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_第1页
《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_第2页
《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_第3页
《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_第4页
《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表》《魏世家》《地理志》校议

3.在古代历史上,所谓的政治城市是独立时代的首都。(一)周威王年间的经济发展战国纪年的肇始年代,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史记·六国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吕祖谦《大事记》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亦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因为《春秋》纪年止于这一年。也有始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的,林春溥的《战国纪年》和黄式三的《周季编略》皆主此说。本文即采取《资治通鉴》之说,韩、赵、魏三国列为诸侯,足见其已能独立治理其国,也显示出周王朝也已无力再控制各诸侯封国。其实在此以前,对于一些诸侯封国,周王朝早就难于控制,楚、吴、巴、蜀诸国皆其著例。楚之称王,远在周夷王之时,吴之称王,亦在鲁成公时。固然召陵会盟,楚国不能不承认应该向周王朝贡献包茅、黄池之时,吴国也以“于周室我为长”自豪。周王朝却仍然不能作具体的控制,至于巴蜀更无论矣。不过这里难于一一追溯,因而就皆由周威烈二十三年数起。这一点前文也已经约略提到,故在这里再作说明。雍秦国都。秦国都雍,远在战国以前。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周安王十八年(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栎阳秦国都。周安王十九年(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至周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元年,前350年)阳翟韩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韩景侯六年,至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前375年),共29年。阳翟在今河南禹县。新郑韩国都。周烈王元年(韩哀侯二年,前375年),至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前230年),共146年。《汉书》卷28上《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钱坫《新斠注地理志》:“《韩世家》:贞子徙平阳,哀侯徙新郑,不言景侯徙阳翟”。姚鼐则谓:“韩之都三;平阳、阳翟、新郑也。韩至哀侯灭郑,都新郑。景侯乃哀侯曾祖。《魏世家》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安得有新郑哉”。按:姚说是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则谓“景”字乃误文,失之穿凿矣。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中牟赵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赵烈侯六年)以前,赵已都于中牟,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安王十五年(赵武公十三年,前387年),共17年。《史记》卷43《赵世家·索隐》:“此赵中牟在河北,非郑中牟”.《正义》:“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在此山之侧也”。唐荡阴县即今河南汤阴县。邯郸赵国都。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至秦始皇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共159年。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安邑魏国都。魏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已都于安邑,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显王四年(梁惠王六年,前365年)东徙,共39年。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魏国都。周显王四年(梁惠王六年,前365年)至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前225年),共141年。见《水经·渠水注》,《汉书》卷1《高帝纪·注》引《古本竹书纪年》。《史记》卷44《魏世家·集解及索隐》所引《纪年》皆作九年,《史记》卷44《魏世家》则作“惠王三十一年,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按:魏徙治大梁乃是由于国力的向东发展,并非由于畏惧秦国,治魏国史事当本之于《古本竹书纪年》。就是由当时的史事观之,也可以略见一斑。《水经·浊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太平寰宇记》卷55《相州》亦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败邯郸之师于平阳”。这两条记载所说的当是一事。《水经·济水注》亦引《古本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就是《史记》卷44《魏世家》也说:“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五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年,伐宋。取仪台”。其间时有胜负,亦可以见东方的多事。因此,惠王徙都当在其初年,而不能迟至三十一年始行迁徙。临淄齐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齐康公二年,其时齐已都临淄,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始列为诸侯。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卒,田氏遂并齐而有之,安王二十四年为齐威王元年(前378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为秦所灭,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临淄为都共183年;由周安王二十四年数起,则为158年。