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统编《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语文课件统编《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语文课件统编《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语文课件统编《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语文课件统编《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走进作者陶渊明,字

,又名

,世称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浔阳柴桑人。

(时期)伟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诗人。代表作有《

》《

》《

》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元亮潜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东晋田园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走进作者陶渊明,字,又名,世称,因宅边3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故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走进作者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4文体知识“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文体知识“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5朗读要点:读准字音,声音响亮;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读出感情。朗读课文朗读要点:朗读课文6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shěshèyǎnqiānmòtiáohu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yāoyì

jiàn

wèiyì

jì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疏通文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缘:顺着,沿着为:动词,作为

逢:遇到异:对……感到诧异数:几

杂:别的,其它的

鲜美:新鲜美好

甚:很,非常

穷:尽,穷尽

翻译: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疏通文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9便:就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离开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初:起初

才:仅仅,只

通:使......通过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象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便:就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舍:离开10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1.判断句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㈤重点问题掌握7.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石壕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记叙)二、作者简介4.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四)词类活用文题“核舟记”中的“核”点明“舟”的雕刻原料,“核舟”的意思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这也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也隐含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小、巧。“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旷:空阔

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使可以互相听到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往来:来来往往的人

种作:耕种劳作的人着:穿着悉: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并:一齐、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往来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乃:于是,就

所:处所,地方具:详细要:同“邀”,邀请

咸:全,都

问讯:询问,打听消息

翻译:(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有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云:说

率:率领,带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今:如今

乃:竟然

无论:更不必说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隔绝了。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惜延:邀请停:停留,暂时住下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道:说,谈论

翻译:这个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皆:全,都

去:离开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1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诣:拜访

遣:派遣志:做的记号

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及:到

遂:竟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1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访求、探求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津:渡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171.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解释为。2.词类活用(1)复前行

;(2)欲穷其林

;(3)渔人甚异之

;(4)初极狭,才通人

;要邀邀请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作动词,尽、穷尽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通:使动用法,使......通过

归纳小结1.通假字183.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5)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新鲜美好食物味道好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妻子和儿女指已婚男子的配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毫无出路的境地更不必说表示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古今异义新鲜美好食物味道好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妻子和儿女指已194.一词多义(1)舍(3)其①便舍船,从口入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屋舍俨然②既出,得其船(2)志

③惧其不已也①处处志之(4)寻

②寻向所志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舍弃,离开房屋做记号,动词做的记号,名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那他的,代渔人的代词,代愚公4.一词多义舍弃,离开房屋做记号,动词做的记号,名词寻找,动20(5)之

①忘路之远近④渔人甚异之⑤闻之,欣然规往(6)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迷,不复得路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看到的景象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作为对,向对,向于是,就竟然(5)之21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三、作家介绍(2)结构上作用:“殷勤问我归何处”,不仅回到“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引出了下阕的诉说抒情。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5.这首词是记梦之作,说说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5.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5.本文说明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原文展示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5.特殊句式1.肯定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肯定判断句的标志。)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②(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③(村民)问(之)所从来。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4.宾语前置:问所(宾语)从来。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226.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①形容环境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

②形容心胸突然转为开阔或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

③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求问、尝试或购买。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6.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23整体感知本文以

为线索,具体写渔人

桃花林、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武陵渔人的行踪发现离开探访再寻整体感知本文以为线索,具体写渔人24发现桃花林1.作者所描写的桃花林美景如何?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②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③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发现桃花林1.作者所描写的桃花林美景如何?有何作用?夹岸数百25探访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优美富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平和安宁

探访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26探访桃花源2.桃花源里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其中往来种作,(劳动)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衣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精神状态)----人们安居乐业,和睦融洽、幸福安乐。探访桃花源2.桃花源里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其中往来种作,(劳27探访桃花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桃花源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热情好客的?探访桃花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3.桃花源民风淳朴,这里的28探访桃花源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表现了怎样的生活追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幸福、和平安宁的生活。探访桃花源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表现了怎样的生活追29探访桃花源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①为世事变迁而叹;②为自己与世隔绝之久而叹;③更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人民遭受苦难而叹。探访桃花源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0离开桃花源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作用?①反映了桃花源中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心理。②同时为下文渔人复寻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桃花源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有什么作3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2)“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的、虚构的境界,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寻桃花源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32B.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战乱、国事的艰难,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表达诗人感时伤世之感和强烈的爱国之情。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原文展示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示例]文章的主题是通过牧羊人植树的故事表明的。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躇(chú)步跐(cí)蹈(dăo)(四)词类活用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7.便得一山(看到,发现)再寻桃花源2.最后写刘子骥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更增添了桃花源神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