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006-课件_第1页
农业经济学006-课件_第2页
农业经济学006-课件_第3页
农业经济学006-课件_第4页
农业经济学006-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人口与粮食供给:

所有国家农业政策的着眼点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口与食物供给是所有国家农业政策的着眼点认识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的正负面影响理解粮食安全的定义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因素理解减轻贫困对粮食安全的作用了解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努力和相关机构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的成就和挑战学习内容6.1人口、粮食、资源: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

6.2保障粮食安全的因素

6.3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努力

6.4中国粮食安全保障

6.1人口、粮食、资源: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6.1.1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及其破灭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观点英国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1766—1834)1798年年出版《人口原理》(ANESSAYONTHEPRINCIPLEOFPOPULATION,伦敦),首次系统展现了人口、粮食、资源关系的困境。他提出两项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随后提出两个假设:“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即“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相应得出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实际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平衡。他展示了他的理论的政策含义。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观点反对政府对穷人的赈济。逻辑是:赈济穷人,使之更易于结婚生子,并助长其懒惰挥霍;而土地提供的食物一定,增加的需求抬高食物价格;虽然会刺激生产,但增加的财富会进一步刺激人口增长,并超过财富的增长,迫使每人所得下降,贫困复归。因此,“根据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要使社会下层阶级完全摆脱匮乏的压力是绝对不可能的”。反对提高工人工资。逻辑同上:工资增加导致劳动者境况改善,人口受到的抑制会有所放松,这在导致食物价格上升的同时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迫使劳动者结婚生子困难,这又使人口不再增加,直至生活资料与人口回复最初比例。他还因此断言,“随着美国人口的增加,劳动者的报酬将大大降低。”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观点马尔萨斯预言的缺陷马尔萨斯灾难性的人口预言,未能在迄今两个世纪的历史中得到证实。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说法:“马尔萨斯从未预料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奇迹,也未能遇见到1870年后,生活水准和实际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的事实。”萨缪尔森指出:“在马尔萨斯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在欧洲和北美,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实际上,技术的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产出增长远远超出了人口增长,从而使得实际工资有了极大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除了指出马尔萨斯预言与现实的差距之外,还更多地揭示了马尔萨斯为不合理制度辩护的错误,指出“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增长规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尔萨斯预言的缺陷6.1.2发展中世界现实的粮食安全问题人口、食物、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指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谬误,但是,人们仍然如实地承认,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出版并一版再版,促使人们广泛关注世界性的人口、粮食、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粮食安全,就是这样成为各国政府农业宏观指导的基本着眼点。有名的罗马俱乐部,就是战后全球粮食危机感的产物。罗马俱乐部,是1968年由25个国家的75位著名学者成立于罗马的学术团体,以关注世界粮食供应、人口增长、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等危机而著称。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由丹尼斯·梅多斯(D.Meadows)领导的国际性的跨学科的研究小组发表于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以及梅萨罗维克和佩斯特尔发表于1974年的《人类的转折点》。作者们运用现代电算工具预测全球不同地区的生态灾难前景,呼吁人们注意人类面临的粮食短缺、人口过度增长、不可再生资源耗竭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因此被人称为“带着电子计算机的马尔萨斯”。人口、食物、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19年10月,全球人口达到60亿。按20世纪最后10年1.5%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类将会在25年后增加到80亿。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2019年在世界银行千禧年前夕的理事会上的讲话,突出显现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他指出,在千禧年的世界上,有1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这一世界贫困线标准,3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当人口达到80亿时,上述两类人还可能分别达到18亿和40亿。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2月在罗马的一份报告指出,33个国家存在粮食极度匮乏问题,全球约7.9亿人,其中包括2亿儿童,食不果腹。这意味着,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不得温饱的人口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始终占人类的1/5左右,食物安全将是人类始终面临的难题。人口、食物、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粮食安全的定义1972—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推动了联合国1974年1月的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给出了粮食安全概念:“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品”。