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TOC\o"1-4"\h\z\u一、互联网与金融的相互推进 PAGEREFToc373590578\h31、互联网渗透率提高是金融互联网化的推动因素 PAGEREFToc373590579\h32、用户与技术双轮驱动,互联网金融已然不可阻挡 PAGEREFToc373590580\h43、互联网金融是满足多层级客户融资和理财需求的重要手段 PAGEREFToc373590581\h10二、P2P贷款:贯彻互联网人人分享精神的最佳体现 PAGEREFToc373590582\h121、P2P贷款的简要介绍 PAGEREFToc373590583\h122、以LendingClub为例看海外P2P贷款 PAGEREFToc373590584\h163、直接P2P贷款的中国模板:人人贷 PAGEREFToc373590585\h194、从运营模式看中国发展P2P贷款的桎梏 PAGEREFToc373590586\h245、中美P2P市场发展结果的思考 PAGEREFToc373590587\h286、中国P2P贷款领域蕴含的风险分析 PAGEREFToc373590588\h29(1)非法集资和P2P贷款、众筹模式的认定 PAGEREFToc373590589\h30(2)目前P2P贷款监管缺位的情况埋下信用风险和社会矛盾的风险 PAGEREFToc373590590\h31(3)P2P平台的流动性风险 PAGEREFToc373590591\h31三、众筹:拉近理想和现实 PAGEREFToc373590592\h31四、无限的边界:基于互联网的银行上线 PAGEREFToc373590593\h351、互联网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因巨额亏损被收购 PAGEREFToc373590594\h412、互联网保险INSWEB规模难做大,最终被收购 PAGEREFToc373590595\h43五、依托互联网和现代IT技术的社区银行 PAGEREFToc373590596\h441、美国社区银行简要介绍以及发展情况 PAGEREFToc373590597\h442、我国社区银行:理念已经升级,通过交叉销售扩大收入来源 PAGEREFToc373590598\h48一、互联网与金融的相互推进1、互联网渗透率提高是金融互联网化的推动因素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已接近过半,未来十年有望实现全民普及。任何的变革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产生,如果是在十年前,当每一百个中国人中仅4个人上网的时候,我们相信在当时谈论互联网金融还有点太早,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5.64亿人,膨胀了近十倍,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也已达到42%,已经接近人口过半的水平,且仍在保持每年约4个百分点的提升速度,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未来十年,中国完全有希望实现互联网的全民普及。移动互联网是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推手。智能手机的推出,是推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引擎,人们可以更加不受限制的实现无缝上网,2023年中国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占比达到75%,已超过PC端71%的上网用户占比。移动互联网网民已经完全表现出了更快的增速与更强的后劲,考虑到未来智能手机价格门槛的进一步降低,不排除中国互联网的渗透率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我们甚至有可能提前实现互联网全民普及的目标。考虑到目前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接近一半的国民,尤其是国民中相对财富更高的那一部分人群渗透率要更高,很明显,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前置基础条件已经完全成熟。2、用户与技术双轮驱动,互联网金融已然不可阻挡用户是任何一个行业的核心导向因素,而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金融用户的投资决策。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的定义,金融核心消费人群具备如下的特征:他们的月收入是平均水平的2.5倍,周工作时间比一般人群多34.5%,日常消费以信用卡为主,多购买股票和基金,投资意识强;他们的消费理财行为渗透进社会的每个角落,并影响着金融车轮的滚动,而现在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根据《金融核心消费人群报告》数据反映,金融核心消费人群对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使用频率呈现非常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金融核心消费人群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分别比样本总体高50%到100%,当需要寻找信息时,将近三分之二的金融核心消费人群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的建议,金融企业在塑造金融品牌时,应聚焦于网络媒体的两大价值洼地:财经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只有抓住新媒体加速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影响力,通过人际传播影响媒体议程,才能实现金融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创新源自其强大的平台价值。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IT技术,特别是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会化网络和数据挖掘等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传统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普遍都是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而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创新就是来自于互联网的平台价值。像阿里小贷、腾讯财付通以及众多第三方支付组织和宜信、人人贷等机构,基本都是在互联网数据开发的基础上挖掘金融业务的商业附加值,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出了各种不同于银行传统模式的业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固有的特征源自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近乎为零的信息交互与资金交易成本。传统金融业务出于网点、人工成本考虑,准入门槛较高,基本无法覆盖小型和微型资金客户,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由于接近于零的交易成本,因此客户门槛接近于没有,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服务几乎所有客户,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性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容易,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畴与市场参与者也更为大众化,并能充分整合碎片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迅速快捷的信息传递能力与复制能力。这决定了标准化程度高、复杂度相对低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未来将非常适合从网下走到网上。当然对于复杂度较高,对客户定制化需求高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未来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领域。