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商榷三题
解放前的历史学家就科举制度的起源发表了热烈讨论。当时,邓嗣禹在《史学年报》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了《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以下简称《起源考》)。他说: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试之状”,“加以进士为科,实始于隋,故溯源厥始,当推及之。特因其制不彰不备,仅具刍形,故谨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同期,还登载了张尔田、俞大纲两人的文章。张文除对邓嗣禹所作结论深表赞成外,更郑重申明:“考史之法,最重证据,而证据又必须充分,今即所引诸文论之,凡足以证明隋无进士科者,皆不充分;凡可以证明隋有进士科者,则皆有明文。况杜佑为唐代通晓掌故者,而《通典》一书,又为今第一名著,此而不信,将无书可信矣。”俞文认为隋唐虽皆置进士科,但名同而实相异。因而,“不得以进士设科年代,以定考试制度始于何时。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推究三人议论,相同点是都肯定进士科首创于隋,分歧点是建立科举制的标准不同:邓、张以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产生的标志,故言其“肇基于隋”;俞将士子投牒自试作为完形考试制度的开端,故主张“当以唐为始”。然而,这场讨论没有继续下去,孰是孰非,未成定论。解放以后,史学界普遍采取科举制起源于隋的说法,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这可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为代表。其他论著所述,亦大致相同。据笔者浅见,主张科举制产生于隋者尽管人数众多,所持理由却很有可商榷之处,即使被视为确证而广为引用的“炀帝始建进士科”一科举制的起源——生权利主客观规制追溯科举制的起源,我以为前提是要搞清科举制的确切含义,否则必将众说纷纭,无所适从。有人说,“所谓科举,就是分科举人”从历史上看,科举制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选举制度长期递邅的结果,只有把它和以往几种主要的取士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才能予以科学的说明。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取士途径,经历了两汉的荐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此后的科举制三个发展阶段。所谓荐举制,就是朝廷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经过考察,向封建国家推荐人才、选拔官吏的制度,故又称察举制。这种制度缘起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的《求贤诏》上述科目分两大类,一类是贤良、秀才、明经等,它们都要求有相当的文墨才学,或精通儒家经典,故依靠单纯的荐举是不够的,须通过策试方能充选。这种形式,最早见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一六五年),时太子家令晁错举贤良,“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不过,在荐举制下,对考试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不能估计太高。一是“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腐败,荐举制百弊丛生,秀才、孝廉几乎全成为少数豪门地主的囊中之物。河南尹田歆,一次对他的外甥王谌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魏晋间,门阀势力空前膨胀,荐举制终为九品中正制所代替。士族豪强的代表——大、小中正,有权将士人按门第高下评为九等,以便让高门阀阅之家子弟能够“平流进取”,坐享高官厚禄。清人赵翼评九品中正制道:“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而科举制则与荐举制有重大区别,这种区别决非分科举人抑或不分科举人的问题。若谓设置科目,实行分科举人是科举制的开端,那么秀、孝、贤良等名称实际上早已成为选拔人才的科目,科举制岂不应该上溯至西汉?更何况科举分科举人(严格地说,应是分科取人)只是唐和北宋前期的现象。自宋神宗熙宁年间废罢明经诸科,独行进士科以来,科举已失去原来分科举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其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概括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荐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如果上述归纳尚不致于大谬,那么对科举制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是一种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显然,要解决科举制的起源问题,首先就必须研究这三个特点的形成过程。科举制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南北朝后期,庶族地主在经济上的力量不断壮大,士族势力渐趋衰落,原先确立的保证门阀利益的各种规定和法律巳显得与时势不相适应。反映在选举制度上,是庶族地主力图冲破束缚着他们的等级限制,迫切要求达到与他们的经济力量相适应的政治地位。皇权为抑制门阀势力的发展,也往往站在这一边。于是,士族对取士权的控制发生了动摇,科举制的某些特点开始露出端倪。