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楚辞》。《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和颂,就是由黄河流域的地方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祭祀,它是以地理为基础的。作为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区,即区域。早期部落间的兼并、联合和凝聚,留下屈指可数的一些邦国,这就沉积下文学的区域类型,如秦、楚、齐、鲁、吴、越等。文,即文化。它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特色、思维,比如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隐士文化等。群,即族群,包括民族和家族。讲中国文学不讲少数民族就讲不清楚汉族,不讲汉族也讲不清楚少数民族,因为我们的DNA都混在一起,民族问题是文学地理学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家族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反对,南北家族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司马光等来自北方家族,安土重迁,文化上素以稳重见称,而王安石等来自南方家族,带有更多的开拓性和冒险性。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到家族脉络中才能看得更清楚。动,即空间流动。无论是区域类型、文化层分、族群组合,只要它一流动,就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出现文化、文学之间新的选择和融合。空间的流动可以使流动的主体眼前展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区域,有了两个世界的对比,可以接纳、选择和批判的东西就多了,就能开拓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视野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选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有删减)材料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第二空间,是指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建构的、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第三空间,是文学读者根据文学家所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感受而再创造的文学审美空间。地理环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地理空间,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等,都是以文学家所熟悉的某个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依托、为原型,再融合文学家的主观想象、联想与创造,从而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或地方感,又有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如果没有某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为原型,文学家是很难在作品中凭空虚构一个全新的文学地理空间的。历史地理学者张伟然指出:“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以至于史家经常引小说作为空间史料,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文学家在作品中所创造的这个文学地理空间,是他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展开冲突、抒发情感与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文学读者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发挥想象、实现审美再创造的一个重要凭借。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拥有大量的诸如博大、壮美、雄浑、委婉、灵动、峭拔、平易、秀美一类的术语,人们习惯用它们来描述或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而这些术语最初则是用来描述或形容山、水、草原、气象以及有关动植物的。这就表明,在自然景物和文学作品的风格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联系。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其形成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即文学家的自身条件,包括世界观、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禀赋学识等;二是客观方面,包括描写对象(即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具体的时代条件,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三是形式方面,如体裁、语言、艺术方法、写作技巧等。在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上述各个方面中,文学家的气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无疑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文学家如冰心先生所言,“生在气候适宜、山川秀美或是雄壮的地方”,他的气质就会受到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这样的气质来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风格就会打上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如果其作品又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那么其作品风格无论优美还是壮美,无论“温柔敦厚”还是“豪壮悱恻”,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就会更加明显或深刻。(选自曾大兴《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地理学并非新生学科,这从中国最早的文学中出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可看出。B.固定区域和族群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有了空间流动,就会使文化呈现新形态。C.地理环境不仅能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生命方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题材。D.张伟然认为史家常引用小说内容作空间史料,是因为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真实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用楚国声韵、地名等展开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体现楚地的区域文化特点。B.空间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不是两个世界的简单相加,而是接纳、批判后的超越。C.“大漠孤烟直”壮美雄浑的边塞诗风,与大西北辽阔粗犷的自然地理空间息息相关。D.影响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3.下列关于“文学三个空间”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域为《诗经》创作提供第一空间,如《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描写。B.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追求,这体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力。C.有评论者将《红楼梦》中大观园界定为青春王国,是读者对文学的再认识和再创造。D.文学第一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三空间属于主观创造,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4.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学地理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以《四世同堂》中的北平(或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等)为例,谈谈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兴”与“游”,揭示出古代传统文艺教学中启发、浸润、涵泳之重要功用,对今天我们进行学校美育无疑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师徒式或类学校式(如汉代的洪都门学、北宋的画院等)的专门培养;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艺术人才,教学组织形式有作坊、教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师承关系相对固定,教学周期长,注重长期教学的结果,学习者在广泛的观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专业化学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习的特点,教学方法自由、注重个性化教育。