传统金融机构长期积淀的风控能力、产品设计能力目前仍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中短期所不能及的。大数据特征将推动业务效率的快速提升。信息交互产生的大数据集可为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分析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基础,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快速合理实现资金定价,提高资源匹配效率。比如阿里小贷就一个极好典范。拥有庞大的交易数据和信用评价体系,淘宝可以针对商家更加准确的风险定价及相关的贷后管理制度。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基因,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导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和相关产品未来会很快、成批地出现,以此获得较高的用户钻性。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产品、服务创新速度也一样会继承其在互联网业务上的时效基因。互联网的公益性和公立性特征,以及其更低的运行费用、更快的传播速度、更高的运行效率、更少的时间成本等特点将决定互联网未来将会极大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几乎会从信息处理、风险评估、资金供求、支付方式、供求方匹配、产品设计、交易成本等诸多领域对传统金融形成多方面的冲击。我们相信无论在哪个行业,未来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未来如果金融企业不主动去拥抱互联网金融的转变,互联网也会去驱使他们进行被动的改变。阿里小贷在我们前述文章中已经有所涉及,业务模式的核心是线上信用小额贷款,本质是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投放渠道与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相比发生了一些改变。借由互联网的帮助,大量的数据处理可以通过远程的计算机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基于互联网的“信贷工厂”模式可以更加便捷和高效地进行贷款的审批。3、互联网金融是满足多层级客户融资和理财需求的重要手段模式探讨后我们要探讨的是个人资金需求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升级变化对于信贷的需求。从个人角度,目前短期的如一个月左右的小额信贷需求通常可以通过信用卡的方式来满足,短期的大额信贷需求目前除了抵制押贷款和消费信贷以外,很多个人都是通过民间拆借的方式得到满足。需求周期在一年左右的信贷需求目前除了传统的银行信贷以外还增加了P2P贷款平台的方式。我们认为对于个人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放款的速度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个阶段,利率的敏感性弱于信贷便捷程度的满足程度。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周期相对较长、额度相对较大的信贷需求,如购房、购车基本由大额消费信贷和按揭贷款进行满足。从企业视角来看,初创型企业如个体经营户,目前短期的小额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不算好,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包括平安银行的贷贷平安,招商银行的千鹰展翼等。需求额度在500万左右,已经从个体户逐渐升级为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小微企业,目前是各家上市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个层级的信贷需求量小、价高,对于银行而言可以获得良好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较低的资本成本,但是较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关注资产质量。因为这类型初创企业更多依赖个人信用,因此常规企业贷款信用审批思路并不完全适用于小微贷款领域。从收入人群角度来看,尤其是通过其资金投放和个人信贷需求的角度更加容易找到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二、P2P贷款:贯彻互联网人人分享精神的最佳体现1、P2P贷款的简要介绍我们认为完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P2P贷款在我们看来就属于完完全全的脱媒。P2P平台的兴起使资金可以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媒,出资人可以自行将钱出借给在平台上的融资人,而平台通过制定交易规则来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还会提供一系列服务性质的工作,以帮助借贷双方更好的完成交易。在P2P平台诞生之前,个人如果想要申请贷款,首先想到的是银行,需要亲自前往银行设立的网点递交申请、提供繁复的材料,之后等待银行的信用审核,才能获得想要的资金。P2P贷款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人通过登陆网站成为注册用户后,填写相关信息,通过相关验证,便可以发布个人贷款信息。由于借、贷双方完全是根据在P2P贷款网站上提供的相关信息作出判断,减少了现场勘查、财报尽职调查等方面的时间,因此线上贷款的便捷程度会略好于传统贷款。目前在我们国家的P2P贷款业务方兴未艾,人人贷、宜信等先吃螃蟹的机构已经抢占了一定的先机。从国外经验来看,P2P贷款市场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P2P贷款从全球发展的类型上来看主要分3类:.直接P2P模型,通过让资金的融入方和融出方在一个平台上直接联系,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不再参与融资的过程。英国的Zopa是历史上第一家提供此类服务的中间机构,从2023年成立至今已经融资2.17亿美元,此后美国的Prosper和LendingClub将这种模式发展壮大。这个模式主要在发达国家中进行发展。.间接P2P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是由P2P公司股东出资开发市场,并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进行调研和贷款审核。这个模式相比第一种的差别在于互联网贷款公司主动介入到贷款的过程中,参与风险控制和尽职调查,为贷款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网络小额贷款。相比作为平台提供商的第一种方式,网络小额贷款是直接由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出资人,进行放贷业务。与普通的小额贷款公司没有实质的差别,不过是从线下到线上,风险评估的方式更多集中在真实交易的审查上。相比国内市场而言,美国曾经在P2P贷款领域有非常重大的突破,但是美国的P2P贷款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SEC曾经对于美国最大的两家P2P贷款公司之一的Prosper停止审核。海外P2P贷款的股东回报很好,据统计,英国的P2P的利率水平在3.5%-6.2%,美国在5.5%-13.3%。由于P2P贷款本身在英美两国也算是金融领域中非常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P2P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过程中。美国最大两家P2P贷款公司Prosper和LendingClub的违约率分别是17%和3%。英国最大的两家P2P公司Zopa和RateSetter的违约率都低于1%oLendingClub和Zopa在信贷审核上相对严格,他们拒绝掉约90%的贷款申请。由于美国和英国均不对P2P贷款进行担保,因此一旦产生违约,实际损失的概率就会非常高。