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 S-02PAGE1-设计说明概述任务依据(1)根据业主的合同文件;(2)交通运输部2010年4月关于《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2007〕358号;(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及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及规程;(4)《公路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6)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地方有关规定等;项目背景李渡街道,隶属于重庆市涪陵区,地处涪陵区西部,东与邻江北街道、百胜镇接壤,南抵长江江心线与龙桥街道隔水相望,西与义和镇相连,北与长寿区毗邻,距涪陵区政府驻地1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10平方千米。2008年5月,由李渡镇与致韩镇、石龙乡合并为李渡街道。截至2020年5月,李渡街道有总人口39780人。李渡街道下辖6个社区、13个行政村。李渡街道有三台寨、太乙门、祖师观唐庙和水磨滩水库、黄草山竹林等景点。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起点接Y005丛石路蒋家湾岔路口,经罗方家湾,终点止于梨子坪涪陵气象站岔路口,是沿线居民及气象站的主要交通道路。全长1.773km,现状路宽3.5m,部分路段技术指标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最大纵坡达21%,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现路基路面宽度按四级公路设计,优化其线型纵坡,保证路基宽度6.5m,路面宽度6m,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项目建设意义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拉动公路沿线的企业发展,为龙塘村以路促游、以路兴村,盘活沿线资源,带动当地土特产加工和销售,打通沿线群众的出行路、致富路,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为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公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模式),大力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及改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交通资源、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测设经过我公司在2021年10月中旬接到业主的委托对《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进行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在充分了解李渡街道的规划,听取了业主对本项目路线走向和控制点的意见后,对路线线形进一步优化,于2021年10月底完成了路线方案设计并通过院总工办审查后,组织外业人员进场勘测,完成了相关数据的收集及地质调查工作,地形图测量工作结束后,我院项目组根据外业期间初步拟定的路基横断面、挡墙、涵洞等方案,组织人员进行了工地核对,确保了外业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2021年11月初完成了《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2021年12月初完成了《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技术标准(1)现场调查、勘测资料;(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1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2021年11月8日,涪陵区交通局主持召开了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公路部分)初步设计评审会,参加评审的单位有李渡街道有关人员和专家。专家组听取了业主和设计单位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的情况介绍,审阅了设计文件,经讨论形成以下评审意见:一、设计单位提交的初步设计文件内容较齐全,资料较完整,基本达到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原则同意通过,修改完善后可用于指导施工图设计。二、意见与建议:1、补充完善设计说明;回复:已修改说明中的设计标准及错漏的部分。2、优化平纵设计图,长陡坡路段宜采取安全措施;回复:受业主委托,因征地困难,新建道路尽量利用原公路用地范围,在平纵线型上不做大的调整;且本工程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相应的安全措施在后续的硬化工程中完善。3、补充边沟、排水等排水设计图;回复:已补充排水设计图,详将C-19。4、补充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回复:受业主委托,交通安全设施不纳入本次设计,在后续的硬化工程中完善。5、复核工程数量和设计概算;回复:已复核工程数量及概算单价。旧路状况调查原道路技术指标(1)原公路等级:四级公路(Ⅱ类);(2)原路面宽度:4.5m(路基)=0.5m(土路肩)+3.5m(行车道)+0.5m(土路肩);(3)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地形、地貌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地处四川省东南部,长江与乌江汇合处,距重庆120km,东邻丰都,南接武隆、南川县、西接巴县,北接长寿、垫江县。区境内地貌现状轮廓受地质结构线控制,大环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公路区耕地广泛分布。路段区大部份地段均为原始地貌(部份地段为居民院子或施工区)。拟建场地地貌上总体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气候、水文涪陵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气温变化特征明显。据涪陵区气象资料,历年最大风速31.5m/s,平均风速1m/s,多年平均气温18.17°C,极端最低气温-1.5°C(1977年1月29日),最高气温43.0°C(2006年8月15日)。夏季降雨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之,春季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mm,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最大年降雨量为1600mm,最小年降雨量为823mm,多年最大日平均降雨量为127mm。多年平均雾日数37.8天,历年最多雾日94天,历年最少雾日17天。全无霜期,年平均日照1248.1小时。场地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地质构造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坡残积层(Q4el)、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泥灰岩、页岩、嘉陵江组灰岩。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杂填土:杂色,稍密,稍湿。主要成分为红粘土、灰岩碎块石,碎块石平均粒径一般为1~15cm,土石比8:2~6:4。结构稍密。2.第四系残积土层次生红粘土:呈黄色,硬塑状,无土洞,稍有光泽,湿度中等,干强度中等,夹角砾及碎块石,一般含12%。厚度变化较大,该层在勘察区分布不均,据钻探揭露厚度为1.1m~7.8m。3.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泥质灰岩:灰色,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该层揭露单层厚度为2.60m~16.20m。页岩:灰黑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较重,薄层状,岩体稍完整,岩质较软,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该层仅在ZY29钻孔中揭露,揭露厚度为3.1m。4.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灰岩:灰色、浅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质硬、性脆。岩溶较发育,节理裂隙发育。该层揭露单层厚度为6.8m~23.30m。自然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李渡街道,隶属于重庆市涪陵区,地处涪陵区西部,东与邻江北街道、百胜镇接壤,南抵长江江心线与龙桥街道隔水相望,西与义和镇相连,北与长寿区毗邻,距涪陵区政府驻地1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10平方千米。2008年5月,由李渡镇与致韩镇、石龙乡合并为李渡街道。截至2020年5月,李渡街道有总人口39780人。李渡街道下辖6个社区、13个行政村。李渡街道有三台寨、太乙门、祖师观唐庙和水磨滩水库、黄草山竹林等景点。2)地质地震道路区内地质构造属扬子淮地台区,地壳稳定,区域构造简单,断层属稳定性断层,对山体稳定无影响,地层岩石体稳定,山体边坡稳定,无大的滑坡、崩塌;植被良好,更无源流等自然灾害,无六级以上地震。