸟亦即风凰。有风来仪,象征着海晏河清,君主圣明。刘桢《赠从弟》云:“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因而,祭祀南岳的大典由来已久。但国家祭祀不是靠祀典的隆重、祭品的丰洁,靠的是德治,是仁政。令人怅惘的是,虞舜那样的仁君早已作古,如今再不可见。诗人望岳之由起于信而见疑,忠而遭贬,终至流落江湖;如今虽然挂名工部,却南征潇湘,皆因未遇圣明之君。诗人笔下的南岳空灵异常,不仅因为它堪配朱鸟,有群仙簇拥神灵飒然的南岳夫人,更因为它有傲岸不羁的紫盖峰,如同世上“不仕无义”的不召之臣,能够识别君主的智庸贤愚(杜甫在蜀时,曾因严武推荐,被唐代宗召为京兆司功参军,不赴,成为不召之臣)。诗人虽为山岳的灵秀之气深深吸引,但因行旅匆忙,只好寄望于归来登览了。“三叹问府主,何以赞我皇”。叹国无仁政,叹世无仁君,叹空有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南岳神灵啊,怎样才能使我皇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牲玉之荐只是沿袭旧俗,决不能换来国家的祥瑞。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神灵只临有德之邦,神灵只近勤政爱民之君。此诗写得雍容肃穆,情思婉约,与前两作大异其趣。也许正因为笔致曲折,所以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可谓歧见百出,众说纷纭。其中以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解最切,现尽录于此。旧说,诗以修祀典立意,有郊坛登歌气象,余详味诗旨,在屈时君以增修主德,好当事亿赞皇猷,乃为昭格神明之本。其前日“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其后说:“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意可识矣。徒以崇祀立论,尚隔一疑。起八句,四就岳言,四就祀岳者言。举“有虞”者,非为当举行巡狩,谓为“有虞”之德者鲜也。中十六句,望岳正面。四述南来望见之由,四模拟之形势,四想象之仙灵,四矢后期续觌之愿。而“沐浴”句,便拖起结意。结四句,与起处照应,“何以赞”,含前所云“在德”意。“忍衰俗”,谓但如末俗之奉行故事,是不修德治而徒荐馨香。“神其”句,反言以决其不能降祥也。两头发议,中间叙事。由前面的疏通可知,浦起龙对诗的理解和评价是非常恰切的。诗作起于祀典,结于祀典,但旨归不在祀典。“当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王安石《子美画像》),才是它的基本宗旨。“老杜似孟子”[5],他和孟子一样言必称尧舜,把尧舜时代看作施行仁政的治世楷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不论穷达都奉守终身的人生理想。他曾为实践理想付出惨重代价:旅食京华,遍尝人情冷暖;投奔行在,可谓九死一生;犯颜直谏,遂成斥逐之臣。而后,弃官华州,客居秦陇,辗转蜀川,漂泊荆湘,亲身经历了流离失所无衣无食之苦。因而乱世百姓的痛苦,特别是对朝廷失政带给百姓的灾难,他的感受体验就远比其他人具体得多,深切得多,对德政和仁君的呼唤也就更为深沉,更为热切。其间,“致君尧舜”理想的含义随着自然的物换星移业已暗换。弃官之前,诗人关注的是理想的实现过程,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注的焦点是朝廷的安危,人生的功业;弃官之后,流落江湖,离君门越来越远,而对国事和朝廷的认识却日益清醒,他越来越关注理想实现的结果,国家的中兴,人民的安乐,成为他的终极关怀。虽然诗人也会不时流露向阙之情,但那不过是少年心事的回光返照,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浪漫歌唱已成明日黄花,“立登要路津”的卿相之梦早已繁花落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只剩下了“济世”和“济时”的内涵。他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大地的疮痍,人间的苦难,老而弥笃地切盼着大臣贤良,君主圣明。杜甫的后半生是征战连年的时代,战争不仅制造杀戮,制造难民,也是制造暴政的工场,重赋厚敛就是它生产的名牌。“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东屯北崎》)。“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释闷》)o“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重宵泪沾臆”(《虎牙行》)o“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又呈吴郎》)o“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o杜甫用如椽巨笔忠实地记录着唐代宗时期诛求无度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原以为荆湘一带乃宁静幽美的世外桃源,应该没有“渔郎”前来问津吧,然而出峡以来的所见所闻使他益生日暮途穷,投止无门的感慨:“社稷缠妖氛,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涌,奉寄郑少尹审》)。在岳阳,他怀着洞庭湖水一样深广的忧愤描写那里的民困民穷,感慨钱法大坏,作《岁晏行》:“去年米贱缺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佣。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