从2023年开始,国外的第一家互联网P2P公司Zopa在英国上线,很快这种“脱媒”的金融模式风靡了西方国家,一时间欧美的P2P公司遍地而起。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发展,欧美国家P2P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明朗,美国市场主要由LendingClub和Prosper两家垄断,占80%的市场份额。截至2023年初,LendingClub的累计交易额近18亿美元,而Prosper的交易额也有5亿美元。英国市场上主要有三家机构,Zopa累计促成3亿英镑的交易额,主做小微企业市场的FundingCircle累积促成1亿美元的交易额,主做超短期授信的Wonga也有数千万英镑的累积交易额。我们认为,P2P业务在欧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得益于美国居民完整的信用数据体系。通过FICO评分、征信局数据,以WellsFargo为代表的美国银行对小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方法已经做得非常科学。这些数据与分析工具可以直接应用于网上P2P业务;不同于中国的情况,美国线下的小微企业、个人贷款已经有充分的发展。但是美国人口密集度相对低,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无法全面覆盖各县市,这为低成本的网上P2P业务提供了发展空间;美国线下金融机构的提供给小微企业、个人的贷款成本高,对个人的无抵押借款的利率高达15-25%,信用卡的逾期年化利率达到18%。P2P网络平台的低成本优势降低了借款利率,3年期借款在11%左右,5年期借款在14%左右。可见P2P借款成本相对线下金融机构具有明显优势;从运营结果上看,P2P平台的违约风险可控,为投资人提供了不错的回报,使得平台业务金融良性成长轨道。以LendingClub为例,其2023年的综合违约率是3.9%,而出借人的综合收益是7.83%。互联网信用贷款业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掌握“资金出口资源(大量借款客户)”、是否掌握“资金入口资源(大量出借客户)”、以及是否掌握“风险控制方法”三种核心能力,其中以风险控制最为重要,需要建立确实可信的借款人信用体系与良好的机制设计来最大限度降低借款人违约的概率。相比国内市场而言,美国曾经在P2P贷款领域有非常重大的突破,但是美国的P2P贷款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SEC曾经对于美国最大的两家P2P贷款公司之一的Prosper停止审核。海外P2P贷款的股东回报很好,据统计,英国的P2P的利率水平在3.5%-6.2%,美国在5.5%-13.3%。由于P2P贷款本身在英美两国也算是金融领域中非常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P2P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过程中。美国最大两家P2P贷款公司Prosper和LendingClub的违约率分别是17%和3%。英国最大的两家P2P公司Zopa和RateSetter的违约率都低于1%。LendingClub和Zopa在信贷审核上相对严格,他们拒绝掉约90%的贷款申请。由于美国和英国均不对P2P贷款进行担保,因此一旦产生违约,实际损失的概率就会非常高。2、以LendingClub为例看海外P2P贷款LendingClub是美国最著名的两家P2P贷款公司,总部设在三番市。LendingClub提供了一个网上贷款融资平台。所有的通过LendingClub申请的贷款都是无担保个人贷款,借款额从1000美元到35000美元。目前贷款只向美国居民提供。美国是如何衡量P2P贷款的借款人资质并进行贷款定价。以LendingClub为例,借款人的FICO分数需要超过720分才能享受10%年利率的贷款。FICO是一个民间提供信贷资质审查的机构。目前90%的美国金融机构采用FICO的金融评测分数来做出零售贷款的信贷决策。根据FICO的分数,LendingClub将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具体来看,LendingClub将客户分为A到G7类,每个类别当中还有5个子类别。同时LendingClub还要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贷款安排费用,这个费用根据不同信用等级也有一定的差别。根据前述图表131和图表132,一个本金为5000美元的A1级36个月贷款利率会按照以下方式计算:贷款利率6.03%,贷款安排费用1.11%,因此借款人初始收到的款项就是4944.5美元(5000-5000×1.11%),之后按照36个月等额付款约152.18美元,折算的平均贷款成本是6.78%。作为P2P贷款安排商,LendingClub除了向融资人收取贷款利率和相关费用以外,还会向出资人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截至2023年6月,LendingClub已经促成了20亿美元的贷款,平均日促成贷款额为270万美元。A1级别对应的6.78%的年化贷款成本在美国算是怎样的一个水平?根据RateWatch对于美国贷款利率的统计,5000-10000元的贷款平均利率是11.06%,分地区来看,洛杉矶大约11.21%,芝加哥11.26%,纽约高达15.15%。从这个角度来看,LendingClub的借款利率对于小额借款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对于出资人,把资金通过LendingClub借出获得的收益也是较为丰厚的。根据LendingClub统计,所有的融出方中有34%的可以获得6%-9%的收益率,29%的融出方可以获得9%-12%的收益率,收益率达到15%以上的融出方约有12.5%。整体来看,美国的P2P贷款业务是全球发展最为领先的模式,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P2P贷款的典范。我们认为成功的基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证券化模式,资产标准化后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特征;2)监管部门的及早介入和正确引导,现在来看08年10月SEC对于Prosper下达的暂停业务的指令虽然显得有点突然,但是SEC当时对于Prosper发行的P2P贷款界定为证券却为后来的P2P市场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因此,美国的P2P贷款领域保持了良好的活跃程度却没有产生众多的社会问题。同时,在美国P2P发展的过程中,P2P平台主动配合监管也是其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SEC登记注册之前,很多的P2P公司已经向联邦和洲法院进行报备,服从监管,确保借款人和放款人的利益和隐私。3、直接P2P贷款的中国模板:人人贷网上P2P贷款公司提供网上信息沟通的平台,类似于地产中介等等,由融资方和出资方自行配对,价格完全自行商议。这些公司一般不提供任何形式的隐形或显性的担保。所有的风险均由出资方承担。本质上讲,这样的公司是提供金融信息,不涉及到资本金的投入,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中国本土的第一家P2P贷款始自于2023年拍拍贷的成立,同年宜信网贷平台也开始上线,到2023年底有接近10家的网络P2P贷款公司。人人贷是国内P2P贷款中比较有特色的一家,也是我们这里举例研究的对象。2023年人人贷交易量3.54亿,同比增长803%。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率为0.9%。如果拿这个逾期比率同目前行业平均的信用卡不良率比较,人人贷的资产质量还算良好。人人贷的借款利率相对民间借贷还是有非常大的优惠,人人贷公布的2023年平均中标利率为13.6%,远低于民间动辄20%以上的利率水平。根据人人贷披露的成交总额和成交笔数,我们计算的2023年人人贷每笔贷款的平均规模为7万元,属于典型的小额贷款。从期限上来看,人人贷最主要的贷款期限是1年的,占比达到40%。此外就是极短期的,如1-3个月占比约28%。19-36个月周期的占比4.21%。这也体现了小额贷款的一个特性,即短期、小额、高价。目前人人贷为了应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已经采取了较多的方式应对:1)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实地认证。2023年人人贷通过与友众信业合作推出了实地认证,依靠友众信业的实体门店进行客户实地认证,增强了风险的可控性。