在现场调查时发现出露地层有三迭系、三迭系中、下统的碳酸盐岩,局部有自留系砂、页岩。地表岩层局部裂隙节理发育,在漫长的地表水沿裂隙节理溶蚀,侵蚀、风化作用下形成奇特怪异的石林。3)地貌李渡街道地处沿江河谷浅丘低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浅丘、平坝、中丘、低山四种类型;主要山脉有西部边缘黄草山;最高点位于龙塘村太平寨山顶,海拔942.0米;最低处位于双河口村长江边,海拔143米(三峡水库蓄水后为175米)。4)气候李渡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8.2℃,1月平均气温7℃,极端最低气温-1℃,8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高气温44.5℃(2006年8月15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4℃,生长期年平均365天,无霜期年平均317天,最长345天,最短28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90小时,年总辐射80.5千卡/平方厘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6月最多。5)水文李渡街道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道有长江支流小溪河、斜阳溪2条,总长39.3千米;二级河有平溪河、踏水桥河等3条,总长19.5千米;三级河2条10.0千米,河流总长(含长江过境)80.8千米,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河流为长江,从西向东流经境内盘龙、双溪、石马、玉屏、高岩口、红星、双河口7个社区,境内长12.1千米,流域面积106.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小溪河、斜阳溪。6)农业资源2011年,李渡街道有耕地面积10.1万亩,人均0.8亩,林地面积2.6万亩。2011年,李渡街道农业生产总值5.3亿元,比2010年增长11.5%,农业增加值3.3亿元。李渡街道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李渡街道生产粮食总产量2.7万吨,人均230.3千克,其中水稻1.4万吨,玉米1.2万吨;经济作物以青菜头(榨菜原料)、蔬菜、蚕桑为主。李渡街道水果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1.2万吨,主要品种有柑橘、柚子、橙子、杨梅、葡萄等。不良地质现象经钻探揭露及地面实地调查,场区内及相邻地带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0—2001图A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0—2001图B,路段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规定,建议对拟建道路进行简易设防。道路现状调查(1)路面经现场调查,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混凝土路面,部分路面损坏程度严重,部分高坎未设置波形梁护栏。多数曲线路段路基路面未按规范加宽。(2)排水本项目现有边沟为土边沟,且多数路段边沟缺失。由于维护较差,故边沟排水设施破坏严重,且碎石、泥土淤积严重,不能有效完成排水功能。(3)涵洞全线涵洞布置较少,且大部分已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个别涵洞已经完全堵塞,且管径普遍较小,即使清理淤泥也不能满足路基范围内的正常排水要求,本次设计对不满足排水需求的涵洞拆除重建。(3)路基防护从现场踏勘来看,全线路基基本完好开挖边坡均为石质边坡,目前路基稳定。边坡为自然边坡,自然裸露,未对其进行任何防护,沿线多处路段由于边坡垮塌存在岩土堆积的情况。(4)交安设施道路原有部分护栏存在破损严重,挤占行车道,立柱高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拆除,在后续的硬化工程中重建,使其满足行车安全及规范要求。道路全线未设置标志标牌。(5)其他调查沿线路侧布设电杆有电缆。建设方案主要控制因素(1)原路技术指标①平面控制因素原有道路平面线有两处回头弯道,拟合回头曲线半径小于《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最小半径10m的要求,本次方案设计对线型进行优化。②纵断面控制因素本项目起点高程为562.15m,终点高程为724.26m,起终点高差162.11m,平均纵坡达9.15%。既有道路纵坡超过14%的有5处。在本次设计中,既能使纵断面尽量满足规范的同时,又尽可能不对沿线居民房屋产生不利影响是纵断面设计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2)地形条件项目所在地属于山岭重丘区,地形高差较大,原路沿山腰而建,一侧为高边坡、一侧为陡崖,受地形条件限制,道路改建既不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又要从经济合理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改建方案。(3)建筑物沿线房屋建筑及地上、下构筑物多,如高压铁塔、电杆、电线、水管、天然气管等,对线型优化影响较大,平、纵设计尽量满足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还应尽量对周边居民不产生负面影响。路线设计一般原则路线设计按照“随弯就势、指标灵活、合理优化、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线形指标采用根据沿线不同地形、地质采用不同的技术指标。遵循“安全、环保、和谐、自然”的设计方针,灵活运用技术指标,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节约投资、节约用地的总体设计思路。(1)减少边坡开挖,对于局部低矮的稳定边坡,可结合路基填料、挡防圬工数量适当开挖。但应作好边坡防护设计和环保设计工作。(2)注意技术指标的前后连续、均衡,尽量避免突变,如个别地段,地形特别困难,提高技术指标投资高,易引发边坡失稳或大面积植被破坏,则应加强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工作,保证行车安全。(3)项目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可结合工程局部调整路线,避免产生大量弃方。对高填深挖、不良地质应进行路桥等方案的技术、经济、安全、施工和环保综合比较,确保方案可行、合理。(4)严格按《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控制工程规模,合理选择取、弃土场(保护区附近、农田中取弃土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防止水土流失和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管理、服务等设施的位置选择应尽可能与施工临时用地相结合。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以外,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均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5)应加强路基等其他结构的调查工作,保证结构物基础稳定,地基足够承载力,减少施工变更。(6)由于沿线地形狭窄,应做好取弃土场的规划工作,合理选择位置,做好环保绿化工作,减少水土流失。(7)构造物的形式应坚持实际、实用、实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注重标准化、定型化,充分利用项目的水文、泥石流等论证报告及批复,以及“建、管、养”全寿命整体安全的设计理念选择。(8)影响路线方案的沿线城镇、电力、水利、路网等规划,以及大型拆迁、料场等外部协调,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重大问题应书面请示业主),并形成会议纪要或取得书面协议,使设计方案可实施。平面设计(1)路线设计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安全选线”的原则,根据实际地形、地质、工程量、施工的难易和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选用技术指标,路线布设顺“势”而为,以曲线去拟合、适应现有道路、地形、地物和绕避不良地质;利用“动”、“珠链”的理念,达到公路与景观的相互协调,避免深切长路堑、高填,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协调,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协调。(2)平面线形一般由直线、圆曲线组成。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尽量与前后平面线形指标协调,较长直线的尽头不得设置小半径曲线,以及平纵低指标的重叠。(3)当受地形限制,避让不良地质地段或重要建筑物,选用极限最小半径、卵型曲线或S形曲线。(4)圆曲线长度除满足最小长度外,还满足超高过渡段长度要求。(5)充分利用旧路,不片面追求高标准,尽可能多利用旧路。(6)充分重视施工期间的公路保通问题。(7)避重就轻,合理布设灾害路段的线路,本项目沿线在局部路段有工程灾害、危害大、治理难度大,路线布设时尽可能绕避灾害区,特别是滑坡路段,局部路段适当降低线形指标。对于无绕避条件或绕避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的不良地质病害,坚持“可知性-可治性-可靠性(方案可靠、技术可行、实施可能、经济合理)-强化养护管理”四阶段的整治方法。在对不良地质病害的成因、性质、规模、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术条件和施工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病害整治方案。