先以“投牒自进”来说,北朝后期已间或有之。《北齐书·儒林·马敬德传》载:马敬德,河间人也。少好儒术,……河间郡王每于教学追之,将举为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据本传记载,马敬德原是一位寒士,他得举孝廉已属不易,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迳诣官府请求改举秀才。魏晋以来,士人沽名钓誉,奔竞请托之风虽盛,但公开赴州郡自献者尚不多见。马敬德此番举动,不仅没有遭到有司斥责,反而允许他在州中先通过策试,然后举送。这种办法,与以往非得经过大、小中正的推荐大相径庭,与后来科举制中的“投牒自进”颇为相似。次言考试情况,南北朝后期也有加强的趋势。在南齐,朝廷采纳尚书都令史骆宰建议,定策秀才格为:“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到隋代,隋文帝为了压抑门阀势力,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收回地方辟举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对士人的门第限制,客观上为科举制的产生扫情了道路。以上情况表明,科举制的某些特点正在萌芽中。但是,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不同。在整个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始终存在,取士之法尚处于量变阶段而并未产生质变。隋代虽然最后摈弃了腐朽的九品中正制,但由于当时士族势力远未退出历史舞台,国祚又短促,统治者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革选举制度方面,所以除增设了一些新的取士科目外,只能重新恢复两汉的征召、察举制度。查阅《隋书》有关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隋文帝开皇二年(五八二年)正月,“诏举贤良”刘焯,开皇时,“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申科”十八年七月,“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仁寿三年(六〇三年)七月,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举。限以三旬,咸令进路”炀帝大业元年(六〇五年)正月,诏曰:“若有名行显著,操履修洁,及学业才能,一艺可取,咸宜采访,将身入朝。所在州县,以礼发遣”大业元年闰七月,诏曰:“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现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三年四月,诏曰:“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其现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五年六月,“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十年五月,“诏举郡孝悌廉洁各十人”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隋朝最高统治者虽然比较注重于人才的搜罗,强调以德、才举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选举中死气沉沉的腐败局面;但从本质上看,其选举方法与两汉的“举贤良”仍无多少差别。不管古已有之的秀才、孝廉、明经等常科,还是新设的“二科”、“十科”、“四科”等特科,全是察举科目。士人入仕,仍须经过皇帝征召和公卿大臣、地方长吏“采访”举送的道路。所有诏令,没有一处提到允许自举的话,其它文献里也找不出有士人诣州郡自举的例子。事实充分证明,作为科举制最重要特点的“投牒自进”,隋代并未产生。隋代取士,多务虚名而不重实学,故考试之法也极疏简。《隋书·苏威传附苏夔传》载: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达礼乐之源”为特科,若在唐代,要由皇帝亲策,糊名考校,才能定取舍而苏夔等五十余人只经过一次谒见,就完成了全部考选过程。很显然,苏夔获得文帝赏识,并非成绩出众,而是因为推荐者为皇太子杨广的儿子—晋王昭的缘故。邓嗣禹所谓隋时已有“公同考校之状者”,实际上还比不上两汉亲策贤良隆重。又如《北史·杜铨附杜正玄传》载:隋开皇十五年,(正玄)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秀才试策,乃两汉以来的旧制,杜正玄既以试策获高第,例应铨注授官。左仆射杨素竟可以置吏部考核于不顾,擅自将其黜落,黜落不成,又别出心裁地以试杂文相难,只是因为正玄显示了出众的文采,才免遭下第厄运。由此观之,隋代取士既无唐时固定的考试程式,更无两宋封弥、謄录之法,及第与否,任凭一二大臣好恶而定,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相距甚远。由此观之,科举制的第二个特点同样没有形成。历史上,因为进士科与科举制几乎同时闻于世,以后又一直成为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取士科目,所以人们多将其作为科举制产生的标志。依笔者浅见,若考虑到进士科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将它列为科举制的特点之一尚较妥当;但科目名称毕竟不能决定选举性质,若将它看作科举制的唯一特点,甚至把科举制理解为“考进士的制度”,便是错误的了。众所周知,同样一种取士科目,如秀才、明经之类,由于选举性质不同,唐以前是察举科目,唐以后则成了科举科目。同样都称进士科,从所试内容看,一千多年间也迭有变化;唐初,与秀才科“同源异派,所试皆答策而已”南宋章如愚已察觉到隋、唐两种选举制的本质不同,他说:“选举之法,一变而为辟举,再变而为限年,三变而为中正,四变而为停年,五变而为科目。