2)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客群区分审核制度,截至2023年1季度,风险准备金已经达到625万元,该准备金与待还本金(即类银行的贷款本金)之间的比例为2.31%(该比重类似于银行的拨贷比),高于其1.38%的坏账率。我们看到,人人贷等网络P2P公司从初期的单纯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业务逐渐将自身的风险管理融入到借贷过程中去。在运营思路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创建初期,人人贷的目标是提供一个资金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是由于资金融入方和出资方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交易量并不大。可见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是无法将P2P贷款业务做大的。人人贷通过建立风险准备金以及实地验证项目和借款方来增加出资方的信心,从而为贷款提供了一定形式上的隐性担保,促进了交易量的上升。从人人贷更加广泛得进行线下审核以后,其快速上升的不良势头已经得到了控制。早期单纯依靠平台的模式需要改变。根据2023年三季度数据,目前人人贷的实地认证贷款占比已经上升到86.35%,在线信用认证仅仅为4.58%,机构担保的部分占到9.07%。实地认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人贷的成本,然而对于其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认为,阿里小贷也好,人人贷P2P也罢,目标市场均指向了目前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融资比较困难的零售贷款业务,这其中包括个人消费类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这一块业务正是由于大部分银行顾虑成本投入较大而不愿意投入,给这些创新机构留出了空间。人人贷主要提供的业务类似于消费信贷,周期更短,利率相对更高,申请流程快于银行。阿里和人人相对银行的优势在于审贷流程便捷,更加贴近市场。但是阿里和人人在风险控制上,尤其是人人,比银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整体来看,两种形式对于整体银行的运营冲击目前并不算大。我们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未来存、贷利率全面放开,更多的类似于民生银行的商贷通等业务发展起来以后,银行在消费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上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阿里贷和人人贷更多的是给市场提供一种选择,全面冲击银行业务的难度还很高。4、从运营模式看中国发展P2P贷款的桎梏我们认为,现阶段实现线上融资与线上放贷,即两端均网络化是不现实的,更多是以线上融资、线下放贷的模式进行。支持我们判断的理由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在目前中国的信用体系状况不乐观、数据丰富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线上审批机制不成熟(无法分别材料真假,无法实地考核征信,无法直观判断经营情况,无法贷后催收管理)。2.部分线下潜在的贷款客户的小微企业、个人地理分布相对集中,这是由于我国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分布较密集所致。3.线下审核的人员成本相对不高。4.根据有利网的调研显示,目前中国真正有资金需求,而又还的起钱的人大多都在线下,这类人群还没有习惯也没有意愿在网上寻找贷款。相对于欧美明朗的竞争格局而言,我国互联网信用贷款市场的竞争状况还处于小而多的初始阶段。基于前文中提出的互联网信用贷款业务成功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互联网信用贷款的竞争格局将出现三个梯队的分化,领头的第一、第二梯队企业群体如下表:银监会认为,P2P贷款平台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容易演变为非法金融机构;业务风险难以控制;不实宣传影响银行体系整体声誉;监管职责不清;贷款质量低于普通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房地产二次抵押业务存风险隐患。我们认为国内发展壮大P2P贷款还有很多障碍的原因是:1)中间账户的监管缺位问题——目前很多的P2P贷款采用的类似于支付宝的中间账户方式,如果中间账户管理人跑路或者违规调拨中间账户的资金,对于原本的借贷双方来说没有保障。原本设立中间账户是为了交易核实,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对于中间账户有明确的监管规定出来,因此P2P中介平台卷款跑路,或者挪用等都是有问题的。同时,对于中间账户的监管,目前如何界定P2P贷款不同于非法集资还是一个法律问题。2)信用体系不健全。如美国一样,目前大部分的P2P贷款都属于信用类贷款。而缺少交易数据的一般P2P贷款服务商为了能够吸引出资人,只能自己去做担保或者去做线下信用审查。我们缺少如日本的JICC(JapanCreditInformationReferenceCentreCorp)和CIC(CreditInformationCentre)这样的第三方信用管理机构去进行辅助信用鉴定。美国也拥有FICO这样的个人征信打分系统。目前央行的贷款卡系统也仅仅针对拥有贷款类服务的,即对有信用卡、房贷、车贷等负债的既存客户才能在贷款卡系统中进行监控。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有185家大中型金融机构使用JICC作为个人信用审核的调查机构。经过30年的服务,JICC目前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背景调查和个人征信审核的公司。据JICC官方网站披露,JICC掌握超过95%的贷款信息,涉及高达12万亿日元的消费者信贷情况。JICC强调建立消费者信贷征信的关键4步是:1)所有交易的全面记录;2)以姓名等个人信息为基础的征信信息搜集;3)实时跟踪;4)信息持续整理。因此在这个方面,缺少交易记录的P2P公司,如人人等只能通过自建或使用第三方的信息共享平台来考核个人征信问题了。对于我们国家,我们还需要探讨的是,P2P贷款有多大的合规风险,也就是说,P2P贷款需要注意哪些内容会被认定为非法集资。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23年1月4日起施行。我们认为判定P2P贷款是否属于非法集资最核心的问题是针对中间账户的判断。如果贷款的出资方和融资方并没有直接接触,而是以中间账户作为资金的中转标的作为,那么资金转移是否就属于投资行为,是否界定为债券就成为核心关键。有些P2P贷款公司为了提高对于出资人的吸引力,为出资人提供本金甚至本利一起的保障,那么这个时候P2P贷款公司就实质上参与了借贷链条,从信息提供平台转身成为了融资担保公司。如果线下审核做得不好,反而会给P2P贷款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害。3)P2P贷款公司没有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如果P2P贷款人跨一步成为专业出资人,那么就会涉及到期限错配和金额错配的问题。短期来看,中间账户的监管并不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在规模做到相对较大的时候,我们认为监管部门可以针对P2P贷款的中间账户资金流向进行监控,以防止挪用。往长期来看,随着我们国家逐渐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个人征信数据统计系统,P2P贷款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一点是解决P2P贷款业务能否长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5、中美P2P市场发展结果的思考美国这么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最后只有Prosper和LendingClub两家机构生存下来。中国目前就像门户网站的竞争一样,还处于明显的群雄纷争的状态。美国由于SEC提出了非常高的市场参与门槛,有效得组织了没有优秀运营模式的新参与者加入。