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_第1页
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_第2页
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_第3页
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_第4页
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及其影响

一、对假释制度的批评这个假设来自法国,这是对囚犯的荣誉和奖励。然而,该系统起源于英国,适用于监禁囚犯。美国假释制度是在其监狱改革的过程中,借鉴英国假释制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美国监狱改革始于宾夕法尼亚模式和奥本模式的出现。宾夕法尼亚监狱模式将“杂居制”改为“独居制”,让犯人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反思自己的罪行;奥本制则让犯人保持沉默,“通过沉默的统治来维持犯人的反省”。艾米拉矫正院的建立,标志着假释制度在美国的正式确立。在此之后,假释制度在全美国迅速发展。1907年,纽约州建立了完备的假释制度,包括不定期刑、提前释放、释放后监督,以及假释撤销的详细标准。到1942年,所有的州以及联邦政府都设立了由假释委员会运作的假释制度。假释委员会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可以自由决定犯人的释放时间,而仅仅受法官判定的最长刑期的限制。然而,假释制度的兴盛也同时酝酿着其深刻的危机。1970年代以后,随着矫正刑理论的衰退,假释制度也在四面楚歌声中遭遇了全面退缩。即使从辛辛那提会议,或者从艾米拉矫正院的建立算起,矫正刑论在美国也流行了100多年,在这100多年当中,各种矫正机构纷纷建立,不同的矫正措施得以使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去除犯罪人的犯罪习性。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矫正机构和矫正措施并没有产生当初对其所期待的效果,药到病除的预想并没有实现。相反,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犯罪态势愈演愈烈,各种暴力犯罪和恐怖犯罪不断上演,累犯率长期居高不下。1965年以前,美国杀人犯罪率一直保持在每10万人5人以下。1965年前后,这个数字开始稳步上升,从1970年开始的20年里,这个数字在每10万人8到10人之间摆动。1970年代中期,旧的惩罚模式重新受到欢迎,这种模式认为应将更多的犯人监禁更长的时间。弗吉尔(DavidFogel)提出了“正义模式”,他批评了矫正官员,尤其是假释委员会,在“处遇”名义掩盖下的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权。“很明显,长期以来矫正官员对矫正决定的操作回溯到了行政过程,并且不受任何追究。警察和法庭在司法过程之前以及司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司法程序,在被告人被判刑后,这一司法程序也不得停止。而矫正官员对此不屑一顾。正义的观念需要每一个处理人员的重视,即使是‘心底无私’。”新古典主义的报应刑论重新受到青睐,对犯罪人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不仅为理论研究者所支持,更为实际矫正工作者所拥护。在这种情况下,假释制度当然成为各种批评的直接对象。对假释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恰好是政治左派和政治右派分别关心的问题:政治左派关注的是在决定个人自由时,自由裁量权的过度使用,以及在对相似案件的刑罚裁量时,相差悬殊;政治右派则更为关心对犯罪的过度“宽容”,他们认为假释委员会过度倾向于尽早释放犯罪人,对监禁者在服完最低限度的刑罚量以前假释后回到街头表示震惊。对假释制度的批评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其在美国的全面衰退,美国几乎所有的州纷纷加入废除假释制度或者限制假释的适用的队伍。1975年,缅因州首先废除了假释制度,第二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印第安纳州也废除了不定期刑和假释制度。另外,科罗拉多州于1979年废除了假释制度,北卡罗琳娜州则于1981年对假释的适用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截止到1999年底,共有14个州废除了假释制度,另有21个州严格限制假释的适用。联邦政府也于1984年制定《量刑改革法》时,废除了假释委员会,并且于1998年更是废除了假释制度。但是,在废除假释制度以后不久,有些州又以各种方式实质上恢复了假释制度。其中北卡罗琳娜州允许通过裁量使得犯人回归社会,弗罗里达州以其他名义实质上恢复了假释的功能,而科罗拉多州则于废除假释制度六年以后直接恢复了假释制度。二、长刑犯罪人提前释放假释制度,是美国传统教育刑理论下的“医疗模式”无法医疗犯罪“疾病”,因而备受质疑;正义模式下严厉的刑事政策倾向与采取更多的监禁措施,但是这一方面与世界刑罚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监狱人口爆满、拥挤不堪的状况又促使美国联邦及州政府不得不考虑更加现实的对策,将一大部分犯罪人提前释放。