1983年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更为明确的粮食安全概念:“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2年中国提出的食物安全概念是:“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其包括的五个方面是:“食物生产安全,具有促进食物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食物卫生安全,具有保障食物卫生品质的能力;食物储备安全,具有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食物流通安全,具有对食物市场进行调控的能力;食物消费安全,具有引导科学消费的手段和能力”。上述表述,显现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所需食物的物质供给和经济(支付)能力两大要件。6.2保障粮食安全的因素由上节粮食安全定义可知,任何一国政府致力于粮食安全,均须考虑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和减轻贫困以保证所有居民都有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的经济能力三个因素。保持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据认为,直至12000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时代,世界人口不会超过1亿人;公元元年,世界人口约3亿人;约经过1500多年,才增加了一倍;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开始稳步增长,1750—1900的15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一倍,达17亿人;20世纪增长继续加快,到二战结束的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战后全球人口以惊人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已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传播到发展刚刚起步、尚处于自然生育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急剧下降,使得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25亿在37年间翻了一番;而从1987年的50亿到2019年的60亿人口,只经历了短短的12年!数量空前巨大的人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形成空前巨大的压力。20世纪内,森林、草原、水域、海岸、内陆湿地、珊瑚礁和其他生物系统,以空前高速度退化。热带森林减少了1/5,野生生物原始栖息地在热带非洲有65%、在热带东南亚有68%转作他用,导致空前的物种灭绝;战后半个世纪,全球12%的土壤退化,1/3可耕地盐碱化。引发频繁的水、旱、风、冷、病虫等灾害。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失去生态屏障,丧失了粮食安全的生产能力基础。保持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虽然,地球的承载能力,会随着人类技术进步而上升;但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有一个人口与地球承载能力的最佳配比。从目前地球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可知,我们没有理由断言,人类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口无序增长和资源环境无序利用的趋势,至今尚未见底。保持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提高资源环境的人口支持能力,增加食品生产供给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业土地的产出,在农业用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全球粮食供应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见表1—1)。1960—2019年全球人口增长与谷物生产增长比较表中1—1表1—1显现了农业的集约经营的趋向。农业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对应。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代表了农业发展先后两个阶段经营的不同技术特征。发展之初,耕地、森林、草原、水面等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相对较少的经济资源被投入相对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主要依靠土地数量及其自然肥力,即自然力,满足人类对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要。这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即粗放经营。粗放经营的标志是单位面积土地等农业劳动对象产出量低,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当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毁林(草)开荒、围湖造田、滥砍滥伐、酷鱼滥捕、超载过牧,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人口—食品紧张关系的一时缓解,而陷入环境破坏——农业产量下降——更严重地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粗放经营是不可持续的。提高资源环境的人口支持能力,增加食品生产供给只有农业技术进步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农业技术进步使得单位面积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资金等经济资源而增加产出,得以拓宽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使等产量曲线外推(见图1—1)。农业经营方式得以从粗放经营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内涵型的集约经营方式:相对较多的经济资源被集中投入相对较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其他农业劳动对象),主要依靠增加土壤肥力(农用土地生产率、畜禽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单位畜禽)产出来提高农业总产出。依所集中投入的经济资源的不同类别,集约经营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分别以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劳动力数量和投入资金量两种指标衡量集约程度。至于一般所认为的“技术密集型”,这里将它融合在劳动和资本两类中,因为,不论是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其前提条件都是技术进步,都需要“技术密集”,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否则,一味地向单位面积土地等农业劳动对象追加投入是无效的,会发生报酬递减。当然,技术可以分为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两者所适用的土地条件和所需劳动力、资金量不尽相同,在这个含义上可以将它们进一步明确为劳动—生物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机械技术密集型。提高资源环境的人口支持能力,增加食品生产供给图中1—1全球粮食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上提升的趋势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演进,在单位土地产出增长的同时,单位农产品所耗成本相对下降,呈现出人类社会将越来越小的一个收入份额用于农产品消费的趋势。农业集约经营方式,使农业能够以更少的耕地资源支撑更多人口的食物供应,使农民得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恢复生态平衡。所以,这种知识密集型的农业是可持续的。

