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府的历史作用_第1页
霸府的历史作用_第2页
霸府的历史作用_第3页
霸府的历史作用_第4页
霸府的历史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霸府的历史作用

随着东汉末年的战争,秦汉时期数百年的统一形势开始崩溃。在此期间,虽然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分裂战争时期。大约在什么大约半个世纪之后,它再次开启了隋唐的统一时代。而在漫长的动荡乱世之中,“霸”这一概念再次被人大量提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隋书·经籍志》不但设有专门的史部,更是将当时已有的史书分成十三个部类。通常被后人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有十三部史书完成于这半个千年之中。其中完成于西晋时期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有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和魏收的《魏书》,定稿于唐初的则有姚思廉的《梁书》与《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李延寿的《南史》与《北史》、署名令狐德棻的《周书》、署名魏徵的《隋书》以及署名房玄龄的《晋书》。与正史一起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之中的“霸史”,是一个极富当时时代特征的史书分类;而除了霸史之外,在那个时代另一个极为流行的与“霸”有关的概念则是“霸府”。后代不少史家在论及霸史与霸府时,因为自身受到后世“王霸义利之辨”的影响,所以对于霸史与霸府的褒贬含义在理解上多有偏差,并非汉末至唐初时代人们对于这两者的真实态度。笔者希望在本文中通过对正史材料的分析,订正这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魏晋南北朝之前,上一个最注重“霸”的时代恰恰也是兵祸连绵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五霸”这一概念几乎众人皆知,此处的霸,郑玄认为当是“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而孟子为推行自己的王道思想,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虽然孟子尊崇王道,但是在乱世兼并中,他口中的霸道不但没有遭到统治者的公开贬斥,相反却极受那些雄心万丈者的追捧。以孟子本人为例,他虽受过魏惠王的礼待,但其行王道的建议却没被魏惠王采纳。又如秦孝公,更是对于商鞅的霸道之术极为推崇,据《史记》记载,“(卫)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从战国时代诸多国君对于“霸道”之学的公开追捧到项羽给自己所加的“霸王”称号,再到汉宣帝“霸王道杂之”的这番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无论作何种理解,“霸”这一概念,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里,并不像后世儒学盛行之后那样带有一种贬义的色彩。一、霸权与道德的评估1.霸府研究的主要学术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又特殊的机构与政治现象,陶贤都在其专著《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一书中通过对史籍中霸府与霸朝一词的统计与整理,认为在魏晋南北朝史籍中,霸府与霸朝这个词所指代的事物是相同的。近年来关于霸府的研究很多,有大量的论文与专著出现。关于霸府的定义,陶贤都认为:“霸府,也叫霸朝,是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作为国家实际权力中心的府属机构。”庞骏在其《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一文里认为:“霸朝概念有严格的限定,只有那些被史家视为非正统政权的军阀政权其前身才被称为霸朝。”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一文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没有真正理解“霸朝”这一概念在当时的意义。一般提及“霸”这一词,许多人都会简单理解为崇尚暴力的“霸道”,也就是孟子所言的“以力假仁者霸”。但是细究起来,“霸”字的解释并非如此简单直白。陶贤都在其《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一书中,考察了“霸”字的众多解释,最后选取了郑玄以及《白虎通》的解释,2.霸朝概念的界定本文将重点探讨“霸府”(“霸朝”)这一称呼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否含有褒贬的意义。