起点Y005丛石路蒋家湾岔路口,终点止于梨子坪涪陵气象站岔路口。本项目在路线平面设计中,对升级改造段弯道半径较小的弯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大其转弯半径,对部分路段进行截弯取直。其余路面改造段道路进行路线平面的拟合。路线加宽按照I类加宽实施,路线超高按相关技术规范执行,超高缓和段长度不低于10m,路线夹直线长度低于10m路段应适当压缩圆曲线长度实施超高。项目起点项目终点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桥涵、平交、管线、设计洪水位、土石方平衡、路基稳定等诸因素,合理采用坡率、坡长综合设计,力求指标均衡,凸凹曲线设置合理,视觉顺适。(2)纵坡坡度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对于爬坡路段,为争取高程,降低工程整体投资,同时结合本项目为山区改建公路,应充分结合周围建筑物的需要,局部路段降低了纵断面技术标准。(3)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以满足驾驶人员视觉要求和路容美观为宜,尽量选择满足视觉需要的值。当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线坡段不长,合并成单曲线或复曲线;反向竖曲线间宜插入一定长度(长度不宜小于3s行程)的直线坡段。平纵组合设计线形组合设计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总体协调;避免在同一视觉路段上设置陡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型竖曲线,纵坡反复凹凸、纵向排水渲泄不畅;凸形或凹形竖曲线顶、底部不插入小半径平曲线。路线平、纵面设计时尽可能与原有道路、地形地貌相适应,不追求脱离地形条件的高标准,但也不轻易采用技术标准规定的最小值。在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前提下,适当的改善线形指标,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和道路的通行能力。路线平面设计线、纵断面设计标高均为行车道中心线。施工注意事项(1)本项目坐标采用WGS2000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黄海高程基准,全线共埋设8个控制点。施工放线前应对沿线导线坐标、水平高程进行复测检查,确保路线及各种结构物放样准确。施工时如沿线导线点、水准点需加密、迁移或重新恢复时,应按《公路勘测规范》执行(2)路线平曲线必须顺适,适时复核纵坡及设计高程,避免累积误差过大;特别是注意起终点的高程顺接。(3)注意施工区的安全监测,施工基础开挖、边坡开挖段落等均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4)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建设规模及标准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及基础设施完善公路工程起点Y005丛石路蒋家湾岔路口,终点止于梨子坪涪陵气象站岔路口,全长1.773km。经各参建单位讨论,对该路段进行拓宽改造,路基路面宽度按四级公路设计,其路基宽度6.5m,路面宽度6m;路线平纵线形按四级公路设计。路基、路面设计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标准路基宽度为6.5m,路幅组成为6.5m=0.25m(硬路肩)+3m(车行道)+3m(车行道)+0.25m(硬路肩)。加宽方式根据设计规范,应在曲线内侧加宽,曲线加宽按I类加宽实施。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半径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5加宽值0.40.50.60.70.91.31.51.82.2-超高方式拟建项目超高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同设计高程位置)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设置。一般路基设计①填方路基填土高度H≤8.0m时,填土边坡坡率采用1:1.5;以确保填方路基的稳定。当填方边坡的横坡大于1:5时,原自然斜坡地表均需开挖台阶(不小于1m宽度)进行处理。对于一般路段要求清除杂草、草皮、树根,碾压后再填土方。当填方高度较小,地面横坡较陡时,设置C20片石混凝土护肩,护肩襟边宽度,根据地质条件确定。②挖方路基由于本路段以原路改建为主,挖方路段主要发生在改线的新建路段。一般路堑边坡:挖方路堑边坡根据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和边坡高度,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及力学验算法经综合分析后确定。石质边坡:边坡坡率采用1∶0.3,当边坡高度大于30m时要根据岩体情况进行稳定性验算。土质边坡:0m<H≤8m时,边坡坡率采用1∶0.5边坡高度8m<H≤16m时,边坡坡率采用1∶0.75;边坡高度H>16m时边坡坡率采用1∶1,在有景观要求的挖方路段,可考虑放缓边坡坡率。当边坡高度大于20m时要根据土质情况进行稳定性验算。对强风化的软质岩路段,采用土质边坡坡率。本项目根据沿线岩土性质、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结合现有公路边坡稳定情况,综合拟定挖方边坡坡度见下表。土质路堑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岩质路堑边坡岩土类型风化程度边坡坡率H﹤15m15m≦H﹤30mⅠ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弱风化1:0.1~1:0.31:0.3~1:0.5Ⅱ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3~1:0.5弱风化1:0.3~1:0.51:0.5~1:0.75Ⅲ类未风化、微风化1:0.3~1:0.5弱风化1:0.5~1:0.75Ⅳ类弱风化1:0.5~1:1强风化1:0.75~1:1注︰①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是,可不受本表限制②Ⅳ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路基压实标准和压实度新建路段采用天然砂砾石或片卵石进行换填碾压密实。路基应满足宽度、路拱、标高、平整度、强度、压实度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和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的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2.2、表3.2.3、表3.3.3和表3.3.4综合要求如下表: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压实度填料最小承载比填料最大粒径(m)(%)(CBR)(%)(cm)上路床0~0.3≥95610下路床0.3~0.8≥95410上路堤0.8~1.5≥94315下路堤1.5以下≥92215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95%。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94%(重型击实标准)。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及弯沉值见下表。路基回弹模量及弯沉指标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土质路基≥40MPa≤238路基防护本项目路线局部位于山腰线,填方处于地面线较陡路段时,为避免占用过多土地、防止路基不稳等问题,采用了挡土墙和护肩进行防护,挡墙构造和材料要求如下:路肩墙均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砌筑。所用片石应匀质、不易风化、无裂隙且标号不低于MU30,石料规格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片石混凝土中片石掺量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0%。墙长每隔10~15m和与其它建筑物连接处应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2c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0.15m。沿墙高和墙长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折线墙背的易积水处亦应设置。泄水孔采用直径5cm的PVC管安装。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0.3m,而在浸水地区的挡土墙应设置在常水位以上0.3m,并对设计水位+0.5m以下的填料采用透水性材料(如碎石)。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回填1.0米厚碎石作为反滤层,外侧铺设渗水土工布,并在最低排泄水孔下部设置C20混凝土隔水层,不使积水渗入基底。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C20片石混凝土回填封闭夯实。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如泉水等),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如渗水暗沟等)。其出水口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空基础。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挡土墙基础应置于坚实的土基中或岩石上,基础的埋深不小于1.0m,墙趾外襟边宽度要求详见挡墙标准断面设计。