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但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当代社会,线下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示与表演实现。这种展演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即观众并不参与艺术表现。回到传统艺术的语境,艺术和观众并不严格区分,在艺术活动中,参与人既是观众也是艺术创作者。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雅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艺术交流,而是文人雅士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体,同时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游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艺术体验情境,恢复传统艺术的场域和活动方式,并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就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的工具器物,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智慧的凝结。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但是,这些传统材料不仅对书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即具丰厚的艺术属性,学生在接触这些艺术用具器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再如折扇,它有工艺之美、善德之喻,还可以承载书画,体现赏玩者的品格。在戏曲表演中,折扇也是表现角色个性与情感的重要道具,可以说,以折扇为代表的艺术“器物”,已经超越实用,成为物化的艺术符号。在传统艺术活动中,一器一物,都属于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器物”的鉴赏与应用,激活其中蕴含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再结合艺术环境营造、活动情境创设,共同完成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场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情感联结。艺术的发生、发展有其特定的环境,与生活融合度高的艺术形式,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今生活的融通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弘扬传统艺术。例如,近年来,昆曲能在诸多传统剧种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昆曲传播者充分发挥了昆曲中内容典雅、形式唯美、传播形式多元的特点,打造了“厅堂版”“园林实景版”等演出样式,让传统艺术表现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有效地融合,很好地吸引年轻人体验、参与。再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师生往往只关注作品内容,而忽略了书画与生活联结的桥梁——装裱。书画装裱的演变,体现了艺术作品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在当代生活场域中,书画装裱的形式、材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装裱方式的改变是传统书画融入当代生活的具体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因此,书画装裱应成为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传承与创新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实践路径具有明确的价值观与秩序性。《论语》中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中华传统美育从“兴”的感知、规范的建立到美育养成的过程,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则包含了涵泳浸润的路径与目标的统一。因此,探究传统文艺的养成、传播、交流方式及其活动环境是对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建设,可以有效改进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摘编自秦华《兴于诗游于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琵琶行》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就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途径中艺匠的实用教育。B.无论是传统的博雅教育还是实用教育,都因其注重学习者广泛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而呈现出注重个性化教育的特点。C.传统书案用品本身具有丰厚的艺术属性,用一些现代工具来代替传统书案用品,难以让学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D.装裱是书画与生活联结的桥梁,理应成为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传承与创新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的博雅教育水平要高于培养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实用教育。B.如果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课程来开展美育,就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C.对于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的展示与表演方式,作者并不十分赞同,更倾向于让观众直接参与艺术表现。D.近年来,昆曲能在诸多传统剧种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者让传统艺术表现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有效融合。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说明第六段中“雅集”这一艺术交游活动的一项是()A.“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4.请简要说明古代传统文艺教学对当今学校美育的启迪意义。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请根据文本概括。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风中,柳枝迎风轻摆,枝条上是点点嫩绿的新芽。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七言绝句堪称赞美春天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传诵千古。1000多年来,每每读到此诗,人们总会被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色所打动,也总有人心存疑惑:诗人笔下的“碧玉”究竟指的是什么?《咏柳》一诗文采飞扬却通俗易懂,就连呀呀学语的儿童都能摇头晃脑地背诵出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诗中提到的“碧玉”一词,通俗的解释是“碧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对“碧”字的释义为“石之青美者”。这意味着,“碧”的本意就是“青绿色的玉石”,之后逐渐引申为“青绿色”。无论是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抑或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都是此意。不过,假若我们认为贺知章在诗中仅仅借用玉石的绿色来形容柳叶之美,未免低估了他的文采。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柳树已经被拟人化了,枝条随风摇摆的纤纤细柳宛若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那一条条下垂的柳枝就是美人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从表面看,诗人是在写“柳姑娘”之美,实为赞叹“春姑娘”之美。用“碧玉”代指美人,始见于古乐府诗《碧玉歌》:“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因碧玉本是晋朝汝南王小妾之名,后人便将普通人家里姿色动人的女子称为“小家碧玉”。与端庄大气、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相比,小家碧玉温婉纯真、俏皮可爱,将垂柳与之联系起来,更显出其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很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碧玉”一词,除了用来代指美人之外,还被用来比喻流水,如李白的“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有时,古代文人也用“碧玉”比喻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曾这样描绘雪景:“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还有些就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和首饰,如白居易在《采莲曲》一诗中写道:“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如果只考虑本意,古人所说的碧玉究竟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所说的碧玉可能指的是翡翠,但实际上,翡翠进入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它在清代中后期才逐渐成为名贵玉石。