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_第1页
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_第2页
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_第3页
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_第4页
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社区服务刑种的设置

社会服务是对罪犯进行一定数量的免费社会工作的惩罚措施。社区服务在避免监禁刑弊端、提高矫正质量、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深受各国立法者的欢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是否有必要引入、如何引入这一刑罚措施的问题上,多数学者均对社区服务的刑罚功效表示认同,并建议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增设社区服务这一刑罚措施,但在刑罚体系中如何定位社区服务,意见并不统一。本文便尝试从社区服务入刑模式入手提出初步的设想。一、作为非监禁刑的选择性附加义务社区服务的入刑模式,是指社区服务将以怎样的形式规定在一国的刑罚体系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刑法在引入社区服务之前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关系到刑罚体系的整体协调性和社区服务能否充分发挥自身功效。综观国外立法实践,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模式:1.作为独立的刑种。即将社区服务列为与监禁刑、罚金刑等相并列的刑种,如英国、法国、俄罗斯、挪威等;2.作为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选择性附加义务。即把社区服务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刑罚暂缓执行,如法国、瑞典、丹麦、英国等。其中有很多国家不止规定了一种社区服务的模式,如法国规定社区服务既可以作为主刑独立适用,也可以作为缓刑的附加义务;如英国既规定了独立适用的社区服务令,也规定了社区服务和缓刑合并适用的结合令。我们应当如何选择?是将社区服务设置为可以独立适用的刑种?还是依托缓刑、假释等作为刑罚暂缓执行的特殊形式?这一问题关系到社区服务能否有效发挥其功效,关系到我国刑罚体系的整体协调。关于如何把社区服务引入我国刑罚体系,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设想,其中大部分学者都主张设置可以独立适用的社区服务,认为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社区服务本身的优势作用。但笔者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在我国不适宜设置独立适用的社区服务刑罚,而是应当将社区服务附加适用。相关理由如下:(一)在内容上,实行管制刑,是在执在我国法院系统的社区服务令探索中社区服务主要是附加在暂缓判决管制罚金缓刑假释等之上,未见有独立适用社区服务的情况。辽宁普兰店法院虽然在判决书中表现为使用了社区服务的刑种概念,但这里的社区服务本质上是经过改良的管制刑,是管制刑执行方式的改变。据普兰店法院孙德俊副院长介绍,该院的“社区服务实质上是把管制刑延伸、细化到具体措施上了。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直接在判决书上提出判决刘某进行社区服务,而没有体现管制刑的概念”(二)应当适用社区服务的刑期和刑期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存在的问题各种刑罚方式或者刑罚执行方式的适用标准应当清晰明确,应当尽量避免既可以这样判,也可以那样判的含糊不清的情况。有学者在主张设置可以独立适用的社区服务刑罚时,提出对于应当判处5年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可以选择适用社区服务其实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已经存在这种比较严重的矛盾冲突现象,表现在管制和缓刑的适用对象很难区分,几乎是完全重叠,而且两者的惩罚、考验内容也是大量重叠。鉴于缓刑毕竟还能使罪犯在考验期间因惧怕执行原判刑罚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可以促使其好好自我改造,又加上在目前社会条件下执行管制困难重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基本是少判管制,多判缓刑,对既可处以管制,又可处以缓刑的罪犯,一般适用缓刑(三)弥补刑罚体系的缺陷我国当前的非监禁刑存在若干缺陷影响着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和生命力。首先,我国当前非监禁刑的惩罚性不足,监禁刑与非监禁刑之间在轻重衔接过渡中出现断层,无法实现从监禁刑到非监禁刑的“软着陆”,致使法院在判决中很少适用非监禁刑。而且在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眼里,被判缓刑和被判无罪并没有实质差别,这种观念对缓刑等非监禁刑来说是致命的。因此,必须加强非监禁刑的惩罚力度,这也是为了非监禁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长远考虑;其次,我国当前非监禁刑缺乏教育矫正功能,原有的非监禁刑强调对犯罪人的限制和监督,较少涉及对犯罪人的教育矫正。作为一类刑罚制度,除了具备一定的报应、惩罚功能之外,更要体现应有的教育、矫正功能。刑罚的最终目的在于矫正和回归,使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因此有必要加强非监禁刑的矫正功能。对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附加社区服务的义务,可以弥补上述两点缺陷。社区服务作为非监禁刑服刑人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既体现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又使其在劳动中得到教育,培养了服务他人的情操,促使其精神世界的改造。二、司法行政机关的探索模式对于社区服务如何附加使用的问题法院系统的主要探索模式是将社区服务附加在暂缓判决单处罚金、管制、免刑、缓刑等五类人员之上;司法行政机关的探索模式是将社区服务(公益劳动)附加在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监外执行等五类人员之上,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的具体做法又有不同。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已有立法经验,笔者建议在刑罚暂缓执行的框架下构建我国的社区服务制度,即将社区服务与缓刑、假释制度相结合,使社区服务成为缓刑、假释的一种附加义务。