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导论【教学基本要求】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及方法论意义,通过对社会科学特点、研究范式的介绍与了解,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对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各研究流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进行分析,明确其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区别和应用范围,从更宽阔的视界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对象】文科各专业研究生【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的演变;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特点;3.了解各种方法论流派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流派的优缺点;2、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范式、各层次方法及其应用;3、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价值。【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现代各流派研究范式的承继与创新的关系。【主要教学要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二、社会科学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一般方法与社会科学一般方法的关系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关系五、如何评价我国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科学(一)科学“科学”现在成了一个使用范围最广、重复频率最高的字眼,似乎已为人人所理解和接受。如:谈到21世纪,人们会说这是“科学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宣传中,我们经常听到“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在工厂、公司和建筑工地上,我们经常看到“科学施工、科学管理、节能增效”的标语;在农村,农民们开始讲究“科学种田”。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是科学呢?在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就是知识、学问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科学是知识”,那么“知识是不是科学”呢?有些知识是科学,有些知识就不是科学而是谬误,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系统的知识才是科学。《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中给科学下了这样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学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客观性。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论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的因素,其出现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并通过这种发现来改造世界。2、系统性。科学旨在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与一些单个的、简单的公理、发现或判断以及箴言、格言、名言等等不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3、普遍性。科学揭示的是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规律性联系表现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现为:相同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4、实证性。科学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的,它的所有发现、所有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证,不能为实践确证的知识不能叫科学。5、开放性。科学上所有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来检验。检验至少有成功或失败这两种可能。如果验证失败,则必须修改乃至推翻原有的结论。不仅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使在原有条件下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但若在以后的反复实践中出现了例外,还是要修正原来的结论。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先发现它并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再发现有许多细菌对它有了抗药性,于是才有了第二、三代青霉素的问世。因此,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的,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步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在有时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学、理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一道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方向”或“道路”,从词义上看,就是沿着某一方向或道路行进的意思。中文“方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意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被引申为认知研究的办法、门路、程序等。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列宁曾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列宁全集》第55卷,1990年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89页。毛泽东极为重视“方法”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曾把“方法”形象地比作“桥”或“船”,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刘德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2001年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列宁全集》第55卷,1990年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89页。刘德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2001年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4页。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依据理论层次的不同,方法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请问同学们这几个层次的高低如何?)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即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既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又要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注意:一要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化验一滴血来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血液状况,可以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了解一群麻雀、甚至是全部麻雀的生理结构或生活规律。但是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却很少能这样做,如不能因为希特勒就说德国人都凶残,不能因为姚明就说中国人个子高善于打篮球。在社会领域,个人与社会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社会的确是由个人组成的,无论多么宏大的历史事件、无论多么云集的人群、无论多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最终的确可以追溯到个人。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个人行为、个人生活状况,而是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二要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规律可循,因此需要应用实证。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等等都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非量化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有时又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只采用客观的、定性的、实证的方法,还必须加上“理解”的方法。三要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客观性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立足的根基。在科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相联系。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简单点说,科学只回答“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不讨论“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也就是罗素所说的:科学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与判断者的价值取向无关,而“‘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举个例子来说,科学只关注、只解决“人能否被克隆”这一“类”的问题,至于“应不应该克隆人”的这类判断则属于价值问题,不属于科学的范围。科学是客观的,它关注事实;价值是主观的,它关注目的。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应远离价值,且离价值越远就越纯洁。上述观点虽然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即使是在所谓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因为,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从事某项研究的选择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在社会科学范围内,除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认识对象也是具有价值取向、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不可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谚语部说明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之间的内在联系。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要是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里叶、圣西门)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一)基本主张1、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领域中驱逐了出去,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反对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应当也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三)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2、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注重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是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是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二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一、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实践需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发展史,在本质上是一部人类实践史。