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层精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层精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层精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层精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分层精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创新练习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一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以采集渔猎和稻作生产为主2.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其演变趋势是()A.生产工具由磨制石器逐渐转变为铁制农具B.由集体生产逐渐向个体小家庭生产转变C.妇女和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D.农业家庭式劳作与手工业作坊逐渐分离3.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4.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5.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各项关于杂交育种新技术表述正确的是()A.2015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亩产创世界纪录B.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南亚推广C.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D.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并得到推广6.《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性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糖的历史与社会变迁】材料中古后期的欧洲,糖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且产量很小,是稀罕珍贵之物。13世纪,糖已成为英国精英家庭的日常用品。14世纪,糖在法国菜中也很常见。但除了最富有、最有特权的阶层外,糖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消费水平。伴随着哥伦布1493年开始的第二次大航海,甘蔗首次跨越了大西洋。16世纪中期巴西产的糖大量涌入欧洲市场。到17世纪中期欧洲的糖主要来自美洲的甘蔗种植园。18世纪,加勒比海地区成为世界产糖中心。早期使用男女老少分工协作的甘蔗种植模式已不复存在,欧洲的契约劳工逐渐消失,甘蔗种植已被大型种植园垄断,劳动力主要是非洲奴隶。到18世纪中期,糖已经无处不在。糖是每个家庭日常必购的商品,是他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均食糖量的持续增长,以及19世纪中叶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关于进出口关税、保护产糖殖民地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论,使糖成为20世纪一项重要的政治议题。随着食品科学分析的发展,人们对糖这种食品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很明显,食用过多的糖会损伤儿童的牙齿。长期超量消费甜味剂,结局是体重不受控制地上升,引发普遍肥胖问题。——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故事》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糖的历史”的某个侧面,采用适合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要求:侧面合理,阶段清晰,史论结合)拓展练习8.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9.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10.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11.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D[解析]遗址中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禽类、鱼类等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生产为主,故D项正确;“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2.B[解析]由“千耦其耘”到“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再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故B项正确;题干论述的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而非生产工具的演变,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并非男女在生产中地位的演变,排除C项;题干论述与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3.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日益出现,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故B项错误;“完整”一词表述太过绝对,且从生产农具种类也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具的进步推动牛耕技术在全国的推广,故D项错误。4.B[解析]由于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才使得爱尔兰人后来在面临外来侵略时能够利用马铃薯度过荒年,且马铃薯最终成为其主食,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爱尔兰的食物结构,影响了其饮食习惯,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体现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并成为其主食,而不是说马铃薯促进了人口增长,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马铃薯在爱尔兰人面临外来侵略时起到了度过荒年的作用,并不是说马铃薯可以延缓殖民扩张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中庄稼歉收的原因是英国人的入侵,而不是马铃薯种植,排除D项。5.D[解析]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故D项正确;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而不是南亚,排除B项;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而不是马铃薯,排除C项。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认识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开放贸易市场,排除C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7.侧面:糖的消费人群。阶段及说明:(1)中古后期,糖是稀罕珍贵食品,只有少数贵族和精英家庭能消费得起。原因:糖产于地中海地区,产量小;中世纪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2)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糖的产量猛增,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常食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洲际物种交流频繁,甘蔗在美洲的大量种植,种植园经济的繁荣,糖的产量持续增长;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发展,运往欧洲的糖的贸易额不断增加。总之,糖的消费人群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8.A[解析]据材料可知,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9.B[解析]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增长,且速度更快,而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所述是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耗量、作物种植面积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排除A项;题干所述把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不能体现出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未体现不同的政治力量,且题干所述主要关注的是经济领域,并不是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排除D项。10.A[解析]1973年冬,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海南试验田实验成功,1975年在井冈山地区推广种植,1976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表明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11.A[解析]“把屠宰和包装……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A项正确。1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手工业制成品,其中丝织品、瓷器、漆器满足海外日常生活需求,铁器是制作先进生产工具或武器的重要原料,从侧面体现出宋代手工业较为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D项正确;从进口的产品来看,象牙、珍珠等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是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在唐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沟通主通道,“开辟了”用词不当,排除B项;材料只提供宋朝海外贸易税收的情况,没有其他税收的构成比重或数量,“主要来源”无法体现,排除C项。13.(1)趋势: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但供过于求;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上升趋势,供过于求的趋势加强;宋元到清前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