路面工程路面设计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耐久性好并适合该地区情况的路面结构方案。本项目路面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①方案必须适应本项目路段的使用要求,特别是交通荷载条件和长时间高温多雨天气的使用要求。②方案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必须适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如材料供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使用环境等条件。③方案必须操作方便,适合于当地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技术成熟,使用效果良好。④方案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即应具有较高的现价比。⑤特殊路段的处理必须满足特殊使用条件下的使用要求。设计标准①路面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②道路等级:四级公路,双向2车道;③设计行车速度:15km/h;④设计使用年限:8年;⑤路面设计轴载:BZZ-100;路面结构该路段对路线进行拓宽新建,新建路面结构层为15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cm厚AC-16中粒式沥青砼。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开挖成型以后,需先对全线的路基进行调平碾压,局部软弱路段采用天然砂砾石或片卵石(换填片石利用符合要求的开挖片石)进行换填碾压密实。检查满足宽度、路拱、标高、平整度、强度、压实度等要求后,再进行新路面结构层的铺筑。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和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的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2.2、表3.2.3、表3.3.3和表3.3.4综合要求如下表: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压实度填料最小承载比填料最大粒径(m)(%)(CBR)(%)(cm)上路床0~0.3≥94510下路床0.3~0.8≥94310上路堤0.8~1.5≥93315下路堤1.5以下≥90215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94%。土质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起皮、积水及表面不平整等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压实度≥94%(重型击实标准)。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及弯沉值见下表。路基回弹模量及弯沉指标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土质路基≥40MPa≤238mm路肩及排水(1)路肩:采用C20混凝土路肩,肩厚度为40cm,设置护栏路段的路肩需由原设计的25cm加宽至50cm。(2)边沟:边沟:对全线挖方侧设置土边沟,边沟底宽和净高为40cm×40cm,外侧沟体坡比为1:0.5。弃土方本工程弃土方共4.6万方,本庄利用较少,弃土由业主单位协商后统一处理。交通安全设施标志牌原路全线未设置标志标牌,道路施工后续硬化工程时应按照现有规范设置标志标牌。(1)交通标志设计原则:①布设的原则是以不熟悉本路的司机为设计对象,从进入公路开始,通过交通标志的引导,安全、顺利、快速抵达目的地。②版面设计采用中文设计。(2)技术要求①材料a.标志立柱、横梁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A3)焊接钢管,并符合GB700-79D的要求。标志立柱柱帽、横梁帽均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板,钢板厚度3mm;b.标志板:采用LF2铝合金板材,并要求符合GB3194-82“铝合金板材的尺寸及允许偏差”及GB3193-82“铝及铝合金轧板”的规定;c.滑动槽钢:采用LC4铝合金挤压型材,要求符合YB1703-77“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的规定;d.高强螺栓:高强连接螺栓、高强地脚螺栓(包括相应的螺母、垫圈)。采用45号钢,并符合GB1231-76的规定;e.水泥混凝土基础材料:混凝土强度须符合现行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有关规定;f.定向反光标志膜:采用四级定向反光膜。反光膜颜色的角点坐标和标志色泽耐用期应满足:年限为10年。②制作a.交通标志的形状、颜色、图案应严格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标准及设计图上的规定执行。为确保指路标志的视认性,指路标志汉字必须采用黑体字,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英文也应符合标准GB5768-2009的规定,不允许采用其它字体;b.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规定为:禁令标志为白色;指示、指路标志为蓝色。c.标志板与滑动槽、卷边加固件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版面平整、不影响贴反光膜的前提下,可自行决定采用铆接或点焊。③施工中的注意事项:a.路侧设置的标志:柱式标志的标志板内缘距路面(或路肩)边缘距离不应小于25cm;为减少标志板面对驾驶员的眩光,在装设时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角度:指路和警告标志为0~10°;禁令和指示标志为0~45°;b.所有标志、立柱和横梁都应分别焊接柱帽、横梁帽。柱帽、横梁帽用钢板焊接或冲压成型;c.标志板在运输、吊装过程中,不应对标志板反光膜产生任何损伤;立柱、横梁、法兰盘、连接螺栓、抱箍等进行热浸镀锌防锈处理后表面喷涂或刷涂常温固化氟碳涂料;d.要求色泽光亮、美观,无划痕、焊缝痕迹;e.铝合金板,铝合金挤压型材与钢材接触的部分,应采取相应的防锈措施;f.标志构件在运输、安装过程中必须作好保护措施,不能产生任何损坏;j.未尽事宜,严格按《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执行。护栏由于加铺后护栏达不到安全设施规范要求,将原护栏全部拆除,拆除护栏时采用护栏立柱拔粧机进行拆除,拆除之后集中处理。道路施工后续硬化工程时应按照现有规范设置波形梁护栏。(1)护栏设置原道路护栏因路线纵坡调整,需对原道路护栏进行拆除重建,护栏等级为C级护栏。(2)护栏设计公路护栏按照防护等级采用C级,护栏形式、尺寸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细则》(JTGD81-2017)相关要求。护栏最小设置长度不小于28m。(3)护栏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原则上,护栏设置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4)材料要求①波形梁板、立柱、端头及连接螺栓所用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钢技术条件》的规定。②拼接波形梁的螺栓应采用高强螺栓,材料采用45号钢,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3632〜36331995)的规定。③所有金属构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波形梁护栏、立柱、端头及连接件表面采用热浸镀锌的防腐处理措施镀锌量为600g/m2,紧固件镀锌量为350g/m2。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在热镀锌后必须清理螺纹。④波形梁护栏的所有冷弯型钢构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470-83)中所规定的0号锌或1号锌。标线本部分原路段原为水泥砼路面,全线无标线,改造后为沥青砼路面,并铺设标线。本项目标线采用热熔型道路标线,标线宽15cm。道口桩道路硬化时对各交叉道口道口桩。以提示该处为交叉路口。在主路与支路交叉处两侧,各设置2根道口桩,间距为2米。道口标柱中心距土路肩内侧边缘20cm,不应埋设在路基边坡上。平交路口项目全线平面交叉共10处。具体位置详见《平面交叉设置及工程数量一览表》,路线高层调整较小的位置,交叉口搭接处理与水泥路面纵向接头处理宜按小于等于6.0%坡度接顺,搭接长度宜不小于30m,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缓坡搭接长度,铣去缓坡搭接段200mm厚混凝土,用C30混凝土恢复;路线高层调整较大的位置,需要与道路衔接产生土石方,破坏原路结构层。路基使用20cm片石补强,对面层采用20cm厚C30混凝土进行搭接恢复。材料要求水泥混凝土(1)水泥用于水泥混凝土板的水泥应采用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号,并且其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多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道路硅酸盐水泥。使用水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路用品质要求应符合2.3.1的规定。