仔细研究这一时期史籍对于“霸朝”一词的使用,可以证明在魏晋南北朝的史籍中,“霸府”一词更多的是为了准确而又简洁的描述那些权臣幕府掌握政权这一历史现象才被使用的,并没有包含太多褒贬在里面。“霸朝”一词的提出,庞骏《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一文认为是东晋的袁宏,同时文中进一步阐述,认为袁宏“贬低曹操,称其权力机构为霸朝正是持儒家正统的名节忠孝观念来评价前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兼并战争中多行杀戮之事,其本人虽然未行改朝之事,但其子却在他奠定的基础上行禅代之事,故为东晋的正统史家所诟厉。”《晋书·袁宏传》里载录了袁宏的一段议论:“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庞文认为:“东晋袁宏提出霸朝这一概念一样,后世史家的正统观念日渐明显地反映在具体的史籍的书法体例上了。加之,北朝统一南朝,唐袭隋,隋袭北周,故唐以北朝为正统,东晋南朝各政权自应降为偏霸,故东晋南朝诸史书中普遍地出现霸府概念。”《宋书》卷94《徐爰传》记载孝武帝时议宋史起始断限,徐爰上表:“其伪玄篡窃,同于新莽,虽灵武克殄,自详之晋录。及犯命干纪,受戮霸朝,虽揖禅之前,皆著之宋策。”北朝方面的史书,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魏书》里有一段关于北魏末年官僚王椿的材料,“至于齐献武王之居晋阳,霸朝所在,人士辐凑。椿礼敬亲知,多所拯接。后以老病,遂辞疾客居赵郡之西鲤鱼祠山”隋唐政权传承自北周,《周书》亦修于唐初。《周书·王思政传》称赞:“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及乎策名霸府,作镇颍川,设萦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率疲乏之兵,当劲勇之卒,犹能亟摧大敌,屡建奇功。”另外,《隋书》中还有这么一条材料,“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北周与隋都是唐初统治者承认的正统政权,通过《周书》与《隋书》的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到宇文泰与杨坚掌权的机构也依然被冠以“霸府”之名,可见庞骏《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一文中所认为的“霸朝概念有严格的限定,只有那些被史家视为非正统政权的军阀政权其前身才被称为霸朝。”这一观点是明显错误的,完全没有细读史料。上面所提到的材料囊括了南朝、北朝以及隋唐各个时期,各个材料中所涉及人物的身份也很齐备,包括皇帝、大臣以及史学家。而在这些材料中,霸朝或是霸府一词明显没有贬义的色彩。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霸朝”一词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因为现实政治的发展而流行起来,它被用来客观贴切的描述一段复杂的历史现象,许多“霸朝”的当事人也并不避讳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府署,可以说“霸朝”一词已不含任何贬黜的道德判断在里面。二、霸权历史的概念与道德的评价1.部藏书的性质唐初还出现另一个与霸有关的概念———“霸史”。霸史同样不带有道德评价色彩。隋朝统一南北,结束数百年分裂与战乱,本应对前一时期的乱世进行全方面的总结,但因国祚过短,于是总结的任务便落在了新兴的唐王朝身上。中国古代史学一直强调历史对于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初唐时候的统治者们也很重视史学,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里,居然有三分之一修撰于这一时期。《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这八部史书,或为纯粹的官修,或为奉诏私修,或为私修官审,可以说都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脱离了经学,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隋书·经籍志》自称:“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书,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霸史与霸府均以霸字开头,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关系。前文提及的诸多霸府政权,其人物事迹均不属霸史记载的对象。《隋书·经籍志》对于霸史类的描述是:“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窃号,然其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隋书·经籍志》的史部将史书分为十三类,这之中地位最为尊贵的自当是第一类“正史”。通过对于《隋书·经籍志》中所列史书的分析,大部分史家都认可《隋志》中的“正史”应当是纪传体的“国史”,同时《隋志》也将为这些史著进行注解的史书列入了“正史”类。笔者认为“正史”之“正”主要有两层意义。