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99回描写章荭钻进钱眼中,只见“里面尽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地下碧玉为路,两旁翡翠为墙,气象之富,景致之精,迥非人世所有”。试想,倘若碧玉与翡翠为同一种玉,为何作者偏偏分开来写呢?由此可见,碧玉并不等于翡翠,但也应当属于价值不菲之物。更多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碧玉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翡翠属于硬玉;和田玉则属于软玉,它是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并含有角闪石、阳起石等其他多种矿物成分。和田玉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坚硬适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可被细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种类。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境内帕米尔之东至罗布泊之南,矿点多达20余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许多玉器珍玩,其中不乏以碧玉雕琢而成的印玺、扳指、玉瓮、玉山子等,最著名的当属一座重达300余千克的碧玉雕云龙纹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北京故宫中的这些碧玉并不是来自著名的软玉产地和田,而是来自新疆的另外一个地方——玛纳斯。那里矿产资源丰富,产玉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碧玉是当地著名特产,因此有“中国碧玉之都”的美誉。需要说明的是,在地质学中,碧玉并不专指某种玉石,矿物学中也有碧玉一词,并且令人费解的是,玉石研究中提到的碧玉与矿物学研究中所指的碧玉竟然完全不同。作为矿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碧玉特指致密、块状、隐晶质的石英集合体,与玛瑙是“亲兄弟”,同属于玉髓的亚类。因共生矿物(主要包括赤铁矿、褐铁矿、黑云母、方解石等)的不同,碧玉会呈现出颜色及花纹的变化,因此就分化出了绿碧玉、红碧玉、黄碧玉等多种类型。很多人听到这些名词常常感到一头雾水,这也恰恰是宝玉石学研究领域需要规范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对玉石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玉石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仅就碧玉而言,它已不局限于绿色的玉石这一狭隘的概念,正如贺知章诗中所言,早已成了青春活力的象征。(选编自《百科知识》中马志飞的《唐诗〈咏柳〉中的碧玉之谜》)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咏柳》中“碧玉”的含义知之者甚少,大都理解为“碧绿色的玉”,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B.第三段中“都是此意”中的“此”,指的是《说文解字》中“碧”字的释义“石之青美者”。C.碧玉和柳树,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被拟人化,被塑造成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让人爱怜。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古代文字中有对碧玉的记载,但碧玉有可能指翡翠,也有可能是和田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诗人笔下“碧玉”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充盈,我们可以看到意象美学的融合与发展。B.“如果只考虑本意……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由此可见人们了解更多的是碧玉的比喻义。C.对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碧玉珍玩的研究,让我们对其产地有了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D.正如文中所讲,“碧玉”究竟指什么的疑惑,就算是珠宝玉石学研究领域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依据解答“碧玉之谜”的一项是()A.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B.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C.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孔雀东南飞》)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4.请结合文本内容,为这篇论文写一段内容摘要。5.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阐述“碧玉之谜”的?请根据文本简析。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种对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人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个词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形象地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中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有可能发展成为生物不固定的性状,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生物的固定性状,后一种情况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中“选择”的含义不应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且自然选择也适用于没有意志作用的的植物,这两点毋庸置疑。C.在气候变化之下,哪怕微小的生物变异,只要对物种个体适应环境有利,必会得以保存:如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D.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非常缓慢,且不能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全部生物,但其所导致的生物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适应的复杂关系永无止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不承认自然选择是一种动力,说明自然选择并不能引起生物的变异;不承认其是一种神力,则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B.我们仅能看到今天的鱼类和原始鱼类不同,因为我们掌握的与之有关的时代变迁标记贫乏,但这并不能否定它们之间缓慢的进化关系。C.奔跑更迅捷的狼因为鹿的增加和其它食物的减少而被保存,而其它的狼则被逐渐淘汰,可见自然选择更倾向于保存对物种有利的变异。D.自然选择的作用异常缓慢与自然界的物理变迁异常迟缓有关,因此,如果自然条件发生快速剧烈的变迁,则将会带来生物进化的加速。3.下面选项,最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观点的是(
)A.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逐渐退化,并遗传给下一代。B.现代社会职场竞争压力大,抗压能力强的员工往往会更获认可。C.海洋上常有大风,翅膀强大的昆虫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弱翅的则灭绝。D.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可以很好地散热,而且对声音的敏感度也高。4.文本第二段的议论富有针对性,请简要分析。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基本文体特征,尤其是源于民间“说话”伎艺的白话小说。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人叙事绝非单纯地为叙事而叙事,一般都有情志寄托,也即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谓“寓情”,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史,凡经典之作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在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情色彩。洪迈《唐人说荟·凡例》称“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他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也是强调其鲜明的抒情特质。毕竟,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他们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如《枕中记》《任氏传》作者沈既济在《任氏传》中即宣称其小说创作是为“传要妙之情”。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伎艺,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故事性乃其第一要务,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发色彩亦渐趋显著。