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水泥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熟料游离氧化钙(%)≤1.8GB/T176氧化镁含量(%)≤6.0铁铝酸四钙含量(%)12.0~20.0铝酸三钙含量(%)≤9.0三氧化硫≤4.0碱含量Na2O+0.658K2O(%)≤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无碱活性集料时,1.0氯离子含量(%)≤0.06混合材料种类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烧黏土、煤渣,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岩粉水泥厂提供出磨时安定性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JTGE30T0505初凝时间(h)≥0.75终凝时间(h)≤10标准稠度需水量(%)30.0比表面积(m2/kg)300~450JTGE30T0504细度(80μm筛余)(%)≤10JTGE30T050228d干缩率(%)≤0.10JTGE30T0511耐磨性(kg/m2)≤3.0JTGE30T0510(2)粗集料水泥混凝土面层的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的规定。粗集料的级别应不低于Ⅲ级。碎石、碎卵石和卵石质量指标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碎石压碎指标(%)≤30.0JTGE42T0316卵石压碎指标(%)≤26.0JTGE42T0316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2.0JTGE4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20.0JTGE42T0311含泥量(按质量计%)≤2.0JTGE42T0310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7JTGE42T0310吸水率(按质量计%)≤3.0JTGE42T0307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1.0GB/T14685洛杉矶磨耗损失(%)≤35.0JTGE42T0317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JTGE42T0313岩石抗压强度岩浆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沉积岩不应小于60Mpa。JTGE41T0221表观密度(kg/m3)≥2500JTGE42T0308松散堆积密度(kg/m3)≥1350JTGE42T0309空隙率(%)47JTGE42T0309磨光值(%)35.0JTGE42T0321碱集料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疑似活性反应JTGE42T0325用于路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合成级配的要求,见下表。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破碎卵石的最大粒径为26.5mm,卵石的最大粒径为19.0mm(试验方法:JFGE42T0302)。粗集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试验方法级配粒径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095~10085~10040~600~10JTGE4T03024.75~19.0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单粒级配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55~7025~400~100-16~26.595~10085~10055~7025~400~100(3)细集料水泥混凝土的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不宜使用再生细集料,天然砂的质量标准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天然砂的质量标准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0JTGE42T0304含泥量(按质量计)(%)≤3.0JTGE42T0333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0JTGE42T0335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6GB/T14684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JTGE42T0337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0.5JTGE42T0341海砂中的贝壳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8.0JGJ206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JTGE42T0338吸水率(%)≤2.0JTGE42T0330表观密度(kg/m3)≥2500JTGE42T0328松散堆积密度(kg/m3)≥1400JTGE42T0331空隙率(%)≤45.0JTGE42T033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JTGE42T0336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者疑似碱活性反应JTGE42T03325结晶态二氧化硅含量(%)≥25.0JTGE42T0324天然砂的级配范围宜符合下表的规定,面层水泥混凝土使用的天然砂细度模数宜在2.0~3.7之间。天然砂的推荐级配范围砂分级细度模数方筛孔尺寸(mm)(试验方法JTGE42T0327)9.54.752.361.180.600.300.150.075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粗砂3.1~3.710090~10065~9535~6515~305~200~100~5中砂2.3~3.010090~10075~10050~9030~608~300~100~5细砂1.6~2.210090~10085~10075~10060~8425~450~100~5机制砂宜采用碎石作为原料,并用专用设备生产。质量标准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机制砂的质量标准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机制砂母岩的抗压强度(MPa)≥30.0JTGE41T0221机制砂母岩的磨光值≥30.0JTGE42T0321机制砂单粒最大压碎指标(%)≤30.0JTGE42T0350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10JTGE42T0304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0.06GB/T14684云母(按质量计)(%)≤2.0JTGE42T0337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JTGE42T0341泥块含量(按质量计)(%)≤1.0JGJ206石粉含量(%)<(MB值<1.40或合格)7.0JTGE42T0349石粉含量(%)<(MB值≥1.40或不合格)5.0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JTGE42T0338吸水率(%)≤2.0JTGE42T0330表观密度(kg/m3)≥2500JTGE42T0328松散堆积密度(kg/m3)≥1400JTGE42T0331空隙率(%)≤45.0JTGE42T033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JTGE42T0336碱活性反应不得有碱活性反应或者疑似碱活性反应JTGE42T03325机制砂的级配范围宜符合下表的规定。面层水泥混凝土使用的机制砂细度模数宜在2.3~3.1之间。机制砂的级配范围机制砂分级细度模数方筛孔尺寸(mm)(试验方法JTGE42T0327)9.54.752.361.180.600.300.15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Ⅲ级砂2.8~3.910090~10050~9530~6515~295~200~10(4)施工用水施工用水符合一般饮用水即可,遇有可疑水源时,应进行实验鉴定。(5)外加剂①面层水泥混凝土外加剂质量除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外,尚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3.6.1的要求。各项性能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②外加剂产品出厂报告中应标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和使用注意事项。面层水泥混凝土的各种外加剂应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提供检验报告后方可使用。③外加剂产品应使用工程实际采用的水泥、集料和拌和用水进行试配,检验其性能,确定合理掺量。④外加剂复配使用时,不得有絮凝现象,应使用工程实际采用的水泥、集料和拌和用水进行试配,确定其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⑤采用非水溶的粉状外加剂时,应保证其分散均匀、搅拌充分,不得结块。沥青混合料(1)沥青为提高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交通使用要求,上面层选择使用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沥青与面层石料的粘附性不低于4级,基质沥青及非改性沥青均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及基质沥青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如下表。