(一)缓刑、假释执行制度本身的附加义务社区服务的判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替代监禁刑的选择性判决,犯罪人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的途径替代原判的监禁刑,使原判的监禁刑暂不执行。如果犯罪人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完成了社区服务的义务,则原判监禁刑就不再执行。如果没有完成社区服务的义务,则应当执行原判的监禁刑,已完成的部分社区服务可酌情折抵一定时日的监禁刑。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服务的这一特性与缓刑、假释制度比较符合。缓刑、假释都是有条件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刑罚执行制度,二者都是通过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方式来避免执行监禁刑的刑罚制度。在考验期内,犯罪人如果遵守了相关义务,则不再执行原判监禁刑,如果违反了相关义务,则撤销缓刑或假释,执行原判刑罚。基于社区服务与缓刑、假释制度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服务融入缓刑、假释制度中,将完成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规定为缓刑、假释的一种附加义务。这样,在缓刑、假释期间,犯罪人除了要遵守原有缓刑、假释的义务之外,还要履行一定的社区服务的义务。这样就在监禁刑与原有的缓刑、假释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使我国刑罚体系中的轻刑部分更加完善,既体现了报应的需要,又实现了功利的效用。如果违反了社区服务的义务,也不能直接导致缓刑、假释的撤销,而是应当首先给予警告的处分;警告后仍不履行社区服务的,可以延长社区服务的时间;如果情节严重,或者犯罪人明确拒绝完成社区服务的,则将案件发回法院,由法官作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决定,执行原判的监禁刑,已经完成的社区服务可酌情折抵部分监禁。(二)缓刑、假释等附加社区服务的功能缓刑和假释是我国非监禁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仍面临缺乏惩罚性、矫正性等问题,而通过附加社区服务的义务,可以弥补二者的这一缺陷,这个问题前文已述,在此不再详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附加了社区服务的缓刑、假释的惩罚力度便提高了一个梯度,即视为加重了的缓刑、假释,可以使一部分没有监禁必要的短期监禁转化为附社区服务的缓刑或假释,从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监禁。如在法院判决时,部分短期监禁刑可以转化为附加社区服务的缓刑;在刑罚执行中,部分监禁的刑罚执行可以转化为附加社区服务的假释方式执行。这样既不失刑罚的公正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行刑社会化的刑罚趋势,避免了监狱监禁的标签效应,促进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在促进犯罪人再社会化方面,对假释人员附加社区服务尤为必要。假释人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监狱生活,与社会隔离了一段时间,因此在再社会化的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假释人员所犯罪行一般比缓刑人员要严重,因此将其置于社区内可能存在危险性的问题。因此,对假释人员附加社区服务,让他们积极的对社区作出有益贡献,作出补偿,获得社区的谅解和宽容,将十分有利于他们的矫正和再社会化。对其附加社区服务,也可以加强执行机关对假释人员的行为控制,以防止危险性的发生。(三)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公益劳动如英国规定了社区服务令与缓刑结合适用的结合令;法国规定了附公益劳动的缓刑,即缓刑人员除了要履行附考验期的缓刑的义务之外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公益劳动;德国的缓刑规定了多项附加的义务,其中一项为提供公益劳动;丹麦刑法典规定,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尚不适当,且法院认为被定罪人适合从事社区服务的,法院可以对被定罪人判处以从事社区服务为条件之缓刑;瑞典刑法典规定,经被告人同意,缓刑可以适用社区服务的条件;韩国于1997年正式确立在刑法典中的社区服务令是缓刑的一种附加处置(四)不适合社会服务的人员在我国学术界,有部分学者提出除缓刑、假释人员之外,管制人员也应当纳入附加适用社区服务范围的观点(五)参加公益劳动司法部颁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笔者认为,开展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初衷是实现刑罚的个别化,而刑罚的个别化首要一点就是反对刑罚适用上的“一刀切”。是否附加社区服务、附加多少数量的社区服务,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区服务作为犯罪人对社会的赔偿,应当是出于内心自愿,以实现双方的互谅,否则很难调和犯罪人与社会的矛盾,还有可能导致劳动过程中出现安全性问题。2.社会缺少劳动热情社区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给犯罪人带来人格上的改变,有的犯罪人的性格存在一定缺陷,客观上需要社区服务这种方式加以改善。如韩国的社区服务令主要适用于下列犯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生活无目标,认识不到自身价值的人;与社会相孤立,生活方式支离破碎的人;缺乏劳动热情,觊觎他人财产或者获得不当利益的人;受他人影响而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和排外孤傲性格的人,等等。3.社会公众正义观念的需要,必须实现罚属性社区服务作为刑罚执行内容,不能忽视其惩罚属性,不能漠视社会公众正义观念的需要。因此,犯罪情节的轻重,应当视为对犯罪人附加社区服务有无、多少的一个考量因素。4.建立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监狱行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罪犯与社会隔离,以实现个别预防,原因在于罪犯存在人身危险性。如果犯罪人人身危险性比较轻微,或者基本没有人身危险性了,对于这样的缓刑、假释就可以考虑少附加社区服务,或者不附加社区服务。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又称判决前报告制度,旨在向法官提供犯罪人相关重要信息,由法官在分析各种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考虑是否适用社区服务,附加多少数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第一,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