如《三国演义》虽属世代累积型作品,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评点者以“第二作者”身份,因此《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已属文人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抒情色彩,其卷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即为全书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文人独创型作品的抒情性更为突出。如作为明遗民,陈忱对屈原及其楚辞作品产生了强烈共鸣,作有《九歌》的他除通过所在的惊隐诗社奉祀屈原外,更是有意识地将楚骚抒情传统引入《水浒后传》,他在该小说序中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自叹“穷愁潦倒,满腹牢骚,胸中块磊,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为此他声称自己的这部小说深得“《离骚》之哀”。确实,《水浒后传》乃陈忱抒发其遗民之悲与故国之思的“泄愤之书”。一些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此时其主体抒发意识最为强烈,自然小说的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融注于宝玉这一形象之中,藉此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他师法的正是楚骚抒情传统。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声称自己要“远师楚人”,为此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彻头彻尾、蕴含多重悲剧意蕴的大悲剧。难怪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离骚》之亚”,刘鹗在其《老残游记自序》中也认为“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这都是对其浓郁抒情色彩的高度肯定。质言之,我们在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娱乐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作为其民族特色的抒情性。审视小说抒情意味所产生的的艺术效果,对“切实的感着这作品的‘氛围气’”(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也极具启发意义。(摘选自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2023年5月)材料二:1明清章回小说从文本而论是叙事的,即讲故事的,但扒扒它的皮,又不难发现抒情为本的真面目。2无论是描写日常琐事、还是描写诗情画意,《红楼梦》作者显然永远都是抒情家,描述中有奇境、有惊艳、也有“乐舞诗飞”的语感。诸如此类,全书中不胜枚举。一览《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几乎通篇描写都是诗意的、抒情的、充满朴素而又浪漫之叙事形态,可谓是抒情的故事,是故事的抒情。无论读到何处,隐含到叙事者,都在悄然地放大诗情画意的情境。3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乐,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的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4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作为衡量一部名著抒情为本的事实,那么《红楼梦》也首当其冲。童庆炳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5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摘选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把叙事作为其作品的基本特征,但绝非一味地为叙事而叙事,而往往都有情志寄托。B.除了具有鲜明的抒情特质,唐传奇还“文备众体”,具备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其他诸多重要因素。C.中国古代民间“说话”伎艺为了迎合听众,强化话本的故事性,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创作的第一要务。D.虽然从文本而言《红楼梦》是讲故事的,但无论是描写日常琐事、还是诗情画意,其本来面目还是抒情为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三国演义》所以能成为文人小说,这与其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密切相关。C.《水浒后传》被称为“泄愤之书”,也佐证了材料二明清小说抒情与叙事兼并的观点。D.无论是刘熙载的“寓情”,还是郁达夫的“氛围气”,都是对小说抒情特征的认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西泠野樵在《绘芳录序》中曾写到“欲作小说以自述生平抑郁之志矣”。B.洪迈《唐人说荟·凡例》称“唐人小说凄婉欲绝,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C.蒲松龄称《聊斋自志》的创作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D.烟水散人《珍珠舶序》说“小说家搜罗闻巷异闻,罔不曲描细叙,点缀成帙”。4.童庆炳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5.曹雪芹在《题石头记》中感叹《红楼梦》的创作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请结合材料以及你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从文学表达的角度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楚辞》。《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和颂,就是由黄河流域的地方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祭祀,它是以地理为基础的。作为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区,即区域。早期部落间的兼并、联合和凝聚,留下屈指可数的一些邦国,这就沉积下文学的区域类型,如秦、楚、齐、鲁、吴、越等。文,即文化。它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特色、思维,比如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隐士文化等。群,即族群,包括民族和家族。讲中国文学不讲少数民族就讲不清楚汉族,不讲汉族也讲不清楚少数民族,因为我们的DNA都混在一起,民族问题是文学地理学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家族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反对,南北家族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司马光等来自北方家族,安土重迁,文化上素以稳重见称,而王安石等来自南方家族,带有更多的开拓性和冒险性。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到家族脉络中才能看得更清楚。动,即空间流动。无论是区域类型、文化层分、族群组合,只要它一流动,就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出现文化、文学之间新的选择和融合。空间的流动可以使流动的主体眼前展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区域,有了两个世界的对比,可以接纳、选择和批判的东西就多了,就能开拓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视野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选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有删减)材料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第二空间,是指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建构的、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第三空间,是文学读者根据文学家所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感受而再创造的文学审美空间。地理环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地理空间,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等,都是以文学家所熟悉的某个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依托、为原型,再融合文学家的主观想象、联想与创造,从而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或地方感,又有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如果没有某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为原型,文学家是很难在作品中凭空虚构一个全新的文学地理空间的。历史地理学者张伟然指出:“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以至于史家经常引小说作为空间史料,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文学家在作品中所创造的这个文学地理空间,是他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展开冲突、抒发情感与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文学读者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发挥想象、实现审美再创造的一个重要凭借。