减轻贫困,保证穷国穷人具有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的经济能力

农产品生产增长供应充裕不等于没有食物安全问题。也就是说,粮食安全不完全是技术问题。美籍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在他的代表作《贫穷与饥荒》(1981)中指出,饥荒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了,而是缺乏对生产足够食物或购买食物的资源控制。他所依据的,是国际劳工组织所作的一个调查:1943年在孟加拉湾,1974年在孟加拉国,1973年在埃塞俄比亚,在饥荒中受苦最深重的人都是那些无地的人——被雇来干农活或从事不熟练或半熟练服务性工作的临时工——和不得不把他们瘦弱的牲畜卖掉以换取昂贵的粮食的牧民。简而言之,最经不起打击的人,是那些他们的“交换权利”已被饥荒发生前的事变所取消或大大贬值了的那些人。

造成饥荒的原因,不是可得到的粮食本身减少了。在孟加拉湾,1943年的粮食供应量虽然低于过去许多年份,但高于1942年,而且是在正常的波动幅度以内;在孟加拉国,1974年每人可得到的粮食比前些年要高;在1973年的埃塞俄比亚,一场旱灾使粮食供应量直线下降,但这仅是局部地区,而不是那些粮食运不进去的地方。造成贫困边缘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各式各样。在孟加拉湾,战时的通货膨胀使人们本来已经很低的工资贬值了,比以前少买许多粮食;在埃塞俄比亚,收成不好使农场主解雇了农场的仆人,不雇工人并减少他们对其他服务的需求,国家供应的粮食没有减少,粮食价格并未上涨,但是穷人因为失业,失去了他们购买粮食的收入来源;在孟加拉国,长期的洪水,同样减少了就业机会,而同时,粮食价格却上涨了,成千上万的人挨饿。70年代初期,同样的问题使萨赫勒地区受到困扰:当牲畜价格下降时,畜牧者眼看他们的牧群缩小,这是为了换取粮食不得不卖出更多的牲畜。因此,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大的区域内,饥饿与有足够的粮食出卖是可以同时共存的。减轻贫困,保证穷国穷人具有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的经济能力森的“食物权利”理论解释了,尽管技术进步保证了全球粮食生产的增长超出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仍然普遍存在穷国的饥荒和穷人的饥饿现象的原因。具体的,食物权利被剥夺的,可能是庄稼受灾又找不到其他工作的小农或佃农;可能是在收入停滞或下降时面临高食物价格的无地劳动者,可能是失去牲畜或不能以合理价格出售牲畜的牧民等。(当然,正如其他学者提到的,战乱、政策失误,同样严重地剥夺了人民的食物权利。)占有土地和其他资源获得生产食物的权利,出售农产品等产品和服务、出售自身劳动力获得购买食物的权利,在收入波动时获得信贷保险救济以熨平食物消费波动的权利,这种对于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利,是穷国穷人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因素。因此,减轻贫困,提高穷国穷人的实际收入,是防止粮食无保障最有效最全面的方法。这一理论使森荣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减轻贫困,保证穷国穷人具有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的经济能力6.3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努力

“人不可能安静地坐等饿死。”这句大白话点明了人类社会致力于全球粮食安全的共同利益基础。在战后全球经济秩序形成的过程中,粮食安全成为诸多国际多边机构致力提供的公共物品。

6.3.1促进全球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业知识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粮食安全因其事关全局稳定性而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而作为这种安全的技术基础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即市场不能自发提供的,非竞争性(一人利用不妨碍他人利用)、非排他性(权利人很难阻止他人利用)的,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物品。公共物品相对于市场可以自发提供,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的,可分割的、不具有整体性的私人物品而言。处于这两类物品中间的,是仅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的“公共财富”,如地下水;仅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俱乐部物品”,如收费高速公路。最普通的公共物品如国防、治安、环保,以及明智的政府所提供的经济合理的制度。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也因具有重要的外部性而被认为是公共物品。知识,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其中,农业领域的科技知识,更是国际公认的公共物品:你很难阻止你的邻居效仿你的耕作方法,而你的邻居效仿了你的方法以后,并不一定损害你的利益。更何况,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人类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农业技术革新的社会收益(所有从中获益的人的总收益)大大超过私人收益(投资于农业技术革新的人的收益)。农业知识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农业科学知识的这种公共物品特性导致了“外部性”的困境:投资者不能独占投资收益,非投资者可能分享投资收益,即很容易“搭便车”。这样,导致对农业科学知识的私人投资总是不敷所需。其结论是,需要公共行动帮助提供这样的公共物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须采取行动:一方面,提供正确的激励机制,如保护知识产权(IPRs),促使投资收益“内部化”,以鼓励私营部门创造和传播知识;另一方面,当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业科学知识时,提供公共投资,直接创造和传播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产权创新激励与知识低成本传播的平衡,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农业知识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绿色革命: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范例

