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_第1页
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_第2页
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_第3页
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_第4页
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看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爱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样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地窖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削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穿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终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丽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耸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积累而成,其样子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消失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稍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本来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本来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秀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奇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习熬炼了我的实践动手力量,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看,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2

一、绪言

实习时间:XX年12月20至24

实习地点:重庆市陈家桥、缙云山、天府煤矿及北碚区水文站

实习路线:沙坪坝—歌乐山镇—土主—歇马—磨滩—青木关—陈家桥为第一条路线;沙坪坝—缙云山为其次条路线;缙云山—天府煤矿—沙坪坝为第三条路线;沙坪坝—水文站—沙坪坝为第四条路线。

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增加感性学问,加深理性熟悉,稳固课堂教学成果,而且经过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可以提高野外观看和分析地理的现象的力量,为综合运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学问奠定基础。

实习要求:

1、通过野外实习,熟悉土壤、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能区分土壤、植物的类型和特征。

2、能够区分各类岩石的分布规律、特性。

3、熟识水文的基本特点和把握水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它的作用。

4、把握各种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实习人员:XX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79人与本专业何太容老师、刘春红老师、李阳兵老师、张友明老师。

二、实习区概况

实习区为重庆市沙坪坝、九龙坡、北碚三个主城区,他们分布于四川盆地东部,属盆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其中沙坪坝区地处重庆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工业基础雄厚;北碚生态环境美丽,青山常翠,碧水长流。缙云山是国家级自然爱护区。长江上游亚热带阔叶林植物宝库,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削减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九龙坡区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功能完备。水陆空交通便捷,是重庆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一〕20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陈家岭、歇马、青木关、中梁山凉风垭

实习记录:

1、陈家岭:缓丘带坝地貌,细分:深沟、浅沟以及长沟、短沟;背斜、向斜

2、歇马:紫色土是在常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剧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头淋溶。

1〕梁滩河瀑布的形成:河流的河道中硬性岩石不易被冲蚀,软性的岩石简单被冲蚀,从而产生了河底地形的凹凸差异,经过对那里岩石的分析,结果说明:上层是砂岩,下面是泥岩,总体是一个长形岗地。从瀑布的形成来看,那里还有可利用的位置,四周的那个小发电站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冬天,还可以明显的看到是冬季的枯水期。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还涉及到“裂点”:河谷纵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点叫“裂点”,常由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产生新的溯源侵蚀,或因构造、岩性缘由造成的差异侵蚀所形成。在这里侵蚀基准面都是地方侵蚀基准面。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侵蚀后退。

2〕小磨滩:陇岗沟谷陇岗砂岩——山岗泥岩——沟谷从河床延长是砂岩到页岩,小磨滩的形成本来是一座山,由于岩性的不同,下面泥岩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下渐渐削减,于是后来形成了砂岩的河床。

3、青木关:石灰岩菱形盆地,石灰岩土壤肥力差;有温泉,同缙云山温泉形成缘由相同,地处一山两岭一槽,缙云山南坡。

4、中梁山:

1〕、北倍中梁山背斜低山西槽,谷内发育有地表河,古时自北向南流淌,直接注入嘉陵江,后被明家溪支流翁家沟溯源侵蚀,切传后300余米的须家河组砂岩,在代家沟南的土地垭袭多了地表水西流,造成地表断流,向南至文星场地表始见小溪,并形成文星场地表溶蚀凹地,宽500米,溪河两侧尚存古河道的两级阶地。

2)、水库污染严峻,XX年时水还可以饮用,后来就渐渐被污染了,这两年来污染是最严峻的。主要缘由是歌乐山上的'工厂将大量的工业废水陫到水库,由于水库地处歌乐山长条带状与平状高丘〔寨山平:从下到上紫色土、黄土所以上面栽桃树〕,整个地貌形态是一个向斜。因此,污染特别严峻,原来面积大约有500亩,如今也只有400亩了。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二〕21日—22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缙云山

实习记录:1、缙云山海拔最高980米,在地质地貌上,属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西缘华蓥山褶皱带,走向北北东—南南西。褶皱带系一复式背斜山脉,向东南分出沥鼻、温塘、观音三支背斜,构成“一山三岭二槽”、“一山二岭一槽”地貌地点,背斜两翼不对称,东陡西缓。

2、缙云山土壤为酸性黄壤。

3、缙云山属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范围,故无植被类型分布的垂直带普表现。在人为作用与生境条件下,发育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如下:

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以壳斗壳、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为代表。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春、夏季相改变明显,上层乔木树冠浑圆,林冠波状起伏。群落包括四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层间植物。

2)常绿针、阔混交林:这是一类次生林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度类型,它的乔木层一般含2—3个亚层:第一亚层多由高大挺立的马尾松构成单纯的层片:其次、三亚层则为种类较多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并含有少量杉木。

3〕亚热带暖性针叶林:是我国亚热带东部潮湿地区四季长青的针叶林型,是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内的次生林。在北碚地区指马尾松林、杉木林及柏木林三个群系,共同特点是群落层片结构简洁、层次分明、林相稀疏。