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拥有大量的诸如博大、壮美、雄浑、委婉、灵动、峭拔、平易、秀美一类的术语,人们习惯用它们来描述或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而这些术语最初则是用来描述或形容山、水、草原、气象以及有关动植物的。这就表明,在自然景物和文学作品的风格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联系。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其形成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即文学家的自身条件,包括世界观、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禀赋学识等;二是客观方面,包括描写对象(即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具体的时代条件,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三是形式方面,如体裁、语言、艺术方法、写作技巧等。在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上述各个方面中,文学家的气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无疑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文学家如冰心先生所言,“生在气候适宜、山川秀美或是雄壮的地方”,他的气质就会受到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这样的气质来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风格就会打上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如果其作品又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那么其作品风格无论优美还是壮美,无论“温柔敦厚”还是“豪壮悱恻”,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就会更加明显或深刻。(选自曾大兴《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地理学并非新生学科,这从中国最早的文学中出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可看出。B.固定区域和族群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有了空间流动,就会使文化呈现新形态。C.地理环境不仅能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生命方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题材。D.张伟然认为史家常引用小说内容作空间史料,是因为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真实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用楚国声韵、地名等展开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体现楚地的区域文化特点。B.空间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不是两个世界的简单相加,而是接纳、批判后的超越。C.“大漠孤烟直”壮美雄浑的边塞诗风,与大西北辽阔粗犷的自然地理空间息息相关。D.影响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3.下列关于“文学三个空间”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域为《诗经》创作提供第一空间,如《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描写。B.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追求,这体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力。C.有评论者将《红楼梦》中大观园界定为青春王国,是读者对文学的再认识和再创造。D.文学第一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三空间属于主观创造,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4.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学地理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以《四世同堂》中的北平(或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等)为例,谈谈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答案】1.D2.D3.C4.材料一围绕“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予以论述;
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具体表现,一是对文学内容(空间)的影响,二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5.①地理是文学故事产生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题材(文学空间)。《四世同堂》所写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抗战时期老北平的小羊圈胡同,老北平的抗日故事、风土人情为文学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写作的触角指向底层百姓、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
②地理环境影响作家的气质或文学风格。老舍生长、生活在北平,其作品呈现特有的京味儿风格;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故都北平,乐观幽默、坚强隐忍的北平人都影响了老舍,体现到作品中则表现为含泪的微笑与豁达,对正义的坚守与追求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真实存在”错,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并非全都真实存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错,无中生有。材料二只说“在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上述各个方面中,文学家的气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无疑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地理环境因素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举例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的并非黄河流域,而是淇水。B.“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错;根据材料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地理空间,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都是以文学家所熟悉的某个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依托、为原型,再融合文学家的主观想象、联想与创造,从而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或地方感,又有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可见,现实中有桃花源的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原型。D.“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错,根据材料二对三个空间的阐述可见,这三个空间应该是层层递进的,空间二依托于空间一,空间三依托于空间二而存在,不可能并列。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探究是“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的关系,首段先阐述“文学地理学”是什么——“‘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第二段介绍文学地理学的历史渊源,“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第三段介绍“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是整体概括性地论述文学地理学是什么、怎么来的、研究内容。材料二探究的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也就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作品,文章首段便提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段指出,“地理环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第三四段指出“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故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具体表现,一是对文学内容(空间)的影响,二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的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如《四世同堂》中对抗日战争时期北平的描写,作品中的胡同、人物等,都取材于作家真实生活环境和接触过的人物;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也取材于作者自小生活的环境,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印记。