P2P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支经验非常丰富的队伍和大量的资金。LendingClub的成立过程就伴随着KPCP,迎南投资等重要的风投进入,同时LendingClub吸引了摩根斯坦利的合伙人加盟,对于P2P如何在金融领域做到更好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P2P公司的信用需要逐渐累积。“借款人如果在某个平台上留下了过高的债务占收入比记录,也很难从其他平台借款。对于放款人而言,熟悉了某个平台之后也会产生依赖性。对于借款人和放款人而言,转换平台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LendingClub历史)。因此规模效应对于P2P公司的意义就非常重要,越大的P2P公司代表着相对越好的信用背书,对于新消费者的吸引也就更强。在国内目前的P2P市场上看,如果无序竞争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会造成价格战,而这对于P2P贷款行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更低的价格可能代表对于风险更高的容忍。就在本报告即将截稿之际(2023年11月),我们获悉多家p2p平台发布公告,由于回款逾期造成提现困难,平台决定实行限额提现的措施。这些宣布暂停还款的p2p平台中还包括不少跑单的平台,让参与p2p投资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6、中国P2P贷款领域蕴含的风险分析对于P2P公司而言,我们认为风险会集中在:1)政策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P2P贷款、众筹等业务模式同非法集资的界定;2)信用风险的管控,对于资产质量的控制;3)操作风险的管控,防范线上线下“合谋”;4)资金托管风险。(1)非法集资和P2P贷款、众筹模式的认定我们国家对于非法集资的行为惩治是非常严格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23年11月22日发布《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非法集资最主要的认定行为是看是否具备吸收存款的行为,我们认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以向公众推介和宣导吸收资金形成资金池。最高法院对于非法吸储的形式认定规定的非常细。对于此前形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包括非法集资造林、养殖以及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证券等都严格禁止。对于非法集资,最高法院对于融资规模、涉及人数和损失额度都有明确的说明。个人吸储20万元以上,单位吸储100万元以上;个人吸储对象30人以上,单位吸储对象150人以上;个人造成损失10万元以上,单位造成损失在50万元以上均被认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P2P贷款和众筹融资方式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避免踩踏非法集资的红线,首要做到的就是“资金转移先于投资行为”,也就是说,P2P公司要严受自己是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职责。目前我们国家的P2P贷款平台如陆金所、人人贷等是由平台公司提供信息交流机构,资金方和融资方一一对应,以规避资金方集中募集到平台,再由平台统一分配到融资方这样的局面。同时,目前正规的P2P公司在对于资产证券化和资产转让方面也坚持一一对应的原则。(2)目前P2P贷款监管缺位的情况埋下信用风险和社会矛盾的风险目前大部分的平台公司注册都还以网上平台的方式,多以商务咨询公司自诩,因此从金融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是目前广泛存在的P2P领域的一大特点。目前很多的P2P公司都还是一个向工商局备份注册,向工信部申请网上平台资格后就开始营业,金融监管领域对于P2P的监管没有形成定论,是否界定P2P贷款为债券也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因此P2P贷款的监管到底归属于银监还是证件也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P2P平台的流动性风险目前全球非常著名的P2P平台LendingClub就是将贷款产品设计成为固定收益产品,对接财富管理市场。从单方面的信息提供平台到提供完整的理财投资渠道。而由于P2P贷款本身还款周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因此流动性风险的管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一一对应是相对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三、众筹:拉近理想和现实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对募集项目感兴趣的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金融融资的方式。众筹平台通常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信息中介,不承担项目的审核。在美国发展壮大的众筹运行过程中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大部分募集的资金都是用于支持音乐、影视等社会融资较为困难,受众较窄的项目。在音乐领域也主要是由于近几年受到网络盗版的冲击,音乐人的版权收入急剧下降。部分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支持喜爱的创作人来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例如在美国著名的音乐众筹网站就包括SellaBand,Slicethepie,Bandstocks等。同时,众筹还用于支持时尚设计领域。从美国已经发展出来的众筹网站来看,我们看到众筹用于支持失败率较高的初创型企业相对较多。很多众筹的网站在吸引资金来源方面会冠以“让你当一次天使投资者的机会”,创业早期的天使投资,一般资金需求量并不大,如果用众筹模式可能会有较多的投资人参与,增加沟通与管理成本。虽然通行的做法会为众筹的款项成立一个专项的合伙制投资公司,但这只是把复杂性隔离到了投资主体之外,本身并没有减少必要的沟通与协作事项。众筹网站的盈利模式是,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预定筹款目标,系统会将已筹集到的资金退还给出资人。如果项目筹款成功,网站将根据筹得金额按比例收取佣金,佣金是主要收入来源,其次还有广告收入。Kickstarter上的项目分13个门类,音乐类是成功项目最多的,2023年有5067个达成目标,游戏类拿到的钱最多,有8300万美元。美国众筹模式能够发展壮大源于奥巴马总统签署的JOBS法案(《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下称JOBS法案)。JOBS法案增加了对于众筹的豁免条款,这使得创业公司可以众筹方式向一般公众进行股权融资。而且,相关条款不仅涉及到众筹平台不得从事的活动、信息披露的要求、发行者的限制、发行者的法律责任等等,还考虑到众筹可能会被滥用而损害公众投资人的利益,对投资者也做了诸多限制。按照JOBS法案,众筹的最大募资金额为100万美元。其次,单一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其年收入或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年收入或净资产低于10万美元者,可投资金额为2023美元或者年收入/净资产的5%;年收入或净资产高于10万美元者,可投资金额为年收入/净资产的10%)。在JOBS法案的推动下,美国的众筹融资模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23年初,Kickstarter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2023年共收到了224万人的投资承诺,承诺投资总额达到3亿美元,分别较2023年增长134%和221%。2023年全年共有1.8109万个项目通过该平台成功融资,实际融资总额达到2.7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38%。平均每分钟资助者会捐出606.76美元。224万资助者中,资助了两个项目及以上的有57万人,10个项目及以上的有5万多人,还有452名超级资助者赞助了100多个项目。