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一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本课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本课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1.(2018.11·浙江卷·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

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3.西汉立国时的行政区划为郡(国)、县两级,汉武帝设立的“州”原本是监察区。随着历史发展,“州”从监察区变成新一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这种变化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

B.有利于君主专制C.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

D.强化了中央集权()4.有学者认为,西汉建国时,对在灭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中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不封王难以安抚,因而实行郡国叠加的地方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汉建国时A.分封是维护统治的最佳选择

B.郡国并行制符合历史潮流C.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D.郡县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5.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A.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C.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7.(2021·全国甲卷·26)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8.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耐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9.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10.下列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帝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博士弟子50人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11.汉朝贾谊推崇礼治,他认为虽然礼义和法令都有禁恶止邪的功能,但“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优于法令。此主张得到后世推崇,主要是礼治A.得到儒家推崇

B.得到帝王推崇 C.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D.利于巩固儒家地位()12.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据此可知,汉武帝时A.仁孝思想广泛传播

B.治国注重传承创新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确立了思想大一统()13.“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14.东汉时,私人办学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东汉私学教授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教学模式上讲求“家法”,“传父业”“传家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以上现象A.说明选官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B.促进豪强地主世族化C.促使寒族士人崛起主导教育

D.推动儒家学说思辨化()15.(2023·全国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16.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

D.《四民月令》17.汉代朝廷出现多次与政治相关的学术争论,对中国思想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辕固生:“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汉景帝以“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制止了讨论。——摘编自《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主张“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徳教,而缓其刑罚也”。指出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桑弘羊:坚信刑法可以止暴,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贤良文学: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桑弘羊: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财富是仁义的基础。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摘编自《盐铁论》(1)据材料一,汉景帝制止讨论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遇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汉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治国策略反映的思想流派,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8分)参考答案AACCDDBACACBDBBD17.【答案】(1)问题:表面:思想混乱(1分)实质:汉朝政权是否有合法性解决(2分)措施:汉武帝(1分)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2)流派:贤良文学:儒家(1分)桑弘羊:法家(1分)背景:汉武帝盐铁官营(2分),任用酷吏(1分),常年征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1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2分)【解析】(1)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可以看出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后世王朝的合法性,反映出当时汉朝政权是否合法性的争论。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统治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2)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可知贤良文学属于儒家;据材料二“坚信刑法可以止暴……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可知,桑弘羊属于法家。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得出汉武帝盐铁官营,任用酷吏,常年征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结合所学得出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1.【答案】A【解析】“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排除。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排除。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来拱卫王室,后撤销异姓王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还实行郡县制,并没有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排除B项;让同姓宗族拱卫中央,是刘邦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刘邦推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完善,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分为三级,这种变化适应了版图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B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后扩张的版图和发展的经济,排除D项。4.【答案】C【解析】西汉初期时期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与材料中“不封王难以安抚”相符,故选C项;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形成王国问题,不利于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盛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排除B项;当时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确保疆域完整”可知,秦汉时期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属国”、“道”等行政机构,与郡县基本一致,因此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因俗而治,顺应当地风俗,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D项;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代并没有实行郡国并行,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就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6.【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配合行政,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故选D项;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前期是中央特派员,后期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因时而变的结果,非随意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唐代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故“杜绝”一词不妥,排除B项;监察并不是每一位官员都具备,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中央和地方长官自行辟召属官,且笼络大量贤能之士。照此情形发展,这则极易形成重门第及朋党的现象,但材料中强调这种选官制度能够有效运作,主要归功于监察体系的改善,B正确;A错误,隋朝确立分科考试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相符;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官员自行辟召属官制度能够有效运行的原因,与郡国并行制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无关;D错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不能保证官员自行辟召属官制度的有效运作。8.【答案】A【解析】由材料“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可知汉律对酎金有严格规定,这一举措打击了诸侯势力,维护了皇权,有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体制,故选A项;酎金并非税收来源,排除B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酎金律并非针对货币管理,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古代货币从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说明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从秦朝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没有汉承秦制的关系,排除A项;汉朝中央垄断铸币权,说明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铸币权管控,没有体现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自汉武帝开始,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选官有察举制、征辟制、太学中选拔等多种方式,且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入仕途径的选择,排除B项;根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太学弟子人数的增加,不能反映官位垄断的情况,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太学弟子人数的增加,不能反映学术思想竞争的情况,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贾谊推崇礼治,他认为虽然礼义和法令都有禁恶止邪的功能,但“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仪优于法令,可知礼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说明主张得到后世推崇,主要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得到儒家推崇,排除A项;礼治作为禁恶止邪之前的功能,迎合了统治者维护稳定的需要,而不是帝王自身的推崇,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儒家主导地位,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可知汉武帝借鉴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法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由汉景帝时强行分国变为以“仁孝”之道分国,故选B项;汉武帝时才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仁孝思想广泛传播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汉景帝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手段,并没有提到结果,排除C项;材料说的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不是思想大一统,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