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大夏长印考_第1页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大夏长印考_第2页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大夏长印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大夏长印考

甘肃泉州肃州区博物馆收藏了《大夏长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考释,明确了大夏县建置沿革和“大夏长印”的时代背景,“大夏长印”多方面呈现的信息可以证明,其是西凉时代遗物,这为研究西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一、回纹砖和“大夏长印”1990年6-7月,甘肃省酒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八组葸家崖抢救发掘了一座夫妻合葬墓。墓葬内遗存有两副殓葬棺木,但朽毁严重,两具尸骨均被扰乱,残存的棺木碎屑上留有红、黑色漆。由于该墓在早年被盗掘,后又遭水浸塌陷,致使淤土填满墓室,损毁严重。该墓为砖筑多室墓,规模较大,坐北面南,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等部分组成,南北纵长11.02米,墓室内地面均铺有回纹方砖。由墓顶残存部分推测,墓顶为覆斗形结构。室内东壁,自下而上镶嵌有壁画砖五层,南、西、北三壁各有壁画砖六层。由于遭水浸蚀,大部分砖面壁画脱落,目前能辨别的画像砖,仅有10余块,主要描绘骑乘、仪仗、农耕、畜牧为的内容。该墓的形制、大小、陪葬品组合、画像砖题材内容,与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风格基本相同。该墓经过清理后,出土有铜器、陶器、玉器、骨器、铁器、漆器及琥珀饰品、货币等随葬品,共计有164件。其中,墓主人身侧陪葬有一枚铜印,即“大夏长印”。据《肃州文物图录·可移动文物卷》介绍,该印铜质,正方形,长2.7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桥纽形,印面阴刻篆书“大夏长印”四字,现藏于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根据该枚印章,再结合墓葬规格和壁画砖内容,能够反映男性墓主人生前拥有着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曾经担任过大夏县长。据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范晓东老师介绍,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对该印进行了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当时,有关专家根据墓葬遗留的具有明显汉代风格的人字形砖墙、回纹铺地方砖和随葬文物综合判断,该墓修建时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但实际上,对于该墓葬时代的判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历史时段。从河西走廊出土十六国时期墓葬风格来看,当中原墓葬实现由汉制向晋制的转型后,河西墓葬仍然保存着浓厚的汉制风格。二、.大夏长印与前凉大夏由于“大夏长印”涉及古代大夏县的行政建制问题,首先我们对汉晋十六国时期大夏县行政沿革情况做一简单梳理。《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记,陇西郡下辖11县中就有大夏县,“大夏,莽曰顺夏”。前凉在大夏县基础上,设置大夏郡。《太平寰宇记》卷154《陇右道五》“河州大夏县”条引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云:“张骏十八年分武始、晋兴、广武置大夏郡及县,取县西大夏水为名。”综上所述,十六国时期,大夏郡县的政权归属变动频繁。但从“大夏长印”的出土地点来看,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葸家崖墓男性主人,只可能与建国河西的前凉和西凉关系相对密切。一种可能是,墓主人曾经担任前凉大夏县长,在其死后返葬于故乡,生前佩戴的“大夏长印”随葬墓中。如果将墓葬地视作墓主人生前的籍贯,那么他应该是酒泉郡当地的豪强大族。但遗憾的是,墓葬中除这枚官印外,没有其他文字信息能提供更多的证据。另一种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担任西凉大夏县长,死后埋葬在都城酒泉附近,而且如果将墓主人活动时间判定在西凉时期(400—421),还有更多史料证据可作支持。三、基于“大夏长印”的西凉家山之源根据现有信息推测,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葸家崖墓出土的“大夏长印”为西凉时代的遗物。有如下证据:第一,西凉设置大夏太守,尽管没有明确提到大夏郡下设大夏县,但据传世史书和出土文献记载李暠侨置的武威郡、张掖郡下分别置姑臧县和张掖县的情况来看,大夏郡下有可能设大夏县。东晋隆安四年(400),陇西人李暠在河西走廊西部汉人世家大族的推戴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建元庚子,定都敦煌。同时,任命众功臣为侨置郡县的长官。《晋书》卷87《李玄盛传》记载,李暠称王建立西凉以后,以“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泛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开为骍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第二,405年西凉迁都酒泉,原来侨置在敦煌周边的郡县一并迁徙到酒泉附近,葸家崖墓葬出土的“大夏长印”正好说明,担任侨置大夏长的男性墓主人,生前活动在西凉都城酒泉并死后葬于此。《晋书》卷87《李玄盛传》记载:“初,苻坚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玄盛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另外,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八组葸家崖古墓出土的这枚“大夏长印”,还涉及到西凉侨置郡县有无百姓户口问题。前面已经讲到,405年西凉迁都酒泉以后,新设置的会稽、广夏二郡,及从敦煌东迁酒泉武威、武兴、张掖三郡,都有相关的领户,据此推测随迁酒泉的大夏郡也同样有领户,但户籍数量可能更少。“大夏长印”称“长”而不说“令”,表明墓主人生前所任职的大夏县属于小县。根据《晋书》卷24《职官志》记载,“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四、西凉已置大夏县,西凉都置泉综上所论,目前对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八组葸家崖墓葬时代判断,应该从东汉晚期至魏晋初期,进一步下延至十六国时期。虽然,十六国时期大夏郡县的政治归属频繁变化,但从“大夏长印”的出土地点来看,墓葬男性主人只可能与建国河西的前凉和西凉关系相对密切。相比男性墓主人生前担任前凉大夏县长、死后返葬于故乡的推测,将他的活动时代判定在西凉时期(400—421)有更多史料的支持。西凉建国初期,李暠以“招怀东夏”的名义,在敦煌周边设置大夏郡,也可能同时设置大夏县。405年西凉迁都酒泉,大夏郡、县也随之一并迁徙至酒泉,并管辖数量不详的民户。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三奇堡村八组葸家崖墓葬出土的“大夏长印”正好说明,担任侨置大夏长的男性墓主人生前活动在西凉都城酒泉,并死后葬于此。从印章称“长”不称“令”判断,西凉迁都酒泉在附近侨置的大夏县,领户不超过五百户。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所藏的这枚“大夏长印”,为我们研究西凉时期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郡县设置情况,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其一,丰富西凉侨置郡县体制内容,补充西凉县长官职的信息。西凉县令(长)之设,《魏书·阴仲达传》记载有姑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