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旧临淄县。郢楚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楚声王五年)以前楚已都郢。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共126年。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陈楚国都。周赧王三十七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共26年.陈在今河南淮阳县。钜阳楚国都。秦昭襄王五十四年至秦始皇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共13年。钜阳在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楚国都。秦始皇六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共19年。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蓟燕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燕已都蓟,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始皇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共178年。蓟,今北京市。曲阜鲁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鲁已都于曲阜,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昭襄王五十二年(鲁顷公十八年,前255年),共149年。曲阜,今山东曲阜县。濮阳卫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卫已都于濮阳,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始皇六年(卫元君十四年,前241年),共163年。濮阳,今南濮阳县。野王卫国都。秦始皇六年至秦二世元年(卫君角九年,前209年),共33年。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彭城宋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宋都已离睢阳东徙绛晋国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晋已都于绛。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周烈王六年(梁惠王元年,前370年),共34年。西周春秋时,晋都曾数度迁徙,皆以绛相称。战国时,晋都仍称绛,在今山西侯马市。屯留晋国都。周烈王六年(前370年)端氏晋国都,周显王十年至周显王二十年,共11年。《史记》卷43《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屯留”。《赵世家》又说:“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又卷39《晋世家》也说:“孝公卒,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卷15《六国表》所载,与《赵世家》、《晋世家》相同,为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事。(惟《六国表》静公之立在周安王二十五年。其年为齐威王二年,非元年,小有差异)。如果周安王二十六年,静公已为家人,何能有徙屯留、端氏之举,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2《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论《晋世家》所载晋静公俱酒之立为齐威王元年事,因谓:“据《六国表》,静公俱酒元在齐威王二年,(原注:立后之明年称元年,故与《世家》差一年)。惟《史记》齐威王元年,误前二十二年,其时尚为晋桓公十二、十三年,知静公俱酒之卒应尚在后。今姑依《纪年》,齐威王元在梁惠成王之十四年。若是年晋静公立,则桓公(原注:即孝公)实得三十二年,而静公(原注:即悼公)有九年。晋取泫武、濩泽,乃悼公六年事”。所谓晋取泫武,濩泽为魏惠成王十九年事,见《水经·沁水注》。如齐威王元年在魏惠成王之十四年,则晋取泫武,濩泽正为静公俱酒六年事,赵夺晋端氏徙处屯留,在静公九年,亦即赵肃侯元年。《韩世家》:“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韩无悼公。此悼公当为晋君,亦即静公俱酒。韩昭侯十年为赵肃侯元年,是年静公俱酒为赵徙处屯留,成为家人;又为韩姬所弑,因而晋绝不祀。端氏在今山西沁水县西。新郑郑国都,郑国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久已都于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为韩灭顾中山国都。顾在今河北定县。灵寿中山国都。《史记》记中山事,始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其年为赵献侯十年。《六国表》及《赵世家》皆谓这一年中山武公初立。《赵世家》又谓:“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烈侯元年为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十七年,亦即公元前408年,其时三晋尚未称王,还未入于战国时期。魏伐中山,亦见《魏世家》,魏伐中山后,使子击守之。子击后来立于魏,即魏武侯。子击去后,魏使何人继守,史无明文。此魏中山虽与鲜虞中山不同,战国时,中山亦称王,似不能再以作为魏国的版图。《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赵世家》:“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赵献侯十年为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其时尚未入战国,亦在魏灭中山之前。桓公继立,不知确在何年,赵灭中山在武灵王二十五年,亦即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至于始居于顾和灵寿的年代,则已不可考矣。灵寿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琅邪越国都。《汉书》卷28《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勾践治此”。此事不见于《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2《越徙琅邪考》:“越都徙琅邪,事见《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今本纪年》,于越徙都琅邪,在晋出公七年当鲁哀公之二十七年。