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及用药护理课件_第1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课件_第2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课件_第3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课件_第4页
方药及用药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方药及用药护理一、中药的性能第六节方药及用药护理一、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就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就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2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3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4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5(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二)四气的确定及作用:6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寒性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热性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7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2、四气的作用:8(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物寒热与八纲寒热相对应,是高层次的抽象,而阴阳则是更层次的抽象。药性寒热只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基本趋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因此掌握药性寒热不能脱离其具体功效。

(三)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9

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指出了掌握药性寒热时应注意:对于药性寒热,不仅要从共性方面进行理解,适必须结合每一药物的具体作用,方能掌握药物性寒性热的特点。徐灵胎说:“同一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10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

药性寒热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因此必须结合其他内容,方能全面认识与掌握药物的性能与作用。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11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12(四)四气的意义:

1、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2、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3、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四)四气的意义:13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味道。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二、五味(一)五味的含义:14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15(二)五味的作用: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同时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这些损害有种种表现,总其大要,或直接损伤本脏,或伐其所胜而伤及他脏。故《内经》又提出了“五禁”等告诫。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五味的作用:16

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

1、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说,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等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气滞、血瘀、表证不解、湿阻中焦、神志不清等病证。如木香行气、当归活血、桂枝解表、藿香化湿、麝香开窍等。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172、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也就是说,能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大多具有甘味。因此甘味药多用治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各种痛证,用于调和药性及中毒解救等多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麦冬养阴生津、鹿茸温补肾阳、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并解药物、食物中毒等。

2、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183、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也就是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因此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肠滑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3、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19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麻黄根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固精止遗、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涩味药虽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但亦不尽相同,酸味药可以生津,即“酸甘化阴”而涩味药无此功用。4、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205、苦:苦能泄

、能燥

、能坚

。(1)泄: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2)燥:燥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3)坚:坚阴。泻火存阴。因此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连、苦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芩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5、苦:苦能泄、能燥、能坚。216、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说,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坚散结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癥瘕痞块等证。6、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22

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海蛤壳: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消痰软坚。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

23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肉苁蓉、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肾作用。在临床上为了引药入肾或增强补肾作用,常常用盐水炮制一些药物就是从咸味考虑的,例如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益智仁、胡芦巴、韭菜子、巴戟天及沙苑子等药品。

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247、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以及痰饮、泄泻等证。如茯苓、猪苓、薏苡仁利水消肿、通草、灯心草、滑石利尿通淋等。7、淡: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25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26(三)五味的确定:

1、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3、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本无辛味,因葛根能解表散邪治疗表证,皂角刺能消痈散结治疗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故二药皆冠以“辛”,因辛能散、能行。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三)五味的确定:27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28(四)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四)性味合参:291、气味相同:(1)作用相近似:同一类药物大多如此。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作用。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或发散风湿或温通行气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2)作用不一定完全一样,有的尚有主次之分,但有偏重于味和气的不同。大青叶:苦寒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龙胆草:苦寒偏于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1、气味相同:30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1)味同气异:紫苏辛温: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附子辛热:能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石膏辛寒:清热降火。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31(2)气同味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散风寒解表、平喘、利水。杏仁:味苦性温能下气止咳平喘。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乌梅:味酸性温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肉苁蓉:味咸性温能补肾助阳,润肠通便(2)气同味异:32(3)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党参:甘温,补中益气。(4)一气数味:作用范围大。辛—行气活血当归—温—散寒甘—补血养血—补血活血、行气散寒、温经止痛、润肠通便。(3)气味均异:作用完全不同。33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分折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34三、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上升降—下降浮一发散收敛固藏—向内沉泄利二便—向下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三、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35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36(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37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38(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药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1)功效: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2)主治: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麻黄、苏叶—发表散寒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瓜蒂、藜芦—涌吐痰涎宿食麝香、石菖蒲—开窍醒神(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392、药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内,(1)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2)主治: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木通、滑石:利尿渗湿向下柿蒂、沉香:降气止呃黄芩、黄连:清热泻火五味子:收敛肺气向内五倍子:敛肺涩肠向内麻黄根:止汗2、药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内,403、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作用4、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麻黄:既发表散寒又利水消肿。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3、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作用41(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中气下陷,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的头痛,宜用牡蛎、石决明潜降。(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42(五)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五)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43

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44(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当然,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芫花:泻水逐饮旋复花:降气止呕,消痰行水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故前人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

(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45

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46(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1、炮制:酒炒升散:酒炒大黄,引药上行入头,清降火邪。酒炒黄柏,清上焦之热。姜炒发散:姜半夏增强发散之功。盐炒入肾:盐炒知母、黄柏引药入肾,滋阴降火。醋炒入肝:醋炒柴胡、香附引药入肝则沉。蜜炒补润: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炙麻黄缓和发汗作用,重在宣肺平喘。(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

