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_第1页
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_第2页
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_第3页
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_第4页
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威对传统教育哲学的批判

现代教育史是教育史,它从思想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和改革实践。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些教育思想和管理手段早已存在,但新思想的产生总会启发人们重新思考、构建、组织教育管理和手段,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当我们把关注点投射到现代教育和杜威教育思想的时候,实际上是要通过杜威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更好地解读杜威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认识现代教育的特点,为研究现代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杜威的思考和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这正是一个由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社会转型、思想多元、教育更新的时期。杜威的思考和研究也正是他考察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教育的结果。因此,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是一个历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实证的研究。杜威对教育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批判进行的。关于杜威的教育批判这一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多是把杜威的教育批判放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上,认为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关于教育本质的一系列命题。但仔细观察杜威的教育批判,可以发现它不仅针对传统教育,还针对当时的进步教育;不仅有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批判,还有对教育研究的批判。关于传统教育的批判,过去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认为凡是批判者的批判都是对的,凡是被批判者的东西都是错的,但这种解释并不见得恰当和客观。其实,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为了更好地认识问题,本文试图把杜威的批判放在一个大的解释框架内,从主要关注的问题出发,结合哲学、政治学、教育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研究,以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有更好的把握。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内容较多,本文主要选取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历史上三种教育哲学的批判为对象进行初步的研究。一、对“正义”的认识任何教育理论的提出都是对教育问题的一种解释。如果一个教育理论能够产生一定影响,说明这个理论有其“可理解”的一面。在杜威看来,在三个历史时期,“教育的社会涵义特别明显”,其中涉及的主要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与个体存在相比,柏拉图更重视城邦(国家)的地位,并从“正义”的角度论述了个人与城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城邦,必须获得对“正义”的认识,“正义”的城邦是个体获得幸福和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每个人都应先致力于整个城邦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然后再考虑个人利益或者小团体利益。同样,决定城邦教育制度的不是个体的需要,而是整个城邦存亡的需要。教育制度不是为每个人的利益设计的,而是集体和城邦利益的产物。如果说“正义”是城邦建立的基础,那么如何获得对“正义”的认识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杜威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要获得对“正义”的认识,则需要一个公正和谐的城邦,但这与“建立公正的城邦需要获得对正义的认识”的观点相矛盾,是“一种绝望的循环”。如何挑选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很明确,这个任务应该由教育来完成。柏拉图主张,可以推行一种为筛选、发现人的用处提供方法的教育,这不仅可以挑选哲学家,还可以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柏拉图看来,“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按照他的自然禀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时(或对他所属的整体有贡献的事情),社会就能够稳固地组织起来”。很明显,柏拉图教育哲学的逻辑是,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要有对“正义”的认识,而获得这种认识需要通过教育挑选和培养出哲学家,再按照哲学家所获得的对“正义”的认识来建立国家。在这里,观念成为实体呈现的基础,教育是获得观念的手段。杜威在部分同意这一逻辑的同时,也给予了批评。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国家存在以前,正确的教育不能产生,而在理想的国家产生以后,教育将仅仅致力于保存这个理想的国家。”总之,在处理“个体与国家”关系问题上,柏拉图教育哲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而建立这样的国家需要教育挑选能够获得“正义”认识的人,即哲学家。这肯定了教育在哲学家智慧与国家政治统一、保持国家稳定、个体服从国家秩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西方近代社会“自然”教育哲学的批判进入18世纪以后,虽然社会和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教育哲学关注的主题。在谈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时,杜威认为“柏拉图深深影响了卢梭”,在“个体与国家”方面,柏拉图强调,“正义”的观念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个体是国家中的个体,没有国家,个体存在就没有保障。而在卢梭这里,“自然”观念意味着与某种社会组织或国家相反的东西,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与自然发展相一致的内容。在卢梭看来,不是国家,而是作为个体的人是最重要的。对于个体来说,社会组织只是一种外在的权宜之计。杜威指出,18世纪强调“自然”观念的运动虽然有极端的特点,但是主要兴趣还是注重进步,注重社会的进步。