二是“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如老舍写的《四世同堂》和其他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儿化音和方言的使用,特点鲜明;而鲁迅小说中的环境也透露出江浙特色事物,如未庄孩子们的划船、鲁镇人们的“祝福”礼等。文学风格除了客观的描写对象之外,还有“主观方面,即文学家的自身条件,包括世界观、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禀赋学识等”,老舍在北平长大,其精神深受老北平人的影响,故而其语言乐观幽默、坚强隐忍,在文章中表现为含泪的微笑与豁达,对正义的坚守与追求等。鲁迅的鲁庄和未庄都是受封建思想束缚很严重的地方,受自身世界观、学识等影响,作家冷峻清晰地展现着他们的愚昧无知,也揭露出导致他们如此的根源乃是僵化的思想和制度,流露出对这些麻木而不自知的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兴”与“游”,揭示出古代传统文艺教学中启发、浸润、涵泳之重要功用,对今天我们进行学校美育无疑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师徒式或类学校式(如汉代的洪都门学、北宋的画院等)的专门培养;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艺术人才,教学组织形式有作坊、教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师承关系相对固定,教学周期长,注重长期教学的结果,学习者在广泛的观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专业化学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习的特点,教学方法自由、注重个性化教育。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但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当代社会,线下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示与表演实现。这种展演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即观众并不参与艺术表现。回到传统艺术的语境,艺术和观众并不严格区分,在艺术活动中,参与人既是观众也是艺术创作者。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雅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艺术交流,而是文人雅士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体,同时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游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艺术体验情境,恢复传统艺术的场域和活动方式,并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就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的工具器物,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智慧的凝结。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但是,这些传统材料不仅对书画创作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即具丰厚的艺术属性,学生在接触这些艺术用具器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再如折扇,它有工艺之美、善德之喻,还可以承载书画,体现赏玩者的品格。在戏曲表演中,折扇也是表现角色个性与情感的重要道具,可以说,以折扇为代表的艺术“器物”,已经超越实用,成为物化的艺术符号。在传统艺术活动中,一器一物,都属于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器物”的鉴赏与应用,激活其中蕴含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再结合艺术环境营造、活动情境创设,共同完成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场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情感联结。艺术的发生、发展有其特定的环境,与生活融合度高的艺术形式,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今生活的融通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弘扬传统艺术。例如,近年来,昆曲能在诸多传统剧种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昆曲传播者充分发挥了昆曲中内容典雅、形式唯美、传播形式多元的特点,打造了“厅堂版”“园林实景版”等演出样式,让传统艺术表现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有效地融合,很好地吸引年轻人体验、参与。再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师生往往只关注作品内容,而忽略了书画与生活联结的桥梁——装裱。书画装裱的演变,体现了艺术作品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在当代生活场域中,书画装裱的形式、材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装裱方式的改变是传统书画融入当代生活的具体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因此,书画装裱应成为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传承与创新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实践路径具有明确的价值观与秩序性。《论语》中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中华传统美育从“兴”的感知、规范的建立到美育养成的过程,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则包含了涵泳浸润的路径与目标的统一。因此,探究传统文艺的养成、传播、交流方式及其活动环境是对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建设,可以有效改进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摘编自秦华《兴于诗游于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琵琶行》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就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途径中艺匠的实用教育。B.无论是传统的博雅教育还是实用教育,都因其注重学习者广泛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而呈现出注重个性化教育的特点。C.传统书案用品本身具有丰厚的艺术属性,用一些现代工具来代替传统书案用品,难以让学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D.装裱是书画与生活联结的桥梁,理应成为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传承与创新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的博雅教育水平要高于培养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实用教育。B.如果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课程来开展美育,就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C.对于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的展示与表演方式,作者并不十分赞同,更倾向于让观众直接参与艺术表现。D.近年来,昆曲能在诸多传统剧种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者让传统艺术表现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有效融合。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说明第六段中“雅集”这一艺术交游活动的一项是()A.“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4.请简要说明古代传统文艺教学对当今学校美育的启迪意义。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请根据文本概括。1.B2.A3.D4.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②发掘、利用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交流情境,尤其要关注传统器物的文化价值。③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今生活的融通方式,促进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有效融合。5.①引用《论语》中相关语句。②对比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和当代学校美育。