绿色革命(GreenRevolution),即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以培育和引进高产稻麦新品种的种子改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绿色革命兴起于1960年代中叶。设立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和小麦品种改良中心1961年育成了矮秆的小麦新品种,设立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1965年育成了矮秆的水稻新品种。在随后的10多年间,发展中国家有一半以上的麦地和1/3的稻田都改种了这些矮秆良种。在具有良好的水利和适当数量的化肥和化学药品的条件下,它们的产量能够达到传统品种的2~3倍。这个巨大的变化被称为绿色革命。绿色革命的实质是生物技术变革。其显著特征有:随着高产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化肥的施用量迅速增加;绿色革命的技术是规模中性的,在大、中、小农场都可以有效应用。绿色革命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大面积推广了这些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墨西哥、菲律宾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而且,由于技术上要求农业的精耕细作,还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和失业问题,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绿色革命: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范例提供了绿色革命技术基础的全球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体系,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3年,根据墨西哥农业部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的农作物投资规划,墨西哥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了玉米和小麦的改良品种的系统研究。受该项工作成就的鼓舞,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联合举办了第一个真正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即1960年在菲律宾设立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墨西哥的农作物规划组织按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模式,在1966年改组成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品种中心(CIMMYT)。随后,作为国家、多边组织和私人基金的非正式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于1971年建立。它的主旨,是支持和推广那些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农业问题和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研究规划。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都为之提供了资助。它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招聘的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它主办的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都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物(牲畜)的优良品种和耕作方法的研究,来弥补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农业研究工作。CGIAR的研究项目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回报率,水稻项目的益本比17,小麦项目的益本比更高达190。绿色革命: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范例图中1—2绿色革命使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猛增