这一“似乎反社会”的哲学反映了一种超越国家,追求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世界主义”的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作为人类中的一员,与作为国家中的一个成员不同,人的各种才能都可以释放出来;而在现有的政治组织中,为了满足国家统治者的要求和私利,人的能力受到了束缚和扭曲。”在“个体”认识方面,与柏拉图只把个体的存在限定在三个阶层的观念不同,卢梭则主张人性完善和多样性的发展,强调要遵循“自然”,解放个体,为个体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在卢梭的努力下,“自然”观念成为支持个体多样性以及多方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的影响。诚如杜威所言,这一“自然”观念就是“以全新的、更美好的人性王国来取代人为的、腐朽的、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这种对自然不受约束的信仰,既把自然当作一个典范,又把它当作某种起作用的力量,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到了加强。摆脱了教会和国家的偏见与人为约束的探究,表明世界乃是由法则支配的场景”。与柏拉图不同的是,18世纪“个人主义”教育哲学的逻辑是,“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核心,个体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一致的。不是通过“自然”构建国家,而是通过“自然”认知个体。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是为个体的存在服务的,个体的发展可以不受国家和社会的约束。在18世纪,“自然”观念成为反对传统权威的旗帜,自然教育成为促进个体发展、培养适应一切社会和生活的人的教育。杜威在肯定这个逻辑的同时,也对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的观念表现出了一种极端化的倾向。杜威指出,强调“自然”的观念是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作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个体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样将“自然”观念与社会对立起来,是一种极端化的“反社会”的观念。二是认为“自然”观念和自然教育的主张否定了教育的本义。杜威指出,“自然”观念一方面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对立,另一方面使教育扩大化,教育等同于社会的一切。在杜威看来,“把教育交给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可能使教育失去边界,成为一种无秩序、无规则的状态。三是认为“自然”教育缺乏建设的基础。在杜威看来,任何教育都不只是一种观念或者理念,而是需要实施的,都有建设基础的必要。18世纪的“个人主义”强调“自然”教育排斥其他条件,把自身与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会失去教育发展的基础。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不仅突出了对“自然”和“自由”权威的崇拜,也反映出对“社会”概念的不同理解。这里的“社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与“国家”相同的“社会”。基于这一理解,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个人的发展和教育,并将其与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以此来替代包括教会、国家在内的一切权威。另一个“社会”概念是指广义的、超出“国家”范围的、具有“世界主义”的“社会”。这一概念是18世纪“个人主义”教育哲学在反对狭义的“社会”概念时所强调的。这一概念对于认识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它过于强调人的发展而与国家对立的极端化倾向,也可能导致对教育组织和教育机构的轻视,造成教育的无秩序状态。因此,当“自然”教育强调争取“自由”的浪潮衰退以后,其自身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也成为杜威在批判19世纪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时继续讨论的问题。三、教育哲学转向的需要是“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继18世纪强调“自然”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衰退以后,“个体和国家”的关系问题虽然仍是19世纪教育哲学关注的问题,但论述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把教育的作用与民族国家的兴起联系在一起,关注教育的实施和组织。这种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缘于对以往教育哲学只强调观念而带来的空洞不实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杜威指出,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只强调“主义”和观念,而没有具体的组织来实施,结果否定了教育的本义。在杜威看来,“教育过程的进行,不仅需要有某种方法,而且需要某种积极的机构,某种行政机关”,二是缘于19世纪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对教育功能提出新要求的反应。19世纪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它不仅改变了社会发展进程,也改变了教育本身,为教育观念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普法战争的进行使得德意志民族开始反思,要反抗拿破仑的征服,争取国家的独立,政治上必须建立民族国家,培养爱国的公民。公民训练则成为教育实现民族国家理想的重要功能。由于培养爱国公民目标的确立,教育上就要改变完全依靠获得“观念”认识来说明和推进教育的做法,国家的作用开始被强调,教育的功能需要转变,这些都为教育机构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缘于对教育哲学重新认识的必要。18世纪的教育哲学主要是强调“个人主义”或者“世界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培养“一切能力的完全的和和谐发展”的人。但是进入19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教育哲学转向以“国家主义”为中心的教育,国家开始注重公民的训练。这在德国表现地最为突出。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在德国,“教育变成一种公民训练的职能,而公民训练的职能就是民族国家理想的实现。用‘国家’代替‘人类’,世界主义让位于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公民,而不是塑造‘人’。”在19世纪,“个体和国家”关系问题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个体教育和国家教育”、“国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问题。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杜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批判也显得更为复杂。