凭借Kickstarter,两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圣丹斯电影节10%电影获得赞助,其中4部拿到大奖。凭借Kickstarter,GoogleMaps开始收录由DIY地图计划拍摄的图片,这些照片是由搭载摄像头的气球拍摄的。此外平民用太空服、开源海底机器人OpenROV等科学发明都是靠众筹网站的点滴捐助,得以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目前中国的众筹网站依然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相对著名的众筹网站是点名时间和追梦网。两个网站的Alexa中国排名分别是3,614和6,509。目前两个网站发布信息大部分还是以科技类小发明创造为主。不同于美国的众筹网站,中国众筹的项目显得相对更加“实际”。我们认为这主要的原因是:政策环境、消费意识、集资回报、信用体系等问题,如数座大山,重压在仅仅生长了三年的中国众筹身上。在美国,每一笔股权融资交易都会到美国证监会详细备案,经过反复查证认定交易公平,才能放行。根据中国法律,众筹不支持以股权、债券、分红、利息形式作为回报项目,否则有非法集资之嫌,去年年底美微传媒在淘宝出售原始股的大胆尝试就被监管部门叫停。因此,在中国发展众筹要保证:1)资金的支付通过第三方支付;2)全程提供担保;3)注重版权的保护;4)修用验证。这些增加的过程虽然保护了投资的安全程度,然而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也相应增加。我们认为国内目前发展众筹的整体政策和法律空间并不适合众筹业务的大规模发展,除了版权问题本身,国家对于集资是相对敏感的,相对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是目前众筹业务依然游走在监管边缘的因素。四、无限的边界:基于互联网的银行上线直销银行依靠便捷和差异化获得认可,是已有银行业务的有力补充。所谓直销银行(DirectBank)顾名思义就是不依靠实体网点而全部依靠互联网作为主要媒介的银行。直销银行主要面对的客户以个人为主,服务员工较少,通过共享其他银行的ATM等自助终端满足客户的需求。全球最早的DirectBank是英国的FirstDirect,是MidlandBank的一个分支机构,仅仅提供银行业务,如今已经是HSBC的一部分。目前全球大部分的直销银行都以大银行的子公司形式出现,例如ING旗下的INGDirect,汇丰旗下的FirstDirect,CapitalOneFinancial的CapitalOne360等(ING的美国分公司已经同CapitalOne在2023年合并)。目前开设直销银行大型银行集团都将直销银行定位在更加年轻化的用户,对于他们来说,在线交易可能是最主要的银行服务。ING的INGDirect同各国的本土银行深入合作,例如在美国INGDirect已经同CapitalOne合并,在英国已经出售给Barclays。分割业务以后的INGDirect已经非常明显得烙上新股东的印记,我们几乎很难从CapitalOne360上看到ING的痕迹。FirstDirect提供的服务包括按揭贷款、信用贷款、信用卡、存款业务、理财业务和股票交易业务等。其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pp、短信银行和银行等方式与客户进行交流,完成客户的需求。申请FirstDirect的账户也通过在线完成,客户的申请将会链接到HSBC的系统。以英国为例,大型的银行如RBS,Barclays,NatWest等都有丰富的网络银行服务,FirstDirect依靠给予小额存款较高回报来吸引客户。我们比较FirstDirect的固定利率存款同Barclays的存款,对于2023磅以上的存款,FirstDirect就可以给到1.3%的利率,而Barclays只能给到1.28%。FirstDirect对于其他不同量级的存款定价可以同储户进行商议,Barclays仅以15,000磅,30,000磅和30,000磅以上将存款分为三档,利率分别是1.29%,1.39%和1.49%,灵活性比FirstDirect略差。通常直销银行的开立手续都相对简单便捷,一如其他互联网服务,各银行的直销银行都希望能够做到良好的客户体验。我们实践了CapitalOne360的账户开立流程,主要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社保号码(SSN)、地址、和电子邮箱。在经历个人信息验证以后就可以正式在线开立CapitalOne360的存款账户,省去了现场验证的流程。我们国家目前对于社区银行和直销银行的牌照以及营业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国外成熟的直销银行模式来看,不设立实体业务网点而通过信件和其他电子手段作为媒介,实现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直接进行业务往来。这些方式国内传统银行已经全部都实现了,作为零售业务的必要营销手段,不过所有的社区银行和网上银行都是作为离行网点,是传统零售渠道的补充。国外的直销银行是作为单独的企业法人,尤其是德国的直销银行。虽然目前全部的上市银行和大部分的非上市银行都已经有了银行服务和网上银行终端,然而这些都是其传统存贷业务在空间上的拓展,整体上还是依靠背后的网点。这些网点是未来发展直销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直销银行可以更加有效的针对在线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节约零售业务的营销成本。国内目前已经开始实践直销银行的除了民生银行还有北京银行。和国外如德国实施“直销银行”完全采取线上服务模式不同,北京银行直销银行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服务模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自建与合作模式兼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采用全新理念建设便民“直销门店”,其中布放远程签约机、存取款机、缴费终端等自助设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等自助操作渠道。以“互联网平台+直销门店”结合的方式,实现立体渠道、多元终端的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金融服务需求。该行将借助直销银行的优势探索创新综合服务模式,大力研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研发符合零售客户目标群体的储蓄、理财等特色产品;针对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研发专属理财、小微企业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这项服务是在北京银行已经实践很久的“社区金管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金管家”的工作人员除了做好日常柜台服务外,还常常深入到社区居民,为居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不仅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北京银行社区管家的“金融服务送上门”,而在对于有需要的客户,还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与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理财咨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北京银行的这种模式更加符合目前国内市场上广泛定义的社区银行,同其主要股东ING在美国开设的INGDirectCafé(目前已经是CapitalOne的一部分)模式类似。但是直销银行也好,社区银行也罢,其核心都是将银行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我们认为,在整个直销银行的推进过程中,最主要的价值链转移是来自于交叉销售的增长对于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存款增长以及手续费收入增加,通过提高客户的粘性来增加客户的贡献。直销银行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用机器来替代客户服务代表,压缩场地租金,提高机器智能化程度。我们认为银行在这项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将受益于客户贡献度提高带来的业务收益,更主要受益的在于拓展直销银行业务过程中的网路服务系统。