其一是体裁之正;纪传体史书以本纪为纲,以列传为纬,突出了君臣地位之别;其二则是本纪所记对象之“正”,正史中本纪所列之政权,其正统性在后世基本上能够得到广泛承认。因此在《隋志》中,“正史”与“霸史”各自所包含的史籍,在所记述的对象上泾渭分明,绝无混淆的。2.统一南北关系的基本原则《隋书》是唐初官方所修撰的一部史书,在政权正统之类的政治问题上,其所持之立场应当和初唐时期的官方态度相统一。结合初唐官方对于一些问题所持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隋志》中的“霸史”与“正史”。初唐之时,官方虽然表面上以北周与隋为正统,但是唐朝统治者并未将这一观点视作不能讨论的政治禁区,而且彼时对于这一观点持反对立场之人亦颇为众多,激进如王勃者,更是认为“魏、晋至于周、隋,咸非正统。”唐初官方虽然将隋与北周视为正统,但是却也并没有明确的直斥东晋南朝方面为篡逆,相反东晋南朝各政权在许多方面是被视作与北朝方面对等的。这一现象在史学上的反映十分明显,唐初编修的《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晋书》等分涉南北的史书在体例上基本对等,对比《三国志》将魏、蜀、吴三国在体例上进行不同处理以及魏收《魏书》公开攻击东晋南朝为“僭晋”与“岛夷”的做法,可见唐初是将南北朝政权一视同仁对待的,而《南史》、《北史》这两部南北并行的史书更是体现了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唐代统治者在正统问题上所持的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态度,并不刻意的去尊崇一方而贬低另一方,而这又与唐王朝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与战乱不休,政权林立的东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唐政权是一个混一南北的大一统政权,从现实角度来看,其正统地位并不存在挑战,因此对于正统问题,唐代统治者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另外,虽然从政权传递角度上来看,唐传承自隋,隋传承自北周是很明显的,隋唐统治者也是承认北朝方面为正统的,但是从民族属性上来说,唐初的统治者也并不愿意去公然斥责南朝系统为篡逆。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各个对立政权除了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以外,在文化宣传领域也是竭力为自己争取正统,而南朝诸政权在正统之争中最为有力的武器便是“夷夏之辨”这一话题。虽然北朝方面竭力强调自己对于华夏的认同,以此来证明自身政权的正统性,但却不可能完全反驳得了南朝方面在“夷夏之辨”这一问题上所发起的攻讦。但是对于唐代统治者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无论李唐与杨隋皇室的家族传承如何,至少在正式场合,他们都是以汉族的身份自居,南朝所宣扬的以“夷夏”来争正统的论点,并不挑战李唐政权的正统合法性,相反对于出身北朝系统的李唐皇室来说,这反倒有助于更多的士人认可唐政权的合法性。可以说唐代是一个跨越乱世,混一南北的大一统政权,因此其在正统问题上并不是特别拘泥于南北之争和胡汉之别。另外,唐初也并不是对永嘉之后所有的政权都一视同仁,反映在《晋书》里就是“载记”这一体例的设立。载记这一体例最早见于班固的《东观汉记》,是用来记叙公孙述、隗嚣这些对抗刘秀的反贼之流的,明显带有贬斥之意。《晋书·载记·序》里反复提到“防夷狄之乱中华”、“胡人利我艰虞”,序文最后指斥刘渊,认为“元海为之祸首”《十六国春秋》中所列的十六国中,唐初史臣将前凉与西凉这两个由汉人建立并上表尊奉东晋的政权与十六国中的另外十四个政权区别开来,将前凉与西凉的统治者归入列传。如果说将西凉区别对待还可以解释为唐皇室以凉武昭王一系为祖先,那么将前凉与西凉归为一类,只能解释为唐初史臣是以是否尊奉晋室为标准区分十六国政权的。另外相比于唐初史家在赞语里对于前凉张氏与西凉李氏的赞赏,各篇载记虽然也有肯定十六国政权某些杰出君臣才能的叙述,但其史臣曰与赞语大多语带贬斥。由此亦可看出唐初诸公心中对于南方东晋政权的偏爱。崔鸿著《十六国春秋》乃是北魏中后期,制造过崔浩国史案的北魏朝廷对于史书控制甚严,《十六国春秋》最后得以刊行于北魏,可见其书之史观是得到北魏朝廷许可的。修于唐初的《晋书》对于崔鸿所列的十六国政权进行了区别对待,可以看出完成南北统一的唐政权与北魏政权在史观上发生了转变,对前凉与西凉政权的抬高,正是唐初统治者以汉族身份自居,不敌视甚至抬高东晋南朝系统政权的反映。3.霸府概念与意义通过对于唐初史观方面的总结,再考察《隋书·经籍志》中的霸史类,笔者认为“霸史”的霸虽然有区别于正统的意思,但“霸史”并不是一个完全贬斥的分类。许多学者认为“霸史”这个类别乃是脱胎于阮孝绪《七录》中的“伪史”,《隋书·经籍志》之后,新旧唐书的《艺文志》也都有“伪史”这一分类。但唐初史臣所认为的“霸史”范围内的政权并非都是伪朝,在霸史类的序言里已经明确指出霸史类里的政权是“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窃号”,也就是说,唐初史臣认为霸史类中的某些政权并不是篡逆,只是因为特殊局势而只能以称霸一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