③举例,如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折扇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都因……”错误,“注重学习者广泛的观察、感受和体验”与“呈现出注重个性化教育的特点”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要高于培养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实用教育”错误,根据“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可知,“博雅教育”与“实用教育”没有进行比较。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地方官吏的游行活动,不符合私人化的雅集特征。BC.都是诗人个人的艺术活动,不属于交游活动。D.写的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聚会活动。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可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根据“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器物’的鉴赏与应用,激活其中蕴含的审美与生活趣味,再结合艺术环境营造、活动情境创设,共同完成中华传统艺术教育场域的建构,帮助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情感联结”可知,发掘、利用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交流情境,尤其要关注传统器物的文化价值。根据“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今生活的融通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弘扬传统艺术”可知,充分发掘中华传统艺术与当今生活的融通方式,促进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有效融合。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说明方法的能力。根据“‘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论语》中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中华传统美育从‘兴’的感知、规范的建立到美育养成的过程,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则包含了涵泳浸润的路径与目标的统一”可知,引用《论语》中相关语句。根据“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习的特点,教学方法自由、注重个性化教育”“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可知,对比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和当代学校美育。根据“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工具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可知,举例,如传统的笔、墨、纸、砚等书案用品,折扇等。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风中,柳枝迎风轻摆,枝条上是点点嫩绿的新芽。此情此景,不免令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七言绝句堪称赞美春天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传诵千古。1000多年来,每每读到此诗,人们总会被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色所打动,也总有人心存疑惑:诗人笔下的“碧玉”究竟指的是什么?《咏柳》一诗文采飞扬却通俗易懂,就连呀呀学语的儿童都能摇头晃脑地背诵出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诗中提到的“碧玉”一词,通俗的解释是“碧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对“碧”字的释义为“石之青美者”。这意味着,“碧”的本意就是“青绿色的玉石”,之后逐渐引申为“青绿色”。无论是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抑或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都是此意。不过,假若我们认为贺知章在诗中仅仅借用玉石的绿色来形容柳叶之美,未免低估了他的文采。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柳树已经被拟人化了,枝条随风摇摆的纤纤细柳宛若一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那一条条下垂的柳枝就是美人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从表面看,诗人是在写“柳姑娘”之美,实为赞叹“春姑娘”之美。用“碧玉”代指美人,始见于古乐府诗《碧玉歌》:“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因碧玉本是晋朝汝南王小妾之名,后人便将普通人家里姿色动人的女子称为“小家碧玉”。与端庄大气、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相比,小家碧玉温婉纯真、俏皮可爱,将垂柳与之联系起来,更显出其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很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碧玉”一词,除了用来代指美人之外,还被用来比喻流水,如李白的“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有时,古代文人也用“碧玉”比喻晶莹洁白的雪花,如元代散曲家薛昂夫曾这样描绘雪景:“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还有些就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和首饰,如白居易在《采莲曲》一诗中写道:“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如果只考虑本意,古人所说的碧玉究竟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所说的碧玉可能指的是翡翠,但实际上,翡翠进入我国的历史比较短,它在清代中后期才逐渐成为名贵玉石。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99回描写章荭钻进钱眼中,只见“里面尽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地下碧玉为路,两旁翡翠为墙,气象之富,景致之精,迥非人世所有”。试想,倘若碧玉与翡翠为同一种玉,为何作者偏偏分开来写呢?由此可见,碧玉并不等于翡翠,但也应当属于价值不菲之物。更多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碧玉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翡翠属于硬玉;和田玉则属于软玉,它是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并含有角闪石、阳起石等其他多种矿物成分。和田玉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坚硬适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可被细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不同种类。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境内帕米尔之东至罗布泊之南,矿点多达20余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许多玉器珍玩,其中不乏以碧玉雕琢而成的印玺、扳指、玉瓮、玉山子等,最著名的当属一座重达300余千克的碧玉雕云龙纹瓮。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北京故宫中的这些碧玉并不是来自著名的软玉产地和田,而是来自新疆的另外一个地方——玛纳斯。那里矿产资源丰富,产玉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碧玉是当地著名特产,因此有“中国碧玉之都”的美誉。需要说明的是,在地质学中,碧玉并不专指某种玉石,矿物学中也有碧玉一词,并且令人费解的是,玉石研究中提到的碧玉与矿物学研究中所指的碧玉竟然完全不同。作为矿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碧玉特指致密、块状、隐晶质的石英集合体,与玛瑙是“亲兄弟”,同属于玉髓的亚类。因共生矿物(主要包括赤铁矿、褐铁矿、黑云母、方解石等)的不同,碧玉会呈现出颜色及花纹的变化,因此就分化出了绿碧玉、红碧玉、黄碧玉等多种类型。很多人听到这些名词常常感到一头雾水,这也恰恰是宝玉石学研究领域需要规范的地方。千百年来,人们对玉石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玉石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仅就碧玉而言,它已不局限于绿色的玉石这一狭隘的概念,正如贺知章诗中所言,早已成了青春活力的象征。(选编自《百科知识》中马志飞的《唐诗〈咏柳〉中的碧玉之谜》)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咏柳》中“碧玉”的含义知之者甚少,大都理解为“碧绿色的玉”,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B.第三段中“都是此意”中的“此”,指的是《说文解字》中“碧”字的释义“石之青美者”。C.碧玉和柳树,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被拟人化,被塑造成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人,让人爱怜。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古代文字中有对碧玉的记载,但碧玉有可能指翡翠,也有可能是和田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诗人笔下“碧玉”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充盈,我们可以看到意象美学的融合与发展。