图中1—31961/63—2019/03年40年间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倍数

但是,在缺乏良好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作用受到限制。如本国研究推广力量薄弱,不能使外来品种和技术适应当地条件;缺乏排灌条件,妨碍良种良法的使用;运输和销售系统落后,价格激励和产权激励不足,农民不能如数获得增产带来的收益。绿色革命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突出的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主要是因为推广高产品种需要的优良的水利、化肥等条件,生产费用随之增加,因此良种往往只能在少数富裕农民中推广。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拥有3.7公顷土地的小农而言,高产品种诞生之后未能及时有效采用的话,在5年内的潜在收入损失相当于4年农业收入。绿色革命: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范例尽管如此,世界银行根据印度南部的一项调查指出,绿色革命通过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最终增加了小农和无地者的收入:印度1973—1994年间,前者增加了90%,后者增加了125%;相应的,热量摄入增加58%~81%,蛋白质增加103%~115%。此外,绿色革命也产生了某些生态副作用:单一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发展中国家众多传统品种的遗传因素丢失,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了作物的抗逆性;持续大量灌溉用水降低了地下水位;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近年来,绿色革命由原来的推广高产品种为主,逐步转向进行综合性的农业技术革命。绿色革命:国际社会促进粮食安全的一个范例6.3.2促进全球的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可知,农业生产、粮食生产比其他任何产业都更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国际社会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保证人类食物的可持续供应,必须维持这种安全的资源环境基础,即促进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两类资源环境问题。一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枯竭这些因发展不足引发的环境问题,二是耕地等农用土地的非农占用、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和农业化学品污染农田这些因发展加速引发的环境问题。此外,不论是发展不足还是发展加速,都会引起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潜在的有价值的食物基因资源丧失,对粮食安全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环境援助和一般发展援助,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粮食安全。6.3.3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部门政策阿玛蒂亚·森的食物权利理论表明,粮食安全不完全是生产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是贫困问题,经济问题,制度问题。所以,保障全球的粮食安全,必须促进世界各国奉行健全的国内政策。这种政策,不仅仅是农业部门政策,甚至不主要是农业部门政策,而关键在于全局政策。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最普遍的是工业化发展之初的歧视农业政策。农产品国家垄断低价收购、汇率高估、农产品出口征税、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国家垄断高价供应,在一些国家,还配合以强制集体化的组织措施,这些剥夺农民的政策,都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食品供应紧缺。在一些国家,农民没有土地权利,城市贫民没有工作权利,老弱病残者没有获得救助的权利,更直接导致贫困和饥饿。最极端的是,外敌入侵,政局不稳,种族、地区混战,直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形成普遍的饥荒和死亡。相应的,国家独立和统一;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消除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实行工农并举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普遍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等等,就是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步骤。6.3.3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部门政策就发达国家而言,放弃自身的狭隘利益,改变农业保护政策,降低贸易保护壁垒,给发展中国家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进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起直接的粮食援助、发展援助,更为有效。6.3.3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部门政策6.3.4直接组织全球粮食供需信息传播,协调国际社会的粮食紧急援助行动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治本”之策基础上,国际社会承担了提供全球粮食安全信息,协调组织粮食援助、拯救生命的职责。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因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战乱引致饥荒时,联合国及其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其他有能力有意愿的国家,通常会给予粮食和其他物资的紧急救援。然而,即使“治标”,也要求“治本”基础。否则,救援物资很难如数到达救助对象手中,并有可能因此减轻进行彻底改革、提高本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压力。也就是说,最有效的援助发生在最不需要援助的国家。6.3.5确保人类粮食安全的主要国际机构及其活动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设立的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为联合国第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其宗旨是:“共同努力,以提高营养和生活水平,提高一切粮食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改善农村人口状况,从而为扩展中的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确保人类免于饥饿”。粮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粮农组织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确定政策、通过预算和工作计划,向成员国或其他国际组织提出有关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建议,审查所属机构的决议和接纳新成员。在大会休会期间,由49国组成的理事会行使大会赋予的职权。理事会下设计划、财务、章程法律、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商品、粮食安全等8个职能委员会,协助理事会研究、审议各种专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大会任命的总干事指导粮农组织及其秘书处的工作。此外,还设有非洲、亚洲和远东、拉丁美洲、近东、欧洲等5个区域办事处和驻北美、联合国总部两个联络处。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的主要活动包括:监测并研究各成员国农、林、渔业生产、贸易、储备、援助和农村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协调与上述有关的国际活动和政策;应成员国的要求,派出专家在农、林、渔和农村发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咨询建议,协助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帮助建立农业生产、销售和信贷的管理体系;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并帮助它们筹措发展项目所需的资金。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总部在1961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利用联合国系统和会员国提供的食物、现金和劳务,支持缺粮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并作为紧急救灾之用。WFP还实施了诸如向贫困学童免费提供午餐的全球学生供膳计划等有效的工作。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日(WorldFoodDay)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为促进各国关心粮食问题而规定的纪念日,时间是每年10月16日。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自1981年起以10月16日,即该组织成立纪念日为“世界粮食日”,并确定以后每年在该日举行纪念活动,如召开纪念会、发表文章、举行学术报告会等,宣传增加粮食生产和节约粮食消费的重要意义。2019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战胜饥饿国际联盟。这一主题号召人们采取行动,接受全球伙伴关系概念,并使之变成现实,一道努力减少贫困,保障世界上所有公民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人权。2019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强调生物多样性在确保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持续获得充足、优质食物方面发挥的作用。