是岁,越使后庸来正邾鲁之界,公与盟平阳,盖即越北徙时矣。然则武城被寇时,越都已在琅邪”。汉琅邪县在今山东胶南县南。《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正义》引《括地志》:“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唐诸城县今亦为诸城县,今由诸城县析置胶南县,故琅邪在今胶南县南。《水经·潍水注》:“琅邪,山名,越之故国”。亦指今胶南琅邪而言。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时琅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谓琅邪近日照。钱穆《越徙都琅邪考》谓其说实近情理,钱氏又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说“东海国赣榆,本属琅邪”,及其注文引《地道记》,当地海岸有秦始皇碑,因谓琅邪当在赣榆。汉赣榆在今江苏赣榆县北。其地汉时诚属琅邪,然已在琅邪的最南僻处。汉琅邪县当因秦之旧,而秦琅邪县当即越国的琅邪。正因为琅邪为越都所在,亦一胜地,故秦始皇至其他,为之大乐,且停留至数月之久。赣榆之为县名,自当有其意义,与琅邪之名并无牵连,而距琅邪又远,当非秦始皇所至之处,亦非勾践建都之地。钱穆因《地道记》谓赣榆有秦碑,遂以之为持论的理由,然今胶南的琅邪亦有秦碑,见《水经·潍水注》,则又当作何说?《水经·淮水注》:“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这是说赣榆附近,常为海舶的停泊,钱氏亦以此为琅邪在赣榆之证。海边停泊,当非一处,似不能以之作为赣榆即是琅邪的确证。吴越国都。越国本都于琅邪,其后南徙于吴,即吴国故都,在今江苏苏州市。其南徙之年,史无可考。《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楚取越地后未南渡浙江,则当时越都不在会稽,其都当在吴。《越世家》以楚威王灭越王无强与破齐于徐州为同时。据《楚世家》,是年为楚威王七年,亦即周显王三十六年。巴巴国都。巴之立国在战国之前。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至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九年,前316年)成都蜀国都。蜀之立国亦在战国之前。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数起,至慎靓王五年战国时,七雄并称,但当时立国的并非只有秦楚等七国。《战国策》卷12《齐策五):“卫鞅见魏王日:‘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又卷7《秦策五》:“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高诱注:十二诸侯,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两策所言合计,其实只有九国。陈、蔡、曹、许皆已先亡,未能及于战国。鲁、卫、宋、郑皆春秋时大国,这时已沦为小邦。邹与滕、薛、郯、莒诸国,皆在泗水流域。所谓泗上诸侯,当指此而言。这些小国当时几至无闻于诸侯之间,只是其国名迄今仍作为当地的县名。(二)汉献帝及国都洛阳魏国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魏常道乡公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成都蜀国都。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至后主炎兴元年(263年)吴吴国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至建安十二年(207年)京口吴国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共3年。见《建康实录》卷1《太祖上》。《元和郡县图志》卷25《润州》:“孙权自吴理丹徙,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建安)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京口镇今为江苏镇江市。秣陵(建业)吴国都。1.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三)两县设置在前4年,且在此生长在前,且又在2.离石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八月左国城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八月共1年5个月。《通典》卷179《州郡九》:“离石,左国城在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144《汾州府》:“左国城在永宁州东北二十余里”。永宁州今为山西离石县。不佞前在离石县考察时,在县北50里处峪口村发现一座古城,可能就是左国城。惟在《大清一统志》所说的左国城之北,里数也有差异。不过在这座古城之南,别无其他遗迹足以当之.恐《大清一统志》所说的方向、里数皆有不合。黎亭汉国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十二月至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六月蒲子汉国都。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七月至永嘉三年正月(309年)平阳汉国都。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至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共10年。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汾水西岸。长安1.前赵国都。晋元帝太兴三年(319年)至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常安后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至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共32年。《晋书》卷119《姚泓载记》:“姚苌以孝武太元九年潜立,至泓三世,以安帝义熙十三年而灭,凡三十二年”。按:由太元九年至义熙十三年,为三十四年,非三十二年。《晋书》卷116《姚苌载记》:“苌以太元九年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称制行事”。然其时苻坚仍在长安,苌尚在渭北马牧。至太元十一年,坚已死,苌遂即皇帝位于长安,并改长安为常安。所谓三十二年,盖由是年数起。成都1.成汉国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至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襄国后赵国都。