B.“如果只考虑本意……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由此可见人们了解更多的是碧玉的比喻义。C.对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碧玉珍玩的研究,让我们对其产地有了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D.正如文中所讲,“碧玉”究竟指什么的疑惑,就算是珠宝玉石学研究领域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依据解答“碧玉之谜”的一项是()A.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B.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C.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孔雀东南飞》)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4.请结合文本内容,为这篇论文写一段内容摘要。5.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阐述“碧玉之谜”的?请根据文本简析。1.A2.B3.D4.①提出“碧玉”指的是什么的问题;②从文学角度阐述“碧玉”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③从科学角度说明“碧玉”的种类、质地、颜色等;④人们对“碧玉”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与丰富。5.①引用诗句文学典籍阐述观点,增加文化内涵;②运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③层层设问,使阐述过程逻辑性清晰而严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词语内涵的能力。B.“‘此’,指的是《说文解字》中‘碧’字的释义‘石之青美者’”错误,结合“这意味着,‘碧’的本意就是‘青绿色的玉石’,之后逐渐引申为‘青绿色’。无论是李白的……,还是杨万里的…………,抑或是范仲淹……,都是此意”可知,这里的“此”指的是“青绿色”。C.“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被拟人化”错误,由第四段“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柳树已经被拟人化了”可知,只是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且只是说“柳树”被拟人化。D.“作者认为……碧玉有可能指翡翠”错误,第七段最后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碧玉并不等于翡翠”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了解更多的是碧玉的比喻义”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出自第六段最后,是一个过渡句,上文是说碧玉的比喻义,下文是说碧玉的本意,且由“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可知,上文的比喻义和下文的本义是碧玉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不存在了解的多少问题,且由最后一段“千百年来,人们对玉石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玉石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知,人们对碧玉比喻义和本意的了解是齐头并进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关系的能力。A.句意: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这里的“碧玉”是比喻流水,可以证明第六段“很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碧玉’一词,除了用来代指美人之外,还被用来比喻流水”这一观点。B.句意: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这里的“玉”是指美人,可以证明第五段“用‘碧玉’代指美人”这一观点。C.句意: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驾上那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步前进。这里的“玉”使用本意,可以证明第八段“更多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碧玉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这一观点。D.句意: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里的“杨柳”是指《折杨柳》曲,而文中的“柳”是树,所以不能作为依据解答“碧玉之谜”。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从题干来看,内容摘要类似于概括文章的思路。从文章出处《唐诗〈咏柳〉中的碧玉之谜》可知,文章的话题是“碧玉之谜”;文章共11段文字。第一段由景联系贺知章的《咏柳》,以此引出“诗人笔下的‘碧玉’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第二到第六段是阐述文学中“碧玉”这一意象的内涵:如第二段说“通俗的解释是‘碧绿色的玉’,用来比喻春天初生的柳叶”,第三段说“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中,对‘碧’字的释义为‘石之青美者’。这意味着,‘碧’的本意就是“青绿色的玉石”,之后逐渐引申为‘青绿色’……都是此意”,第四段说“有人认为,在贺知章眼中,柳树已经被拟人化了”,第五段说“用‘碧玉’代指美人”,第六段说“很多古诗词中都出现过‘碧玉’一词,除了用来代指美人之外,还被用来比喻流水……比喻晶莹洁白的雪花”,然后在第六段的结尾用“如果只考虑本意,古人所说的碧玉究竟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这一过渡句由“碧玉”在文学中的比喻义过渡到下文的本意。第七段到第十段是从科学的角度阐释“碧玉”的种类、质地、颜色等:如“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所说的碧玉可能指的是翡翠……由此可见,碧玉并不等于翡翠,但也应当属于价值不菲之物”“更多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碧玉应该是和田玉的一种”“需要说明的是,在地质学中,碧玉并不专指某种玉石”等。第十一段用“人们对玉石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玉石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总结了上文,指出对“碧玉”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与丰富。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方法以及思路的能力。首先文章引用了这多的诗句以及文学典籍中的内容来阐述观点:如第一段引用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如第三段引用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范仲淹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阐述“碧玉”诸多比喻义,增加文化的内涵。然后文中举出例子、列举数据来增强作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为了证明碧玉不可能是翡翠,第七段举出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中描写章荭钻进钱眼中的场面;如为了证明碧玉是和田玉的一种,第八段列举数据,指出“和田玉……矿点多达20余处”。最后在阐述的过程中,第一段先提出问题“也总有人心存疑惑:诗人笔下的‘碧玉’究竟指的是什么”,二、三、四、五、六段进行了分析;第六段最后又提出问题“如果只考虑本意,古人所说的碧玉究竟是我们认识的哪种玉石呢?这是令人感到疑惑的另一个问题”,下文又进行了回答,通过层层设问,让分析阐述的过程显示出清晰的逻辑性。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种对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人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个词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精美课件
- 2024年济南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目和答案详解
- 2024年淮安客运考试题库
- 2024年海南驾驶员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期末冲刺数学试卷(B卷)
- 冰箱基础知识
- 《珍爱河湖保护生态》国旗下讲话稿
-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
- 防雹网项目实施方案
-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 临床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 血常规考试题库含答案全套
- JGT215-2017 建筑门窗五金件 多点锁闭器
- 十字头夹具设计说明书
- 心律失常指南课件
- 2023年好医生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修养与执业法律知识》题库
- 2023年军队文职考试《数学1》真题
- 长春耐火砖施工方案
- 〔部编版〕口语交际:劝告名师课件1
- 运用品管圈QCC管理工具消化内科-运用“日间病房”优化科室管理指标PDCA
- 导尿术导尿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