请一同学回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论实际上就是系统化的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毛泽东也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问题是实践的呼唤、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实践需要,就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8页。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只要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就都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请问同学们哪“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经验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拒绝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这说明,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三)坚持调查研究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得很精彩:“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我用开调查会的方法得来的材料,湖南的几个,井冈山的几个,都失掉了。这里印的,主要的是一个《兴国调查》,一个《长冈乡调查》和一个《才溪乡调查》。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的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一般地说,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所以我们自己非做搜集材料的工作不可。特殊地说,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也不能依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而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斯大林的话说得对:‘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当然又是他的话对:‘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除了盲目的、无前途的、无远见的实际家,是不能叫做‘狭隘经验论’的。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这是和我自己对于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依然还只是一知半解这种事实相关联的,并非说我是什么都懂得了,只是人家不懂得。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关于究竟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最后再讲。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页。请同学们分析列宁这段话:“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答案: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曾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邓小平也曾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江泽民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2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是由于它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完善自身。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曾对《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思想作出如下评价:“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8-2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恩格斯再次坦言:“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2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8-2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选集》,第2卷,第55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割裂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的一般性,否认实践的特殊性,不问历史条件、具体情况,思想僵化,只会照搬照抄、死搬硬套。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存在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一种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即西式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死敌,对于上述两种教条主义,我们都必须坚决加以反对。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教条主义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原封不动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论和指示,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教条主义看似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仅不可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只会窒息、葬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声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马克思主义的杰出继承者都一致明确反对教条主义,大力倡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曾明确指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2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要求全党“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强调:“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9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2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5,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32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如何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问题上,西式教条主义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美化、夸大化、绝对化、“普世化”,要求中国“照葫芦画瓢”。这种教条主义在政治学领域集中表现为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学理论观点、分析模式和话语体系的风气,以是否信奉和运用西方政治学理论作为评判是否“有学问”、是否“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准,或在教材选编和参考书目的推荐上采用“西主中附”或“西主马附”的布局,或用“时髦”的、“高深”的、晦涩难懂的西方概念、话语故弄玄虚、装势吓人,或公开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普世性”等。诚然,治学理论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非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如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时所形成的一些有益经验,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探讨,所运用的一些先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但同时西方政治学理论中也含有许多阶级性、虚伪性、消极性、落后性内容,如违背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容,掩饰、美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恶意诋毁、丑化、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宣扬政治霸权主义和政治扩张主义的内容等,均须我们鉴别剔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教学基本要求】阐明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对以往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继承和超越,是我们研究人类府的根本大法。了解社会五大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拉,把握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从社会矛盾系统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利益分析、经济分析等重要方法。【授课对象】文科各专业研究生【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社会大系统出发研究人类社会的;2.了解研究社会系统应坚持的原则及对科研工作的指导意义;3.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精髓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系统方法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和社会矛盾系统在各个不同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主要教学要点】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复杂系统理论二、研究社会系统的原则和方法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四、利益分析、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方法五、人的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地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一、何谓系统方法(一)基本内涵现代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实际就是整体论。所谓“系统”,主要是指反映客观世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范畴。它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点。系统论奠基人,著名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曾对“系统”概念提供一个定义性的权威解释。他认为,“系统”即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一般系统论导论》上,裁《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一九七九年二期)按照上述关于“系统”的见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通过一定方式而构成的整体。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已被世界各国学术界广泛地采用。《牛津辞典》解释“系统”一词时说:它是“由互相连接成相互依存的成组事物或集聚的事物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日本《世界大百科年鉴》对于“系统”一词写得更加简约明确:“系统通常是指作用于一个共同目的的两个以上要素的集合体。”这些解释都是与贝塔朗菲的定义相一致的。他们都强调所谓“系统”就是整体。