故李时珍472、配伍: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而发生改变。少数升浮药可随大队降沉药而降;少数沉降药亦可随大队升浮而升。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性寒沉降,可随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发表药而升。2、配伍: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而发生改变。48四、归经(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四、归经(一)归经的含义:49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50(二)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的不同。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二)归经理论的形成:51(三)归经的确定:中药归经的确定,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水肿等病证,根据中医学对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认识,便可确定该药归肺、膀胱经。又比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三)归经的确定:52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候表现以确定病位,这是辨证的重要内容。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故有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腑系统。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所不同

。至于有的药物只归一经,有的药物则归数经,这正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有广、狭义之分。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53

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究,认为: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整体关系,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疗,机械看待归经理论。

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究,认为:早54(四)归经的意义:

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徐灵胎所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

2、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故徐灵胎又指出:“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四)归经的意义:55(五)归经现代研究注意的事项: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

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了解以上内容,对于正确进行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五)归经现代研究注意的事项: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56五、有毒、无毒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五、有毒、无毒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57(一)中药“毒”的含义:1、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2、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3、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一)中药“毒”的含义:58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亦补,药证不符,参茸亦毒。”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59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所谓“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作用。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中60(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2、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如砒石作酒剂服立毙,相反药配伍可产生毒副作用。3、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4、误服伪品和品种混乱。如以商陆为人参,以独角莲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皮无毒。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61(三)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

1、有毒的药物,注意其毒性的大小

。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近代各种中药工具书或教科书或中药学专著的中药毒性分级多沿袭临床用药经验及文献记载,分级尚缺乏明确的实验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采用的“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现在通行的分类方法。(三)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622、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毒性药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犹“奇才有怪癖”,不可畏而不用,如依法炮制,严格控制剂量,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便可大胆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从血癌毒瘀滞血立论,用砒霜制剂,取得突出效果。3、避免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其他因素。

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2、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63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记载丹砂无毒,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马钱子无毒。

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64

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毒中药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应该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比较突出了。尽管如此,中药的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特别是所谓的“无毒药物”,若使用不当也可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毒中65第五章中药的应用一、配伍二、禁忌三、剂量四、煎服法第五章中药的应用一、配伍66一、配伍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前人将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七情”的提出首见于《本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一、配伍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671.单行: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病证较轻者。如独参汤。2.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如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3.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1.单行: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68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所以说半夏畏生姜。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6.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故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相反。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69注意相须、相使可提高药物疗效,是常用配伍。相畏、相杀可减弱药物毒性,使用毒性药物时应考虑使用。相惡会削弱药物疗效,力戒使用,但特殊情况下亦可使用。相反会产生强烈毒性,应避免使用。注意相须、相使可提高药物疗效,是常用配伍。70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71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72二、禁忌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二、禁忌用药禁忌主要有73(一)配伍禁忌目前共认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苦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一)配伍禁忌74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两者并非绝对禁忌。相反药配伍同用,古代经方中就有,现代临床上也有。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但是,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用药安全,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亦有持不同意见者。75(二)妊娠禁忌1.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属于禁用的药物。如巴豆、芫花、甘遂等。2.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属于慎用的药物。如枳实、桃仁、芒硝等。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若无必要,都应尽量避免。如非用不可,则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二)妊娠禁忌76(三)服药食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据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痺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古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苍耳子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蜂蜜忌葱等。这些记载仅供参考。(三)服药食忌77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78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79三、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称为剂量。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三、剂量80(一)计量单位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克”。近似换算如下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一)计量单位81(二)影响用药剂量的因素1.病人年龄、体质、病证轻重缓急老人、小儿、体虚者用量宜小。一般五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4,六至十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病轻者用量宜小,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以免药力不足;病势缓的慢性病,用量不必大;病势急者需要大剂量急救。2.药物性能和质地质地轻松的药物,用量可小些;质地重实的药物,用量可大些。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3.配伍、剂型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4.季节夏季发汗药、热性药宜少用,降火药宜重用;冬季发汗药、热性药宜重用,降火药宜少用。(二)影响用药剂量的因素82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83方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84四、煎服法(一)煎煮方法(二)内服方法四、煎服法85(一)煎煮方法1.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其次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2.用水:煎药用水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3.煎前浸泡: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浸泡1小时。4.火候及时间: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文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矿物类、介壳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一)煎煮方法865.特殊煎法: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之性经久煎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后下:芳香类药、不耐热药,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包煎:花粉、细小种子类药入煎时宜用纱布包裹。另煎: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烊化:胶类药,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5.特殊煎法:87二、煎药方法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必须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二、煎药方法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使药物更好88(一)煎药用具1.适宜器具

①砂锅、瓦罐和陶瓷器罐为佳。②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2.禁忌器具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一)煎药用具1.适宜器具89(二)煎药用水1.水质

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二)煎药用水1.水质902.水量①传统的加水方法: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5cm;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②另一种加水方法: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

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

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2.水量91【注意】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注意】92(三)煎前泡药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①复方汤剂--30~60分钟;②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③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钟。(三)煎前泡药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93【注意】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2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注意】94(四)煎药火候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注意〕解表药、清热类、芳香类药不宜久煎,宜用急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滋补药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四)煎药火候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95(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日可1~2服。(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96〔注意〕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二煎需10~15分钟;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注意〕97(六)特殊煎煮法(六)特殊煎煮法981.先煎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①难容于水的药及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1.先煎99②有毒的药物。③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②有毒的药物。1002.后下