世界粮食日各年主题20世纪80年代此段时期主要注重农业、农村发展。1981年粮食第一1982年粮食第一1983年粮食安全1984年妇女参与农业1985年乡村贫困1986年渔民和渔业社区1987年小农1988年乡村青年1989年粮食与环境21世纪此段时期注重在保护环境减少粮食产量背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食品安全。2000年没有饥饿的千年2019年消除饥饿,减少贫困2019年水:粮食安全之源2019年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2019年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2019年农业与跨文化对话2019年投资农业促进粮食安全以惠及全世界2019年食物权2019年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2009年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2019年团结起来,战胜饥饿2019年粮食价格–走出危机走向稳定20世纪90年代此段时期主要注重粮食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关系。1990年为未来备粮1991年生命之树1992年粮食与营养1993年收获自然多样性1994年生命之水2019年人皆有食2019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2019年投资粮食安全2019年妇女养供世界2019年青年消除饥饿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及其决定成立的三个机构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WorldFoodConferenceof1974)在1972—1974年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的背景下,1974年11月由联合国发起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为期两周,有133个国家代表参加。会议专门讨论了当时面临的世界粮食问题,宣布:“每个男人、妇女和儿童均享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以便身体和智力得到发育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大会确定了10年之内消除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奋斗目标,并为此通过了22项决议,包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万吨粮食援助和50万吨粮食紧急储备,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粮食安全。根据会议决议,在联合国系统内分别成立了世界粮食理事会、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情报体系三个机构。世界粮食理事会(WorldFoodCouncil)

根据联合国召开的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的倡议,同年12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的常设机构;是联合国中唯一的部长级理事会;其任务是负责联合国机构中有关粮食政策的协调工作。理事会由联合国按区域提名,经大会选举产生的36个成员国组成,其中非洲9个、亚洲8个、拉丁美洲7个、东欧4个、西欧和其他地区8个,每年改选1/3。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设于罗马。理事会每年召开大会一次,确定有关国际粮食和营养方面的方针政策,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建议和报告。理事会成立后进行的主要工作有:促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建立,提出粮食发展战略,推动国际粮食援助公约签订,帮助发展中国家筹措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推广技术等。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nternationalFundforAgriculturalDevelopment(IFAD))

根据联合国召开的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的决议,联合国于1977年12月13日设立的,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用于发展农业的基金。基金会总部设于罗马。它的宗旨是“筹集更多的资金,以优惠的条件提供发展中国家中的成员国用于发展农业”。因为,世界3/4的最贫困者都生活在农村地区,那里缺乏促进其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资金。基金创办时的捐款总额为10亿美元,以后每3年募集一次后续捐款。基金的使用分为赠款和贷款两类。赠款限制在基金总额的12.5%以内,一般提供给最贫穷的国家。贷款按优惠程度分为3种:①特别贷款,每年收1%的服务费,分50年偿还,宽缓期为10年;②中等贷款,年利率4%,偿还期为20年;③普通贷款,年利率8%,偿还期为15~18年。管理基金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理事会。基金决策的投票权为:西方发达国家、石油输出国和受援国各占1/3。自1978年至2019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为在世界115个国家实施的农业发展计划总共提供了65亿美元贷款,约2.5亿人从中受益。2000年2月基金的第23届管理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的主题是,消灭世界农民中的饥饿和贫困现象的全球战略。世界粮食情报体系(GlobalInformationandEarlyWarningSystemofFoodandAgriculture)

世界粮食和农业情报及早期预报体系的简称。该系统是根据联合国召开的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建立起来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对世界粮食及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预测和定期报告的制度。该体系规定,参加国应定期向粮农组织提供有关该国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可能输出量、必要进口量等统计数字,统计范围包括小麦、稻米、饲料谷物、畜产、大豆等,数据由粮农组织加以分析研究,汇总以后印发各国政府。粮农组织还根据世界各地区气候和作物生产情况对产量进行预测、预报;也对农产品贸易、价格、粮食库存等项进行报道。上述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如图1—4所示2019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及其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宣布的目标未能实现。粮农组织估计,除非加快进展,否则到2019年世界上可能仍然有6.8亿饥民,其中2.5亿多将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这种背景下,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于2019年11月13-17日举行,来自158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参加了这一为期五天的最高级会议。在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行的此次历史性会议使近万名与会者聚集一堂,为讨论世界各国领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消除饥饿提供了论坛。在此次会议上,112个国家元首或副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其它国家的70多名高级代表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特别是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也积极参加了会议,有助于影响公众舆论,并为实现“人皆有食”所需政策和计划的重要变革提供了框架。首脑会议的目标是全球最高政界重申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并实现人人享有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承诺。在此项活动中,首脑会议的巨大声势增进了公私部门和新闻界决策人员以及广大公众的了解。会议还为世界各国目前消除饥饿的努力绘制了政治、概念和技术蓝图,近期目标是在2019年之前将营养不足人数减少一半。《罗马宣言》提出了7项承诺