制备改性沥青时,应采用适宜的生产条件和方法进行,通过实验确定改性剂用量和适宜的加工温度,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其技术指标要求分别如下:聚合物SBS类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JTJ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JTJ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JTJ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75JTJ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JTJT0625闪点,不小于(℃)230JTJ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JTJ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JTJT0662离析,软化点差,不大于(℃)2.5JTJT0661RTFOT后残余物质量损失,不大于(%)±1.0JTJT06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JTJ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JTJT0605道路石油沥青AH-70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50#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延度(5cm/min,10℃)cm≥15T0605延度(5cm/min,15℃)cm≥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260T0611动力粘度60℃Pa.s≥180T0620含蜡量(蒸馏法)%≤2.2T061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99.5T0607薄膜烘箱试验163℃×5h质量损失%≤±0.8T0610针入度比%≥61T0604延度10℃cm≥6T0605(2)粗集料沥青面层的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路面抗滑表层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力好的碎石或破碎砾石,不得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不宜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指标表面层其他面层石料压碎值(%)≤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g/m3)≥2.45T0304吸水率(%)≤3.0T0304坚固性-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9.5mm的颗粒含量(%)其中粒径小于9.5mm的颗粒含量(%)≤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T0310软石含量(%)≤5T0320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013.29.54.752.360.6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150~5S133~1010090~1040~700~200~5S143~510090~1000~150~3(3)细集料及填料沥青面层的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及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指标表观相对密度≥2.45坚固性(>0.3mm部分)(%)-含泥量(<0.075mm的含量)(%)≤5砂当量(%)≥50亚甲蓝值(g/kg)-棱角性(流动时间)(s)-填料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指标表观相对密度(t/m3)≥2.4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亲水系数T0353塑性指数(%)T0354加热安定性T0355(4)混合料级配沥青面层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5.3条、条文说明(表7-3、表7-4)及附录B的要求,矿料级配见下表。密集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指标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中粒式AC-16C10090-10076-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5)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数值击实次数次75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空隙率VV深约90mm以内%2~43~5深约90mm以下%2~43~6稳定度MS不小于Kn8流值FLmm2~4.52~4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设计空隙率(%)1613.2211.512312.513413.514514.515616.516沥青饱和度VFA(%)65~75注︰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值确定要求的VAM最小值本表适用于公称最大粒径≦26.5mm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粘层、透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粘层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PC-3。沥青混合料之间应铺设沥青粘层,所用沥青标号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在基层施工完毕后,应在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透层采用慢裂阳离子乳化沥青PC-2,撒布量为0.7~1.5L/m3。透层油应透入基层5mm,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沥青的针入度不宜小于100,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其质量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沥青的品种及用量通过试洒确定,待透层沥青完全下透后,再施工封层。道路用乳化沥青质量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阳离子PC-2PC-3破乳速度慢裂快裂或中裂粒子电荷阳离子(+)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0.1粘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1~6蒸发残留物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50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8~20溶解度,不小于%97.597.5针入度(25℃)0.1mm50-30045~150延度(15℃),不小于cm40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2/3常温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2d,不大于%15注:①粘度可选用恩格拉粘度计或沥青标准粘度计之一测定。②表中的破乳速度与集料的粘附性、拌和试验的要求、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工程上实际的石料进行试验,仅进行乳化沥青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要求此三项指标。③储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用试验时间,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当天使用时也可用1d的稳定性。④当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储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进行-5℃低温储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⑤如果乳化沥青是将高浓度产品运到现场稀释后使用时,表中的蒸发残留物等各项指标指稀释前乳化沥青的要求。沥青路面粘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下卧层类型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新建沥青层PC-30.3~0.6沥青路面透层材料的规格和用量表用途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半刚性基层PC-20.7~1.5基层(水泥稳定碎石)(1)材料要求a.