在杜威看来,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仅仅强调“一切能力的完全和和谐的发展”的观点是不够的,人的发展和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组织。从当时欧洲的情况看,尽管一些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可以对此进行宣传,并吸引一些慈善家加入,但是他们都难以实现这个事业,有效的教育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杜威指出,19世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促进教育成为国家事业的重要契机。欧洲历史性的变化使得把国家支持的教育运动和政治生活中的民族主义运动合为一件事,教育运动成为民族运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对此事的评价是,“这个事实,对于后来的运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19世纪教育哲学的转向与欧洲特别是德国教育实际的变革有密切联系。当时的德国在被拿破仑征服后认识到,国家的统一需要保持一致性,教育是恢复和保持国家统一和一致性的最好手段。杜威认为,这种社会实际的变革必然引发教育的变革和理论上的更新,需要对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解释。这一时期,“个人主义”的教育哲学已经不能解释新的问题。因为在社会变革面前,“个人主义”影响不断降温,国家的作用开始加强。国家不仅提出公共教育的目的,还提供公共教育的工具。从小学的各个年级到大学的各个学院,整个学校系统都要求培养爱国的公民,对公民进行训练。公民教育理论替代了“个人主义”教育理论。“世界主义”教育哲学在解释这一新问题上也显得乏力。由于这个时期国家的发展成为民族发展的保证,教育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国家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国家在竞争中追求的是效率,教育追求的就是公民教育。“因为要维持国家主权,就要求个人在军事防御和国际商业竞争方面,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所以,社会效率也含有要求个人服从国家利益的意义。教育过程被看作纪律训练的过程,而不是个人发展的过程。”不过,杜威指出,在德国强调“国家主义”理念的时期,仍有人(如康德)坚持用“世界主义”的理论来解释教育。在康德看来,教育是一个使人变成为人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始于自然,人类开始不是作为理性的动物,而是作为一个自然物存在的。但是自然只是提供了人的本能欲望,只有教育才能使人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个有道德、合理的和自由的人。教育不是为了现状的需要,而是为了造就未来更好的人类。一个人人格的充分发展与整个人类的目的以及进步是完全一致的。杜威认为,康德虽然继承了“世界主义”的理念,但是他的解释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即理想的教育与现实的教育、人类的教育与国家的教育的冲突问题。这个时期,费希特和黑格尔提出了一种“调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国家是一个“有机体”,孤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人只有吸收有组织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这种吸收过程,才能获得真正的人格。杜威认为,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与18世纪“个人主义”教育哲学的逻辑相比,19世纪教育哲学的逻辑具有自己的特色。它认为,国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孤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只有服从国家制度和接受教育训练,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国家的主要职能是公民训练,教育要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可以看出,19世纪教育哲学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与柏拉图的哲学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把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与国家联系起来,强调国家对个体的作用和个体对国家的服从。但又有区别,前者更多强调教育要为民族国家发展服务,注重公民的训练,这些反映了19世纪德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对教育哲学的影响。不过,杜威也指出了19世纪教育哲学逻辑存在的问题,即当教育成为国家组成部分和为国家服务时,它有可能会扼杀“世界主义”教育所主张的“完善的和谐发展”的人性。在杜威看来,19世纪的教育哲学虽然填补了18世纪教育哲学不注重把民族国家作为教育机构的缺陷,但它窄化了社会目的的观念,把社会等同于国家,再次引入了个体隶属于制度的观念。显然,杜威的批判既有对19世纪教育哲学的肯定,又有超越的方面。四、杜威的教育哲学对历史的批判从历史上看,柏拉图的教育哲学、18世纪的“个人主义”教育哲学,包括19世纪德国的教育哲学,都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设计或倡导。这些教育哲学都具有一定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尽管有时候这些理论存在与教育实践分离的情况,但仍可以看到,当一种教育哲学产生以后,总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为后人所继承、批判、纠错或者超越。其中主要原因是这些教育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人类整体生存、命运的关注和较深入的思考。如果说柏拉图的教育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社会“正义”的话,那么19世纪“个人主义”教育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自由”,而德国19世纪教育哲学追求的是“民族国家”和“公民”。尽管这些教育哲学在具体设计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可能存在诸多不同或者不足,但是他们所追求的这些理念已经成为人类教育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围绕“个体与国家”、“国家与社会”等关系问题,杜威批判和继承了传统教育哲学的精华,也对前者进行了超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杜威教育哲学的范式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哲学的过程中,反对教育哲学的极端化倾向,试图用一种综合的方法调和各种主张的矛盾和冲突。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18、19世纪的教育哲学,都有其不足,也有其合理的方面,应该在批判中分析不足,吸收合理的内容。对于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杜威赞同国家的存在,强调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