1.我们将确保一种以男女全面平等参与为基础、最有利于实现所有人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为消除贫困并为持久和平创造最佳条件;2.我们将执行旨在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并增加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营养充分和安全的粮食及有效利用这些粮食的政策;3.我们将考虑到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推行对家庭、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获得充足和可靠的粮食供应不可缺少的参与性和可持续粮食、农业、渔业、林业及乡村发展的政策和做法,并同病虫害、干旱和荒漠化作斗争;4.我们将努力确保粮食、农产品贸易政策和整个贸易政策有利于通过公平和面向市场的世界贸易系统促进所有人的粮食安全;5.我们将努力预防和准备应付自然灾害和人为紧急情况,并满足暂时和紧急粮食需要,以便鼓励恢复、重建、发展及提高满足未来需要的能力;6.我们将促进公共和私人投资的最佳分配和利用,加强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的人力资源、可持续粮食和农业系统以及乡村发展;7.我们将与国际社会合作,在各级实施、监测和落实本《行动计划》《行动计划》阐述了具体落实这七项承诺所涉及的目标和行动。《罗马宣言》提出了7项承诺2019年6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宣言

自2019年世界粮食峰会的承诺未能付诸行动,会议确定每年减少2200万饥饿人口的目标,而实际上每年仅减少了约600万。照此进度,原先确定的至2019年将全球饥饿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这一目标又在联合国的《千年宣言》中加以重申——要45年才能达到。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回顾会议于2019年6月10日至13日在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行,来自世界各国100多个代表团的约4000名代表出席。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宣言以“战胜饥饿国际联盟”为题,承诺在减少债务、发达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向不发达地区注入更多的资金等方面加速采取行动。宣言敦促发达国家根据2019年5月第三届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重申的要求,兑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生产总值0.7%的承诺,将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0.15%~0.2%用于援助最不发达国家。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加强努力,以形成一个战胜饥饿的国际联盟。为此,宣言建议设立一个关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后续行动的政府间工作组,以便在两年期间制定一套自愿准则,支持成员国在其粮食安全方面努力实现拥有充足食物的权利。宣言敦促各国政府认真审查各自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敦促世贸组织所有成员落实多哈会议的成果,尤其是关于改革国际农产品贸易体制的承诺,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消除饥饿发挥作用。宣言还呼吁减免重债穷国的债务,关注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等疾病对粮食安全的破坏性影响,重视食物营养等问题。2019年6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宣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000年9月6日—8日联合国第五十五届会议通过《千年宣言》,全部191个成员国承诺,至迟至2019年,实现以下目标: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 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最好到2019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至迟于2019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降低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2/3;改善产妇保健,产妇死亡率降低3/4;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遏止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发病率增长;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扭转环境资源的流失,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到2020年使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包括在国家和国际两级致力于善政、发展和减轻贫穷,满足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这包括:对其出口免征关税、不实行配额,加强重债穷国的减债方案,注销官方双边债务,向致力于减贫的国家提供更为慷慨的官方发展援助,满足内陆国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通过国家和国际措施全面处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使债务可以长期持续承受,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青年创造体面的生产性就业机会与制药公司合作,在发展中国家提供负担得起的基本药物,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生的好处,2019年10月联合国第58届大会新增内容: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卫生和社会基础设施,强化各种措施,以消除所有人民、特别是得不到充分服务的弱势群体在获取公共卫生、信息和教育服务方面面临的歧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2019》