水泥水泥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等于3小时,终凝时间6小时以上10小时以内,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水泥。水泥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b.集料碎砾石的粒径不得大于31.5mm,压碎值不大于35%,含泥量应小于0.5%,针片状小于15%。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基层集料的级配的颗粒组成范围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液限塑性31.526.5199.54.752.360.60.075(%)(%)基层10090~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c.水施工用水符合一般饮用水即可,遇有可疑水源时,应进行实验鉴定。(2)混合料组成水泥稳定碎砾石基层的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应不小于97%,7天龄期的无侧限饱水抗压强度应满足4Mpa,水泥稳定碎砾石基层的水泥剂量采用4~5%。抗滑薄层(1)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薄层抗滑层材料的原材料是由A、B两种液体基料、填料和耐磨碎石组成。A、B液体基料和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摊铺并撒上耐磨碎石,待其完全固化后即得到薄层抗滑层路面。①组分A的技术要求组分A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组分A的技术要求性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环氧含量185~192ASTM.D1052粘度20℃,s≤40标准粘度计法含水量,%≤1%ASTM.D1744比重(25℃),g/cm31.1~1.2ASTM.D1475外观深色目视②组分B的技术要求组分B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组分B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粘度25℃,s≤30标准粘度法含水量,%≤0.5ASTM.D1744比重(25℃),g/cm31.1~1.2ASTM.D1475颜色半透明目视③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作为薄层抗滑层材料的内部骨料,填料的粒径一般为0.6mm以下,可以是人工砂,也可以是天然砂;耐磨石料不直接与A、B组分混合,而是在混合物摊铺均匀后将它撒在薄层抗滑层表面,靠它的自重嵌入混合物中,待薄层抗滑层材料固化后,作为抗滑表面,这种粗集料的粒径为3~5mm,非酸性石料,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见下表。填料和耐磨碎石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填料密度,g/cm3≥2.3T0328-200(容量瓶法)含水量,%≤2.0酒精燃烧法粒度,㎜≤0.6筛分法耐磨碎石密度,g/cm3≥2.7T0328-200(容量瓶法)含水量,%≤2.0酒精燃烧法洛杉矶磨耗≤20%洛杉矶法(ASTMC131)磨光值≥45T0321-1994压碎值≤18T0322-2000④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技术要求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技术要求见下表。薄层抗滑层材料的性能指标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粘度增至的50s的时间(20℃),min≤60标准粘度计法抗拉强度,MPa≥7.0GB1040粘接强度,MPa≥2.2拉拨试验剪切强度,MPa≥2.0GB7124-86剥离强度,KN/m≥2.0GB/T7122-199660℃保温200小时残留的剪切强度,%≥75水煮法60℃保温200小时残留的粘接强度,%≥75耐化学腐蚀不溶解于一般的化学药品浸泡、称量阻燃性空气中难燃直接燃烧法热固性(200℃)不熔化特殊规程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要点及工艺沥青混合料(1)施工准备①沥青混凝土所用粗细集料、填料以及沥青均应符合合同技术规范要求,开工前将混合料配合比包括:矿料级配、沥青含量、稳定度(包括残留稳定度)、饱和度、流值、马歇尔试件的密度与空隙率等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②沥青混合料拌合设备,运输设备以及摊铺设备均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③铺筑沥青层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旧路面或下卧层已被污染时,必须清洗或经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④沥青材料的准备,沥青材料应先加热,避免局部过热,并保证按均匀温度把沥青材料从贮料罐送到拌合设备内。⑤集料准备,集料应加热到不超过170℃,集料在送进拌合设备时的含水量不应超过1%,烘干用的火焰应调节适当,以免烤坏和熏黑集料,干燥滚筒拌合设备出料时混合料含水量不应超过0.5%。(2)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合厂(场、站)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的要求。(3)混合料的运输汽车应有紧密、清洁、光滑的金属底板和墙板,底板应涂一薄层适宜的防粘剂,但不得有残余液积留在车箱底部。防粘剂可以采用洗衣粉水、废机油水等,但不宜采用柴油水混合液。汽车必须备有用于保温、防雨、防污染用的毡布,其大小应能完全覆盖整个车厢。无论运距远近,无论气温高低,装完料后必须覆盖保温毡布,以防止混合料温度离析。车辆在进入工程现场时,可以在沥青面层前设置湿草袋等措施,确保轮胎洁净,以免造成污染。(4)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在摊铺沥青砼前清扫下承层,其表面进行清理、整修,其表面应干燥、清洁、无任何松散石料、灰尘、施工垃圾等杂物。摊铺机的摊铺速度要与混合料产量匹配,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止。必须保证匀速摊铺且速度不能超过4m/min。必须防止料车撞击摊铺机或将料洒到下承层上。卸料过程中由摊铺机推动汽车同步前进,卸料完毕后,及时驶离摊铺机。对空间受到限制等摊铺机无法工作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铺筑混合料。(5)沥青混合料的碾压1)摊铺后立即进行压实工作,碾压采用连续紧跟碾压的方式进行,碾压每次折回处与摊铺机保持不大于5m的距离,随摊铺的进行形成梯队进行,禁止骤起骤停。2)碾压程序A、初压: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紧接摊铺进行。B、复压:采用双驱双振压路机高频低幅振压2~4遍,折返关闭振动并停止洒水。C、终压:用双驱双振压路机关闭振动静压1~2遍,消除全部轮迹。D、碾压过程中不得在新铺的混合料上停留、转向或制动,并让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连续进行,直到所有压痕都全部消失,并达到规定的密实度为止。E、由于压路机转向或其它原因引起的混合料任何位移都要立即用路耙整修,必要时要加铺新混合料及时纠正。碾压时小心保持混合料边缘的线形和坡度,使之不能产生位移。F、沿模板、路缘石及压路机不能作业的其它地方,用手动热夯、铁镘板或机动夯,将混合料夯实到规定的密实度。3)接缝处理①沥青混合料摊铺中的横缝保持在最小数量,严禁出现纵向冷接缝。②当天摊铺混合料收工时,用3米直尺在碾压好的端头处检查平整度,选择合格的横断面,画上直线用切缝机切出立茬,多余的料弃掉,并清扫干净。当用切割机切缝时,切缝时间在混合料尚未冷却时,切缝后用水将横缝冲洗干净,干燥后侧面涂刷适量的粘层沥青,然后紧贴缝壁摊铺混合料。接缝处摊铺沥青混合料时,熨平板放到已压实好的路面上,在路面和熨平板之间垫木板,其厚度为压实厚度与虚铺厚度之差。预热熨平板的温度同混合料的温度。(6)温度控制沥青加热温度160℃~165℃,现场制作温度165℃~170℃,加工最高温度175℃,集料加热温度190℃~200℃,混合料出场温度175℃~185℃,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195℃。初压的起始温度控制在165℃左右,并尽快完成初压工序。终压温度不低于130℃。沥青混合料的储存时间不宜太长,储存温度必须要保证,以便防止混合料沥青析漏及混合料表面成硬壳。(7)透层、粘层1)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和粘层应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作业。2)透层油的用量应通过试洒确定。3)喷洒透层油用的沥青洒布车使用的喷嘴宜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并保证均匀喷洒。4)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5)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水稳基层施工(1)拌和为保证施工质量,建议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和。厂拌法应在设计配合比基础上增加0.5%的水泥剂量,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当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试材料的配合比。①拌和场的备料达到总量的30%。②每天开拌前,工地试验室应根据原材料含水量变化,下达配料通知单,拌和楼操作人员按通知单确定各档料和水的用量。当集料中的含水量超过或接近按最佳含水量计算所得的混合料总用水量时,不进行混合料生产。