假释制度实际上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对犯罪人的“娇惯”显然不利于对秩序的维持和社会的保护,但是现实状况又不可能彻底废弃假释。假释制度在美国生存一百多年,这让美国政府患上了“假释依赖症”:不得不依靠假释来缓解其疲惫不堪的监禁状况。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下,美国假释制度走向逐渐明朗:对危害严重的犯罪和危险性大的犯罪人,不用假释或者严格限制假释的适用条件;对于轻微的犯罪以及危险性不大的犯罪人,则更多地倾向于将其提前释放。与美国当前两极化刑事政策相适应,其假释制度实际上也在朝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一)注释:应用的严格趋势1.对违法犯罪的一般社会规定为了实现对严重犯罪人的严厉政策,选择性无害化(也称为有选择地剥夺犯罪能力)措施被提出并且很快受到青睐。无害化是指对于不能矫正或者矫正困难的犯罪人,长期监禁以使其不能再危害社会的措施;而所谓选择性无害化,是指从全体已进入刑事司法体系之犯罪人中,选择性区别出“危险性犯罪人群”,而长期予以监禁的政策。2.振出局的政策对假释制度采取强硬政策的典型表现是三振出局法的出台。三振出局(Threestrikesandyouareout)是棒球比赛中的术语,意思是打击手在被三次投出好球后,将被淘汰出局。在应对犯罪的政策措施方面,三振出局是指对于有前科而又犯重罪者所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措施,在第三次犯重罪时,将可能被判处25年有期徒刑到终身监禁,并且不得假释。为了应对严重暴力犯罪,美国联邦政府于1994年9月16日签署了《暴力犯罪控制与执行法》(ViolentCrimeandLawEnforcementAct)。该法主要内容如下:对以前已触犯二次严重犯罪的重罪犯,或以前曾犯一次以上严重犯罪之暴力重罪犯,或一次以上严重犯罪之烟毒犯,当他再犯一次之暴力犯罪重罪时,将被处终生监禁且不得假释。3.实际刑法的颁布随着人们对医疗模式失望情绪的增加,强硬的刑事政策抬头并且受到欢迎。人们认为对于受刑人不能太过于随意地释放,而要其实质性地服完一定比例的法院最初量定的刑罚。这样,实际刑(truth-in-sentencing,也有译为量刑确定性、核实判决、量刑之真实等)运动便应运而生。1984年,华盛顿州首先颁布了实际刑法,随后美国各州纷纷加入这一行列。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暴力犯罪控制与执行法》也规定了实际刑。实际刑运动强调罪犯实际上在监狱服刑的时间,罪犯只有在监狱服完一定比例的刑罚量才有资格获得假释。但是关于实际刑的范围,以及罪犯在监狱服刑的比例,各州的规定又不完全相同。有些州对于所有的犯罪都要求服完一定比例的实际刑,但大多数的州则只把目标针对暴力犯罪。在服刑的比例上,大多数州都规定罪犯必须服完85%的监禁刑。为了满足实际刑,联邦及各州都改善监狱设施,扩充监狱规模。联邦政府通过《暴力犯罪控制与执行法》,斥资80亿美元用于暴力犯罪的罪犯隔离及实际刑的实现,并授权联邦政府资助各州用以改善监禁设施。地方各州也认为花费如此高昂的费用用于对暴力犯罪的监禁也是值得的。(二)假定采用的缓解趋势与对严重犯罪采取更加严格的假释制度相呼应,美国政府对于其他轻微犯罪采取了更加轻缓且开放的处遇措施。1.无法回避的原因由于医疗模式的失败,正义的惩罚模式回归,越来越多的犯罪人被关进监狱,这使得本来就已经爆满的监狱更是不堪重负。不管采取多么严厉的政策措施,被选择长期监禁或者被三振出局的犯罪者毕竟占少数,慢性犯罪人实际上只占到了全部犯罪人的10%不到。绝大多数的犯罪人最终还将面临着再社会化的问题,因此,再社会化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为了缓解监狱人口爆满所带来的监禁压力,同时更是认识到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以及受标签理论的影响,美国政府最近趋向于采取较为开放的监禁措施——中间制裁。中间制裁是指介于监禁与一般社区处遇之间的惩处措施,是对犯罪人刑罚的延续,这种制裁措施较一般的社区处遇更加严厉,但是却较普通监禁经济而且轻缓。由于传统的缓刑及假释等社区处遇可能对犯罪者过度放纵,缺乏相应的监督管束,导致大量的假释犯效果不佳,于是美国在1980年代末期,创建出中间制裁措施。中间制裁措施反映出美国在应对犯罪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需要提高刑罚的强度以实现正义的惩罚,而不轻易将犯罪人彻底释放;另一方面,却又因为监禁费用昂贵而监禁效果不佳,同时也是为了犯罪分子将来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而又必须将一部分犯罪人提前从监狱释放。中间制裁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在这两者之间,中间制裁措施更多地强调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表明美国的刑事政策较以往更加强硬。美国的中间制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严密保护管束监管、在家监禁、电子监控、罚金、赔偿、没收以及社区服务等。2.假释的提前释放强制假释(mandatoryparole)也是美国假释制度的一大特色。美国假释有两种,一种是裁量假释,另一种强制假释。