4〕竹林:竹类是一类特别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适生于暖和潮湿地区,广布热带及亚热带范围内。我国竹类丰富,近300余种,竹林面积占世界竹林的四分之一。竹类分乔木状和灌木状两种生活型,但竹类的生物学特征及生长规律和树木有明显不同,竹秆寿命短,开花周期长短不定,开花后易死亡。竹类传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过养分体的分殖方式,依据竹类地下茎分生繁殖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生态类型:单轴型、合轴型和复轴型。

5〕灌草丛:灌草丛是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类次生植被,北碚地区灌草丛的种类组成,受母岩性质的影响很大。

4、植被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代替的进程。演替包括“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涵义。

(三)23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北碚水文站

实习记录:

1、北碚水文站建于1993年,由长江水利委员领导设立至今,为嘉陵江干流下游掌握站。今年嘉陵江发生了自1984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北碚水文站为掌握嘉陵江干流和上游渠江、碚江来水准时把握信息。

2、水文站有两个基本任务:

一、收集基本的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二、防洪当好耳目为国防洪抢险服务。主要工作是算好“水帐”〔有多少水量经过〕和“沙帐”(多

少泥沙经过).

3、水文测站布设:

1〕测验河段的选择;

2〕断面、基线、高程点和测量标志。的布设。

4、测验项目:水位、水温观测、漂流流量观测、漂流悬移质泥沙观测、漂流泥沙颗粒分析、降水量观测、水质水污染观测,水文水情、降水量播报、水文资料整编、新仪器设备煌讨论,比测验试,测验方法及讨论。

〔四〕24日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北碚天府煤矿

实习记录:

1、t3sj、t1j、t1f的岩性、岩深槽谷的形成。

2、观看三灰土的形成、剖面特点及土地利用。

3、沿途观看龙潭组各段地层特征。石灰岩中泥土叫做碗碗土,也只有石灰岩中才能称之为碗碗土。分化不完全的的钙质页岩,地层坡度与岵层坡度确定等高线向下弯程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xx地理xxx第x组〕

一、实习时间

20xx年x月x日

二、实习地点

翠华山

三、实习目的

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

2、观看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缘由;

3、熟悉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缘由;

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把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四、实习仪器

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

五、实习内容

1、实习区域概况

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讨论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屹立,险不行攀,中有一自然 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块终南山的巡游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丽。湫池四周。古代曾建很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快。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这里风景美丽,清雅幽静,为西安远郊夏日避暑,巡游胜地。

2、地质罗盘的使用

地质罗盘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使用方法如下:

a)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留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摇摆,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由于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长的,相差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b)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

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假如在岩层顶面还是哪个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长测望标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S针亦可。

c)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

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改变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d)留意事项

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缘由。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需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看和追索,并擅长推断。

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外表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假如岩层出露很不完好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3、3种山崩地貌的形成缘由

〔1〕幽谷是在山崩时,由于两边山体同时倒塌并急速向低处积累,使其阻隔而形成了气流墙,因此,在幽谷内气温低,湿度大,巨石积累,杂乱无章。

〔2〕山崩是在陡峻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土体、碎屑岩层,主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

生急剧的倾倒、崩落等现象,在坡脚处形成了倒石堆或岩屑堆的现象,称为倒塌(岩崩),规模巨大的倒塌称为山崩。

在翠华山地区有两套岩石体系,一是距今19亿年前的变质岩,二是距今1.5亿年前的花岗岩,翠华山的主峰就是由花岗岩体组成的。由于花岗岩性脆,一遇到构造运动就会产生节理、断裂和破裂,所以,自从秦岭断裂形成以后,翠华山的山体也在很多次的构造运动中发育了大多呈直立状态的节理和破裂带。翠华山的节理和破裂带的水平方向与秦岭断裂近乎垂直,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当太乙河发育的时候,也就从南至北穿越了节理和破裂带,最终注入护城河。

由于翠华山所属的地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所以太乙河对它的切割是以垂直侵蚀为主的,在河的两岸形成了陡峻的谷坡,在有的地方,由于河流的侧蚀以及受岩石的节理和破裂带的影响,谷坡变成了上凸下凹的反坡。

4、山地土壤的特点及形成缘由

山地土壤相对于关中平原地区的土壤具有腐殖质丰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当,富里酸>胡敏酸的特点。除部分坡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离度很低,富旦酸的则较高。随海拔上升,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殊是活性部分明显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离腐殖酸渐渐增多。下层与上层、结合态与游离态、耕地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形成这种特征的缘由为随着山地海拔增高,气温下降明显,山地湿度较关中平原湿度大,并且受植被掩盖率高的影响,造成大量枯枝落叶不能彻底分解,生成大量腐殖质。

5、山地水文特征及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本区域水系属渭河水系,径流量以大气降水、山泉水补给为主。翠华山下的峪,称为“太峪”,一条“太河”水系,从终南山奔涌而出。其中堰塞湖是被山倒塌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