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至晋成帝成和9年(334年),共16年。襄国在今河北邢台市。《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自襄国都临漳”。其下文又曰:“勒将营邺宫”;复曰:“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盖虽有徙都之言,实际仍在襄国也。邺1.后赵国都。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至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青山(徒河之青山)前燕国都。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至惠帝元康四年(294年),共6年。见《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杜佑《通典》卷178《州郡八》:“汉徒河县之青山在(柳城)郡城东百九十里”。唐柳城郡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大棘城前燕国都。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至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共47年.见《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杜佑《通典》卷178《州郡八》:“棘城,在(柳城)郡城东南百七十里”。龙城1.前燕国都。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至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莉前燕国都。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至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中山后燕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至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广固南燕国都。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长子西燕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姑臧1.前凉国都。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张重华自称假凉王,至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廉川南凉国都。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至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乐都南凉国都。1.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2.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3.义熙六年(410年)至义熙十年(414年)西平南凉国都。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至晋安帝元兴元年(402)(11),共4年。南凉有西平郡,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张掖1.北凉段业都。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至隆安五年(401年)敦煌西凉国都。1.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2.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永初二年,(421年),共8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晋书》卷87《凉武昭王传》:“玄盛以安帝隆安四年立,宋少帝景平元年灭,据河右凡二十四年”。按:《资治通鉴》卷119《宋纪一》:“宋永初二年正月,河西王蒙逊率众二万,攻李恂于敦煌。河西王蒙逊筑堤壅水,以灌敦煌。李恂乞降不许。恂将宋承等举城降,恂自杀。蒙逊屠其城”。是不得至宋少帝景平元年也。由隆安至此为二十二年,亦非二十四年。酒泉西凉国都。晋安帝元熙元年(405年)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晋阳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八月至太元十一年(386年)八月雍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至太元十九年(394年)湟中前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七月至十月勇士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至太元十三年(388年)金城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年)至太元二十年(395年)西城西秦国都。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至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苑川西秦国都。1.晋安帝隆安四年度坚山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至义熙六年(410年)谭郊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二月至六月枹罕西秦国都。晋安帝义熙八年至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上邽1.西秦都。宋文帝元嘉七年至八年统万夏都。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平凉夏都。宋文帝元嘉五年至七年仇池1.百顷氐王杨千万都。《宋书》卷98《氐胡传》:“汉献帝建安中,……(杨驹)始徙仇池。…驹后有名千万者,魏拜为百顷氐王”。按:《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八年,马超在汉阳,复因羌胡为害。氐王千万叛应之”。这是氐王千万见于《三国志》之始。是时曹操已建魏社稷,故《宋书》因谓魏拜千万为百顷氐王。千万为百顷氐王当在建安十八年以前,因别无其他记载,故以建安十八年为千万称王之年。又《宋书》卷98《氐胡传》:“千万子孙名飞龙,渐强盛,晋武假征西将军,还居略阳”。此事,史无具体年代,太始元年。晋武帝初受魏禅,大封臣下,故以之列于这一年中。由建安十八年(213年)至太始元年(265年),共53年。