2019年3月25—27日,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在北京共同举办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际会议。在开幕式上,联合国首次发布了题为《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2019》的报告,反映了中国在减贫、教育、妇幼保健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报告认为,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到2019年,多数的千年发展目标都可能在中国实现。在扶贫方面,中国已经将1990年的8500万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中国政府将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放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提前实现目标。小学净入学率从1990年的96.3%升至2019年的98.6%,初中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66.7%上升到2019年的90%。不过,在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辍学率仍比较高。改善妇幼保健和普及生殖健康服务进展顺利,产妇的死亡率从1990年的89/10万,下降到2019年的50/10万,住院分娩率在1990年—2019年间增加了25%,2019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普及率为87%以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改善也十分突出,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儿童死亡率下降和文盲率降低。联合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2019》此外,报告分析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过程中的有利政策环境,列举了中国政府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所做的努力。同时指出,中国在遏制艾滋病蔓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为农村人口提供安全饮用水等目标方面仍面临挑战。联合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2019》6.4中国粮食安全保障6.4.1旧中国普遍的饥荒和贫困

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21.8%(1950年)的中国,曾经是全球最突出的饥荒和贫困国家之一。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始终被认为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最适宜的验证地。旧中国普遍的贫困和饥荒的真实记录。至于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时期,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最典型的,辛亥革命以后,1912—1922年10年间,全国发生的有一定规模的内战179次,几乎每个月一次;1912—1927年的16年间,北洋政权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内阁,平均15个月一位新“元首”上台,四五个月一个新政府宣誓就职。“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孙中山)而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伤亡2000万以上,无家可归的难民4200余万,直接或间接蒙受战祸的人口2.6亿,全国损失财产达数千亿美元以上。后来的国民党新军阀也同样。直至1949年解放,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饥荒和贫困更甚于和平时期。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人均预期寿命,旧中国仅36岁,为全球各国最低之列。

6.4.2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控制人口,新中国成功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吃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制度基础。国家独立和统一消除了战乱,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与促进农业生产的诸多措施一起,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加上控制人口增长的持续努力和普遍的有效的反贫困—社会安全网,使得“共产党不饿死人”,成为人们心目中新的“公理”。从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态势看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规律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1550—2019年450年间中国的人口变动,显现了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人口增长经历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这样三个典型的阶段(见图1—5、图1—6)。这样,至2019年底,中国总人口12.9227亿人。其中,2019年出生1599万人,出生率12.41‰;死亡825万人,死亡率6.40‰;全年净增人口774万人,自然增长率6.01‰,与发达国家相同,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应的,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半个世纪下降了15个千分点(见图1—7、1—8)。图中1—5

当代中国人口变动的三个阶段(‰)

图中1—6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图1—71950以来中国、印度和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趋势(亿人)

图1—81950以来中国与印度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的变动及发展趋势(%)

成功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均收入提高,食品消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成功的反贫困措施保障了贫困人口的温饱

建国50余年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近2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粮食的供应能力和人们对食物的支付能力均大幅提高。表中1—2显示,中国主要种类食品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了世界平水平。表中1—3和图中1—9、1—10、1—11显示,2019年,中国每人每日消费食品含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达分别为2963大卡、85.9克和84克,其中,来自动物的分别占20%、35%和60%。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看,中国的食品消费水平不仅超过了一般发展中国家,而且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正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相应的,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不足40岁,增加到2019年的72岁,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9年中国人均食物产量的国际比较(表中1—2)

2019年中国每人每天消费食品含热量、蛋白质和脂肪量

的国际比较(表中1—3)

图1—92019年中国每人每天消费食品含热量(卡,Cal)

的国际比较

图1—102019年中国每人每天消费食品含蛋白质和脂肪(可,Gr)的国际比较

图1—112019年中国每人每天消费食品含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国际比较

对于中国解决人口与粮食难题的努力,国际社会有一个共识:当今世界农业进步最成功的典范是中国。中国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人口,食品消费总水平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以“同饥饿与营养不良作斗争”为主题的2019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前夕,联合国发表报告,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