构成整体的要素,则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或局部),把那些要素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一定方式,即是结构。所以,要素和结构便构成系统或整体存在的物质基础。由于要素结合方式的不同即结构的不同,系统或整体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层次。系统或整体特定地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以维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根据以上对于系统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系统概念中应该包含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至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系统,就是由要素(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殊的结构与层次并与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整体。所谓系统方法,则是把系统原则应用于观察、认识、改造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客观的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整体看待,然后根据一般系统特性和原则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显然这种认识方法是与那种把事物看成是互相孤立而无联系的个体,因而可以进行分割处理的机械方法根本不同的。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被广泛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科学的冲击,迅速地向各学科领域渗透,各学科领域正在发生着方法论的革新。系统方法正被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二)形成与发展作为人类思维的系统方法思路早在古希腊罗马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萌芽。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在其《世界大系论》一书中,最早提出并使用了“系统”一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合”的思想至今仍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周易》八卦哲学,《洪范》的五行学说,老子、荀子等人的宇宙观,都包含着丰富的有关整体、联系、转化等系统论思想。十九世纪中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观、运动观。它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系统论思想和观点。所以说,系统思想,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晶,是人类智慧发展的高度结晶。贝塔朗菲认为:“普通系统论乃是逻辑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乃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在这一理论范围内准确地表达了下列概念:完整性和总和、分化、逐步机械化、集中化、等级结构、终极性与等终极性,等等,使这些概念适用于具有系统的一切学科,并确定它们的逻辑同调。”“系统论包括普通系统论、控制论、自动化理论、管理理论、信息论、集合论、图论、网络理论、关系数学、对策论与判断论、计算数学、模拟法等等。”(《普通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见《国外社会科学》一九七八年二期)一九二五年美国的劳特卡、—九二七年柯勒尔初步提出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贝塔朗菲也在此时期提出了生物学中的集体概念,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考察。随后他又在一九三二年发表了《理论生物学》,一九三四年发表了《现代发展理论》,提出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以及机体系统论概念。他这些论文中批评了简单相加的观点、机械观点、被动反应的观点等,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等级观点等思想。1937年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莫利斯第一次提出了普通系统论概念,1947-1948年,他在美国讲课中又阐述了研究多年的系统论思想,向世界学术界公开正式宣布这个“新学科”的内容、性质与任务。他说:“存在着适用于一般化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格,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况如何。我们提出了一门称为普通系统论的新科学。普通系统论乃是逻辑或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仍是确立总的适用于‘系统’的普通原则。”(《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枷)贝塔朗菲为了有效推广他们所创立的新学科,曾在一九五四年联合经济学家保尔丁、生物数学家A·拉波波特、生理学家R.杰拉德一起,以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为主体,创办了“普通系统论协会”(后改名为“普通系统论研究会”),得到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承认,并且出版机关刊物《行为科学》和《普通系统》年鉴。研究会在美国各中心城市还设有地方团体。系统论的传播至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通重视,贝塔朗菲一九七二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把普通系统论思想运用于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他主张普通系统论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关于系统科学和数学系统论。即指对各种科学的系统进行理论的研究,并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各种系统。这种研究十分重要,它可以从理论上探讨各门具体科学的系统的规律和模式,从而达到更深刻地认识某一科学体系的内容和本质;第二,系统技术、系统工程。这主要是指系统方法论,即指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中的实际运用。我们研究历史系统方法,主要属于这一方面;第三,系统哲学。这是指对系统思想的哲学概括,主要是指对系统论的本体论、系统论的认识论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科学方法论,系统思想和方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我国的。现在它已经开始运用于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三)基本思想要点与重要范畴系统方法,首先从生物学研究中提出,并且很快地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因此,它首先获得了自然观的意义。从此种意义观察,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研究的自然辩证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很多学者将系统观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部分”,认为系统论的自然观具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点:第一个基本要点:系统论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论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中的系统是客观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在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还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各种各样的系统。如生物界系统,动物界系统,新系统,宇宙系统,以至资源系统,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运输系统,交通系统,文化教育系统,科学技术系统……等等。总之,不论自然界抑或人类社会,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用整体观念,才能客观地反映这些系统的真实存在及其演变。(我们现在提倡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不能不说与系统论的启示不无关系)第二个基本要点;自然界任何一个客体,都是由诸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系统,即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所谓结构,则是系统内部要素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耦合方式、联结方式。各个要素通过结构成为有机体。这里提到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我们观察自然界就应该建立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三个基本要点: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自然界是有多层次的等级结构的统一体,从而表现了自然界的多层次,多样性。例如,自然界的多层次表现为: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地上物体一行星一一恒星——星系图,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生态群——生物圈……等。由此,我们观察自然界必须具有等级与层次观念。第四个基本要点:系统论认为自然界的任一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所谓开放系统,就是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相反,称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界的新陈代谢时提出来的,然后被其他领域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所以,我们必须对自然界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观点。自然界在不断地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既改造环境,也被环境所改造。第五个基本要点:系统论认为自然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中。因此,机体为了保持与外界的平衡,保持适应环境,就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或调节机制。以上就是系统论自然观的基本要点。把这些思想和观点经过理解、消化与改制加工,然后推广去研究与观察社会、社会历史,便形成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其具体方法归纳为下列各项:1、整体分析方法。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运动时,应当首先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贝塔朗菲说:“系统作为一种新的范式,根本区别于过去占统治地位的只着重研究组成部分的概念。”(《普通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素的总和;第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特定的整体功能。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历史整体分析时,不能以社会历史局部分析的总和去代替社会历史整体的分析。当社会历史由个体组成为总体时,已经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思想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当恩格斯论证“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的原理时,他列举了这样的事实:“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拿被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写道:‘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干五百个马木留克兵。”(《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68页)可见,社会历史的整体功能与社会历史个体功能的总和是不能相等的。2、层次分析方法。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们研究历史,就应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过程,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目的。