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师说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理解作者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预习反馈】1.检查1-2节的背诵。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证。)【合作探究】1.文章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2.第一段中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概述教师的作用;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分析第二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讨论后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析第三段:(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5.分析第四段:(1)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和“不拘于时”?(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二、欣赏品味: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I)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总结提升】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课后作业】《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选自刘开《问说》)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圣人之所以为圣()(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惑()A.传道受业解惑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下面第6-8句。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6.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4个方面概括。(1)(2)(3)(4)8.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①《问说》:②《师说》:9.“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1.(1)低于(2)原因(3)以……为耻(4)加强语气2.B3.C4.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5.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6.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7.(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或不焉,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