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2.后下1013.包煎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3.包煎102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4.另煎1035.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5.烊化1046.磨汁

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6.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1057.冲服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7.冲服1068.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8.泡服107(七)机器煎药(七)机器煎药108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煎出,不需要先煎。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传统方法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而煎药机是密闭的,挥发性成分仍然保留在药液中。煎好、包装好的中药无需冷藏,但需避光保存。此种方法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等优点。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109三、用药方法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和外用法两种。三、用药方法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110(一)内服法1.服药时间

(1)饭前服药(2)饭后服药(3)睡前服(4)定时服

(一)内服法1.服药时间1112.服药剂量(1)一般服法

(2)顿服

(3)不拘时服(4)小量频服

(5)中成药2.服药剂量1123.服药温度(1)温服:〔注意〕

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3.服药温度113(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114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1)观察服药后的反应:(2)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115(二)内服方法1.服药时间峻下逐水药宜早晨空腹服,既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又避免晚上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如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消食药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无论饭前饭后服,一般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有的药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2.服药次数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重病、急病可每隔四小时服药一次,昼夜不停。3.服药冷热汤剂宜温服。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宜热服;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一般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宜温开水送服。(二)内服方法116四、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一)常见有毒中草药1.生物碱类雷公藤、蔓陀罗、藜芦、乌头、天南星、马兜铃、阿片2.甙类万年青、夹竹桃、商陆、芫花、鸦胆子、半夏、黄药子、芦荟3.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子、大麻仁、望江南4.毒蕈类红茴香、白果、藤黄、狼毒、细辛5.动物类蟾酥、斑蝥、鱼胆、蜈蚣6.矿物类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四、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一)常见有毒中草药117(二)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1.应立即终止接触及服用有毒药物,将病人转移有毒现场,安置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松解衣扣,注意保暖。2.迅速清除毒物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出(二)中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与护理1.应立即终止接触及服用有毒118如何正确煎药?

二、煎药方法

(重点)如何正确煎药?二、煎药方法

(重点)119《医学源流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120(一)煎药用具1、合适器具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2、禁忌器具铁、锡、铜、铝(一)煎药用具1211、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或纯净水自来水不应现接现煎,最好先接在盆中静置一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氯;井水煎药宜放置一段时间,以便沉淀后除去其中的杂质,保证药物煎煮质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二)煎药用水

1、水质(二)煎药用水122注意事项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注意事项1232、水量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素决定。一般第一煎是将药物饮片适当加压后,加水至淹没药物表面2-3cm为宜。2、水量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大小、煎煮时1242、水量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略少。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2或1/3为宜;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弄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2、水量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质地疏松,125注意!!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稍减。煎药过程中,不可频频加水;更不可把药煎干;药煎糊后,不可服用,也不可加水再煎。注意!!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1263、煎前清洗浸泡

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一般复方汤剂浸泡30~6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

迅速清洗冷水浸泡3、煎前清洗浸泡

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127火候:煎药温度高低文火:小火慢煎武火:大火急煎注意事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防药性挥发滋补药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4、煎药火候与时间原则:先武后文火候:煎药温度高低文火:小火慢煎注意事项4、煎药火候与时间1285、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5、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1296、特殊煎药法

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贝壳类后下:对于含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金银花、鱼腥草、砂仁等)有效成分久煎易被破坏的药材(如大黄等)包煎:易漂浮于水面的药材(如海金沙等)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如辛夷等)使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蒲黄、灶心土等)6、特殊煎药法先煎:对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材,如牡蛎等贝130先煎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难溶于水的药物:矿物类、介壳类药物,质地坚硬,药味难出,打碎后先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先煎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131龙骨石膏赭石牡蛎龙骨石膏赭石牡蛎132先煎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毒性先煎1~3小时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等)、质轻量大的药物(芦根、茅根等):先煎,澄清后取汁,以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物。先煎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毒性先煎1~3小时133附子灶心土芦根茅根附子灶心土芦根茅根134后下药物类型:气味芳香类药物目的:为防其药物挥发方法:一般药物煎好前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后下药物类型:气味芳香类药物135薄荷藿香砂仁沉香薄荷藿香砂仁沉香136包煎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目的: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方法: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137车前子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滑石青黛旋覆花138另炖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鹿茸等)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另炖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鹿茸等)139烊化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鹿角胶、饴糖等)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响药效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烊化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鹿角胶、饴糖140机器煎药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和时间。优点: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机器煎药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袋内,用冷141(一)内服法1、服药时间

三、用药方法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一日2~3次。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一)内服法三、用药方法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142

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用

饭前服药

饭后服药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滋补药宜空腹服用饭143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情严重者,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睡前服药

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睡前服药1442、服药剂量一般服法: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酌减。顿服:病情紧急者,可一次一煎,大量顿服小量频服:呕吐病人和小儿患者宜少量多次服用。2、服药剂量一般服法: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1452、服药剂量不拘时服: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不拘量服: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定时服用: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按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