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或层次结构,反映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当我们考察历史过程时,首先应划分清楚它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份,然后才能研究这些结构在社会历史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结构分析,通常也称为社会结构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的理论,分析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结构时,都应当认真地探讨该社会结构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等要素的特点与作用,通过这种分析以便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于历史进程的关系。系统论关于结构的分析,比较重视社会历史过程的整体关系和总体趋势以及群体的发展演变,而相对比较忽视社会历史过程的个体事件与个别关系。我们应当根据辩证的方法,既重视整体结构和群体发展趋势,又重视整体结构中的个体关系、个体特征,因为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就是个体的集合体。4、环境分析法。系统论不但着眼于社会历史过程的整体以及整体与结构之间的分析,而且特别注意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根据贝塔朗菲的意见:“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普通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可见“环境”是系统方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往往和另一个基本概念“平衡”相联系。考察社会历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分析社会历史在环境中所维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通过这种分析更便于考察社会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社会的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5、动态分析方法。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人类社会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社会在客观上总是与环境保持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关系。因而只有用动态、开放的观念,才能真正地描述与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所谓“封闭系统”的观念是不符合实际的。只有以“动态”观念,才能理解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冲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生产过程,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页。。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页。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如何评价“国进民退”这一说法)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初次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如何看待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得到贯彻和体现。(三)上层建筑系统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当然,并非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而大部分社会科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构成了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质。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仅作为观念力量发挥作用,而且又总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发挥作用。(四)人口系统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制约。人口的增速、性别的比例、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老龄人口的比重等,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从中国人重血缘、重亲情、重家族的特征,讲到我国人口政策过去和现在都具有极端性,不好:一是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三是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失独现象的成长,更是残忍;四是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婚姻家庭等等)(五)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自然环境系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他认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资源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分析当代自然环境系统存在的问题,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作社会有机体,指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想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二)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通常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1、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到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因此这个时代又可称为作渔猎时代。在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因而这一时代又被称为农业时代。在蒸汽和电气时代,工业成为主要产业,因此这个时代又被称为工业时代。在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社会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这个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马克思主义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和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他在研究城市功能时指出:“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他在研究生产的协作时指出,协作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他还援引一位研究协作的经济学家的话说:“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页。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这种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以使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规律的时候,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其结合的方式不同,就使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形态,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性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三)层次性原则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和子系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不仅系统可以看做是更高层次较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子系统也可以看做是由更低层次上若干较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系统的任何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低层次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性质、功能和规律。而每一个层次系统的功能的涌现,又绝不是构成它的子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社会系统不同层次上属性的不同,表现了不同层次上系统活动规律的不同。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各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进而揭示出其各组成要素所不具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性特征。因此,社会系统层次研究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统的开放性受到破坏,不能正常地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力、信息的交换,系统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系统就会消亡。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相对保守和封闭)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系统开放性原则最出色的运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作业:请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公有制与所有制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状况等,选择某一方面分析即可。第四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部以及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经济领域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投入与产出、计划与市场等方面的矛盾;政治领域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等方面的矛盾;文化领域有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之间、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等方面的矛盾;社会领域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方面的矛盾。一切社会领域都充满了矛盾。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始终,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影视版权购买合同:电影《流浪地球》的版权购买
- 2024年度影视拍摄基地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地铁车辆采购与维修服务合同
- 洗衣用衣物柔顺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04年出国劳务服务合同
- 粘度计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戒指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大豆产业风险评估合同
- 2024年度博物馆停车场建设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创意保密合同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6《观察与比较》课件
- (全册各类齐全)二年级数学上册100道口算题大全50份(100题)
- 《中电联团标电化学储能电站技术监督导则》
- 中华民族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云南大学
- 2024版《隐患排查标准手册》(附检查依据)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3-4试题及答案
- 研发系统积分考核管理办法
- 食品安全自查表格模板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 房屋买卖合同(维文)
- 地下停车场环氧地坪漆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