③每天应取一组混合料检测水泥剂量和级配;随时检查配比、含水量是否变化。在整个拌和过程中须保证各档集料、水泥剂量和用水量要连续均匀的供料,保证级配稳定。④为减少离析,拌和楼料仓应安装专用小型漏斗。成品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进入料仓后,再由漏斗出料装车,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2)混合料运输①为防止运输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离析,在运输车辆上焊接防离析钢板,在每天开工前,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将车厢清洗干净。配备足够数量的运输车辆,以满足拌和出料与摊铺需要。②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车上的混合料用毡布进行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如运输车辆中途出现故障,立即以最短时间排除;当车内水泥稳定混合料不能在水泥初凝前运到工地摊铺压实时,应予以废弃。(3)混合料摊铺①摊铺前将下结构层表面喷洒水泥净浆或洒水湿润。②每天摊铺前检查摊铺机各部分运转情况。③调整好传感器臂与控制线的关系,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基层分二层施工时,在施工上基层时,应对下基层表面的浮尘、松料、积水进行处理,并喷洒水泥净浆后才施工。④底基层、基层混合料摊铺采用摊铺机宜连续摊铺。采用与拌和能力相匹配的速度摊铺,避免摊铺机停机待料。⑤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保持有三分之二埋入混合料中。⑥摊铺机在安装、操作时应采取降低布料器前挡板的离地高度等措施,以防止混合料离析,并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离析现象。(4)混合料碾压①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基层压实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表5.1.8的规定。表5-7基层材料压实度标准(%)公路等级水泥稳定材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稳定中、粗粒材料≥97稳定细粒材料≥95②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底基层压实标准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表5.1.9的规定。表5-8底基层材料压实度标准(%)公路等级水泥稳定材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稳定中、粗粒材料≥95③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每一个碾压段落控制在50m左右,碾压段落层次分明,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由专人指挥,并有监理旁站。④碾压程序和碾压遍数通过试验路段确定。碾压遵循试验路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驱动轮朝向摊铺机方向,由路边向路中、先轻后重、低速行驶碾压的原则,避免出现推移、起皮和漏压的现象。压实时,遵循初压→轻振动碾压→重振动碾压→稳压的程序,压至无轮迹为止。初压要充分,振压不起浪、不推移。⑤压路机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压路机碾压时的速度,第l~2遍为1.5~1.7km/h,以后各遍应为1.8~2.2km/h。压路机须增设限速装置。⑥严禁压路机在刚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⑦碾压宜在水泥初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路侧边部碾压可采用钢钎插捣与小型平板压路机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碾压密实。(5)接缝的处理①横向接缝处理a.基层(底基层)横向施工接缝均采用平接缝。在每天施工结束后或因故中断施工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摊铺机应驶离混合料末端。b.将末端含水量合适的混合料弄整齐,紧靠混合料放两根方木,方木的高度应与混合料压实厚度相同,整平紧靠方木的混合料,方木应垂直路中线。c.方木的另一侧用砂砾或碎石回填约3m长,其高度应高出方木2~3厘米,并将混合料碾压密实。d.在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之前,将砂砾或碎石和方木除去,并将下面层顶面清扫干净。e.摊铺机应返回到已压实层的末端,重新开始摊铺混合料。f.摊铺中断大于2h且未按上述方法处理横向接缝时,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再摊铺新的混合料。②纵向接缝处理a.水稳基层施工应尽量避免纵向接缝,分两幅摊铺时,纵向接缝处应加强碾压。存在纵向接缝时,纵缝应垂直相接,不应斜接。b.在前一幅摊铺时,宜在靠中央的一侧用方木或钢模板做支撑,方木或钢模板的高度应与稳定材料层的压实度相同。c.应在摊铺另一幅之前拆除支撑。(6)养生①将透水无纺土工布人工覆盖在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在土工布接缝处设置压块,以防洒水和刮风时翘起。②覆盖2h后,再用洒水车洒水,在养生期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③养生结束后,应将覆盖物清除干净,并将养护牌移走。④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得用高压式喷管,以免破坏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基层表面湿润。(7)交通管制①在养生期间应采取隔离措施封闭交通,严格禁止施工车辆通行。②养生时间不宜少于7天。养护期结束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上禁止一切超载车辆通行,一般车辆限速通行,同时应采取措施避免车辆集中快速行使,以保护基层(底基层)骨料不受破坏。5.2.2施工注意事项路面改造建议全幅施工,(底)基层碾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检测,(底)基层养护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弯沉检测,检验方法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执行。(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应选择气温较高的季节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不得低于5℃。(2)水泥稳定碎石各项试验应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的规定进行。(3)要求混合料采用专用集中厂拌机械拌制,集中拌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混合料应配料准确,拌和均匀。②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③不同粒径的碎石及细集料应隔离,分别堆放。(4)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有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颗粒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5)根据混合料的含水量,及时调整加水量。(6)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车上的混合料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7)采用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或稳定土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摊铺机与拌和机的生产能力应相互匹配。(8)在摊铺机后设专人消除混合料离析现象,特别是铲除局部的粗集料“窝”后,用混合料填补。(9)根据混合料分层厚度选择相应的压路机(分层厚度不超过15cm时,可用12~15t的压路机;分层厚在15~20cm时,应用18~20t的压路机),先用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静压一遍,然后来回振压直至密实。(10)混合料碾压密实后,立即进行洒水养生,每天的洒水次数视天气情况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混合料表面潮湿,养生期间禁止车辆通行。(11)养生结束后,应先清扫基层,再浇筑混凝土面层。(12)未尽事宜,请参照相关技术规范执行。透层施工(1)沥青路面施工前在水泥稳定基层上喷洒透层油。(2)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的深度宜不小于5mm(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3)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宜不小于100。透层用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允许根据渗透情况适当调整,当使用成品乳化沥青时可通过稀释剂得到要求的粘度。(4)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