裁量假释(discretionaryparole)是假释委员会对假释决定因素进行详细考察以后,决定提前释放的假释;强制假释则是根据法律的规定,犯人服完一定比例的刑期以后,必须强制提前释放。近年来,随着公正模式的上升,公平正义在刑罚量定及执行过程中受到重视,裁量假释被认为没有科学的根据,只是假释委员会头脑发热而随意做出的决定。所以,近年来裁量假释受到限制,而强制假释逐渐上升。美国州一级监狱裁量假释占各种释放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00年的24%;而强制假释则从1990年的116857稳步上升到2000年的221414,在各种释放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39%。三、警告和借鉴(一)限制假释制度的范围我国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一规定与美国限制暴力犯罪假释的趋势不谋而合,也反映了立法者对假释制度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但有不少学者却对我国刑法第81条第2款对假释的限制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得假释”忽视了刑罚的教育矫治功能,不利于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使用一刀切的办法,忽视了罪犯人身危险性程度的差异,过于固定化和绝对化;在刑释犯人员中往往有长刑犯的重犯率低于短刑犯的特点;从重打击可在判刑中体现而不必限制假释;限制假释将增加中长刑犯的服刑时间,增加了刑罚的成本;限制假释与行刑个别化的理论不符等。(二)修改假释条件与限制暴力性犯罪的假释相对应的是,对于轻微犯罪要适当放宽假释条件。当前,我国犯罪状况呈现向两极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严重危害公民人身权利和公共秩序的暴力犯罪不断发生;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人们由于各种生活磨擦而产生矛盾和纠纷,进而导致伤害、侵财等轻微犯罪以及各种过失犯罪频繁发生。这些轻微、过失犯罪实际上是全部犯罪的主要部分。例如,据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该市自1997年以来各种犯罪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死刑的案件人数总体保持在20%以下,2006年为18%,2005年为17%。对于这些危害相对不大,犯罪人的危险性比较轻的犯罪,要更多地考虑适用假释,将其放到社会监督考察,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监狱人满为患,财政支付困难等压力,还可以使这些犯罪人在正式释放以前,有一个缓冲阶段,逐步适应将来彻底释放以后回到社会的生活,也可以减少监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对轻微犯罪更多地适用假释,应当修改当前我国刑法关于假释条件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第1款的规定,假释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罪犯是否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是否有悔改表现还有一定现实依据,而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则只能依靠法官的推测。这种推测一方面为法官擅自提前释放罪犯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法官积极履行职责,因为一旦罪犯以后果真再危害社会(包括一般违法和犯罪),那么法官就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假释率一直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对轻微犯罪更多地适用假释,有必要修改假释条件。其实,判定一名罪犯是否可以假释,只能根据其以往表现,包括犯罪以前的一贯表现,以及在监狱中服刑表现。将这些表现予以量化,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衡量是否可以假释的评判标准。(三)强制性假释制度的构建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只有一种类似于美国裁量假释的假释制度。这种假释必须满足严格的条件,经过严格的程序,才可能实现,最终获得假释的只能是部分罪犯,绝大多数罪犯还只能在监狱中服完法院最初量定的刑罚。这种单一的假释制度,不利于将大部分犯罪轻微,危险不大的犯罪人提前释放。针对这一弊端,有必要借鉴美国的裁量假释和强制假释并存的假释制度,创建我国的二元假释制度,即在现存的假释制度的基础上,再创建一种不需要法官裁定,只需根据法律的相应规定,就可以将特定罪犯予以提前释放的强制性假释制度。首先,在我国创建强制性假释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假释率极低,每年通过假释而提前释放的罪犯只有全部监禁罪犯的2%左右。这一数字与美国高达85%的假释率相比,显然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