隋置进士科而唐因之,其科目之不一,而明经、进士尤贵,……古之所谓乡举里选者,犹曰乡里之举选云尔。唐则不然,举以礼部,谓之贡举;选以吏部,谓之铨选,其名同,其事异。又曰科目兴于唐,皆所以救中正之弊也。”对科举制第三个特点所作的这番论述,并非承认隋代确实已经有了进士科。恰恰相反,我认为进士科产生的时间也是在唐代。关于这个问题,本文与传统看法分歧很大,拟在后面另作讨论。唐初,经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扫荡,官吏们或死或逃,一时出现了“士不求禄,官不充员”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这道敕令行文不长,内容却颇为重要。首先,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进士科之名;其次,在岁贡前增加了县、州两级发解试,说明在取士中尤其重视成绩优劣;再次,敕令尽管没有明确指出允许士人“投牒自进”,但应举条件是“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似乎已经隐约包含有不必依靠州县长吏特别推荐的内容。对于最后一点,武德五年三月的诏书说得尤为清楚: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术,推贤进士,奉上之良规。自古哲王,弘风阐化,设官分职,惟才是与。然而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实资选众之举,固藉左右之容。……末叶浇伪,名实相乖,举非其人,滥居班秩。……招选之道,宜革前弊,惩劝之方,式加恒典,苟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朝,无嫌自进。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举。察举的弊病很多,主要是“名实相乖,取非其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寒士,因乏人荐送,多转蓬沦落,老死不能进达。唐初统治者吸取以往选举中的教训,为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或“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唐代科举制度,虽然不如宋代那样严密和完整,但基本上已经有了定制。“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总而言之,科举制代替荐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选举方法上的一个质变。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三网在这一历史上,也没有任何机构,都曾提出进士科的创立于隋的人,或一般资料进士之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王)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进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可见,在周以前,进士是从秀士、选士、俊士、造士中逐级选拔、进贡王庭的优秀士人的称号,与后世作为取士科目,有很大不同。两汉以降,荐举科目日见增多,冠以进士或俊士为科名者,却不见记载。至唐代,始有进士科首创于隋的说法,以后又逐渐发展成定论。言隋代首创进士科的理由,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大量文献记载可作依据。如杜佑的《通典》、王定保的《摭言》、《新唐书·选举志》、郑樵的《通志》、王应麟的《玉海》、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明清时人的著作,几乎众口一词,都说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第二,有所以要创立进士科的原因作为佐证。其中,范文澜的说法最有代表性:“六〇七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第三,在一些史书中,发现多名隋代“进士”,他们是房玄龄、侯君素、孙伏伽、杨纂、张损之、温彦博等六人从上述三方面理由看,进士科首创于隋的说法,真可谓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了。然而,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固然不能轻易怀疑文献的记载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也不能简单地因袭其说,把历史上本来就有争论的问题轻易放过。因此,有必要再作探讨。先言文献记载一节。考诸史籍,最早提出进士科创立于隋的人,恐怕要数薛登了。他在唐武后天授中(六九〇——六九一年)任左补阙时,上疏要求革除选举弊病,疏文中有“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薛登殁后半个多世纪的唐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年),礼部侍郎杨绾在上疏中才再次提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薛登对隋炀帝在哪一年创立进士科语焉不详,于是后世学者或避而不谈,或各抒己见,杂陈纷然。如南宋朱熹说,炀帝大业二年,始建进士科今考《隋书》等各种史籍所载,大业二年并未设置任何新的科目,不知朱熹所云何据?大业十年,有诏举孝廉事,但与进士科风马牛不相及,马氏之说亦不足信。大业三年,炀帝立十科举人,其中确有“文才美秀”科,不过它与唐代制举中的“文艺优长”、“文词秀逸”科一样,都属特科,所以不能把它视为进士科。韩国磐说,隋代除“二科”、“十科”、“四科”等特科外,另创进士常科。他通过对唐初名相房玄龄应举年龄推算,主张进士科创立于开皇间。韩说与一千多年来各种说法都不相同,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但认真研究了他提出的论据后,同样不敢苟同。