例如银行端的业务系统升级改造,针对客户需求的交叉销售系统对于零售业务的升级以及包括相关的安防系统的提升都是重要的业务拓展思路。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直销银行来看,表面上直销银行是一个完全依赖网络的互联网银行,但是在直销银行大战中存活下来的银行都是具有良好的线下信用审核能力以及丰富的网点可以同客户全面接触的成熟银行。对于这些银行而言,直销银行是他们服务客户的众多手段之一,完全依赖于互联网成立直销银行最后生存的案例基本没有。也就是说,直销银行的发展对于线下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美国INGDirect(现在的CapitalOne360),其最为著名的一项服务就是INGDirectCafé。此处我们引用几个著名的案例来说明,缺乏良好的线下信审机制的直销银行经营将会是异常困难的。1、互联网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因巨额亏损被收购1995年10月,SFNB在网上开业,是一家纯网络银行。在短短几个月内即有上千万的浏览量,引起当时市场的极大关注。随后有多家网络银行紧随其后而成立,使得网络银行成为9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热潮时期的一大亮点。SFNB的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即时资讯,如查询结存的余额、外币报价、黄金及金币买卖报价、定期存款利率的资料等;二是办理银行一般交易,如客户往来、储蓄、定期账户间的转账、新做定期存款及更改存款的到期指示、申领支票薄等;三是为在线交易的买卖双方办理交割手续。SFNB在当时为了赢取客户采取的主要营销策略包括:利用客户服务代表弥补缺乏分支机构支持的缺陷,通过客户服务代表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客户支持,从而使客户感受到真实的服务;通过为客户提供免费的基本支票账户吸引客户。网上银行业务诞生之初,多数人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SFNB向客户提供免费的基本支票账户,使客户能够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尝试互联网银行,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技术手段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现代技术手段,SFNB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些与客户进行联系的营销渠道。例如,在SFNB的Web站点上有一个常设栏目,为客户提供有关个人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如全国的不收费ATM的列表。另外,SFNB的工作人员还定期给客户发送有关新功能和新产品的电子邮件通告;让客户给服务定价。SFNB通过其Web站点对潜在客户进行查询,以确定收费标准,并且也更进一步地培育了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SFNB最初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与高速传播复制的优势。4个月时间内,客户达到4000个,遍布50个州,每个账户平均交易额达到25000美元。但由于电子商务的低谷到来,2023年SFNB因巨额亏损被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收购。我们认为,SFNB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纯粹网络银行的通病。以网络操作的便捷性和更高的储蓄利率吸引客户,而不是以专业的金融服务、技能为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客户黏性不足,机构盈利能力单薄。在电子商务整体行业出现大滑坡时,出现大幅亏损而难以为继。2、互联网保险INSWEB规模难做大,最终被收购InsWeb于1995年成立,2023年在Nasdaq上市。InsWeb创造了第一家线上保险市场,让消费者在线上比较各种保险产品和费率。InsWeb是全球最大的保险电子商务站点,并且在业界有着非常高的声誉,2023年被FORBES称为是网上最优秀的站点。公司的商业模式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多家合作保险公司的产品报价以帮助对比,并从消费者收取费用;为代理人提供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投保意向,并向代理人收取费用。公司收入水平从上市以来并未出现显著的增长。主要由于保险产品大多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服务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和解释,纯粹依靠网络销售是较为困难的。公司主要销售产品一直集中在相对简单的车险和意外险,规模难以做大,最终于2023年被Bankrate收购,现更名为InternetPatentsCorporation。五、依托互联网和现代IT技术的社区银行1、美国社区银行简要介绍以及发展情况社区银行兴盛于美国,主要是服务于某一个较小的居民聚集区、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在美国,社区银行的出现主要是填补了地理上服务的盲点和业务上覆盖的空白。由于美国属于相对地广人稀的地理和居民结构,金融机构难以密集地进行覆盖,这就需要有植根于当地的、规模经济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对简单直接的金融服务,以填补ATM和支行覆盖之间的空白。根据2023年的统计,非城市居民大约占全美人口总数16%,占经济产出的12%,这一部分居民正是社区银行零售业务服务的主要对象。从业务和客户服务角度来看,美国的社区银行更多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社区居民、农户,主要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目前根据ICBA(独立美国社区银行协会)的统计,全美拥有7658家由FDIC进行存款保险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各类银行中数量最多,根据FDIC的统计约占全美银行数量的95%。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在1亿到100亿之间,拥有23000个网点(平均每家银行拥有3个网点),雇佣超过28万名员工。根据2023年末ICBA的统计数据,大部分的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在1亿-10亿美元之间,占比约在60%,仅有极少数的社区银行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社区银行提供的其他简单金融服务包括:1)随时随地的电子银行服务;2)以较低价格和优惠费率提供ATM服务;3)信用卡、借记卡的服务;4)按揭和消费信贷;5)支票、存取款业务;6)小企业和支农贷款。从资产规模上来看,虽然社区银行仅占美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4%左右(2023年数据),但是全美有46%的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是来自于社区银行的信贷资源。由于经营范围相对较小,定位相对局限,社区银行的资产增长一直比较缓慢。1984年全美社区银行资产总额为1.38万亿,非社区银行为2.27万亿,经历近30年的增长后,社区银行资产总额仅为1.97万亿而非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已经激增至11.9万亿。社区银行同大中型非社区商业银行之间的错位竞争是社区银行的主要经营特色,但是从全局来看社区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比主要经营在城市的商业银行还是略显逊色。虽然在乡镇区域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美国社区银行在大型城市内的市场地位极低。在21个快速发展的美国城市区域,237家非社区银行吸纳了90%的存款份额,社区银行在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区域很难取得一席之地。