仇池在今甘肃成县西;2.氐王杨茂搜都。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共76年略阳氐王杨飞龙都。晋武帝太始元年(265年)至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共31年历城氐王杨定都。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武兴氐王杨文弘都。《宋书》卷98《氐胡传》:“顺帝升明元年,……以文弘督北秦州诸军,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袭封武都王,将军如故。退治武兴”。《梁书》卷54《武兴国传》:“文度弟文洪,为白水太守,屯武兴,宋世以为武兴王。武兴之国自此始矣”。文洪当为文弘。又《魏书》卷8《世宗纪》:“正始三年,梁秦二州刺史邢峦连破氐贼,克武兴”。由升明元年(477年)至正始三年(506年),共30年。又梁武帝中大通五年,亦即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四)贺居东木根山建业1.刘宋都。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江陵后梁都。后梁宣帝大定元年(555年)盛乐北魏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道武帝天兴元年(393年),共13年。按《魏书》卷1《序记》,猗卢时已居于定襄之盛乐。其后,贺傉居东木根山,在今山西大同市北内蒙古境内,纥那迁于大宁,在今河北延庆县北。前秦时,其地曾为苻氏所有。前秦丧乱,拓跋珪遂为诸部所推,为代王,居定襄之盛乐。《元和郡县图志》卷4《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按:“东受降城”应为“都护城”之讹。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水经·河水注》:“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平城北魏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洛阳北魏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长安1.西魏郡。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邺1.东魏都。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五)后梁子书,清顺治,张义潮洛阳1.后梁都。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至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开封1.后梁都。(1)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开平三年江都吴国都。唐天祐四年(9O7年)至石晋天福二年(吴睿帝天祚三年,937年)(15),共31年。金陵南唐国都。石晋天福二年(南唐烈祖李昪元年)至宋太祖开宝八年(江南后主十四年,975年)(16),共39年。杭州吴越国都。唐天祐四年(907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吴越忠懿王三十二年,977年)(17),共71年。江陵荆南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18)。共57年。长沙楚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广州南汉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宋太祖开宝元年(南汉后主大宝十四年,971年)长乐闽国都。梁太祖开平元年至石晋开运二年(闽恭懿王天德三年(946年)成都1.前蜀国都。唐天复七年(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太原1.晋国都。唐天祐四年(907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凤翔岐国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蓟燕国都。唐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天祐十年(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敦煌沙州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共129年.《宋史》卷490《外国传):“沙州本汉敦煌故地,唐天宝末陷于西戎。大中五年,张义潮以州归顺,诏建沙州为归义军,以义潮为节度使,领河、沙、甘、肃、伊、西等州观察、营田处置使。义潮入朝,以从子淮深领州事。至朱梁时,张氏之后绝,州人推长史曹义金为帅。义金卒,子元忠嗣。周显德二年来贡,授本军节度、检校大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铸印赐之”。自张义潮摆脱吐蕃绊羁,以土地归唐,沙州复隶于版图。五代时,张氏世绝,曹氏继起。中间又阻于回鹘,故与中土少有往来。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其《职方考》中即不复再列瓜沙诸州,视同化外。后周及北宋虽然仍授予曹氏后宫爵,《宋史》却以之置于《外国传》中,视之同于于阗、高昌,这是十分不恰当的。沙州与内地只是隔于西夏,不能因此而谓其地就和内地州县不同。宋时当地已称瓜州,不应仍以之称为沙州。兹篇即以之与五代时诸国并列。其具体年代即由后梁开国时数起。《宋史》卷485《西夏传》:“(景祐二年,元昊)遂取瓜、沙、肃诸州”。景祐二年为1035年,曹氏世绝当在此时。沙州治所本在敦煌,故以敦煌为其都城所在。(六)辽金金都事事,中京留守,或设社区所置临潢契丹、辽都。契丹太祖神册三年(后梁贞明四年,918年)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之外,有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辽帝常驻上京,亦常往其他各京。《辽史》叙帝巡幸,于其他各京,一般称“如”,称“幸”.如《辽史》卷8《景宗纪上》:“庆历三年九月如南京”。又卷14《圣宗纪五》:“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如中京”。又如卷10《圣宗纪一》:“统和元年四月幸东京”;又卷15《圣宗纪六》:“开泰三年十月幸中京”。这显示南京、中京、东京等皆非辽帝常驻之都。至于上京则不然。由他京至上都则皆称“还”。《辽史》卷4《太宗纪下》:“会同八年四月,还次南京;九月,还上京”;又卷6《穆宗纪上》:“天禄四年二月,幸南京,七年四月,还上京”。诸京由于非辽帝常驻之所,皆置留守,如《辽史》卷13《圣宗纪四》,统和十年有东京留守萧恒德;又卷10《圣宗纪一》,有燕京留守于越休哥;又卷15《圣宗纪六》有中京留守推官李可举。就是辽帝在这诸京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