这种众说纷纭、意见互相抵牾的情况表明,关于进士科创立于隋代的种种记载,是深可令人怀疑的,薛登的话对后世影响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作为定论看待。何况,在古代,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进士科创立于隋。正如邓嗣禹在《起源考》中所说,“唐宋而后,主隋者渐众;而在唐时,尚二说纷陈,莫衷一是”。与薛登、杜佑等人意见不同,主张进士科创立于唐代的人也不少,如唐德宗贞观十七年(八〇一年),校书郎赵武德五年,诏有司特以进士为选土之目,仍古道也。古者,诸侯荐贤有三适之制,……乐正论造士之秀,升于司马,进士之名立矣。……李唐御统,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进士者,可进受爵禄者也。《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说:大中十年,郑颢知举后,宣宗索《科名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五代牛希济说:周官司马得俊、造之名,乃进于天子,谓之“进士”。……大汉法,每州若干户,岁贡若干人,……人主亲试所通经业,策问理优胜者,乃中高第。……国家武德初,令天下冬集贡士于京师,天子制策,考其功业辞艺,谓之进士,已废于行实矣。明代著名学者朱国桢也说:进士科起于唐,其数至少,沿于宋至多,亦无定期。唐则许荐,《韩昌黎文集》可考,未几有禁。以上诸家所述,或谓唐代进士科系“仍古道”——通过“正名”,恢复周代“进士”称呼一的结果,或谓初创于唐武德年间,都没有说到与隋代有继承关系。“仍古道”,是指进士的名称而言;创于唐初是指科目的具体内容而言,两者并不矛盾。武德时还有一种俊士科,隋代也不见其名,它同样是借用周代“俊士”称号,可作进士科“仍古道”的一个佐证。唐后期,进士科一味追求诗赋文采,不问品行实才,变得很浮薄。以门荫入仕,位至宰相的李德裕,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对它进行猛烈抨击,要求取消进士科取士。即使在这种形势下,李德裕还是承认进士科是“李唐御统,艰阙制度”时创立的新科目,没有把它与隋炀帝的弊政联系起来进行指责,足见时论所向。赵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的第二条理由,我认为也难以成立。炀帝确实爱好诗赋,本人又擅长文辞,但并不能据此作出是他首创了以考诗赋为主的进士科的推断。如前所述,进士科考试内容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立科初期,它仅试策而已;唐高宗永隆二年(六八一年),应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加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最后,考析第三条理由,即所谓隋代已有进士的问题。房玄龄,两唐书皆有传。《旧唐书》说:“房乔,字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寻薨,年七十。”《新唐书》说他“年十八,举进士。……薨,年七十一”。房玄龄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年),若按前者推算,举进士时间在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按后者推算,则在开皇十五年。那么,隋文帝是否有可能创立进士科呢?回答是否定的。诚然,中国自魏晋以降,文学在取士中渐占重要地位。南北朝后期,封建统治者“更尚文词”,选拔官员的条件,除了凭门第,还要看文章,士人们诵诗作文,以争奇斗艳为能事,这种颓靡的文风,与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生活上的日益腐朽分不开。但是,到隋统一全国后,情况有了变化。隋文帝为抑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上层建筑作了许多改革。除废除九品中正制外,又一项重要措施是大力整顿文风。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然而,两唐书因何有房玄龄“举进士”的记载呢?这大概与《房玄龄碑》的记述有关。保存在《金石萃编》卷五十中的《房玄龄碑》碑文,已多处残阙,不能卒读。但其中“公讳玄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开发运营服务合同
- 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本
- 木工班组承包施工合同
- 工厂股权转让协议书
- 智慧城市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协议
- 公司向法人借款合同协议
- 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合同
- 路演出场地租赁合同
-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任务二 撰写演讲稿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扬尘治理检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 中专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
- 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 总经理权责授权书
- 秘鲁农村公路
- 家具厂规章制度
- 三查四定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五年级下册劳动全册教案人教版贵州人民出版社
- 吉利质量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