从经营结果上来看,连续观测1993到2023年,一般商业银行的ROA水平比社区银行要高出近30个基点。我们认为这主要由于社区银行的经营相对简单,业务以传统存贷为主,虽然相对小企业和农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高,资产平均利息收益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其派生的中间业务贡献过低,每单位资产贡献的中间业务量对于一般商业银行可以达到2.05%,而社区银行仅为0.8%。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美从1986到2023年统计的税前ROA中,社区银行的ROA虽然在逐步提高,然而非社区银行之间的差距一直相对较大。我们可以看到,社区银行在大城市同一般商业银行竞争难以取得优势,1986-2023年期间,总部设在大城市的社区银行ROA水平仅为0.94%,比非社区银行低36BPs,与总部设在中小城市的商业银行ROA相比差距更是高达94BPs。再进一步拆分美国社区银行的中间业务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带来收益相对较高的同业投资和证券投资业务很少,最主要贡献社区银行中间业务的是来自于小额储户的账户收费,占社区银行整体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高达40%,而这项费用仅占一般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16%。2、我国社区银行:理念已经升级,通过交叉销售扩大收入来源传统的美国式社区银行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广泛的论证,很多银行已经展开的试点工作,例如兴业、宁波等上市银行和长沙银行、龙江银行等非上市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大部分着眼于渠道进一步下沉,增加服务时间,提高服务便捷度,增加客户满意程度。为了弥补对于县域等非城市地区的服务盲点,民生、浦发等上市银行通过收购、参与创设了很多村镇银行,将网点铺设到城市以外地区,增加对于村镇等核心存款的吸收,同时借助在这些区域相对较强的议价能力获取可观的利息收入。这些实验我们称之为第一代中国社区银行。美国传统的社区银行之所以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ROA水平,就是由于其业务相对单一,忽略了交叉销售对于中间业务的良好促进作用。随着人力成本和租金的提高,单纯依靠网点铺设满足金融服务并不能带来长期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借助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社区银行的发展应该向前看。增加电子化、自动化的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尤其是增加交叉销售的水平,扩大产品的覆盖面,用更多的产品提高客户的粘性和依存度。例如目前民生等银行试点的小区金融在我们来看属于新一代社区银行,他们植根于社区内,基于对社区内居民的良好了解,可抵押资产的准确评估可以有效得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良好的范围内,同时凭借更加详细的客户调研,可以针对小区内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支持,增加交叉销售。相比营业网点较大的支行,这些短小精悍的社区银行不需要较多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凭借VTM和远端云处理能力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向客户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金融服务。我们认为这类型的社区银行才是未来应该重点支持的。我们看好在这一领域有独到想法,并勇于尝试的民生银行。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整体提升IPTV业务ARPU值。宽带提速和智能终端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随着带宽约束逐渐被打破,高清点播将成为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年报显示,百视通2021年已在上海等地发展50万高清用户。而OTTTV等智能终端的引进,也增强IPTV的服务扩展能力,有助于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的引入。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认可,开始贡献收入。在业务开展前期,直播功能延续了用户的传统收视习惯,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活跃用户比例的提升,用户对IPTV操作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点播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方式,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用户使用电视的习惯能够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逐渐转变,特别是高清、按部点播等功能发展潜力巨大。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将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OTT((OverTheTop,泛指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是2021-13年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2021年6月,百视通在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中率先发布自主研发,具有高清、智能、3D功能的OTT机顶盒“小红”;11月份,百视通宣布获得国内200万端、国内最大规模OTT牌照序列号审批;12月份,百视通OTT获得放号,首批规划突破100万。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产品丰富,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视通小红、华数彩虹等产品充分竞争,Tplink、PPTV等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产品。大多数电视盒子、一体机制造商和视频网站着重抢占入口,期许只通过用户规模来吸引资本或者谋求广告收入,缺乏有差异化的独有版权内容,繁华过后必然大浪淘沙。我们认为,在平台端拥有内容优势的乐视盒子和百视通小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与乐视盒子、小米盒子主打互联网营销不同,我们预计百视通小红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广,在用户订阅费用落实上会较有优势。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OTT对于IPTV来说是继承中的演进,两者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OTT,新的概念和术语背后是不同利益方为谋求市场拓展所寻求的不同切入点产生的不同称谓。OTT目前依然处于基础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培养新用户、推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的销售量仍是大多数厂商的首要目标。而IPTV的增值业务已经历经多次变革,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多款应用都经过了用户考验。我们认为仅有产品的OTT,既达不到广电总局“可管可控”的要求,也难以发展可靠的付费模式,只能靠硬件微薄盈利,难以形成产业。作为最早进军OTT的企业之一,百视通团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